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经济学的产生
2025年09月26日
一、气象经济学的产生
在研究气象行业投入产出问题上,有一条著名的“德尔菲定律”,即气象行业投入产出比为1∶98,即1元的气象行业投入可以创造出98元的经济效益。因此,WMO比较早地关注到气象服务效益,1967年在一份报告中就指出,需要关注气象服务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平衡问题。1987年,时任英国气象局局长的Houghton以“气象信息服务的经济效益”为题在WMO召开的会议上进行了重点发言,他以具体数字分析了包括航空、农业、公路交通、沿海产业部门等利用气象信息取得的效益,进而对气象服务的效益和成本比例进行了分析。1987年,世界气象组织在英国召开了有关气象信息应用研讨会,首次较为正式地确认了评估气象水文服务的经济-社会效益问题,气象服务的经济属性逐步为气象学者和经济学者重视和关注。我国在气象经济学方面较为系统的研究著作是黄宗捷、蔡久忠在1994年出版的《气象经济学》;随后,马鹤年主编的《气象服务学基础》在2000年出版发行。
在《气象经济学》中,黄宗捷等认为,气象经济学就是研究气象服务的经济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因而,气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气象服务产品生产全过程所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经济运动、气象服务产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同社会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气象经济学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理解,一些学者开始从事相关的理论研究探讨,一些实际工作部门也开始了实践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