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 例
用文献信息统计法评估我国行业气象敏感性[11]
气象服务效益既有量化的经济效益,也有不可忽视的、难以量化的、潜在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它是一个多侧面、多形式的综合体。气象服务效益实际上是指气象信息的使用效益,包含趋利和避害两方面的内容,本文重点考虑重大灾害性天气对中国农业和工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从受灾角度,即农业和工业的天气敏感度,来说明气象服务的重要性和效益。
资料来源及其概况
我国是个多灾、重灾的国家,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直接经济损失,据统计,20世纪50—60年代每年约390亿元人民币,70年代每年约520亿元。80年代每年约620亿元。至90年代,灾害损失显著增加,1991年为1251亿元,1992年为854亿元,1993年993亿元,1994年为1876亿元,1995年1863亿元。1995年灾害损失是80年代的3倍,70年代的3.6倍,50—60年代的4.8倍。1996和1998年的洪灾损失更是突破了两千亿元。洪灾经济损失呈现越来越重的趋势。此外还有环境污染灾害,每年经济损失在1000亿元;荒漠化危害,每年经济损失约540亿元。另外,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20世纪90年代全球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比50年代高出10倍。
为了获得我国气象服务对于国家经济的贡献,特别是在国家减灾防灾工作中的特别意义,我们首先依据中国气象局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和中国统计局等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报告[12],得到我国1992—2004年因受到暴雨、洪水、干旱灾害等气象灾害造成损失情况的统计(表4-17),然后对不同行业气象灾害敏感性进行分析和讨论。
统计分析和讨论
我们利用表4-17中较为全面的我国农林牧渔业受灾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表4-18),发现我国农林牧渔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景的好坏可以使产值出现10.39%(1998年)到2.38%(2004年)的变化。
为了对这一阶段的行业产值进行可比性分析,我们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利用1992—2004年平均5.46%的通货膨胀率,将1992—2004年的产值和前文中统计的灾害损失,用2004年可比人民币表示,得到我国农林牧渔业产值气象敏感性(表4-19),可以与美国农业1977—2000年12.09%的比例进行对比。二者不同的主要原因包括:
(1)我国将农林牧渔业四种行业合并统计,而农业以外的林牧渔业的气象敏感性显然较农业低。
表4-17 1992—2004年中国农业工业受灾情况统计

表4-18 我国农林牧渔业天气气候敏感

注:表中年度国家GDP总值、农林牧渔业GDP贡献值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表4-19 我国农林牧渔业气象敏感性 单位:亿元

注:产值和各损失值用2004年可比人民币表示。
(2)通过回归模型排除农林牧渔业产值因为资金、人力和资源的投入变化而发生的改变因素,尽管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这些因素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落后,农业“靠天吃饭”的成分远远胜于美国而具有更微弱的作用。表4-19的结果直接用灾害的统计值进行评估,更为直接,但也肯定存在统计不全面的情况,因此,7.99%的气象敏感度应该是底线。
(3)农业占经济总量将近四分之一,换句话说,中国四分之一的GDP属于天气敏感领域,平均年产值约13 000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一个巨大市场,将会吸引政府和中外投资人在气象观测预报的服务领域积极投入。
结果和建议
人类进入21世纪,全球变化和人类扩张的结果,导致社会和经济体系面对各种天气灾害,表现出更多的脆弱性。而中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每年受各种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使人们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科学认识和减灾防灾的忧患意识。
气象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对天气的准确、及时的预报,将天气灾害减少到最低程度,尽量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创造和谐社会作出贡献,从而使社会经济资源使用的利益最大化,使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促进气象事业发展,气象事业要争取发展就需要投入,让社会公众体会和理解气象投入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气象投入带来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气象投入将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将气象信息服务渗透到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各个领域。
本文对气象敏感度的讨论还是初步的,实际上,关于气象敏感度到目前还没有完满的定义。但是,气象敏感度的基本特征,例如,它主要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既有气象对国家经济影响的量化衡量功能,也是气象服务效益的最大空间等,还是获得了较广泛的认可,对气象敏感度的深入研究,对气象事业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都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