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七七七套格韵文唱词

五、七七七七七套格韵文唱词

江西修水县古愿乡李笑春收藏的清代唱本《下苏州》就是“七七七七七格”韵文唱词,这种韵文唱词,姚逸之先生将其称为“山歌类”句子结构形式,云“山歌,有套数,每套四句或五句,四句系‘五五七五’格;五句有五字或七字的两种,每套为一韵”。[15]这种格句式在敦煌文献和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中尚未见到,应是清代南方唱书在继承前代的句式格基础上结合山歌等小调产生的一种新

的“变异格”。清代南方唱书中,这种格的句式主要应用在山歌类长篇叙事诗中。《下苏州》:

新文壹本许秀贞,赛过乡间第一名,进荣乃是风流子,招配秀贞结成婚,赛过南海妙观音。

明朝以末是清朝,正德游戏九龙桥,行座家中无人伴,头又闷来心又焦,造本山歌解忧愁。

宁州下去是武宁,武宁有个杨进荣,父母生我九兄弟,富贵双全在府门,三个举人五文星。[16]

上面每句七个字,每五句一套,每五句换一个韵或每五句使用一个韵,从正文开始一直延续到结尾都是使用这样的韵语形式,凡195套,6825字。

例如《风筝记》:

敬重父母是好子,尊重堂上是好儿,送郎送到壹里程,双手牵郎说私情,姐有十程送情人。

知心言话说郎听,情郎哥哥紧记心,不信但看手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世上看过多少人。[17]

《风筝记》以第一人称口吻,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相识、私会、洞房的故事。全篇韵文,每句七个字,每五句一套,每五句换一个韵,正文至结尾均使用这样的韵语套句形式,凡160套,5600字。

其内容是一篇“美貌姐”自白书,故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春天的一个日子里,“少年郎”放风筝途经一家花园,看见了花园里玩耍的“美貌姐”,风筝无意中掉落在花园里,“少年郎”借此和“美貌姐”相识,并约了当天晚上“相约私情”。第二部分,讲述“美貌姐”和“少年郎”约会的傍晚时分以及两人在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时段的心理活动。第三部分,讲述“美貌姐”和“少年郎”约会后的清晨,用饭过后,“美貌姐”在十里程、九里程、八里程、七里程、五里程、六里程、四里程、三里程、二里程、一里程送别“少年郎”时千叮万嘱的贴心话语和难分难舍的复杂心情。

《风筝记》文体采用倒叙结构,其时段顺序是按照“美貌姐”回忆进行叙述的:两人十里送别、两人一更到五更洞房花烛夜、两人傍晚时分私约相见、两人以风筝断线落在花园里初次相识、两人清晨饭后分别。

浙江的《梁山伯歌》也是这种格式:

二绣麒麟奔山岳,八仙飘海闹洋洋,采荷仙姑不慌忙,三绣织女配牛郎,七星鹤桥会一场。

四绣天仙七姊妹,三位仙姑下凡来,三姐喜配催文瑞,四姐东京闹过来,七姐董永两和谐。[18]

这个本子550套,每套5句,每句7字,凡19250字。据路工称为“清初(约1660年左右)浙江忠和堂木刻本”[19],将其归于“民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