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他们讲述慈善万人行背后的故事
◎李春香
2021年7月24日,我们在沙溪柏林酒店采访了刘志航、刘保生、蔡宇元三位老人,他们平均年龄超过80岁,都是沙溪镇第一届万人行的组织者。35载风雨无阻,在一届届慈善万人行的时光流逝中,他们从青丝壮年变成白发老人,却至今没有停下慈善事业的步伐,他们是民间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
如果问他们有什么豪言壮语,有什么远大理想,有什么人生高光时刻,他们定会摇头否认。他们说:“我们就是爱做这件事。每当看到慈善活动顺利举行,我们就高兴、满足。”
刘保生,今年80多岁,身材依然保持得很好,瘦瘦高高,脸上总是挂着温和的笑容,但他腿脚不太好,只能用小碎步在地上蹭。让他讲讲过去的慈善万人行的故事,他要低头想一会儿才能说出来,口齿略有些含糊,但能听清,有时会记错时间,但是在同伴的纠正下,基本能还原这35年的慈善万人行。从第一次龙狮凤鹤到现在的群龙盛况,每一步都有他的付出。
●沙溪镇慈善万人行中的民间艺术表演方阵——沙溪上亨长龙飞舞(中山市红十字会供图)
刘保生担任过沙溪镇文化站站长、沙溪民间艺术协会会长,多年来在宣传文化战线上工作。退休后,他依然热心于龙狮凤鹤民间艺术活动的传承工作。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保叔”。
刘保生骄傲地告诉我们:“1988年第一届万人行中的沙溪民间艺术表演方阵就是由我一手组织起来的,而且是压轴节目。表演受到了人们空前的喜爱,也得到了领导的肯定。从那以后,这个节目就是万人行的保留节目。有一次出演人数多达800人,沙龙1条、国标龙8条、狮子20头。前排人举着大灯笼、大旗、巨幅横额;接着是文巡、武巡,扮演者乘高头大马;后面八音齐奏跟随;最后是巨大的龙舞、狮舞、凤舞、鹤舞表演……”
龙狮凤鹤是沙溪镇最有特色的民间艺术代表,只要说起这个话题,刘保生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问他:“那些道具的费用怎样解决?”他说:“都是村民自己解决,但大家从来不为这些费用发愁。”从民间四月初八的“出高兴”、沙溪“12·8”慈善筹款到万人行,只要需要,村里的老人小孩都欢天喜地地参加,用热气腾腾的民间表演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刘志航大姐,原沙溪镇委宣传委员、中山市侨商会总干事,今年73岁,却像个年轻人一样开车到处转,说起话来声如洪钟。讲起慈善万人行,她细细回忆、娓娓道来。她说自己从组织策划、参与第一届万人行,到后来组织策划沙溪镇“12·8”慈善筹款活动,每一届都参加了。没觉过苦,没觉过累,总是乐在其中。
她以自己为媒介,传承着沙溪人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在她的记忆里,珍藏着许多美好的故事。她告诉我们,鸡年的慈善万人行,他们组织了一批5至7岁的小朋友扮成“小鸡”,队伍走过人民桥时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很喜庆;每年“12·8”捐款之前,他们派出四轮车,一边播放《爱的奉献》一边用高音喇叭宣传慈善捐款;环村跑慈善接力赛也非常有趣,学生鼓号队、仪仗队还有摩托车队,一村一村跑步接力,热闹极了。特别是200多辆摩托车组成车队巡游,车上插上五颜六色的小旗子,从这个村开到那个村。刘大姐骄傲地说:“当时可威风了!”
●沙溪巡游队伍(中山市红十字会供图)
我问刘大姐:“这么多年做慈善,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她说:“没有。”
“你有没有特别值得骄傲的事?”
“都是别人的故事。”
组织大型活动是非常辛苦的,人、财、物,创意,哪一个都要操心,半点都马虎不得,但她乐在其中,不觉得辛苦。她说别人的故事都很精彩,那是因为她躲进了别人的光辉中。她就是这样一个低调却又热情、豪迈的人,不计个人得失,很好地诠释了沙溪人慈善为怀、乐于捐助、热心助人的美德。
最后说一下蔡宇元老先生。他是沙溪镇文化顾问、沙溪诗社荣誉社长、镇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成员、文明实践中心宣讲团成员,现年84岁。他中等身材,满头银发向后梳起,精神矍铄,像一个儒雅学者。他缓缓开口,向我们娓娓道来这35年沙溪人与慈善万人行的故事。
蔡宇元曾主编《百年风云,热血沙溪》,十分了解沙溪人的热血故事。他曾经参与草拟沙溪社会福利基金会章程,后又参与镇政府组织的草拟慈善捐款活动方案,当时沙溪镇政府确定了每年12月8日为筹款日。他告诉我们,隆都医院、沙溪理工学院都是用善款建成的。
沙溪镇如何从最开始的万人行参加者,逐渐建立具有沙溪镇特色的“12·8”慈善文化品牌,成为慈善文化扩散者的。过程中的一幕幕,都通过蔡宇元的讲述,呈现在我们眼前。
早期没有印刷的横幅,都是写好了大字,再请人剪下来,贴在红布上。一次,舞台临时换了方向,40多个壮汉抬着竹子扎制的舞台从西面抬到东面,来不及做背景,就请当时的美工张炜现场刷墙,现场写大字。那大字每个都有32张报纸平铺那么大,大到难以想象。过去的手艺人真不简单!
慈善事业越做越大,发展成艺术、文化的盛会。2014年,沙溪举办了首届慈善文化艺术节,举办包括美食节、书画义卖、乒乓球赛、图片展等在内的公益活动,内容十分丰富。
让蔡宇元印象最深刻的当属2017年那次慈善晚会,老人用了几个“最”来形容:规格“最高”——广东省原常务副省长、孙中山基金会理事长汤炳权等出席了活动;人数“最多”——逾千名社会各界慈善家、海内外乡亲、沙溪各机关事业单位代表、村居干部、教师代表、各行各业热心人士等欢聚一堂;形式“最好”——诗歌、书法,还有香港歌手到场献唱,气氛热烈。
听着三位老人讲述的慈善故事,我们眼前浮现了一幅幅画卷,从1988年敬老会上的龙狮凤鹤,到后来走街串巷的高音喇叭、摩托车队,再到“12·8”这场一年盛过一年的慈善文化盛宴,慈善已然注入每一个沙溪人的热血里。这三位老人,是慈善事业从无到有、由微到盛的见证者。35年间,台前表演者、幕后服务者、活动组织者都随着时光慢慢老去,但慈善之心不老,博爱故事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