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字句、十字句唱词与散文说白相互交杂
如《新刻八美图》云:
主仆过巷走得快,文昌宫在面前存。
公子上马来观定,庙内围着一堆人。
公子不知因何甚,下马进庙看何情。
话说柳逢春奉了母命看望他的姐姐,来到禾州,行至文昌宫前,围了一大堆人,下马进去,只见一幼女头插草圈,两眼流泪,声声叫苦,好不凄惨。
柳逢春进庙去从头细看,见一女嚎啕哭叫苦连天。
公子见心不忍细问一遍,小姑娘泪滚滚所为那端。
你住居家乡地何州何县,因何事卖本身头插草圈。
在庙内泪汪汪因何事件,将你的来由事细对我言。[23]
这段文字中出现了七字句、散文说白、十字句说唱夹杂的形式,且其十字句是用的严格的“三三四”句式。这样格式的唱本也不少,如四川叙州学院街刊行的《包公出身除妖传》也有这样的句式:
到了五花公堂下,曲背弯腰跪在尘。
包爷在上观仔细,便叫公堂手下人。
下面跪的谁氏女,为甚写词把状告。
包爷叫左右将他状词拿上来,左右手上状来,包爷见了,一遍细看详察了:
写状人名张氏六十九岁,夫身死丢母子寡妇孤儿。
娘儿们身受穷百般苦楚,有一子打柴卖养老终身。[24]
从上文我们看到,除了七字句和散文说白文字外,其十字句采用的也是严格的“三三四”格式。这一段唱词是这样的顺序,七字句:婆婆来包爷的公堂来告状;散文说白:包爷让左右将状词送到跟前来;十字句:介绍告状人身世状况、包爷看了状词后开始正式审问和详细询问。在此七字句唱词、散文说白、十字句唱词,三者之间是按照时间顺序前后相衔接的关系,根据剧情需要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会有相应文体转换。散文说白适宜叙述情节、交代背景、转换镜头;十字句语气较七字句更为连贯,适宜抒情,表达心理活动,或者语气较为激烈的言语。七字句通常用于环境、人物、事件的平铺交代,也用于表达较为舒缓的感情。
【注释】
[1]佚名:《吴大人私访九人头》(上下卷),清末上海槐荫山房石印本,第2、10页。
[2]佚名:《改良老鼠告状》,清末上海新垃圾北洽兴里二街燮记书局印行,第1页。
[3]佚名:《长毛占连镇鼓词》,清抄本,第1页。
[4]姚逸之:《湖南唱本提要》,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1929年,第7页。
[5]龚发达:《土家英雄田思群》,政协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史资料委员会,1984年,第31页。
[6]龚发达:《土家英雄田思群》,政协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史资料委员会,1984 年,第8、43页。
[7]佚名:《酒色案》,清抄本,第1页。
[8]佚名:《茶客珠宝案》,1980年油印本,第1页。
[9]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第938-939、969-970页。
[10]王兆乾:《傩戏中国戏曲之活化石》,黄山书社,1992年,第69页。
[11]姚逸之:《湖南唱本提要》,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1929年,第121页。
[12]王兆乾辑校:《安徽贵池傩戏剧本选》,台北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995 年,第6页。
[13]王兆乾辑校:《安徽贵池傩戏剧本选》,台北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995 年,第61页。
[14]王兆乾辑校:《安徽贵池傩戏剧本选》,台北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995 年,第65-66页。
[15]佚名:《湖南唱本提要》,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1929年,第7页。
[16]佚名:《下苏州》,清抄本,第1页。
[17]佚名:《风筝记》,清抄本,第1页。
[18]路工:《梁祝故事说唱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8页。
[19]路工:《梁祝故事说唱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2页。
[20]佚名:《凤凰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滇省荣焕堂刻本,第1-2页。
[21]佚名:《一口血》,清抄本,第15页。
[22]佚名:《双飞鸟鸣冤》,清抄本,第1页。
[23]佚名:《新刻八美图》,清光绪年间刻本,第4页。
[24]佚名:《包公出身除妖传》,清四川叙州学院街刻本,第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