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排演说明

二、排演说明

作者乔治·戈代林(1858—1929年)法国喜剧家,是当时自由剧场涌动的中坚人物。他的剧作都是尖锐地讽刺社会现象的,其创造的典型人物都成为当时人们语言中代表某一种性格或行为的名词。《和睦家庭》是乔治·戈代林于1903年创作的作品,曾在美国演出,获得好评。

《和睦家庭》是一出颇有生活情趣的幽默短剧,在有限的篇幅里,富有层次地展开矛盾,巧妙生动地描述了丈夫的宽厚、温和,以及妻子的任性、虚荣。该剧仅有夫妻两个人物,但情节安排得合情合理,并有出乎意料的发展,如妻子赌气,离家却又返回的情节,不仅把妻子怨中带爱、离不开丈夫的复杂心情表现得惟妙惟肖,同时也把丈夫爱中带怨、对妻子了如指掌的内心世界细腻真实地描写了出来。戏末,丈夫所引用的那句“伊索寓言”,重点道出了他对妻子性格的了解——“空心的脑袋,漂亮的面孔”。整出戏结束在丈夫自言自语“下期续登”4个字上,非常幽默风趣,一语双关地阐明了剧本的主题“和睦的家庭也是少不了矛盾的”。

人物语言朴实、诙谐、富有生活气息是该剧的又一特点。尤其是丈夫的语言,三言两语便将其职业习惯、书呆子气活脱脱地勾勒出来;妻子的语言虽然出自她那张“刀子嘴”,却又能看出她那颗“豆腐心”。“罚款”细节运用得自然又有喜剧性,并对情节的展开、人物性格的刻画有较大帮助。

本剧在排练时很容易误入歧途,让男女主人公真的争吵起来、干起架来。因为全剧都是在“争论”中完成的。可剧作的题目在提醒着我们,这是一个“和谐家庭”。一切看起来的争吵与分歧都是表象、是外壳,真实的内心却是一对相亲相爱的夫妻。

由于很多的行为都是假象,所以,本剧排演时的难点,在于如何把握那些刻意的假象行为,而这些行为背后真实的动因又是什么?要搞清楚这些,就必须要还原两个主角的真实人物性格,以及发生“今天这件事”之前到底都发生了些什么样的事情?

首先,我们来看剧中的人物设定。作家,一个写作时不断在数字数的作家!这让我想起,中小学生写作文时大多数同学的样子!数字数的原因有一个,那就是凑数!学生数字数是因为作文有字数要求,而这位作家数字数是因为他的稿酬还是按字数给的,为的就是按字数收钱!一个凑字数的作家顶多也就算个网络写手!他喜欢这份职业吗?十分厌恶!在剧中,他不断地讲“小故事写得真蠢”“而喜欢它的读者跟它一样蠢”不喜欢,但为什么要这么干呢?原因在剧中讲得很清楚:“我一天十个小时写些很愚蠢的小说,为的是让你有一个温暖舒适的家庭,让你得到买衣服美化自己的乐趣。只要我力所能及,我没有一件事不想让你幸福。”多么好的一个丈夫啊!简直就是全心全意为老婆服务的模范!

妻子又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首先是个管家婆,负责家里日常的起居用度、日常生活安排,当然生活费由丈夫负责。她的自我评价是“克勤克俭、井井有条的好管家”。可丈夫对她却有诸多的不满,特别是“唠唠叨叨”不停歇。当然在丈夫的记录中,她所犯的事儿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小问题。但对于靠数字数来挣钱过日子的人来讲,没有灵感,写不出东西,总要找些外部的原因来作理由嘛。而这个女人对付男人的招数似乎很有限,都被丈夫看穿了。以至于“跳楼秀”“离家秀”都完全不起作用,但反过来,却是在展示这个女人的头脑是十分单纯的!她是个头脑简单的漂亮女人。丈夫的评价是“空心脑袋,漂亮面孔”。也就是这样一个十分单纯的女人,丈夫才会全心全意地爱着她,为她服务。

人物设计

《和睦家庭》——特里埃尔

《和睦家庭》——瓦伦丁

舞美设计

《和睦家庭》舞美设计图1

《和睦家庭》舞美设计图2

设计说明:男女主角在剧中虽然一直在争吵,但依然能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爱意,周围充满一个和睦小家庭的氛围。舞台的主体是男主角的书房,背后上方悬挂的几块显示屏中的房屋和花园植物的图像形成一种有生机且温馨的家庭意象。同时也暗示了男主角努力工作的背后,是为了这个家,为了他爱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