二、排演说明

二、排演说明

作者哈罗德·布列好斯(1882—1958)是英国曼彻斯特的主要戏剧作家之一,在曼彻斯特读完了中学即从商,同时开始写作。除剧本之外,他也写小说和评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空军情报处工作。1930—1931年,他曾任英国作家协会戏剧委员会主席。他熟悉兰开郡的工人生活,常以工人生活为剧作的题材,和斯丹利·郝登、艾伦·蒙克好斯齐名,并称“兰开郡作家”。布列好斯的剧作以独幕剧最为成功,《圣女贞德》《寂寞》《煤的代价》《勃罗斯伯雷之春》等,都是曾在英美广泛上演,极受欢迎的剧目。

《煤的代价》作于1909年,是作者著名的“三个兰开郡剧本”之一。作者的艺术风格细腻,善于深入地揭示人物感情和刻画心理,充分运用对比与烘托的艺术手法来渲染、突出人物内心感情的强度和深度,从而颇有特色地塑造了青年矿工杰克和他的母亲埃伦、爱人玛丽这三个人物形象。其中,埃伦的形象塑造尤为成功。埃伦由于噩梦给她的不祥预兆而深深担忧儿子的安全,心情十分悲痛,但当玛丽为此越来越不安时,她却反过来安慰玛丽。接着,突然响起的警铃果然证实了她的预感。事到临头,玛丽又焦急又悲伤,埃伦反而露出一副近乎麻木的平静表情。直到杰克幸免一死回到家中,她的悲苦才随着泪水倾泻而出。这里,人物间的相互对比,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行为的对比、人物外表与内心的对比,产生了极其强烈的戏剧效果。

剧本的情节安排也颇见功力。它的剧情貌似平淡,表面看起来没有很多曲折变化,但实际上却具有内在的强烈戏剧性,始终给人以很大的吸引力。作者使用了预伏、悬念等编剧技巧,有效地引导观众逐步深入剧情,增加剧本的艺术魅力。技巧用得十分自然,不露痕迹,因而构成了剧本平静中藏紧张、深沉中见浓厚的艺术特点。

“现代工业化造就了各种独特的人型,兰开郡的煤矿工人都是又矮小又坚实的。他们蹲在一个热气腾腾的、难以想象的小地方连续几个小时挥舞着鹤嘴镐。身材高大的人不适宜在这种条件下工作。他们以冒巨大危险的行为,作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的娱乐,挑剔一点说,是粗俗的。他们在地底下拼命地工作,在地面上拼命地玩。郁闷的态度是他的第二人物性格。因此他们能舒舒服服地蹲着,像个性情温和的印度人的画像似的,他们背靠着墙,唾沫四溅地谈论一系列的事情——足球,狗,他们的上一次和下一次狂欢,警察报告,以及女人。总而言之,一个讨厌的人,一个过于矮小,嘴带脏话,寻欢作乐的煤矿工人——一直要到你跟他比较熟了,才会发现他那单纯的灵魂,他的率直,他那实际的自我牺牲精神,他下意识的英雄主义;在你对他的优良品质产生敬仰时,你就不会再看到他表面的缺点了。矿工的女人们打上矿井生活的烙印并不比男人们少。她们是粗野的、能干的管家婆;她们对于衣着,注重耐穿而不是图外表好看;她们容忍她们男人的缺点;最主要的是,她们被打上了一种矿坑边逆来顺受精神的印记,很容易被人误会为麻木不仁。养活她们的男人的突然死亡只是每天的家常便饭,她们把它当作生活的一部分接受下来,既不抱怨,也不隐瞒。跟她们的丈夫一样,她们是在死亡的边缘挣扎着。当每天的工作都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工作的时候,节俭这种美德就好像是被放错了地方。发薪的日子过去了,少量的工资也逐渐用光了,生病时虽然有疾病储金会提供一点钱,但主要还是靠(善良)邻居们永不叫你失望的慷慨来度过的,这些邻居因为接济人家,只好在自己饭桌上尽量节省。”这是作者对于他所认识的矿工以及矿工生活的描述。

这样一个现实主义的关于生命的故事,放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其精神内涵都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在排演的时候,首先要找寻的是我们较为熟悉的国度与时代作为我们分析人物与故事逻辑的根源。

在分析剧本时,我们首先要做好规定情境后再确认。剧本本身讲的是1909年的英国兰开郡发生的故事,我们当然可以以这样的背景作为规定情境。但是对于初学表演的学员来讲,要想谈出1909年英国兰开郡的人物来是几乎不可能的。因为他们几乎都不知道现代英国人的日常生活是如何的,更何况1909年的英国!为了便于学习,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我们力所能及的设定。1909年,中国山西某地的一个煤矿依然会发生这样的故事!那么找寻1909年山西人的人物形象,生活逻辑就成了我们首先要设定的内容。

