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醉龙,舞动中山
◎林爱冰、郭昉凌
中山慈善万人行游行队伍中,有一个蜚声海内外的民间特色舞蹈——长洲醉龙舞,特别吸引人。只见一群青壮年在锣鼓喧嚣中,舞动龙头,步伐蹒跚,东倒西歪,却又似醉非醉。他们时而伏地翻滚,时而金鸡独立,时而仰天喷酒,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场上弥漫着阵阵酒香,“群龙”在酒浪中昂首遨游,在酒雾中蹒跚穿行。他们融合了南拳、醉拳、杂耍等武术技艺,融合醉拳,把舞醉龙“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声。
醉龙舞是古代中山民间艺术,又称转龙头、舞木龙、舞柴龙、舞龙船头。1262年,开村始祖敬斋公黄敬定居长洲后,在村中建了一间侯王庙。庙中除供奉神像外,还供奉木雕龙头、龙身、龙尾。明万历年间的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村民聚集侯王庙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并在庙前广开筵席,全村乡亲父老聚在一起吃饭。酒酣饭饱之际,习武者贪杯畅饮后,将供奉的“木龙”高举而舞,且边舞边唱,舞蹈自成一格,村民把这碎步舞龙称之为“醉龙舞”。从此,四月初八舞醉龙成为长洲的风俗,一直延续了几百年。醉龙舞由自发的即兴跳神舞蹈,发展到道具舞蹈醉龙舞,深受乡民的喜爱,成为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
舞醉龙源于中山,流传于长洲、张溪、沙溪、大涌、濠头等地。这一民间舞蹈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至20世纪50年代初沉寂。一些从中山移居到澳门的中山籍邑民,也将四月初八舞醉龙之风俗带到了澳门,使这一民间艺术得以传承。2000年,应中山市文化局之邀,传承中山醉龙艺术的澳门醉龙艺术团回乡献艺,沉寂了近半个世纪的醉龙舞首次在中山市慈善万人行精彩亮相。
中山市文化局积极推动醉龙在中山的传承,得到长洲人积极响应。生于1929年的黄焯根自幼习武,与澳门醉龙舞接触后,把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捡回家保存的旧木龙头加以改良,使其更加轻便,又借鉴醒狮套路恢复舞醉龙,成为长洲醉龙第五代传承人。
2002年,长洲醉龙首次亮相慈善万人行,但仅有一人扛着木龙巡游。市文化局请来了省里的艺术家进行编舞,于是,长洲醉龙舞在2003年慈善万人行首次呈现。此后每年,长洲醉龙为中山慈善万人行表演,成为中山民间艺术一张亮丽的名片。醉龙舞作为中山特有的民间艺术,满载着中山人民的深情,一次又一次飞出西区,飞出中山慈善万人行,登上博鳌亚洲论坛,走进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闭幕式,加入悉尼华人春节大巡游……
为使这一民间艺术发扬光大,2005年,黄焯根组建了长洲醉龙醒狮队,担任醉龙舞教练,全身心投入醉龙的传承中,把醉龙舞的一招一式毫无保留地传给长洲的年轻人,每个星期都坚持开展训练。醉龙队不断壮大,枝繁叶茂。2008年1月31日,长洲醉龙被国家文化部公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长洲醉龙第五代传承人黄焯根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017年11月,黄焯根老人去世,黄焯根之子黄金渐成为长洲醉龙舞的第六代传承人。
黄金渐10岁起师从其父,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不仅熟练掌握卧龙探水、带马归槽,左顾右盼、跪地穿龙,麒麟步走、升龙头,金龙现爪、拐步起形,回旋身法,前后倒剖,白鹤企田基、弓步箭手和挽龙三百、三星贺龙、雪花盖顶、关公踢四门、老树盘根、翻天覆地、饮酒高龙等基本招式,还在这些招式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创“喷火”绝活儿。
●长洲醉龙参加中山慈善万人行(中山市红十字会供图)
自2005年成立长洲醉龙舞狮队后,黄金渐开始授徒传艺,长洲社区居委会每年投入20多万元对“长洲醉龙”这一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挖掘、整合和保护,并以烟洲小学为传承基地,开展小醉龙传承班,通过各种方式培养醉龙舞接班人。到目前为止,累计授徒百余人,培训学生超过2000人次。
如今的长洲醉龙舞,在武术基础上融入话剧等艺术元素,使其舞蹈内涵不断丰富,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深受观众喜爱。近年来,中山西区醉龙舞频频参加大型公益活动演出,如中山慈善万人行、广东国际旅游节、香港中山文化节、中央电视台“心连心”演出、《远方的家——沿海行》节目、2014年全国社区网络春晚、2015年全国农民春晚等都有长洲醉龙的身影,向全球观众展示醉龙舞的风采。2021年9月的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上,长洲醉龙得到国际友人的高度评价。
长洲醉龙,踏着青砖古石,穿越历史的烟雨,从长洲村腾飞,舞动整个中山,舞向全国,让世界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