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 例
案例1 建全国统一环境交易所争取碳排放贸易定价权[6]
按照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每帮助发展中国家分解一吨标准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就可以获得一吨排放权。清洁发展机制(CDM)由此形成: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相关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则向发达国家提供温室气体减排量。
如此一来,碳排放就变成了一种贸易,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能从中获益,而在贸易的同时,全球碳排放总量也得到了控制。在以“低碳经济与城市未来”为主题的世博论坛(广东)上,“碳排放贸易”自然成了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在国内从事碳排放贸易的公司中,一致人和国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无论总贸易单数还是总量都排名三甲。出席论坛的公司总裁杨智良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具体的减排义务,因此在中国境内所有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可以按照CDM机制转变成有价商品,向发达国家出售。
杨智良介绍,根据测算,目前全球碳排放贸易市场规模约为500亿元人民币,未来,这一数字还将成倍增长。对于这个庞大的市场,她表示,中国所占份额很大。她透露,从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到2009年8月,全球碳排放贸易项目大约有2000个。而其中,中国在联合国注册的项目就超过500个,约占总数的30%。如果论吨数计,中国则占到全球贸易总量的50%以上。预计未来,中国将占据全球碳排放贸易70%以上的市场份额。
虽然在项目数和总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杨智良说,在目前的贸易中,中国却没有定价权。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显得有点弱势。
她举例道,前段时间国际金融危机,碳排放贸易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二级市场上每吨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的价格一路从30多欧元跌到了7欧元多。而国家发改委定的保护价是8欧元,于是中国的排放量在国际市场上就卖不出去了。“虽然这是经济危机中的特例,但是未来如果中国有自己统一的环境交易所。那么凭借着中国所占的市场份额,先在国内统一价格,到了国际上就有了话语权”。
因此,杨智良总是在不同的场合呼吁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环境交易所。她告诉记者,现在国内已经有了一些环境交易所,“比如去年8月北京和上海就在同一天成立了交易所,另外天津、湖北、山西也有,总共大约有七八家,还有很多省也都在尝试”。但这些交易所都是零星的,处于试点阶段,因此不成规模。
她表示,碳排放贸易实际上可看做是一种金融产品的交易,因此像深圳证券交易所所在的广东,搞环境交易所更有经验和优势,“然而广东却没有自己的CDM中心”。她建议,广东应该充分利用潮汐发电等能源,同时促进技术开发,对高耗能项目进行积极改造,以减少碳的排放。同时,建立环境交易所,通过碳排放贸易为减排任务较重的企业来争取发展机遇。
案例2 央视主播芮成钢购买个人碳排量献礼绿色奥运
2007年8月8日,在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央视主播芮成钢把购买个人碳排量作为送给2008奥运的特殊礼物。芮成钢在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推荐的网站上花三百多块钱购买了自己第一份2.39吨的碳减排量,来抵消这一年他开车产生的二氧化碳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作为一个普通中国公民的礼物,献给象征着科技、绿色和人文的北京奥运。据悉,这是中国第一次个人公开购买个人碳排量。
芮成钢告诉记者,今年年初在瑞士达沃斯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全球各界领袖都在讨论环境问题带来的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了全人类所要共同面对的最紧要的问题,也是所有世界领袖们必须最关注的挑战。危机的集中爆发可能就在未来的十年。
二氧化碳已经成为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使得全球气候日益变暖、恶化,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成为世界各国都需要迫切解决的首要问题。前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其出演的纪录片《不容忽视的真相》中,演绎了一位警惕世人全球暖化之祸的环保卫士,向大众解释温室效应的影响,并试图谋求阻止灾难降临的方法。芮成钢说,《不容忽视的真相》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绝望的真相——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
芮成钢表示,作为一个年轻的中国人,他将继续购买个人二氧化碳排量,为迎接绿色奥运奉献自己的力量,也为改善日益恶化的地球环境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芮成钢认为,仅仅只是购买碳排量还是远远不够的,他更进一步倡导大家“从源头做起,不仅对自己的碳排量负责,更应自觉地在生活中每一个细节里减少碳排量,减少污染和浪费。比如不因为虚荣而开大排量汽车,不让空调温度过低,洗澡时不让水空流,不随意开着电视机,不使用能耗过高的冰箱、电脑、手机……
为此,他还做了两个决定,第一是尽量少开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班;第二是要购买低能耗的产品,在性能和价格的基础之上,把环保作为添置东西的最重要指标。
对此,有关专家也表示,关注环境,关注碳排量的确需要全球共同认真面对,而从管理个人的所有碳排放环节抓起,尽可能地节约能源、减少浪费,在任何环节去用绿色的方法使用绿色产品,才是降低全球碳排放、改善气候与环境的关键。
案例3 为二氧化碳排放付费的酒店
在首家“碳中性”酒店——Urbn,从员工坐车上下班、在酒店递送食品和饮料,到客人使用的各种能量,所有这些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酒店都为此购买了碳排放配额。接受《外滩画报》专访的该酒店创办人Jules说,“每个前来酒店的客人,其实都为自己在酒店的碳排放付了费,金额就含在房价里。”
在位于上海繁华闹市区的Urbn酒店里,走来走去的每一个人,都堪称“脚踏实地的环保分子”。因为,他们每个人都为自己在此地的碳排放量买了单。换句话说,他们每个人都花钱购买了为联合国授权的中介认证组织所承认的碳积分(carbon credits)。
作为中国首家“碳中性”酒店,Urbn酒店一开张就备受关注。“碳中性”,就是不给地球增加额外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的负担。“Urbn酒店各个方面的能源消耗量,从员工坐车上下班、在酒店递送食品和饮料,由此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都会被记录并用来计算碳排放量。”据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商“环保桥”(Climate Bridge Ltd)的负责人之一张泽民介绍,他们负责对Urbn酒店计算、销售碳积分。“在国外,像戈尔、大卫·阿登堡这样的公众领袖,每年都自掏腰包,为自己购买碳积分,以抵消他们所产生的碳排放。但在中国,知道购买碳积分的个人少之又少,更遑论企业了。”“环保桥”来自英国伦敦,也是首家进入中国市场的碳交易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