那个时代煤矿工人的着装、生产工具、生产环境、劳动收入等一系列内容需要加以确认。这可以在网络上找寻线索,接下来便是具体的人物设定。

青年矿工具体多少岁?必须设定明确。剧本中能找寻到的人物线索有哪些,必须一一找到。比如“郁闷的态度简直是他的第二性格”“嘴带脏话,单纯的灵魂”这些舞台提示都是在提醒着“矿工们身上的共性特征”。这些特征如何展示?再有,除了共性特征,具体在青年矿工杰克身上的个性特征是什么?哪些台词在展示他的个性特征?等确定人物的共性与个性特征以后,要确定的就是这个人在这个故事中的行为逻辑。也就是把每一个行为特征的“为什么”都找到。比如杰克的一句台词“我没想到今天早上还会见到你,玛丽。”他为什么会说这句话?是什么事情让他认为玛丽会不再见他?他做了这件事情。以后必然是觉得后悔的!不然不会见面就来这样一句半道歉式的话语。既然是后悔,必然是一夜都在思量做了这件事的后果,所以才会得出结论“她不会见我了”。既然是后悔,为什么又不干脆地道歉,却讲这模棱两可、貌似道歉的话语?只有找到答案,接下来的所有行为才有逻辑依据,才会让人觉得可信。

母亲是这个故事的核心人物。剧本在舞台提示中写到矿上的女人是“粗野的、能干的管家婆”。这是包括邻居大婶在内的这一类人的共性。如何展示这样的共性?“粗野的”是不是就是大声讲话,或者满口脏话?而她们面对死亡的“麻木不仁”是如何修炼来的?“见得多了”也就麻木了。那么,第一次、第二次见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呢?“表妹”的所有行为也就是矿上女人第一次面对死亡的真实写照。女人们真的就无所谓生死了么?“(平静地、慢慢地,好像身体受了打击似的垂下头来)上帝的意志不可抗拒。”这样的舞台提示与台词恰恰说明她们并不麻木,她们依然被死亡刺痛,只是她们更现实,更快地面对现实!因为没有人可以帮助她们!只有她们自己!只有她们自己来面对这样的残酷死亡。只有自己来处理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一切死亡后续事务。母亲不能惊恐,残酷的现实不许她惊恐。她除了要强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外,还必须想办法控制初次面对死亡的玛丽的情绪,还有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情绪崩塌”,这样的规定情境是十分难把握的。如何才能演得好?首先,必须要有第一层次的情绪体验:压制与控制自己的失控情绪。这全在一些不经意的瞬间表露出来,从容地控制玛丽,并安排后事。学员很容易只去找表层的外化行为,而忽视第一层次的核心内心行为:压制自己的情绪。玛丽的规定情境一定要考虑“是我让他去上班的,不然他也不会出事”这样的想法。从警铃响起的那一刻起,自责的情绪便越来越浓厚。而母亲淡然的表现又更加刺激了玛丽的情绪:“人都死了,你们怎么会如此麻木?一点都不觉得悲伤”,她甚至会愤怒。

全剧的情绪转折在母亲打开门看到儿子归来的瞬间。内心强大得甚至有些麻木的母亲的情绪终于彻底失控。因为儿子归来她没必要再强制控制情绪了,而之前压抑的极度悲伤的情绪并没有消失,会瞬间宣泄出来,便是所谓的喜极而泣。玛丽的自责情绪会瞬间转化,由于之前的羞涩差点害死心爱的人,所以当杰克再次问及婚事,玛丽便直接给出了答案,虽然依旧是羞涩的,但很明确。

人物设计

《煤的代价》——玛丽

《煤的代价》——杰克

《煤的代价》——埃伦

《煤的代价》——泼莉

舞美设计

《煤的代价》舞美设计1

《煤的代价》舞美设计2

设计说明:《煤的代价》描述了20世纪初英国矿区的生活,虽然结局有惊无险,但依然有一种无法抹去的沉重感。整个舞台铺满了煤渣,被四周小山一样的煤渣包围。被黑色铺满的舞台加重了整个气氛的凝重感。对于剧中人物来说,煤联系了生活的全部,为了煤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是不知哪一天就会失去亲人的忧虑。然而,作为矿区的工人及工人的亲属们,这似乎是一种别无选择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