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慈善万人行回望

中山慈善万人行回望

◎缪毓琛

2017年元宵节,我跟随香港中山社团总会和香港中山石岐联谊会的队伍,参加了第30届中山慈善万人行。

早上8点半,我走进兴中体育场,所有看台、主席台和运动场内早已人山人海,彩旗飞扬。一个个游行队伍,穿着各自的制服,排列整齐。每个方阵都举着写着方阵名称的横幅,让人一目了然。启动仪式后紧接着是团体舞蹈、武术及舞龙舞狮等表演。表演结束后,我们港澳地区和侨界社团方阵率先起步,走上大街。沿途市民挥动手上的小彩旗夹道欢迎,万人空巷,扶老携幼。

一个南方沿海城市,延续三十多年的万人盛会,他们为着同一个目的:热心公益,慈善为怀,这在全国也很少见。

●香港中山石岐联谊会队伍(缪毓琛供图)

●香港中山社团方阵(缪毓琛供图)

回想新中国成立初期,每逢劳动节、国庆节都有庆祝游行活动。当年还是孩童的我们站在街道两旁看着大人们游行,他们也是人手一支用竹签粘上三角形的彩纸做的小旗,不断挥动;表演队伍打着腰鼓,扭着秧歌,舞龙舞狮,喜气洋洋。

那年代民风淳朴,虽还未摆脱一穷二白的落后困境,可是人民大众心向共产党,拥护人民政府,万众一心建设新中国。如今几十年过去,我们和下两代人也从心底里感受到当今社会繁荣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富强兴旺。

感恩的中山市民自发地以“慈善”为目的,以数万人喜庆游行方式,自发性捐款,去帮助更需要的人,去做更多的公益事业。这一壮举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也吸引了我们港澳同胞,每年都有几千人组团回来参加活动,为家乡的慈善事业添砖加瓦。万人行每届筹得的善款,从7.2万元逐年攀升,到如今的过亿元;善款最初用于改善福利院老人生活,到后来开办特殊学校,兴建博爱医院、颐乐楼、红十字会门诊部,修桥铺路,也包括兴建如今万人行起步的兴中体育场。

次日上午,万人行的余温依然盖过了春寒料峭,香港中山石岐联谊会兵分两路,一路走进社区小巷,探访贫困家庭,送去了慰问金和礼物;另一路则来到烟墩山西北山脚下一个由街道办事处开办的“残疾人士服务中心”,和学员们欢聚。

残疾人士服务中心背靠烟墩山,三面是两层的课室和活动室,中间一个小地堂,伤残的青少年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和睦亲善的大家庭,身心都感受到温暖。他们衣着整洁,礼貌大方,在教员的指导下为我们表演歌舞和诗歌朗诵,让我们分享他们的快乐。他们根据各自的身体条件学习适合自己的技能,为日后融入社会提供良好的基础。聚会结束,香港中山石岐联谊会的杨凯山主席向每位学员和教员派发了新年红包,表达了关爱之情,并约定以后再来相聚。

这一情景让我回忆起自己小学时,在学校组织下去探访福利院。院舍是一间平房,排放着几十张床。百废待举的年代,百姓仅可温饱,政府财政紧张,依然救济孤寡老人和失明人士,可见中山这个地区从不缺乏爱。

●2017年,香港中山石岐联谊会慰问独孤老人(缪毓琛供图)

1987年底,改革开放已经开始,一群文化人士组成慰问团探访了同一个福利院,所见院舍的老人居住环境还是那个模样,于是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在春节期间举办民间慈善敬老万人行,帮助这些弱势群体。此举得到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便催生了第一届万人行,所得善款全部捐给福利院,独孤老人住进了环境幽雅的颐老院。

正午时分,返回香港之前,我们一行驱车前往翠亨村,瞻仰孙中山故居,在故居公园外的大照壁前留影,那照壁上的刻字正是孙中山先生一生题写最多的“天下为公”,除此之外他最爱题写的便是“博爱”两个字。这是他一生反帝反封建而追求完美的社会境界和精神境界。一百多年过去,中山市民正是追随着伟人的足迹,践行他这个伟大的抱负并且发扬光大。

中山慈善万人行薪火相传30余年,成为中山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中山慈善万人行的步履,将一代传一代,走得更稳健、更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