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解析

邮票解析

图3-1【建设新宁夏】宁夏资源丰富,潜力极大,但解放前却守着聚宝盆而无力开发,只能望之兴叹。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8年自治区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和各兄弟省市的关怀和支持下,宁夏人民奋力拼搏,由解放时本区几乎没有什么现代工业到能生产出列入国家计划的重点工业产品,煤、机床、毛毯、地毯、陶瓷、针织绒等都远销国外;银川、石嘴山等都已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建起了石嘴山、太西等大型煤炭基地和洗煤厂;青铜峡水电站,石嘴山、中宁、大武口、银南大坝等火电厂,已形成了全区的电力网;机械工业的产品有煤炭采掘机械、机床、电机、农机、起重设备、自动化仪表、电子仪器等;化学工业有银川化肥厂、氮肥厂、磷肥厂、宁夏化肥厂;纺织工业有银川棉纺厂、毛纺厂、毛条厂、亚麻纺织厂等;并在灵武-盐池地区,已获得工业油流,使宁夏也建起了新兴的石油工业。在农业上,宁夏人民致力于治沙灌溉,改造自然,取得显著成就。全区沙漠约占土地总面积的8.4%,他们在沙丘上扎方格沙障和种植耐旱的沙生植物与灌木,引水拉沙等办法,制止了包兰铁路穿越中卫沙坡头一段长约16千米的流沙移动,保证了铁路畅通无阻,为治理沙漠创造出成功经验,联合国环境保护署曾专程来此考察,给予很高评价。并已在全区营造数条防风固沙林带,为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宁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都得到了迅速改善。邮票画面即描绘了以回族为主的宁夏人民建设宁夏、保卫宁夏、为宁夏献身的姿容。

图3-2【煤都新貌】宁夏煤炭资源丰富,现已探明地质储量为308亿吨,预测储量居全国第五位,主要分布在贺兰山、河东、香山及宁南地区,而且煤质优良,品种齐全,汝箕沟矿区的无烟煤,名扬中外,国际上称之为“太西煤”。自治区成立以来,宁夏的煤炭资源得以迅速开发,贺兰山百里矿区一片沸腾,大中型矿井散布在深山峡谷之中;高大的选煤楼下,运煤的列车往来穿梭;挖掘机挥动巨臂,把露天煤铲进大型翻斗车。邮票画面描绘了于1976年5月27日建成的贺兰山煤炭基地的新面貌,标志着全区工业战线的发达兴旺。

图3-3【塞北江南】宁夏平原是贺兰山与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的断层陷落带,经黄河冲积,贺兰山洪积而成,面积达1.7万多平方千米。其引黄灌溉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远在秦代,秦始皇不仅在这里修了长城,还派兵屯垦,开渠灌田,秦渠即为当时所修。汉代又先后修了汉延、汉渠、光禄、御史、尚书等渠。唐代又重修了光禄和唐徕渠。可谓沟渠纵横,林木成行,灌溉农业发达,素有“塞北江南”之称。新中国成立后,除整修旧有的渠道外,又新建了西干渠、跃进渠、东干渠,修建了排水系统。1958年,又动工在黄河流经自治区境内中段的青铜峡,修建了以灌溉为主,兼具发电、防洪、防凌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它包括一座长697米、高42米的拦河大坝,7孔溢流道,3孔泄洪闸,及河床上的主体电站和两岸渠道各附建的一座电站,工程于1967年建成,灌溉面积达257万亩。进入20世纪70年代,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除充分发挥银川平原老灌区的作用外,又着手在黄河两岸的石嘴山、银川、中卫等11市、县和同心、固海等扬水工程经过的地方,开发建设新灌区,可灌溉耕地面积230万亩。其中相当一部分具备自流灌溉的优越条件,让那沉睡了千百年的荒漠,开始在黄河水的滋润下复苏繁荣,从而使宁夏引黄灌溉面积增加72%,使全区的农业上了一个新台阶。邮票画面以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为背景,描绘了宁夏灌区的碧绿畦田,代表了全区农业战线蓬勃发展的新面貌。

宁夏沙坡头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