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一滴不断积累,你才能成功
一点一滴不断积累,你才能成功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一个心态非常积极的人,无论他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把工作当成是一项神圣的天职,并怀着浓厚的兴趣把它做好。
我们在做任何一份工作时都应该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去把它做好,因为高楼大厦都是一砖一瓦垒砌而成的,所有伟大的事业也都是从平凡的工作做起来的。也许你暂时无法理解一份平凡工作的伟大和美丽,但是,如果整体工作缺少了你那一部分,可能就什么都不是了。可以说,工作在本质上并没有优劣之分,坚守自己的本职岗位,自动自发去把工作做好,就是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很多人渴望证实自己的优秀,但却总是停留在梦想阶段,而不是从基础的工作做起,从而失去了很多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和走向成功的契机。其实,每一份工作都值得做好,都需要我们认真去对待。
一位年轻的修女进入修道院以后一直从事织挂毯的工作,做了几个星期之后她再也不愿意干这种无聊的工作了。她感叹道:“给我的指示简直不知所云,我一直在用鲜黄色的丝线编织,却突然又要我打结,把线剪断,这种事完全没有意义,真是在浪费生命。”
身边正在织毯的老修女却对她说:“孩子,你的工作并没有浪费时间,虽然你织的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当老修女带着她来到工作室里摊开的挂毯面前时,年轻的修女呆住了。
原来,她们编织的是《三王来朝》图,而黄线织出的那一部分正是圣婴头上的光环。她没想到,在她看来不值得做的工作竟是这么伟大。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工作态度。的确,有这样一些工作,它们看上去并不高雅,工作环境也很差劲,人们似乎也不太关注它。但是,千万别因此而轻视这样一份工作,我们要用这样的尺度去衡量它:只要它是有用的,就值得我们去做好。
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被分配到了一个山区当小学教师,为此,他感到非常失落。他不断地托人找关系,投送求职书,希望能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然而,不管他的求职书写得多么漂亮,却没有一家单位接纳他。无奈之下,他只好立足岗位,调整心态,勤勤恳恳地工作。数年之后,他真正地融入了山区小学的教学工作中,而这时候,他的教学能力也彰显出来了,他教的学生期期都很优秀,他的教学论文也频频在权威杂志上发表。这时候,很多的教育机构向他发来了邀请函,电视台和报纸都纷纷报道他的故事,高度称赞他的教学水平和工作态度。最后他被评为省里的优秀教师。
一个人有理想、有抱负是好事,但只有先把手头的每一件事做好、做精,这才是成功的起点,也是成功所必须养成的习惯。
工作实质上并没有优劣之分,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把每一件事都当作大事来处理。固守自己的本分和岗位,就是作出最好的贡献。没有哪一个人的付出是没有意义的,每一个工作过程都成就了另一个过程。只有环环相扣,整体工作才会和谐美好。
不管是对公司,还是个人,最重要的就是将重复的、简单的日常工作做精细、做专业,并恒久地坚持下去,做到位,做扎实。
最优秀的人是想方设法完成任务的人,最优秀的人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最优秀的人是“为了一个简单而坚定的想法,不断地重复,最终使之成为现实”的人,这就是一个有成效的人最不为人知却最重要的技能。而那些成天将意志、信念挂在嘴边的人,往往只会纸上谈兵,他们不敢面对现实的残酷,他们在逆境中退缩,他们谨小慎微而游移不定。毫无疑问,这样的人,永远不会取得成功——他们连获取成功所需的最基本的健康心态都不具备!
◎拥有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毅力
生活中我们之所以说事情“没有可能”,那仅仅是由于我们把自己捆绑住了,因为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没有什么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当莱特兄弟动手研制能在天空中飞行的飞机时,人们都说“不可能”;但经过不懈地努力,飞机终于上天了,并且很快成了时速最快的运输工具。莱特兄弟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所以一个人只要开动“脑力机器”,用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就没有什么不可能,就能创造奇迹!而要创造这种奇迹,关键在于改变发问方式:将否定式的疑问——“怎么可能”,变成积极性的提问——“怎样才能!”有科学家曾经研究过:如果一个人将思想聚集在“怎么可能”的怀疑上,那他的智力潜能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就有可能把能够实现的东西扼杀在摇篮之中!
