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唱书”形成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

一、“保山唱书”形成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

保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外与缅甸山水相连,内与大理、临沧、怒江、德宏四州毗邻,辖隆阳区、高黎贡山度假旅游区、腾冲市、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唱书主要流行于腾冲市、龙陵县,尤以腾冲为盛,故也被称为“腾冲唱书”。

腾冲县位于云南省西部边陲,高黎贡山西麓,为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咽喉,西南国防的重镇,又是著名的侨乡和历史文化名城。东临保山(原保山县),南接龙陵县,西南与梁河县、盈江县相连,东北与泸水县接壤,北部和西北部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148.075公里,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山坝相间的地势。

腾冲是我国西南边防重镇,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元、明两朝400多年,都有重兵驻守。元至元十四年(1277)始行军屯,军人“七分耕种,三分差操”。明正统年间,明王朝为维护国家统一与巩固边防,曾派王骥先后率15 万大军三征麓川,均以腾冲为战略要地。正统十年(1445),为防御外敌入侵,在腾冲建造了一座石城,号称“极边第一城”。万历年间刘、邓子龙率领大军,道经腾冲,粉碎了缅甸洞吾王朝的入侵。[9]

明正统年间自沿江一带三征麓川的15万大军,成了今天许多腾冲人的先祖。在采访唱书的过程中,有几位随行人员,其先祖就是随大军南征者。如腾冲文化馆的陆国民,祖籍河南,先祖由南京随军南征,大明正六品百户,世袭至清,在腾冲已传至第23 代;界头镇何晓晓,先祖也来自南京,是家堂牌位上就写着。南征大军不仅给西南边陲带来了大明王朝的天威,同时也带来了纯正厚重的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汉文化、先进的物质生产技术、精细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腾冲的乡土学者李光信谈到腾冲的文化特征时也这样说:“‘三征麓川’和万历年间刘、邓子龙抗击外敌入侵之战,“吴、楚、川、湘、赣军民大批进入腾冲,使直接来自中国腹地的汉族人口急速增加,而带来了纯正的汉文化以至民间习俗、文艺、巫术和各种技艺。”[10]李光信先生还提到,“腾越文化的特征,首先是汉文化的纯正性”。[11]“许多在中国腹地早已绝迹或濒于消亡的民间文艺品种如茶灯、仙灯、鱼灯、小背龙、清戏、皮影戏、歌舞说唱《大舜耕田》(后演化傣族歌舞《使春牛》)等,均在腾冲——腾越延续保存”。[12]

民国腾冲唱书人尹家显在《雪耻记》中叙述自己的家世时这样表述:“鄙人生居腾冲县,祖籍源流是四川。始祖从戎征边远,世袭千户指挥官。安居乐业腾冲县,到腾洪武第二年。子继孙承廿代远,至今流传数百年。”[13]作为唱书世家的唱书人尹家显来说,他的家族洪武二年(1369)就随军来到腾冲定居,唱书盖也就在此时被带到了这里,至今已经有650年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