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精神激励我帮扶弱势
◎胡文坚
时光飞逝,距离1988年中山首届万人行,如今已是第34个年头。而我有幸全程参与,成为首届万人行的义工和历史见证人,实觉荣幸。
看着当年中山首届万人行的义工合影,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映入眼帘,不禁让我回到了1988年的中山——刚升格为地级市的中山生机勃勃,万众一心发展经济。
那年初春,我只有17岁,出身农村,就读于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三(五)班,担任团支书,高三第一学期将要结束,即将备战下学期的高考。
放假前,同学告诉我,今年春节,中山将举行敬老万人行,现正在寻找学生组织义卖队,利用寒假上街义卖,筹集善款。问我是否有兴趣参加。
我当年蜗居在乡下的沙溪镇港头村,去市区石岐骑单车要一个小时,而身为长子,每个假期我都要到市场帮多病的父亲卖猪肉,帮勤劳的母亲耕种3亩农田、分担家务。但是,从小学开始,我就以雷锋同志为学习榜样,五讲四美三热爱,义务劳动,无偿奉献,埋头苦干,年复一年,已成了习惯。所以,我一口应承下来。
放寒假后,每天一早我从港头村出发,骑单车到岐江桥,与城区的同学会合,一齐向路过的行人义卖旗帜。收款后,即放入上锁的募捐箱。中午休息时,自费5角钱,到百货公司对面的国光粥铺,吃一碗粥,填饱肚子。下午继续卖旗,到了下班时间,将募捐箱及善款交回政府工作人员后,已是黄昏日落,急忙骑单车赶回港头村吃晚饭。
●“'88敬老万人行”义卖义工队,前排左3是作者(胡文坚供图)
作为当年唯一的农村学生义工,我在岐江桥头义卖了近两个星期,没有任何报酬,且伙食均是自费,但“学雷锋”初心不变,风雨不改,一直坚持到最后。
敬老万人行当天,我白天参加义卖,卖了一天旗后,傍晚吃了碗粥,即赶往岐江桥头集合。吕伟雄副市长大声宣布万人行起步,我立即推着募捐车,跟随谢明仁书记和汤炳权市长带领的游行队伍,一路募捐,沿途不断有路人投款入募捐箱。
巡游线路的终点是孙中山纪念堂前。在这里,依然有不少市民前来捐款。首届万人行圆满结束,我推着募捐箱回到市博物馆,与其他义卖学生,一齐开箱清点善款。印象中,善款都是1元、2元、1角、2角、5角居多。当年的中山,全市工业总产值仅有38亿元,当年的善款虽不多,但体现了广大市民的博爱之心。我们义卖队的学生义工有幸与堆在市博物馆门前的善款一起合影,大家都疲劳尽失、兴奋异常。
解散后,我顶着寒风冷雨,连夜骑单车赶回港头村,把万人行盛况与父母弟弟分享。
当年高考,凭着勤奋苦学,我发挥正常,以全班第6名、全校第15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国政法界“五院四系”之一的中南政法学院(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期间的寒假,我依然做义工,参与万人行义卖,直至大学毕业。
印象最深刻的是1991年万人行的首届“中山市十杰市民”颁奖,我在台下见到来自各领域的十名杰出市民,倍感敬佩,其中一名是来自中山政法界的侯受汉律师。
我大学毕业后入职中山市司法局直属的中山市对外经济律师事务所,1995年被提拔为副主任,与侯受汉律师成为了同事,一起合作办理疑难案件,在办案中学到了侯律师正直的人品与精深的业务能力,快速提高了自己的办案本领。多年来,我一直坚守博爱精神、扶弱锄强、捍卫公义,连续多年帮扶未成年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2004年,我当选为中山市十杰市民。获奖当年,我写下了“人生千里走正道,万里海天空惆怅。醒来已是三更春,隔岸岐江不自航”的《春思》一首,激励自我,砥砺前行。
2009年,中山市十杰市民联谊会成立,我有幸成为首届理事。2019年9月28日,中山市十杰市民联谊会换届,连任两届会长的中山市劳动局原局长林炳伦光荣引退,我当选为新一届会长,有幸在新岗位上组织来自医疗界、教育界、政法界的十杰市民,每年到中山市的偏僻农村举办数场“送医、送法、送教”服务集市,为村民义诊、义教、义务普法,贡献十杰市民的力量。
中山慈善万人行至今已举行34届,我依然践行高中毕业时邻班黄毅同学在毕业纪念册上赠给我的苏东坡四句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尔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2008年2月19日《中山商报》报道胡文坚事迹
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我国步入新时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如今,伟大的祖国朝气蓬勃,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
身为中共党员、十杰市民、首届万人行义工的我要立足本职,提高本领,以昂扬斗志、饱满热情,投身中山新建设,在博爱路上,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