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排演说明
作者哈拉尔特·苏默尔,生于1935年,奥地利当代剧作家。他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独幕剧《邻居》参加戏剧竞赛,获得极大成功。从而开始了他的戏剧创作活动,他的主要剧作有《淫妇》(1970年)、《瑙西德勒湖畔之夏》(1971年)、《狗屁拿破仑》(1971—1972年)等。
故事发生在奥地利,但却很有中国味儿。十分典型的中国式母亲,一切都是以“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生活。每个中国小孩都有一个天敌,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在剧中也不断地出现。“郝福勒太太的侄女”被反复用来与卓娅作比较,这种比较,我相信在绝大多数中国小孩儿的生活中都出现过。演员在演卓娅时,一定要好好地回忆自己生活中有没有被这样比较过,当时自己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由于是单身母亲抚养女儿长大,母亲对女儿无比溺爱,用母亲的话讲就是“我太软弱了,我总是屈服于你。”于是就造成了母亲“管不住”女儿的后果,她最后采取了较为极端的方式来管束女儿,送到福利院教养。这也就导致了母女矛盾激化,女儿对母亲心怀芥蒂,当然,我们在演出这个送“教养院”的情节时,一定要知道,国外的教养院到底是一个什么机构,被送进教养院的孩子会在里面怎样生活?只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女儿对母亲的态度才会有支撑点,不然,一切都显得空洞与虚假。
卓娅,一个被母亲认为“不学好”的坏女儿,一个进过管教所的“不良少女”,演员在创作这样一个角色时一定要搞清楚以下几点:
①现在她以什么为生计?
②她是如何一步一步变成别人眼中的“坏女孩儿”的?
③对别人的种种议论,她自己是什么态度?
④对母亲“唯别人的态度是从”,她又是什么态度?
⑤母亲对自己的女儿是怎样的态度?她教育子女的理念是什么?
⑥女儿对于自己寄住在母亲家,又是怎样的一种态度?
⑦收留所里的女儿经历了怎样的“管教”?
⑧孩子的爸爸去哪儿了?
⑨其他问题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们在排练时还要搞清楚这个故事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主题,因为演员塑造人物最终还是要为剧作的表达服务。在排练时,我们没有真正的导演,但我们有剧本。我们可以找到剧本的表达意图,从而确立一个“导演方向”。在排练的时候,我们演员可以是自己的“导演”。剧本提示中曾写道,“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里普遍存在的自私,人与人之间缺乏相互的理解与同情。”我觉得这样的解释太“以阶级斗争为纲”了,前面已经说过,这种故事在当下的中国仍在不停地发生着,所谓的“问题少年”处处都有,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怕不是用“阶级”可以解释的,如何进行家庭教育,恐怕才是当下人们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在剧中,无所不在的“邻居”,应该如何来解释?“邻居”到底代表的是什么?我们一定要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当然,这是不会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的。但如果不对邻居作些解释,整个剧本在表演时就会失去核心的依托。
人物设计

《邻居》——母亲

《邻居》——卓娅
舞美设计

《邻居》舞美设计图1

《邻居》舞美设计图2
设计说明:整个舞台是由黑色的钢架支撑。舞台的主体是一个没有围墙的框架结构——一个狭小的房间,没有围墙的房间就像可以被别人随意观看。房间的背面是一面玻璃墙,左右和上方被四架梯子包围,以及悬挂于房间上方的窗,都隐喻了妈妈被这栋楼里周围的邻居的眼光所包围,活在周围环境的重压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