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至民国初年四川地区书坊所刊行的“唱书”
根据所查阅、收集到的唱书资料推断,在清代至民国初年,四川地区书坊雕版印刷并发行的“唱书类”图书数量在长江流域各省中是比较多的。这些唱本图书主要刊行于清同治至民国初年间,内容大多是清代以及清代以前的历史故事、传奇故事、现实故事等,但几乎没有涉及四川本地区的故事,这说明四川地区的“唱书”曲艺应是从邻近的省份传入的。
清代四川地区雕版印刷书坊实力雄厚,清代四川地区识字人和“行商”人较多,所以书坊无论销售还是批发“唱书类”图书,很容易获得丰厚利润。至今,在旧书销售网络上,仍然能见到数量众多、有百年历史的四川“唱书类”图书,可见清末“唱书”在四川地区刊行和传播的兴盛。
由于交通和地理位置的关系,四川地区石印术传入较晚,木板雕刻印刷价格适中。所以清末至民国初年间,四川唱书的传播主要依靠购买木刻雕版印刷。这些木板印刷品,不仅为本地人欢迎,也有商贩将其带到邻近地区和其他省份去销售。例如上文所提到的四川内江、高县、筠连地区的商人就常常将刊行的“唱本”带到云南、贵州等地区去售卖,云南“昭通唱书”、贵州“安顺唱书”的“唱书人”所使用的“唱书”,多是从这些商贩手中购买的。
从目前收集到的清代民国初年四川地区“唱书类”唱本资料记载(不完全统计),当时四川地区刊行“唱书”的书坊有:成都的古卧龙桥湶记、杨记、浦记、和记、成发堂、云雯堂、新津宏顺堂、二合书社、文德堂书坊;重庆的渝城十八梯张金山、黄寿山、森隆堂书坊、渝城山阁书局、金城书局、熙南书社、校场学院街文华堂书局;夔郡、嘉明镇一善合书坊;万邑的三元堂;南充的药王街善仁书店;叙州的学院街书坊;内江的荣昌堂书坊;邛州刘盛兴双发堂。如果按“唱书”封面上所印每次发行册数来看,有四十册、一百册、一百五十册不等,最多不超过三百册,这些书坊所发行“唱书”种类大约有一百余种。
通过清代和民国初年四川地区书坊刊行的“唱书”品种和各地刊行“唱书”的书坊来分析,当时四川各地书坊刊行、销售“唱书”的唱本,是十分普遍和兴盛的。著名民俗文化学者刘孝昌先生在《卧龙桥大卖消寒图》中提到成都的老习俗,“老成都的雕版印刷十分风行,每到冬至前后,在卧龙桥一带大大小小的印书铺都会在门口放上一张小桌,上售各色消寒图。这些消寒图都很有雅趣,设计精巧,很有老成都人富于情趣的特点,给漫长枯寂的冬季增添了不少的情趣。”[5]但是,像刘孝昌这样谈到清代民国四川地区雕版印刷和相关“唱书”通俗读物的刊行文章和史料记载非常少。近年来出版的《四川通志印刷部分》《成都印刷史料》《四川曲艺史话》《四川曲艺概述》《中国曲艺志·四川卷》等均没有见到有关“唱书”曲艺曲种的记载史料。追其原因,一方面是清代和民国学者、研究机构对于“唱书”资料不够重视,从而造成了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唱书”研究资料的奇缺,除了国家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以及专业收藏机构(如山西大学中国曲艺研究中心资料室,以下简称“中心”)有部分收藏外,其他少见有藏者。由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研究“唱书”的学者寥寥,论文著作也几乎无人涉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表6-2 清代四川书坊刊行“唱书”目录
续表6-2
续表6-2
续表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