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解析
图4-1【丹阙凌云】邮票画面为从午门至太和门的建筑。午门是故宫正门,也叫午阙、五凤楼,是横批古代王宫门阙制度的传说而建。午阙这种形式,见于传世的辽代铜钟上的一组宫阙图画,其来历久远。午门呈凹字形,中有重楼,广九楹,高35.6米,庑殿式项,两翼各有重檐楼阁四座,明廊相连,巍峨壮观。正楼设有宝座,左右有钟楼亭,皇帝在太和殿大典时,钟鼓齐鸣。祭坛庙、出午门时鸣钟,祭太庙时击鼓。明朝每年元宵节,午门张灯结彩,赐宴百官,皇帝亲临观灯并与大臣饮宴赋诗;立春赐春饼;端午赐凉糕;重阳赐花糕,都在午门。10月1日,在午门前颁发历书;战争凯旋,皇帝到午门举行受俘礼。午门共有5个门洞,皇帝出入、皇后大婚入宫、金殿传胪状元出宫,都走正中门;王公大臣走右门;文武官员走左门;传胪时,文武进士按考中名次,单数走左掖门,双数走右掖门。历来虽有“推出午门之外斩首”之说,但实际上紫禁城从不斩人,只是在明朝时,如有大臣触怒皇帝,被御批“逆鳞”的,锦衣卫就把他捉住,捆两腕、穿囚服、押到午门“廷杖”,此时军校百人,执棍林立,十分威风。正德十四年,皇帝要到江南选美,群臣苦苦上谏,结果有130人受廷杖,11人被杖毙于午门之下。走进午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5座汉白玉石桥,桥的北面是太和门,西侧有一对威武的铜狮,在日夜守卫着。
图4-2【太和晴旭】邮票画面为故宫前朝三大殿建筑。走进太和门,即是紫禁城的中心,即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它们在明初的名称为奉天、华盖、谨身,后改为皇极、中极、建极。清初利用明故宫,首先改易三大殿名称为现名,并改皇城承天门、大明门为天安门、大清门,作为改朝换代的标志。三座大殿均矗立在高8.13米的汉白玉石台基上,台基有3层,每层的边缘都用白玉石栏杆围绕着,上刻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排水用的圆雕螭首1142个,每当天降甘霖,雨水纷纷,这里便是千龙喷水,景象十分壮观。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其建筑高大,外表豪华,面阔11间,进深5间,连周围出廊合计55间,建筑面积2380平方米。有72根楠木柱,重檐庙殿式屋顶,殿顶垂脊上一行11个飞禽走兽装饰,其雄伟壮丽表明太和殿在紫禁城内至高无上的地位,突出了天子“九五”之尊的权势。大殿从平地到脊顶通高37.44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物。殿内有6根蟠龙金漆柱,每根高12.7米,直径1米,正中在一个高约2米的朱漆方台上,设有楠木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有雕龙围屏。左右有对称的景泰蓝宝象、甪端、仙鹤、香筒等陈设。象驮宝瓶,内装五谷,象征太平盛世、五谷丰登。甪端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兽,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只有明君,它才捧书而至,护驾身旁。殿顶遍贴红黄两色金龙纹图案,有双龙戏珠、单龙飞舞,有行龙、坐龙、升龙、降龙,龙身周围衬以流云火焰。正中蟠龙金凤藻井上,倒垂着圆球轩辕宝镜,此镜相传为轩辕氏所造,悬挂此镜以示自己是正统皇帝。太和殿是君权主宰的象征,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登基即位、生日、册立皇后、派将出征以及元旦、冬至等都在此举行仪式。每逢大典,太和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了文武百官,中间御路两边排列着仪仗旗帜,皇帝高踞于御座之上,大殿廊下,钟鼓齐鸣,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铜龟、仙鹤都点起松枝、檀香,烟雾缭绕。太和殿后面为中和殿,这是一座深广各5间,单檐攒尖镏金宝顶的亭子形方殿,举行大典的时候,皇帝先在这里休息,并接受司礼官员的朝拜。