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百花园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侧,领土由太平洋中的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这4个大岛和附近500多个小岛组成,面积37.7万平方千米,人口1.2亿多。日本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近代史上,有两次重大的发展,第一次是明治维新,第二次是二次大战之后,由于日本政府执行了“先富国,后强兵”的基本国策,埋头发展经济,国民经济发展非常快。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的20年中,日本即已实现了现代化。从1968年起,日本经济水平已开始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苏联。日本的彩色电视、手表、收音机等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汽车产量在1977年已达850万辆,粗钢达到1.02亿多吨。1979年,日本建造的商船吨位,占世界当年建成的商船总吨位的1/3。日本列岛周围是世界著名的渔场,捕鱼量在世界名列前茅。在长达3万余千米的海岸线上,分布着1000多个海港,有30多条定期远洋航线驶往世界各地。日本拥有商船1万多艘,总吨位名列世界第一。日本的陆上交通也很发达,高速公路遍布全国,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早已全部代替了蒸汽机车。时速高达500千米的磁悬浮列车也已研制成功。日本全境山峦起伏,火山雪峰拔地而起,自然景色秀丽,其中本州的富士山尤为著名,被称为“圣岳”。日本大部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比同纬度的大陆温和湿润。日本的森林面积占全部国土的62%,到处是一片苍翠葱绿。日本政府重视自然保护和发展旅游业,在全国开辟了许多地域辽阔的国立公园,每年吸引数千万游客前往游览。本州的京都是日本最大的旅游中心之一,这里有华丽的古代宫殿、数以千计的寺院、神社及其他名胜古迹,京都的城市布局系仿照我国的洛阳城和长安城。1974年,它与我国西安市结为友好城市。日本的科学技术、国民教育、现代文明、城乡卫生等,都在世界上居于前列。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到了7~8世纪,中日之间的往来更加频繁。从630至894年,日本共向我国派遣唐使13次,每次均有五六百人之多。著名的日本学者阿倍仲麻吕曾留学长安,做过唐朝高官,最后埋骨中国,为中日两国人民所称颂。同时,许多中国僧人、学者也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鉴真大师(688—763)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位。从日本发行的许多邮票上,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化、建筑、绘画等对日本的影响,如1871年4月20日,日本发行的第一套邮票——龙切手,就是以汉字“钱四十八文”作为面值的。1977年1月20日发行的国宝邮票上的唐招提寺金堂,就是由鉴真亲自设计,由他的弟子如宝等人同日本劳动人民一起建造的。这座气势轩昂的庙宇,从结构到装饰都浸透着我国盛唐时代的建筑风格。从日本发行的许多浮士绘邮票上,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对日本的影响。但是从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两国的传统友谊遭到了破坏。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大规模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斗争,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后,尽管中日两国间的战争状态没有宣告结束,但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却一直没有间断,且日益得到发展。中国人民为恢复和发展中日两国间的正常关系,作出了巨大努力,同时也得到了日本有远见的政治家、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以及日本广大人民的热烈响应,终于在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恢复了邦交正常化,建立了外交关系,从而揭开了两国友好历史的新篇章。
在这个基础上,1978年8月12日,中国和日本在北京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其主要内容是:双方应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或武力威胁;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或其他任何地区谋求霸权,并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按照平等互利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进一步发展两国间的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努力促进两国人民的往来。该条约自1978年10月23日生效,有效期为10年。10年以后,在未宣布终止以前,将继续有效。这项条约的签订,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实现以来的一件大事,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两国的友好关系,完全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对缓和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
为祝贺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我国邮电部发行了这套纪念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