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百花园
广西简称“桂”。地处华南西部,南濒北部湾,西南与越南接壤,面积23.6万平方千米。境内峰岭连绵,土石山约占全区总面积的85%,平原仅占15%。西北部属云贵高原;北部有九万大山、大苗山、天平山;东北属南岭山地,越城岭、海洋山、都庞岭和萌渚岭平行排列,谷坡接连,向西南逶迤展开;南部为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和大青山等山脉所环绕,使全区形成一个盆地。广西的山脉海拔多在1000~1500米,桂林地区资源县西南的主峰苗儿山海拔2141米,是广西的最高峰。广西中部有郁江平原、浔江平原和玉林盆地等,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是粮食和甘蔗的主要产区。南部海岸曲折,多港湾,岛屿约700多个,海岸线长1500多千米。境内河流众多,水量充足,利于航行、灌溉,水力蕴藏丰富。珠江的干流为本区最大河流,源出云南省沾益县,上游称南盘江,以下分别称红水河、黔江、浔江,入广东境后称西江,境内长1700多千米,流域面积占本区面积的80%以上。郁江是珠江的支流,南源左江出越南,北源右江出云南,长855千米,江面宽阔。桂江上游称漓江,与湘江间有秦时开凿的灵渠相通,历史上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重要通道。广西地处低纬地带,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夏热冬暖,干湿季节明显,年平均气温在17℃~23℃之间,全区无霜期多在300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000~2800毫米,雨期集中在4~9月。
广西的历史亦很久远,春秋战国时为百越地,秦置桂林郡、象郡于此。汉时属交州,部分属荆州。唐初属岭南道,后分置岭南西道。五代时,广东、广西地居中原之南,合称广南。北宋时,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元时属湖广行中书省。明为广西布政使司。清至民国为广西省。新中国成立后,仍称广西省。1958年12月11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正式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为南宁市。全区共分8个地区,5个自治区辖市,2个地区辖市,80个县。居民以壮族为主,约占1/3,其次还有汉、瑶、苗、侗、仫佬、毛难、回、京、彝、水、仡佬共12个民族。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宋代史书称作“撞”。解放后,称作“僮族”。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建议,把“僮”改为“壮”,赋予强壮、健康之意。现大多数聚居在南宁、百色、柳州等地区。广西在中国历史上地位不凡,洪秀全金田起义、第一次大革命时的百色起义、龙州起义都爆发在这里。而且历史名人辈出,太平天国名将李秀成、萧朝贵、杨秀清、石达开,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被毛泽东称为“读了半本马列主义,红了半个中国”的红军将领韦拔群,都是广西人。而广西的细雨漓江,桂林山水,更是奇甲天下,广西可谓人杰地灵,名不虚传。广西物产资源十分丰富,其森林面积有8000多万亩,森林蓄积量达1.9亿多立方米。由于降水量充沛,水力资源丰厚,水力发电可装机17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60亿度,为全国十大水电基地之一。矿物品种繁多,在世界上可以利用的160多种矿产中,广西有96种,锰矿储量居全国首位,有色金属中,锡占全国第一位,锑、锌、铝、钨、铅、汞等储量在全国也占有重要位置。北部湾和桂西南石油、天然气,也很有开发潜力。广西农业资源也很丰富,耕地已达4000多万亩,全区灌溉面积已超过一半以上。铁路运输可直达京、沪、穗,内河、海上、空运可直通港澳。随着南昆、南防铁路的建成,桂黔公路的开通,以及北海(含防城港)的对外开放,广西已成为西南各省和沿海的交通枢纽,也是西南与东南亚各国贸易往来的门户。
为纪念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成立20周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了这套邮票。3幅图案分别由南宁市政协委员、市文联的邓二龙,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的王明旨,南宁市一轻局的吴祖强3位同志组织设计,画稿完成后由吴、王2人加工润色,吴祖强还赴北京修改后完稿。他们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以装饰的手法,从欢庆、工业和农业三个侧面来表现广西各族人民庆祝自治区成立的热烈场面及在党的领导下工农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