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也要学到老
活到老,也要学到老
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汲取知识,从他人的知识中获益,才能使自己的学识更为渊博和深刻,使自己的胸襟更开阔,使自己的兴趣更广泛,才能使自己应付多种不同的问题,才能让自己在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俗话说“对工作有利的事情,就是对自己有利的”,如果你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就能理解这句话,必定前途无量。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要时刻留心本行业的规律,不可忽视,也不能不求甚解,一定要钻研透彻。对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不要放过;一些事情做起来虽然有困难,但是也要努力去探知究竟。只有这样,才会扫除事业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和困难。在职场中,我们面临着很多学习机会,如果你能够把握机会,迟早都会获得成功。
曾经有这样一个农夫,他从一个好吃懒做的人手中买了一块地。但那时已是5月下旬了,前主人在早春时分没有去下种,只种了些蔬菜。左邻右舍都对买了地的农夫说:“春天过了,不能再播种粮食了,只能再种些蔬菜。”但是那位农夫极具判断力,且善于思考,他认为,假如种晚熟的谷类同样会有收获。因此,他就按照自己的主意去做,把那块田耕得好好的,播种了些晚熟的种子,然后又很细心地去照看。后来,那块土地竟得到大收获,甚至比他的邻居收成还要好。
◎不学习你将一事无成
很多公司的员工,他们的薪水不高,但是却心甘情愿地用业余时间上夜校或者是买书自学。这是因为他们知道,发展的潜力是由知识的积累决定的。同样地,也有很多具有非凡天赋的人却一生平庸,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进取心,表现为不爱阅读、不学无术,宁愿在娱乐场所或者闲聊中打发时间。也许他们满足于自己对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看不到新知识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也许一天的工作已经让他们疲惫不堪,下班后没有毅力坚持学习,充实自我。
一个没有任何知识积累的人,不可能向着更好的职位发展,最后也许连自己卑微的工作都无法保住,更不可能有所成就。成功的机会属于那些知识广博、有丰富经验的人,而并非那些游手好闲、随波逐流、碌碌无为的人。
◎利用空余时间积累知识
很多人都有过分重视大学教育的心结,没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则更是如此。那些因故不能升入大学的人,往往认为这是一种无可挽回的损失,认为这是努力一生都没法补救的缺陷。他们还认为,如何自学,都于事无补,都无法达到与大学教育同等程度的教育水平,自修来的学识总是有限的。但他们却不知道,有多少人从没有进过什么大学却成了著名的学者,甚至有许多人连中学的大门都没有跨进过呢!
有一位年轻人,连小学都没读过,只是他读了大量的著作和名人传记,后来竟成了一位历史学家。遇见过他的人,都对他的学问赞不绝口,以为他是著名大学的高才生。他勤于自学、博览群书,虽然他并不精通法文,但他的英文却极好。由于他读过大靠着自修,他竟拥有如此的成绩,实不多见。今天,我们有更好的书籍,相当多的书籍可供自修之用,不是有更多的机会吗?
