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蔡继明.2002.微观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韩佳芮,叶谦,田青.2007.公众对气象信息需求的规律与公共气象服务[J].干旱气象,25(2):82-89.

黄宗捷,蔡久宗.1992.气象服务产业化、商品化趋势及其对策[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3):12-18.

罗红梅,刘瑞琪.2007.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气象服务供给模式的选择[J].经济师,(11):67-68.

骆月珍,雷俊,吴杨,等.2009.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分析与讨论[J].浙江气象,30(1):24-26.

马鹤年,沈国全,阮水根,2001.气象服务学基础[M].北京:气象出版社,65,91-92.

吴向阳.2007.气象经济学研究综述[J].气象与环境科学.30(2):76-79.

于波,李平华.2009.气象经济学研究对象及气象服务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32(2):22-28.

湛秀松.2006.我国气象信息产业发展模式及创新管理的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EMBA)论文.

张钛仁,宋善允,田翠英,等.2007.中国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法与分析研究[J].气象软科学,(4):5-14.

中国气象局计划财务司.2005.气象统计年鉴2004[M].北京:气象出版社.


[1]美国国家天气局官方网:http://www.nws.noaa.gov。

[2]美国国际天气服务公司官方网:http://www.wsi.com/corporate。

[3]寻租行为这一概念由国际经济学家克鲁格(Krueger)1974年首次提出,其后巴格瓦蒂(Bhagwati)将其定义为维护既得经济利益、设法取得或者维持垄断利益、或者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新政治经济学家通常从企业的视角来分析寻租现象,认为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会将资源的一部分用于主营业务生产,另一部分则会用于非生产性的寻租活动,希望从政治领域获取垄断特权和优惠政策,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4]新西兰气象服务公司网站为http://www.metservice.co.nz

[5]北京维艾思气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网站http://www.wi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