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远古人文遗迹

二、远古人文遗迹

1.巨猿的故乡

远古时期,广西具有适宜猿类、人类生存的优越环境。一是广西属岩溶地形,石灰岩居多,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侵蚀,形成了众多的岩洞;二是气候温和,雨水充足,动植物食物资源丰富。

考古工作者发现,与人类有共同祖先,近于人类的一种猿类——巨猿曾生息繁衍于广西。1956年,在柳城县社冲村的岩洞中出土了巨猿上颌骨化石,后又发掘出巨猿下颌骨和众多牙齿化石。此外,在大新县(榄圩乡)、武鸣区(甘圩乡)、巴马瑶族自治县(所略乡)、田东县(布兵镇)、江州区(板利乡、罗白乡交界)岩洞中也先后发现了巨猿牙齿化石。广西不愧为巨猿的故乡。结合广西邻省及越南已发现远古人类化石的事实,相信将来会有猿人化石的发现。

2.八桂古人类化石出土简况(如表1-1所示)

表1-1 八桂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化石出土简况

续表

3.百色旧石器

百色旧石器于1973年在百色市那毕乡百法村上宋屯首次被发现。到目前为止,已发现该类石器野外遗址100多处,主要分布在百色盆地的平果、田东、田阳、右江、田林等县区的右江两岸阶地上。至今共采集到的石器实物标本过5 000件,其中砍砸器居多,尖状器次之,还有超过300件珍贵手斧。石器形体硕大,制作原始粗糙。通过对与石器共存的玻璃陨石进行科学的测定,学术界公认石器年代为距今80万年。

百色旧石器的发现,证明东西方早期人类的体能和认识能力相似,没有优劣之分,从而推翻了在国际学术界统治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莫维斯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长期对亚洲早期人类认识的偏见。正由于此,美国《科学》杂志刊发了百色旧石器研究的成果,并以百色手斧为该杂志的封面。国家科技部也把百色旧石器的发现和研究与纳米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夏商周断代工程等重大科技发现一起列入“2000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此外,旧石器还在八桂一些县市区过百处地方被发现,如柳江区思多岩、陈家岩,江州区矮洞,桂林市月牙东岩洞,宜州区岩背洞,河池市金城江附近溶洞,东兴市江平镇山坡地,梧州市西部、西南部及西江两岸。

4.娅怀洞遗址

娅怀洞遗址位于隆安县乔建镇博浪村博浪屯大仓头山的半山腰上,是一处跨越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2014年,该遗址被发现;2015年至2017年,广西相关馆所对遗址进行连续三个年度的考古发掘,发现16 000年前的古墓葬和包括完整头骨在内的人类化石,发现16 000年前的稻类遗存(植硅体),出土数以万计的石器、骨器、蚌器及陶片等文化遗物,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娅怀洞遗址发掘具有非常重大的学术价值,它为研究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的史前文化、更新世晚期人类行为及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填补了右江流域史前文化的缺环,进一步完善了广西史前文化序列。2019年,隆安娅怀洞遗址入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隆安县娅怀洞遗址中发现的距今16 000多年的稻类遗存,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类使用稻的考古证据,同时也证明了壮族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古老的稻作文化由此发轫。其实,早在2012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课题组以广西南宁市隆安县等地的野生稻为蓝本,通过基因组重测序和序列变异鉴定,从全球不同生态区域中选取的400多份普通野生水稻中,绘制出了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提出了“分布于广西的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广西(珠江流域)是水稻的驯化起源地。这一重大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世界权威学术杂志《自然》上。研究人员还谈到广西的稻作文化对东南亚国家,尤其是越南、缅甸、泰国和柬埔寨一带影响深远。通过研究人员群体遗传学的分析,可以推断出壮族先民发现了野生稻种,并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驯化出了粳稻,随后向北、向南逐渐扩散。进入东南亚后,在当地与野生稻种杂交,产生了籼稻。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在很早以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就互动频繁,关系密切。

