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枪亮相万人行

马家枪亮相万人行

◎黄祖悦

2016年正月十五,中山慈善万人行的队伍走来了一个特殊的方阵——马家枪。几十个身穿红衣黄金盔甲服、手拿红缨枪的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他们不时高呼:“良都威风!良都威风!良都马家枪威风!哈!哈!哈!”同时,手中的枪奋力向前刺去,又瞬间用力收回。他们目光炯炯有神,动作整齐划一,呐喊铿锵有力,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气神!

摄影师的长枪短炮,不断变换着角度,竞相对准了这支新亮相的中山市非遗文化队伍,也对准了信心满满的领队马钰泉。这就是来自南区沙涌的马家枪队伍。

马钰泉生于1978年2月,是中山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区沙涌马家枪负责人、第25代传承人,自幼跟随家父马演南学习武术、南派醒狮,得武术长辈的精心指导。马钰泉擅长的除了家传马家枪,还有旋风单刀、流星双锤、南北棍法等各种器械以及南派狮艺、虎鹤双形拳等,历年来代表中山参加多项省市、国际性比赛,获得多次个人、团队冠军、第一名、金奖等荣誉。

马家枪为东汉马援(伏波将军)始创。尔后,子孙代代相传,三国时的马腾、马超,都是马家枪的传承人。北宋末年,直北公马端曾援岳飞抗敌,徙岭南后繁衍生息,续传马家武术。后裔一支徙居沙涌,其中马南宝为直北公的第五代孙,文武双全,孝忠朝廷。南宋末年,皇帝被元军一路追杀,勤王马南宝护驾曾将南宋皇帝及家眷安顿沙涌,并号召香山各路马氏族人组成义军,成功护送幼主逃至冈州(今新会)。南宋灭亡后,元军诛香山沙涌马族,幸存族人一度更姓冯、骆,躲过追杀,使马家武术得以留传。曾组织兄弟和乡邻抗击八国联军的马钰泉太爷告老还乡后,将马家武术整理成册并传承下去。在日军侵占中山时,马钰泉的爷爷马陆胜曾赤手空拳救下一个被两个日本兵调戏的妇女。

1999年,在中山国际酒店任职的马钰泉从父亲手中接过马氏武术的担子。那时的马氏师门团队只有两头狮子、三条木棍、两把红缨枪及十多件训练用的上衣。在沙涌村村委的协助下,在村里找到一间空置的清代民房作为训练场地。马钰泉白天上班,晚上带领村里的年轻人训练。

1998年,马钰泉组织了中山第一批女子醒狮鼓乐队参加了万人行活动,至2004年,该方队的成员全是本村的女学生。马钰泉还设计了能组装移动的T型巡游鼓乐台车,由男孩子推着游行,女孩子穿起民族服装在台上打击鼓乐,成为当年中山醒狮团队中的一个亮点。次年,马钰泉成立了南区首支舞龙队,填补了南区民间艺术的空缺。当年的慈善万人行,南区民间艺术团龙狮武术队被安排在答谢台前进行迎宾展示,是参与巡游的民间艺术方队中唯一一支队伍。

2004年伊始,南区街道办事处交给马钰泉一项任务:马家的醒狮武术代表南区参加当年慈善万人行。15岁起就参与慈善万人行的马钰泉接到任务后十分兴奋,又倍感责任重大。虽是首次组队,但十年参与者的经历,让马钰泉信心满满。他当即招来一批武术学生集中训练。2004年慈善万人行,南区万人行醒狮方队首次出现在了民间艺术巡游队伍里。此后的每一年,马钰泉都提前计划,从9月开始组织学员训练,11月拟定展演节目、制定道具等,每一年都有不同的主题展示。不仅是南区,还来自东区、石岐、火炬区、沙溪等街道,每逢周三、周四晚上训练,学员非但没有报酬和奖励,还须请好假、调好班,以便参加训练,活动结束后也只补助一个盒饭。但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为慈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1年,马家枪在万人行答谢台前表演(中山市红十字会供图)

2006年起,南区街道加大对非遗项目马家枪的保育与传承力度,将坐落在沙涌的侨房“恩重纪念堂”交与中山市南区沙涌(良都)龙狮武术馆、民间文艺传承基地使用,作为青少年武术公益教学场所。在各方支持下,马钰泉还开展非遗进校园、进军营活动,在本地学生和珠海边防部队中传播马家枪、龙狮等民间艺术。

十年磨一剑。2016年,在中山市非遗保育中心的点名邀请下,马家枪作为民间艺术方队首次亮相慈善万人行,引起了市民和众媒体的关注。万人行指挥部做了专题报道,中山市电视台开设专栏节目跟踪采访。

“恩重纪念堂”装满了海内外马家子孙的家国情怀。如今,马家师门的博爱情怀融入马家枪精神,并丰富了它的内涵。马钰泉,这位马家枪的传承人,敦实、勇武、健硕,“几十年没有娱乐,没有休闲”,就像一座英武的铁塔,忠实地守护和传承马家祖辈的武术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