皇帝有九坛八庙,夏至去天坛祭天,冬至到地坛祭地,春分祭日坛,秋分祭月坛,秋仲月祭社稷坛,祭祀前一天都要在中和殿看祭文。每年二月皇帝要到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一天要在中和殿阅视种子、农具、祝文。中和殿之后即是保和殿,它广9间,深5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明朝册封皇后、皇太子、大臣称贺上表,皇帝需在此更衣后再去太和殿受贺。清朝经常在这里举行宴会,正月初一和十五,皇帝宴请蒙古和新疆的王公大臣,公主下嫁时宴请驸马,席间还要演奏蒙古歌曲或满族舞曲,极为隆重。光绪二十九年,保和殿一年筵宴用羊为10227只,可见其经常盛宴的规模。乾隆年间,殿试由太和殿改在保和殿举行,这是封建时代科举制度最高一级考试,考中者为进士,头名即为状元。三大殿在故宫总体布局中,位置显要,尤以太和殿为最,两侧有东西廊庑各32间,为外朝区辅助用房。并有文华殿和武英殿,是所谓“左辅右弼”的陪衬性建筑物。文华殿初为太子办事之所,武英殿为斋戒之用,后有石浴室。太和殿前有可容纳一两万人的广场,更显外朝的宽敞高大。
图4-3【乾坤交泰】邮票画面为故宫内廷的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等建筑。走出保和殿即是一片长方形的小广场,尽处的一面高墙,西起隆宗门,东到景运门,作为前后的分界,走进高墙正门乾清门即为故宫的内廷。这种布局是援引《礼经》上说的“前朝后寝”制度而设计的。内廷初以乾清、坤宁两宫为主,与前朝三大殿合称为“三殿两宫”。后来在两宫之间增建交泰殿,因而又有“后三宫”之称。后三宫布局大致如三大殿,但占地面积仅前朝的1/3。在两宫左右两旁又添了两组小宫殿,作为休憩之所,内廷周围尚有庑房、门座等。在内廷中,乾清宫代表天,坤宁宫代表地,乾清宫东、西的日精门和月华门象征日、月。在后三宫两侧的东、西六宫则象征十二星辰,后面的数组建筑象征众星,这些象征日月星辰的对称建筑群,拱卫着象征天的乾清宫,正是显示了天子的神圣与威严。乾清宫,过去是皇帝的寝宫,有暖阁9间,都分上、下两层,每间设床3张,共27张床,皇帝可以择床就寝,以防被人暗害。明朝发生的“壬寅宫变”和三大奇案的“红丸案”、“移宫案”,都是在这里出现的。清朝的时候,皇帝在这里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报,后来还曾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臣。殿内设有宝座,挂着对联,并有一“正大光明”匾额悬挂在殿内正面,此匾之后就是藏秘密立储匣的地方。康熙有35个儿子,曾2次废立皇太子。雍正继位后,吸取皇子之间激烈争夺皇位的教训,创立了秘密立储办法。事先秘密写好继承人姓名的传位诏书两份,1份皇帝带在身边,1份藏在匣内放在“正大光明”匾后,待皇帝升天后,由大臣们当众打开宣布继位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都是这样继位的。乾清宫后面是交泰殿,每年元旦、冬至、中秋节,皇帝都要在这里接受众妃嫔、公主、福晋、命妇的祝贺,行六肃三跪三叩礼,然后再由皇子行礼。每年三月皇帝要去先蚕坛举行亲蚕仪式,前一天要在交泰殿阅视篮子、勾子等亲蚕工具。皇后过生日,也要在这里接受后宫嫔妃们的朝贺。交泰殿后面是坤宁宫,原来是皇后的寝宫,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皇帝的周皇后就是在这里自尽的。到了清代,改为祭神和皇帝结婚的地方。坤宁宫的西间即为祭神之所,每天朝夕两祭,杀猪4口,春秋大祭时杀猪39口。还用黏高粱做糕做酒,大祭时,帝、后、太后、王公大臣都要参加仪式,并在宫内吃祭肉,名为分福。宫内的东暖阁则是皇帝大婚的洞房,婚后在此居住2天,第三天皇帝回养心殿,皇后随居体顺堂。皇帝大婚,费用甚巨。1872年,同治大婚耗银达1130万两,挥金如土。邮票画面上还形象地描绘了成排的鎏金大铜缸,其形腹大口收,在阳光下金光闪闪,这些装满水的铜缸名曰“门海”,是“镇火灭灾”之物,亦称“吉祥缸”,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乾隆朝时,由北京安定门外的来自山西上党地区潞城县的铜匠所制。口径为1.6米,每口用铜3392千克,铸造细密,精美绝伦,显示出令人惊叹的冶炼造型水平。
