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百花园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人口急剧增加,自195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从25亿增加到48亿,世界城市人口也由6.9亿增加到18.7亿。这种人口数量的猛增,尤其是城市人口的膨胀,给世界各国带来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如交通拥挤、失业加剧、贫困面扩大、犯罪率上升、各种设施不足、住房紧张等,其中尤以住房问题更为突出。据统计,世界上有10亿人口住房紧张或居住条件恶劣,有1亿人实际上无家可归。住房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早在1946年,联合国大会就住房、建房及环境规划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要求经济和社会理事会采取补救行动,以后联合国多次召开国际会议讨论世界人口和人类居住问题。1976年5月31日,联合国“生境——人类住区会议”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会议通过了《1976年人类住区温哥华宣言》,这一宣言反映了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要求改善各国人民居住条件的强烈愿望。1978年联合国根据温哥华会议有关设立专管人类住区问题的新的联合国机构的建议,正式成立了“联合国人类住区中心”,以加强有关人类住区国际行动的协调作用。1981年12月4日,联合国第36届大会原则上采纳了斯里兰卡总理普雷马达萨《关于开展“国际住房年”活动》的倡议,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1982年12月20日,第37届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并宣布1987年为“安置无家可归者年”,即“国际住房年”。其宗旨是提请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进一步重视住房问题,并为解决这个问题制定住房建设总体规划;促进低收入者依靠自己的力量,为解决和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作出努力;各国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政策、资金、技术、建筑材料等方面,为解决住房问题提供必要条件,通过这些努力,争取到2000年全球人民都有一个较好的居住环境。
联合国确定的国际住房年活动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983年至1986年为调查研究和试点阶段,目的在于积累经验,以便推广;1987年则为各国作出决策的一年,具体制订解决各自住房问题的政策和措施;1988年到2000年,努力实施计划,以基本消灭无家可归的现象,并使贫困者的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世界上已有130多个国家和1200多个民间组织投入国际住房年活动。我国政府也积极支持和参与这一活动,并为国际住房年提供捐款,设立了国际住房年中国委员会,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叶如棠部长担任主任委员,在国际住房年期间开展广泛多样的活动。
邮电部为此发行了这套纪念邮票,邮票画面右上角印有国际住房年的年徽,由一座三角形的房屋和一个举起双手的人,两边衬以橄榄枝组成,寓意人们为有了自己的住房而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