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序
近百年来的气象观测资料表明,全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气候变化导致气温增高、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等自然现象频发,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据统计,我国气象灾害损失占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直接危及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另据不完全统计,世界范围超过80%的商业活动是与天气因素相关的,几乎所有经济部门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各种天气因素的影响。气象灾害及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已成为当前国际国内社会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于气候变化,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早在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约生效后,其缔约方会议相继形成并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德里宣言》、“巴厘岛路线图”等重要文件,显示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积极态度和坚定决心。
然而,应对气候变化及防范气象灾害是一项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单纯依靠气象科技创新是无法有效解决气象灾害及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事实上,气象行业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息息相关,气象及气候对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范围广、程度高。1976年发生在美国的一场暴雨,使美国全社会达成了“包括经济和人文科学在内的社会科学应该越来越多地介入政府气象工作”的共识;世界气象组织(WMO)一直强调全球气象服务的经济与社会属性。因此,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方法,分析研究气象灾害及气候变化相关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吴先华等编著的《气象经济学》正是在全球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问题日益升温的背景下出版的,与以往的研究成果相比,该教材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创新理论视角。该教材从气象的基本概念出发,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针对气象服务和气候变化的实际,着力创建具有行业特征的部门经济学——气象经济学。该教材明确界定了气象经济、气象服务、气象产品等概念,利用价格理论与市场均衡方法,结合气象服务产品特征,着重分析了气象服务产品的供求平衡机制;采用公共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将气象服务产品分为纯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和公共资源及私人产品等类型,考察了边际成本递增型、递减型和基本不变型等三种不同类型的准公共气象服务产品供给的成本补偿机制;阐明了国际气候合作的经济社会影响性,指出了国际气候合作所面临的困境,利用博弈论分析了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囚徒困境”的化解及政策选择。
二、重视实证分析。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天气异常及气象灾害对国民经济行业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比较精确地衡量和评估气候变化及气象灾害对国民经济主要行业的影响,一直是气象经济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难题。该教材与以往研究成果的显著区别是,其尝试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国民经济行业与气象条件依赖关系,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定量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依据计算结果确定高气象敏感行业,进一步定量评估的前提条件,确定不同行业对哪些气象条件或者气象要素密切相关。该教材以交通和电力行业为例,综合应用Logistic模型、BP神经网络和面板数据模型等多种分析方法开展定量分析;并设计了气象因素异常指数,分析了异常指数对我国典型工业产业的影响。
三、紧追学科前沿。该教材在阐述气象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同时,结合气象经济发展实际,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国外商业气象模式和天气衍生品;回顾总结了气象服务评估工作进展,阐述了国际国内学界使用的气象服务评估经典模型;在梳理气候变化的概念、历史、原因和影响的基础上,总结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政策;介绍了国际气候合作的历史进程,列举了国际气候合作的主要内容,提出了走出国际气候合作“囚徒困境”的政策性建议;围绕国际气候变化应对的市场化手段,探讨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等。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气象经济学和气候变化经济学主流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
气象是国民经济中一个举足轻重的服务部门。从无奈顺应到接受服务,人们关注的是气象服务的科学属性,淡化或忽略了其经济属性。显然,我们需要一门解析气象经济属性的部门经济学——气象经济学。尽管该教材存在一些不足,但它不失为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气象经济学这门新学科的一本好教材。因此,我乐于向广大读者推荐它,也希望作者再接再厉、推出更多的新成果。
是为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2010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