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云南流行的“昭通唱书”
2025年09月28日
一、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云南流行的“昭通唱书”
昭通[1]在云贵川交界处,曾是三省交通要道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唐属南诏乌蒙部,宋封乌蒙王,元置乌蒙路,明设乌蒙军民府,清雍正五年(1727)改“乌蒙”为昭通府,其名始于此。昭通四周为山,中间是盆地(坝子)。
昭通唱书,作为一种说唱曲艺,主要流行于云南省“昭通、鲁甸、彝良、永善、大关、盐津、镇雄、威信等县市。在昭通县境内的广大农村最为盛行,又以讲唱整本的传奇故事书(俗称‘小说书’)为主,故称为‘昭通唱书’,简称‘唱书’。曲靖地区所属各县也很流行,比之昭通毫不逊色。”[2]
据昭通县东风公社北坡生产队第五队的王开德(1916—?)和熊庭献(1894—?)两位老人回忆:“我们的老爹一辈就有唱书流传了。”昭通卷烟厂曹吟葵也这样谈:“唱书的历史,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据昭通戴敬明先生说,昭通李短褡唱书很感人,他唱《清风亭》唱到武穆父子被害,男女老幼无不感叹唏嘘。李短褡是清代咸丰时候人,出身铁匠,1859 年和兰大顺率领烟帮起义,距今已经有120年了。”[3]
据《蜀警述略》载:“李永和,云南昭通府人,年二十二岁,瓜面修身,平易近人,知书识字,腹有良谋,久为群众所推崇。其性好静而不好动,众号‘李半年’、‘李不忙’。为反抗满族贵族,剪去满清奴化汉人的辫子,因此,李永和才有李短鞑鞑之称。”《永川县志》云:“兰(一为竺)朝顶,众号‘兰慌慌’(一为竺慌慌),昭通八仙营人,年稍长于永和,骁勇善战,马锅头出身,滇中会党首领,亦系烟帮管带。”《云阳县志》云:“榷征关税苦商,聚众抗争,两省吏持之急,遂率其党与永和联合,举旗起义。”[4]从李永和1851 年领导农民起义时为“年二十二岁”,由此可以断定道光、咸丰年间,“唱书”即已经在昭通地区普遍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