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很好理解,即演员塑造人物角色的基本依据是剧本,读懂剧本也就成了演员最基本的能力。读剧本容易,读懂剧本就不那么容易了,它需要演员必须具有非常强的阅读能力。这里的阅读能力不同于一般我们认为的那种读懂文章的文学性阅读能力,而是从文本中读出人物行动、规定情境的戏剧性阅读能力。剧本区别于普通的文学作品之处在于它不是最终呈现形式,而是中途介质,其最终目的是把所描绘的故事与所表达的思想呈现在舞台上,因此它要求读者看懂其中的戏剧性。中国本土的剧本阅读起来相对容易,因为作者在创作时已经考虑如何体现其戏剧性了,而外国翻译作品是最难解读的,比如学习表演的人绕不过去的莎士比亚的作品。我们能看到许多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版本,公认最好的是朱生豪先生的译本。但我们在阅读时会发现,文中的人物对话很难看出戏剧性,因为朱先生实际上是按照文学作品来翻译的,他的标准似乎应该是“信、达、雅”,而没有“戏剧性”这条剧本必备的要素。朱先生从来没有去过英国,对戏剧演出似乎也不感兴趣,待在书斋里默默耕耘的他怎么能知道他费尽心力接近原著所写的那些诗句是因为莎士比亚时代演出形式的需要,为了便于演员演出念白押韵,莎翁才运用了类似于现在的东北二人转顺口溜形式的词句来写剧本。我们在阅读时还要将文中诸如“费尽了心机,还是一无所得。我们的目的虽然达到,却一点不感觉满足。要是用毁灭他人的手段,使自己置身在充满着疑虑的欢愉里,那么还不如那被我们所害的人倒落得无忧无虑。”(《麦克白》麦克白夫人)这样文绉绉的词句赋予表达意图,赋予表达方案,毕竟这些词不是为了文学欣赏而是为了说出口啊。

因此,我们只有大量地阅读剧本,不断地从文学剧本中找寻“戏剧性”,才能真正学会阅读剧本,才能通过剧本所传递的信息来塑造人物角色,最终把剧本所要表达的内容呈现在舞台上。

怎么理解这个“行万里路”呢?其实就是去体验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观察形形色色的社会人物,深入社会,“看、听、想”。真实的人物是艺术人物的基础素材,真实的生活样板是艺术创作的根源。如果脱离了生活,我们的创作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老艺术家童超在塑造《茶馆》中庞太监这一角色时,专门去找了当时还健在的前清太监聊天,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说话形态,这才造就了他在《茶馆》中塑造的无法超越的“庞太监”形象。在演员的创作中有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体验生活。在以往的戏剧排演、影视剧拍摄中往往都有这个环节。比如中央戏剧学院的学生毕业大戏《红白喜事》,学生演员们就集中到河北农村体验两个月的生活,感受戏剧故事发生的真实环境与真实生活。1986年版电视剧《红楼梦》更是在开机前用了一年的时间来让演员学习古代人的日常起居,这才造就了一代经典。所以,我在拙著《表演基础教程》中就反复强调了观察生活的重要性,并要求学习表演的学员必须要写观察生活日志,以积累创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