5.甑皮岩洞穴遗址

甑皮岩洞穴遗址位于广西桂林市南郊独山西南面,于1965年发现,是距今12 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遗址留下了当年人类遗迹如火塘、灰坑、石器加工场、石料堆放处等,出土了打制石器,如砍砸器、盘状器、刮削器;磨制石器,如石斧、石锛、石矛、穿孔器等众多遗物;还有磨制的骨锥、骨针、骨镞、骨鱼镖制品和用蚌壳制成的蚌刀、蚌铲、蚌勺等器具。另外,出土的陶器(片)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较早的陶器。同时,对遗址出土的猪骨测定得知,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当时已开始驯养家猪。值得注意的是,遗址中发现了数十人的遗骸,葬式多为屈肢蹲葬,少为侧身屈肢葬和二次葬,表明丧葬形式已趋制度化。其中,两位中老年妇女遗骸上撒有赤铁铲粉,说明她们生前享有崇高地位,同时也表示在当时人们已有了信仰的意识。

总之,该遗址的发现在广西和华南地区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迄今为止,广西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200处以上,分布在全区各地。除上所述,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还有:南宁市东郊豹子头贝丘遗址(距今一万年,出土有磨制石器斧、锛、杵、锤、钻及骨器、蚌刀,还有夹砂粗陶)、桂林市庙岩、柳州市南郊的鲤鱼嘴、武鸣区瓦洞、扶绥县三官岩和敢造、灵山县滑岩、上林县白岩、兴宾区龙洞岩和岜拉洞、横州市西津等。

6.大石铲文化

大石铲文化是桂南地区特有的以大石铲为主要特色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类型,距今约4 000年。

到目前为止,该文化类型的遗址已发现70多处,大部分分布在靠近江河湖泊的坡岗上,而以隆安县东南、南宁市西部、扶绥县北部最密集,邕宁区、武鸣区、江州区、靖西市、灵山县等也有多处。大石铲均用页岩加工磨制而成,短柄、双肩、有腰、舌刃。就腰和肩细辨可知,大石铲可分为双平肩直腰型、双平(斜)肩束腰型、双肩锯齿束腰型三种。石铲多数高25厘米、宽16厘米、厚1.5厘米左右,但小的仅高5~7厘米,宽3~4厘米,厚0.7厘米,重数为两计重,小巧精致。其中,隆安县乔建镇大龙潭遗址出土的一个大石铲,高73厘米,宽43厘米,厚3厘米,重几十斤,硕大无比。后来该县又出土了一把高77厘米、宽41厘米、厚2厘米的大石铲。石铲的大小、长短不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石器制作工艺及磨制技术已达到娴熟高超的程度。

另外,从发掘的石铲遗址看,非石料共有物较少,且石铲总体硕大,舌刃厚钝,出土时成组叠立,或直或斜,或侧或平,或围成圆圈,或排成列队,圈内有火坑,甚至刃部朝天。据此,多数学者认为大石铲一方面已从生产劳动工具脱离出来,成为一种与农业生产活动相关的祭祀品,以满足当时人们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意愿;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原始农业的发展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7.晓锦原始文化遗址

晓锦文化遗址位于广西资源县延东乡晓锦村,于1996年被发现,属4 000~5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山坡遗址。发掘的炭化稻米较多,反映当时已进入农业耕作期;石纺轮的发现,表明这里的原始人已懂得纺织;石镯的发掘,说明该部落已萌发爱美的观念;大量柱洞的发现,可推知他们会建屋而居,生活相对稳定;石锯、石钻的发现,表明他们的生活内容丰富。该遗址的发现预示着资江可能是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交流的又一通道。

8.顶狮山遗址(顶狮山文化)