在后三宫的两侧,便是内廷的东、西六宫,在布局上是对称的。它是在原来一片方正的土地上,东西各分为9个方格,每格约50平方米,即是一宫的建筑用地,其间横竖都有巷遣间隔。在靠近后三宫的东西各6个方格上,各盖成六座宫院,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三宫(后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三千粉黛所居住的后宫院。清朝后妃分为八级,有名分地位的14人:皇后1人、皇贵妃1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其他贵人、常在、答应均无定额。康熙皇帝后妃多达百余人。每一宫都是由前后两座殿宇和两厢配殿组成的两进三合院,正门居中,外围院墙,自成格局。在东六宫东边和西六宫西边靠近围墙一侧的其余方块用地,则盖有其他房舍,其中西六宫迤西,明代即屡有变化,乾隆时又改建成雨华阁等。在东六宫以南则是皇帝的家庙奉先殿,还有清代为太子所建的毓庆宫及斋戒时用的斋宫,明中期,这里也屡有改建。在西六宫以南,则是有名的养心殿,从雍正到清末近200年间,封建帝王大都住在这里,养心殿就成了日常统治活动的中心,皇帝常在这里召见大臣,引见官员。养心殿东间,即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当年6岁的同治,4岁的光绪两个小皇帝,坐在前面的宝座上充当傀儡,由慈禧在帘后操纵。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都是从这儿发出“上谕”签订的。这里的长春宫和储秀宫是慈禧住过的地方。至今储秀官仍保持着慈禧50岁生日时所布置的原样,院内墙壁上挂着大臣们为她歌功颂德的词赋。在1884年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的危难岁月,慈禧却不顾人民死活,为自己生日大肆挥霍,仅储秀宫和翊坤宫两处装修和对臣仆的赏赐,就花去白银100多万两。在后三宫及东、西六宫的宫墙外边,尚有几座自成局面的大宫殿,在明代是为安顿先朝后妃寡居或养老之用的,如慈宁宫、仁寿宫等处,名尊位远,处于次要地位。从建筑体制到装修花饰,都已有所逊色。清乾隆年间利用明仁寿宫旧址,扩建成宁寿宫,作为他退位后休养之所,并在后部两侧辟有乾隆花园,舍宇装修,山石位置,采用江南技巧,装点其间,较御花园更富自然情趣。
图4-4【琼苑春晖】邮票画面为故宫北端的御花园建筑。出坤宁门外,即为御花园,是后宫游憩之所。居中的是四坡式顶的钦安殿,是故宫中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殿内供玄武神,殿周围有矮垣,当中开门名“天一之门”。御花园内有亭台楼阁十余座,都是左右对称,分列东西两侧,有同体对称,也有异体呼应。万春亭和千秋亭彼此相对,式样别致,屋顶重檐上层是圆形,下层变为12角形。堆秀山用各种太湖奇石堆成,小路曲折盘旋通向山顶。上有一亭,名御景亭,高过宫墙,是皇家重九登高之处。园内假山怪石,池馆水榭,花坛盆景,翠竹藤萝,神情各异,恬静幽邃。尚有许多棵明、清两朝遗留下来的参天古树,它们苍劲挺拔。特别是钦安殿前的一株连理柏,似一对连体孪生兄弟,树高约3丈,上面杈桠蟠伸,曲折叠盖,如龙嬉戏,下面天成拱门,人们可在其间穿行,从史载“明景泰六年(1455)增建御花园”、“明嘉靖十四年(1535)改建钦安殿”的情况来看,此树栽植至今已有400多年。御花园里的连理柏还有十多株,各有千秋,别具特色。整个花园,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宫廷气息。御花园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字排开的5所小院,称为乾东、乾西5所,这是皇帝的儿孙幼辈居住的地方,局面虽小,但同样也是前后两进三合院形式。从御花园出顺贞门,就到了紫禁城的北门即神武门,出此门过护城河,即为故宫的终点。

故宫雪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