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事语》与历史教育

三、《春秋事语》与历史教育

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举世瞩目的帛书文献,《春秋事语》是其中的一种,由于在墓中的保存情况不佳,它的前部损缺比较严重,后部相对完整。该书现存16章,97行,约2000余字,原无篇题;每章各记一事,不相连贯,既不分国别,也没有纪年,如鲁隐公被弑、齐使公子彭生杀鲁桓公、鲁公子庆父弑君、宋襄公泓水之战、子赣见太宰、秦杀大夫绕朝等。所记主要为春秋时期史事,文字有的与《左传》相合,但议论不同;也有一部分为《左传》所未载。时间段上起鲁隐公被杀,下迄三家灭智氏,内容与《左传》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该书风格与《左传》也有很大不同,记事很简略,重在记贵族之言。专家依据书法由篆变隶的特征,以及该书中不避“邦”字之讳的现象,认定该书的抄写年代当在汉以前,乃至更早。

马王堆汉墓帛书《春秋事语》自公布以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围绕其文字释读、性质、成书时代、与《左传》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1],创获颇丰;尤其论及《春秋事语》重议论,属于上古时期“语”文体,更是切中要害。但至于《春秋事语》背后的史官制度,及其所反映的历史教育信息,似乎仍有研究和探讨的余地,故此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