顶狮山遗址位于广西邕宁区蒲庙镇新新村九碗坡自然村,于1994年被发现,距今6 000~8 000年。

该遗址现存面积5 000平方千米,至今发掘古人墓葬300多座,古人遗骸400多具,出土遗物一万多件。从出土遗物来看,遗址文化内涵覆盖了新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遗址最下层,遗物以玻璃陨石、细小石片石器、石核居多,并有少量陶器;遗址中层,螺壳堆积,石器以斧多见,骨器以锥凿为主,蚌器以有无孔蚌刀唱主角,陶器均为夹砂陶,且墓葬多,其中肢解葬为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唯一此类墓葬形式;遗址最上层,通体磨制的小石锛出土多,众多骨器中以骨锛磨制得较为精细,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兼有泥质、夹蚌、夹炭陶,此外还发现了居住柱洞。

顶狮山遗址是广西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贝丘遗址,其成果被学术界公认,并命名为“顶狮山文化”。这是全国第一个以广西史前文化遗址地命名的史前文化类型,1997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科学价值不逊于半坡遗址和河姆渡文化遗址等类似的史前著名遗址。

9.百色革新桥新石器时代遗址

百色革新桥新石器时代遗址于2002年被发现挖掘,位于百色城西南郊约10千米处,距今6 000~7 000年。分布面积约5 000平方千米,已出土文化遗物30 000余件,种类有石器和陶器,另有少量动物遗骸。这些遗物中以石器为多,占出土遗物90%以上。器形丰富多样,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切割器、研磨器、石斧、石锤、石砧等。出土石器延续了百色旧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表明这一地区的古人类一直在这里生息、劳作,创造了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古代文化。陶器只发现了碎片,未见完整器物,均为夹砂陶,纹饰主要为绳纹。发现大象、猴、熊、野猪、竹鼠等10多种动物的牙齿和骨骸。同时,在该遗址还发现了一处石器加工场,其规模之大,出土遗物之丰富,在广西目前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中尚属首次,在全国也实属罕见。遗址中还出土了堪称“百色第一人”的古人遗骨,为研究华南地区古人类的体质特征,与越南、云贵等周围地区古人类的关系以及壮族史前的起源与分布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该遗址被列为“200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此外,近年在都安红水河流域的北大岭发现了7 000年前的遗址,挖掘10 000平方千米,有数万件遗物,如石器、陶器,还有1 200平方千米的石器加工场。在隆安县丁当镇发现了6 000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出土墓葬30多座,以及石器、骨器、蚌器等文物30多件。其中,出土的螺壳主要是山螺,大块的兽骨较多,说明当时的先民还是以狩猎、采集为生。遗址中出土的30多座墓葬多为仰身屈肢葬和侧身屈肢葬,大部分有一个罕见的特征:大石压身。

10.感驮岩遗址

感驮岩遗址位于百色市那坡县后龙山山脚,是一处跨越新石器时代(距今4 700年,第一期)和青铜时代(距今3 800~2 800年,第二期)的古文化遗址。第一期文化遗存有石器(如有肩、石锛、石斧等)、陶器(如三足罐等)、骨器(如骨锥),还有纺轮。第二期文化遗存有石器(如石锛、石凿、石矛等),骨器(如骨牙璋)等。陶器种类多,如陶簋、陶壶、陶纺轮,制作先进,磨光陶增多,装饰手法多样,其中有些陶器形制与商朝相同。还发现了制作金属器的石范等。在遗址里留有炭化稻、炭化栗。这些为研究本地区史前文化与周边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以及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过渡,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该遗址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布洛陀遗址

按壮族创世经诗《布洛陀》记述,布洛陀是壮族人民的创世始祖,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创世神。据专家考证,布洛陀是壮族远祖的部落首领(可能是鸟图腾部落首领)。

确定布洛陀的遗址的分布,或者壮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对作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壮民族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寻找到布洛陀遗址就是寻找到壮民族人民的根,就是寻找到壮民族文化的发祥地。

