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消极情绪的影响
排除消极情绪的影响
消极的情绪面对个人的生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人们对这种情绪有着一种倾向性,它的力量引发的后果,往往大于乐观心态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所以不管是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还是为了事业上的成功,我们都要努力消除负面情绪的力量,将它们的影响降到最低。
◎病痛,负面情绪的产物
生命和健康的状况会与思想和信念的状况保持一致。健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道德问题。我们必须通过正确和健全的思考去实现它。想象自己是位律师,正为自身健康而辩护。把你所能找到的全部证据都汇总起来,以你最有力的方式为它辩护。你会吃惊地发现,你的身心会对这种精神辩护做出积极的反应,变得坚强有力、健康向上。
一个态度不够严谨的医生在给一个青年人检查完身体后,无所顾忌地对护士大声说:“这个人活不了了。”声音大到足以让病人听见。然而,那个年轻人似乎意识到了信念力对他恢复健康的意义,他对护士强调说:“我会活下去的!”事实上,他让医生“失望”了,他确实活了下来,并且恢复了健康。
只要我们一直保持强有力、活泼、健康的理念,只要我们对自己与生俱来的个人力量有着坚定的信念,那么,一切有关疾病、软弱和衰老的念头都会无处可藏。
正确的思考会成为预防人类所有疾病的良药,错误的思考会通过生理失调体现出来。洪堡说过:“总有一天,生病会被认作是一种耻辱,人们会视之为品行不端,视之为邪恶思考的产物。”是的,终有一天,在人们纯洁有力的思想中,不会有消极观念的余地,而是充满有益于品格提升的力量。
我们还会从更深层面上对疾病有全新的理解。例如,我们过去会把消化不良看作胃部失调的结果,但现在,我们知道那是精神失调所致。它是担忧、焦虑、忌妒和懊悔的自然产物。
尽管人们现在几乎还没有意识到“自私”也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大麻烦,但终有一天,我们会明白,贪婪和各式各样的自私都会引起生理不适或疾病。我们不能过多地考虑疾病,不能总想着生病,否则,我们体内的那些疾病的种子会乘机发芽,并最终破坏我们身体的和谐状态,损害身体的功能。
任何不协调的思想,任何有关疾病的念头,任何有关生理状态不好的想象,所有让我们恐惧和担心的事物,所有气愤、怨恨、忌妒、贪婪、自私的情绪,都会损伤身体的吸收功能,进而影响身心功能和状态。
精神是身体健康的雕刻师,精神的健康决定着身体的健康。如果思考模式中存在着缺陷和不足,那么在健康状态上便会有所反应。如果我们还想着会不会生病的事,还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可以身体强壮、精力充沛,还相信自己有可能患上某种遗传性疾病,如果我们的思考方式依然不理性客观,那么,我们又怎么可能拥有完全的健康?
不知怎么回事,大多数人似乎以为健康是命中注定的事,是在很大程度上由不可变更的遗传机制决定的。然而,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相信自己的幸福和天职是命中注定的呢?为了生活,我们投入了无限的辛劳和多年的时光。我们知道事业的成功必然基于对培训、体制和领导方式的科学规划。我们知道每一步的成功都离不开深思熟虑和精密筹备,这意味着必须经过许多年的辛苦工作才有可能在相关的领域有所建树。然而,对于如何完善作为成就所有事业基础的健康,我们却几乎不曾关心过。
当我们意识到信念力主导身心健康和状态时,当我们想起强健的体魄可以十倍地加强我们的主动性、增强我们的创造力、激发我们的热情、加强我们的判断和执行力时,我们就会费尽心血地去想办法拥有健康的身体,而这一切的首要条件是:我们要有坚强的信念力!
如同为其他的重要事情所做的那样,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和采纳一些明智和科学的方法为自己的健康奠定基础。我们可以常想想健康、聊聊健康、保持着健康的信念,就像法律系的学生应该思考、谈论和阅读法律相关的问题、生活在法律的氛围里那样。
只有当对健康、强健、和谐、正确、仁爱的思考取代了对疾病、软弱、失序、错误、憎恨的思考时,健康才能成为现实。换句话说,健康的实现需要用积极建设性的思想,来取代消极破坏性的思想。
信念力是健康的关键要素。我们应该完全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健康、和谐、愉悦的思考而拥有健康的能力。
◎消极情绪可以自我修复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信是所有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之一,要想成功,首先必须建立起自信心;而你若想在自己内心建立信心,即应像洒扫街道一般,首先将相当于街道上最阴湿黑暗之角落的自卑感清除干净,然后种植自信,并加以巩固。
人的自卑心理来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即“我不行”。正如哲学家斯宾诺莎所说:“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这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自己看不起自己。
人之所以会产生自卑心理,绝大部分是由于儿童时代所受到的创伤引发的。成年时代产生自卑也大有人在,但是儿童时代所受创伤造成的自卑感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克服起来也最不容易。如父母或其他成人经常打骂训斥孩子、数落孩子的缺点等,这些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留下影响其健康发展的阴影。
但是,自卑心理在儿童身上并不十分明显,而在青少年当中却相当普遍。这是因为,进入青春期以后,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得很快,青少年开始独立地观察、分析社会,用自己的观点评价他人,也极其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非常关心“我”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青少年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用挑剔的眼光寻求自己的不足,并常常将其夸大。每个人都在自己心目中塑造了一个理想的、完美的自我形象,越是希望向“他”靠拢,越是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于是暗自滋生不满、失望和悲观。同时,如果儿童时代曾有过创伤,这时会愈加强烈地浮现出来,一并合成而加剧了自卑。
长期被自卑情绪笼罩的人,一方面感到自己处处不如人,一方面又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逐渐形成了敏感多疑、多愁善感、胆小孤僻等不良的个性特征。自卑使他们不敢主动与人交往,不敢在公共场合发言,消极应付工作和学习,不思进取。因为自认是弱者,所以无意争取成功,只是被动服从并尽力逃避责任。自卑不仅会使心理活动失去平衡,而且也会引起人的生理变化,最敏感的是对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生理上的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心理变化,加重人的自卑心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打破自卑的枷锁呢?
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具有自卑心理的人,总是过多地看重自己不利和消极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积极的一面,缺乏客观全面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和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提高自己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客观地分析对自己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尤其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而不是妄自嗟叹、妄自菲薄。有自卑心理的人大都比较敏感,容易接受外界的消极暗示,从而越发陷入自卑中不能自拔。而如果能正确对待自身缺点,把压力变动力,奋发向上,就会取得一定的成绩和成功,从而增强自信、摆脱自卑。
建立自信的基本方法有四种:一是不断地获得成功。二是不断地想象成功。三是把自己在一个领域里取得的成功经历“移植”到你需要自信心的新领域中来。举一个例子来说,假如你的数学成绩差,你对学好数学缺乏信心。而你的语文学得不错,尤其是作文写得好,经常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或获奖。你不妨把作文获奖时的情景“移植”到数学课上,从而使它成为你自信的源泉。四是每天运用语言对自己进行自我暗示、自我肯定。你可以每天这样大声对自己说:“我是最棒的!”“我相信我能够成功,我一定要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