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每天“幸福”的习惯

养成每天“幸福”的习惯

叔本华曾说过:“我们很少想到自己拥有什么,却总是想着自己还缺少什么!不要感慨你失去或是尚未得到的事物,你应该珍惜你已经拥有的一切。”有人曾问一位活到120岁的老人,为何会这样长寿,老人笑了,深深浅浅的皱纹似乎也满含笑意,他说:“没有什么,只要凡事看开点。”或许,年少的我们太猖狂,总以为人生只有甜美,在经历了命运的坎坷、生活的艰辛之后,我们才会懂得人生并不如想象般一帆风顺,其中也有酸甜苦辣,只有放宽心胸,凡事看开点,人生才会变得更美好。否则,总是自己跟自己生气,有可能会在怨气中度过余生。其实,幸福的底线是自己界定的,它可以很高很高,也可以更低一点,将幸福的底线画得越低,我们就越容易接近幸福。

史铁生曾这样写道:“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不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得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史铁生从心底深处说出了这样的话,也许,我们可以理解为他一定是吃尽了“疾病”的苦头,懂得了感恩,所以,才把幸福的底线定得这么低。事实上,幸福的底线本就如此低,为什么我们并没有养成每天“幸福”的习惯?

死亡,或许是人们最后的结局,但是,在通往终点的路上,人们却各有选择。乙水手心怀感恩,即使人生遭受到了最大的打击,他依然乐观地感激每一天,因为自己还活着,正是这样的信念,他总是能够轻易地感受到幸福。甲水手则不一样,总是为未来而担忧,患得患失,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时刻都处于忧虑之中,最终,即使面对死亡,他也满脸悲伤。在很多时候,我们不懂感恩,总认为生活给予自己的不够多,不自觉提高了幸福的底线,但是,当我们真正意识到什么是幸福的时候,生命留给我们享受幸福的时间已经少得不能再少了。

亚伯拉罕·林肯曾经说过:“人们如果下定决心要拥有幸福,他就会等到幸福。”经常关注杨澜博客的人会发现,她有一个特别的习惯:每天都会写下5件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事情,比如,天气晴朗温暖,让我一睁开眼就有好心情;与几位朋友共进晚餐……在后面,杨澜写了这样一句话:“我们从小就学习各种能力,但似乎忽视了一种最重要的能力——感受幸福的能力。”

小贴士

因为不懂感恩,所以年纪轻轻的我们渐渐失去了感受幸福的能力,试想,将幸福的底线画得太高,幸福还会离我们很近吗?孩子们,如果每天我们将幸福的底线画低一点,那么,幸福的指数就会一直上升,感恩也会成为一种习惯,伴随我们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