假如你会利用空闲的时间,去选读函授学校的课程,一样可以获得很好的教育。有些人早年失学,到了晚年时去选读函授学校的课程,他们也一样获得了种种知识,取得了事业的成功。一些自叹命运不济的成年人认为,如果年轻时便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晚年再去求学是愚蠢的做法。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实际上我们每时每刻都有学习的机会。只要一个人能利用自己全部的空闲时间,努力进修,全神贯注来摄取知识,青少年时期的失学是完全可以补救的,甚至还能做到学富五车。
在我们一生中,时时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到了壮年以后,在很多方面的学习甚至比年轻时更有利,因为他经验更加丰富,判断力更准确,因为他们知道光阴的宝贵,更善于利用一切机会来学习。
有许多人在学校时,少壮不努力,从书本上没学到多少教益。中年时期他为了要补救知识上的缺陷,便开始努力用功,同样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更深层地说,人的一生都是受教育的一生,社会就是一个大学校。我们所遇见的人、所接触到的事、所得到的经验,都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教材。只要我们开放自己的耳目,则在每一天、每一分钟里,可以随时随处吸收很好的知识。然后,在空闲时间里,把吸收来的学识反复思考、反复咀嚼,零碎的知识变得更为精湛,成了有意义的学问。
把握机会随时学习,珍惜一切与学习有关的机遇,知识的积累远比金钱的积累重要得多;对任何事情的解决方式都会细心钻研,探索其中的奥秘;所学习的知识要远比他所获得的薪酬高出好多倍。做到这些,你才是一个有光明前途的人。
如果你希望塑造自己,希望自己具有上进心,想让自己逐渐充实起来,就要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要通过各种方式汲取新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请记住,今日你学习的态度和效率,决定明日你的成就。
◎读书,不论时间地点
很多人觉得,如果错过了珍贵的青春时代,就不再会有读书的机会,晚年更不可能再学到任何知识。事实上,如果你能合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勤奋学习,完全可以补偿年轻时的缺失,甚至能让自己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爱迪生在火车上当报童时,火车在底特律停车6小时,他就待在青年人协会的阅览室里读书。一次,阅览室的管理员问他读了多少书,他说读完了第一架上的两层了。管理员问他为什么他刚读过的两本书毫无联系。他说:“我是按照书架上的次序来读的,我想把这儿的书依次都读完。”
正因为如此好学,年轻时的爱迪生接触到了当时的先进著作——《法拉第电学研究》。读这本书时,他废寝忘食。别人催促他吃饭时,他叹息说:“人的一生是何其短暂,要做的事情又是那么多!”他把这本书压在枕头下面,在睡梦中也会打开它来解答脑海中一闪而过的疑惑,他觉得这本书使他受益一生。
学习是贯穿一生的,我们身处的世界就是一个学校,这座学校中最好的“教材”就是我们所结识的人、遇到的事和获得的经验。在这个学校中,每时每刻都可以学到知识、经验。如果再将这些经验反复斟酌、消化,就能够把那些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使之更加的精深、更有意义。
很多人在年轻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办法好好读书,但是他们仍然自学成才,利用时间学习知识。
瑟洛·威德是一位有着57年报业经验的资深人员,他的报业市场在纽约州可以影响到当地公共政策的制定。他曾对人说过他年轻时候的一段故事:“我的家境非常不好,从小就想找份工作来养活自己。于是我开始在一家制糖厂工作,我非常认真。现在我还时常想起那些采集糖汁的日子,那是段非常愉快的时光,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鞋子穿。那时,下班后,我就找时间读书。当时农民家里只有《圣经》,如果想要读其他的书,就必须找人借。
“一个住在三英里外的人对我说,他从很远的地方借来了一本书,非常有意思,于是我就光着脚丫,踩着残雪去他家借书。在雪融化的地方我就停下来暖暖脚,如果偶尔有段路上没有雪,那对我来说真是种享受。到他家时,我向他承诺会好好地保管这本书,不会弄脏、弄坏。他答应借给我后,我就捧着书边走边看,忘记了脚下冰冷的雪。
“那时蜡烛也非常贵,穷人家的孩子如果想在天黑后看书,只能在壁炉边借着火光看。如果想看得更清楚,就得趴在地上。我就是这样读完了那本借来的书——《法国革命史》。”
本杰明·富兰克林就是一位非常热爱读书的人,他在辍学务工期间,依然坚持在空闲的时间自学。他把家里所有的书都读完了,又拿出自己的零花钱买书。他在印刷厂做学徒时,在书店当学徒的朋友会借给他一些文学、历史和哲学著作。这些书他必须尽快读完归还,因此他通宵达旦地阅读这些书籍。此外,他还从自己吃饭的钱中节省一些钱来买书。他自学了数学和四门外语,并且一直勤奋地学习写作。这个仅仅只有两年小学经历的人最终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圣安德鲁大学等院校授予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现代社会有更多更加优秀的书籍可以为我们自学所用,只要你是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人,你就能拥有更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