经过几十年苦苦的追寻,2002年夏天终于在百色市田阳区百育镇六联村那贯屯的敢壮山发现了布洛陀遗址。理由如下。

第一,敢壮山上有被当地人称为“祖公庙”的布洛陀祭祀庙遗址。每年从农历二月十九(传说中布洛陀诞生日)至三月初九,田阳周围的右江区、田东、德保、巴马、凤山、东兰、隆安、田林等十几个区县的民众聚会于此,朝拜祖公庙,形成万把香火敬祖公的壮观场面。至今这里仍留有当年的石柱、台阶、青砖、青瓦等,甚至还在这些遗物上发现了蛙纹、雷纹及古壮字。

第二,敢壮歌圩是广西最大的歌圩,也是广西最大的祭祀布洛陀的活动。

第三,敢壮山的“敢壮”是壮人山洞的意思。

第四,百色盆地发现的三大古人类遗址之一——赖奎遗址就在田阳区。百色旧石器的研究成果也为壮族远祖的根在右江盆地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第五,田阳区早在公元前140年就设县,是百色市建置最早的县,壮族人文资源丰富。

第六,有壮族史诗、壮族百科全书之称的《布洛陀》经诗,已发掘的28个版本中,田阳区就占14个版本,其余14个版本也是在以田阳为中心的周边县发掘的。

第七,敢壮山下流传着世代相传的古歌,至今仍被人们吟唱。而其内容多是叙述布洛陀创世的详细过程。如:“敬请布洛陀,敬请姆六甲,你们是王是仙,供奉坐中间;古时你们到最先,创造天地和人间,人们永远都纪念……”

布洛陀遗址的发现确定了壮民族的根,揭开了壮民族文化的起源之谜。它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研究和开发这些文化遗产,对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从此,壮族人民有了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圣地。

12.广西著名春秋战国墓葬(群)

1)嘉会春秋墓葬:1971年在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嘉会镇秧家村被发现,出土青铜器共33件,其中有鼎、尊、编钟、戈、剑、钺、斧、镞、凿等。

2)元龙坡西周至春秋墓葬群:位于广西武鸣区马头镇元龙坡,1985年被发现,发掘清理350座墓葬,出土器物有陶器、青铜器、玉石器,其中,青铜器有卣、斧、凿、盘、刀、矛、钺、镞、钟、铃等60件。

○元龙坡古墓群遗址:有古墓500多座,于1985年10月被发现,1986年11月至1987年由广西文物工作队、南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武鸣区文物管理所组织发掘,共发掘清理了350座墓葬,出土文物1 000多件,种类有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等,年代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骆越古地发现的最早和最大的青铜文化墓葬群,也是最早、最大的骆越墓葬群。元龙坡商周墓葬群出土了我国最早的针灸用铜针,说明当时的骆越人已掌握了针灸医疗技术。

3)银山岭战国墓葬群:1974年在广西平乐县银山岭被发现,清理发掘墓葬110座,出土青铜器370余件,如鼎、剑、矛、钺、戈、凿、镞、斧、刮刀等;出土铁农具100多件,如铁锸、铁、铁刮刀、铁斧、铁凿等;发掘陶器360件,如陶纺轮、陶盆、陶杯、陶钵等;还有各种玉石器,共1 000多件。

4)安等秧山战国墓葬群:位于广西武鸣区马头镇安等秧山,于1985年被发现,墓葬85座,共出土近200件遗物,其中有铁农具锸、铜刮刀及铜钺等,陶器罐、钵等,以及各种玉石器等。

从上述墓葬(群)出土的文物来看,春秋战国时期,一方面,广西部分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提高,一整套铁制的先进工具已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青铜器物和铁制器物,已经具有自己的特色,也就是说,在吸收借鉴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的基础上,人们能制造出不同于中原地域的,有自己风格的青铜器和铁器了。另外,墓葬在墓葬群所处的位置不同,墓葬规格不一,随葬品的多少不均、质料价值不一,说明该地区部落成员已经有了贫富和贵贱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