所以我们只有将思想聚集在“怎么才能”的探索上,让我们的脑力机器积极地开动起来,才能最终去把各种“不可能”变为“可能”,从而改写历史,改变命运!
工作中,永远也不要消极地认定某些事情是不可能的。遗憾的是,在很多公司里,抱着“不可能”心态的员工还有很多,他们不敢冒险,在遇到严峻形势时,习惯的做法是小心谨慎,保全自己,其结果是一辈子平平庸庸,没有任何大的成绩。
其实没有什么是不能做的,很多事情看似不可能,但只要你换一种方式去做,并冲破固定思维的束缚,很多“不可能”都会变成“可能”。当我们把“怎么可能”改为“怎样才能”时,一切难以想象的奇迹或许就会出现,所有的难题也许就迎刃而解!
◎不断进取,永不停歇
在今天,全世界在10年里所产生的新知识是人类历史所有知识的总和;在今天,你的大部分知识在5年后就会被淘汰;在今天,要想不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要想不被竞争所淘汰,学习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比尔·盖茨先生曾经说过:你可以离开学校,但是永远不能离开学习。
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英国工人送到订户门口的牛奶,奶瓶口既没盖子也不封口,所以,山雀与知更鸟这两种在英国常见的鸟,每天都可以非常容易地喝到漂浮在奶瓶上层的奶油。但后来,牛奶公司为了阻止早起的鸟儿偷奶喝,于是把奶瓶口用铝箔封装起来。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所有的山雀都学会了如何把奶瓶的铝箔啄开,继续喝它们喜爱的牛奶;但是知更鸟却始终都没学到这套啄功,当然它们也就无奶可喝了。
为什么这两种差别不大的鸟儿对同一现象却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呢?人们在研究这一现象时发现:原来山雀之所以能继续喝到牛奶,是因为它们具有彼此学习的能力,而知更鸟却没有。山雀是属于群居的动物,常常迁徙换巢,当有某只山雀发明了新的啄法,啄破奶瓶喝到奶时,别的山雀也会通过它们群居的特性,沟通学习到新的技能。而知更鸟则是有领域习性的独居动物,它们各自据巢为王,相互间的沟通常常仅止于排斥来犯之鸟。因此,就算偶有知更鸟发现奶瓶的封口可以啄破,其他的知更鸟也无从学得。
变化是生命的常态,变化是世界的本质。我们的世界在前进、在创新,作为现代企业员工,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的脉搏,是必然的选择。我们已经很难想象不会操作电脑将如何在现代社会工作。环境在变,我们必须去主动适应,而学习就是最好的途径。
1980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派瑞曼就说过:“到下世纪初,美国将有3/4的工作是创造和处理知识。知识工作者将意识到,持续不断地学习不仅是你得到工作的先决条件,而且是一种主要的工作方式。”学习不再是教室里或者上岗前的孤立活动,人们不必撇开工作专门抽出时间来学习。相反,学习就是工作的核心,学习与效率是同义词。一句话,学习将是劳动的新形式。
可以说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学习中得来的。我们从出生就开始学习,学习说话,学习走路,学习做事,学习一切。如果不学习,我们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歌德也曾说:“人不是靠他生下来拥有一切,而是靠从学习中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也许我们惊叹犹太人的聪明,其实这个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但却依然顽强地生存到现在,并且涌现了许多闻名于世的伟大人物,因为犹太人懂得“知识就是力量”的产量。在孩子刚刚懂事时,母亲们就会将蜂蜜滴在书上,让孩子舔书上的蜂蜜,她们这样做是想告诉孩子:书是甜的。因为她们知道知识的重要性,认为这样做可以让孩子从小就产生对知识的渴望。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其实你也是一直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学习。大部分人是在被动地学习,因此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并不突出。你只有自己首先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这样才能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从而去实现成功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