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安顺唱书”
2025年09月28日
二、“安顺唱书”
据《中国曲艺志·贵州卷》记载:“安顺、平坝、普定等县的汉族村寨流传着‘一种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民间曲艺形式’,当地人称之为‘安顺唱书’。”[9]“安顺唱书”也被称为“安顺地戏”。根据安顺地区群艺馆在民间的调查,多数人认为这些村寨是明代“调北征南”时期,朝廷在贵州屯军驻防的汉族军队和家属遗留下来的后裔所建立的,所以这种曾流传在汉族的“唱书”曲艺曲种也在这些村寨里被传留了下来。从另一方面说来,“安顺唱书”产生于元明时期,它本身的唱词和表演方式中也呈现出一种曲艺向戏曲过渡的“中国戏曲早期活化石”状态。
《安顺唱书》表演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清代时,一些识文断字者,闲暇时用方音朗诵当地的唱本自娱,不时吸引一些人围坐聆听,逐渐形成一种能唱者捧书照本宣科,爱听者趋附聆听的十分随意的演唱方式。民国时期,安顺地区公路沿线集镇出现了四川评书的茶馆,受其影响,抗日战争时期也曾有安顺民间唱书跻身于茶馆说唱的情形。另一种是在元旦春节期间表演的“地戏”,其显著特点是以七言和十言韵文说唱,演出时“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10]后一种“地戏”以薛家将、杨家将、三国、岳家将、瓦岗军等金戈铁马、忠臣良将内容为主,是“安顺唱书”从元明一直流传至今的表演形式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