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施肥的依据

一、合理施肥的依据

所谓的合理施肥是为了实现养分平衡,即实现土壤提供的养分的数量,类型和比例与农作物所需养分的数量,类型和比例的协调,从而以达到高产,高质量的目的。它所要求的两项重要内容是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提高经济效益,增产增收。那就是用更少的肥料投资来争取更高的产量和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的目标。

施肥应合理,并应达到其施肥能力和营养作物的目的。除了大量优质肥料外,还应“熟练”施用,以充分发挥其最大功效。因此,合理施肥必须找出正确的施肥依据,才能真正做到施肥合理。也就是说,要根据农作物的营养特性,土壤的理化特性,肥料的种类和特性等因素,合理分配和施用,以限制肥料用量,实现效益最大化,增加产量。

(一)作物特性

作物的营养特性是合理施肥的重要依据。为了充分发挥肥料的作用,有必要了解不同品种、不同作物生长期的养分需求。不同作物所需养分数量、比例、形态不同。不同作物的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要求也不同。

1.作物营养的阶段性

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作物所需营养元素的数量,浓度和比例是不同的。这种现象称为作物营养阶段。尽管各种作物吸收的养分的具体数量不同,但不同生育阶段植物的养分吸收状况和干物质积累趋势是一致的。一般来说,在生长的早期,干物质的积累较少,养分吸收的量也较少。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干物质的积累迅速增加,养分吸收量和吸收强度也相应增加。在成熟阶段,干物质的积累速率减慢,养分吸收量逐渐减弱。因此,作物各生育吸收氮、磷、钾三要素的数量不同;作物种类不同,养分吸收的高峰也有差异。

2.作物营养临界期

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某一个时期,需要某种养分,如果这种养分供给不足或供给过多,就会明显地表现出生长发育受抑制,产量也受到严重影响,此时造成的损失,即使以后补施该养分,也很难弥补。这个时期称为作物营养临界期。若能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定能增产。

3.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还有一个时期,作物对养分的要求,不论是在绝对数量上,还是吸收速率上,都是最高的。此时施用肥料所起的作用最大,增产效率也最显著。这个时期就是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这个时期通常发生在作物生长旺盛的时期,其特征是生长大,需要更多的养分。因此,为争取作物高产,应及时施用肥料来补充养分。

(二)土壤条件

1.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是化学肥料溶解和有机肥料矿化的必要条件。营养素的扩散和质量流的形成以及营养素的根吸收必须通过水分进行。因此,在土壤水分条件不同的年份,作物对肥的利用率也不相同。

2.土壤通气状况

作物生长在通气性良好的土壤上,吸收养分较多;在排水不良或板结的土壤中,通气性能不良,养分吸收较少。

3.土壤保肥性

土壤的肥力保留是指土壤吸收和维持养分的能力,这是土壤肥力的非常重要的指标。

土壤保肥能力决定于土壤胶体的数量、组成和性质。增施有机肥料,增加有机胶体数量,可提高土壤保肥能力。

4.土壤供肥性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向作物提供营养的能力。它不仅与土壤养分含量有关,而且与土壤养分的释放有关。

5.土壤pH 值

土壤pH 值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很大,是“因土施肥”的主要依据之一。例如pH 值为6~8 时,有效氮含量较高;pH 值为6~7.5 时,有效磷含量较高;pH 值大于7.5 时,可溶性磷又逐渐减少。

(三)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也与施肥密切相关。气候条件会影响土壤养分的变化和作物对养分的吸收能力,其中以温度、降水及光照影响最大。

(四)肥料性质

不同的肥料具有不同的性质。肥料养分的含量、溶解度和流动性,以及酸碱性质、肥料副成分等,都与肥料的合理施用和肥料效率的发挥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