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代八桂名人

一、历代八桂名人

陈氏父子经学造诣冠岭南:陈钦,西汉末生于苍梧郡广信(今梧州市),著名的经学家。熟习五经,尤精《左传》。王莽曾师从其习《左传》,治五经。史称陈钦“举茂才为五经博士,钦治左氏春秋……与刘歆同时而别自名家”。陈元,陈钦之子,是东汉初有名的经学家。《后汉书·陈元》记载:“元少传父业,为之训诂,锐精覃思……与桓谭、杜林、郑兴俱为学者所宗。”陈元在参与反东汉流行的谶纬思想的斗争中,有一定的贡献。

士燮:苍梧郡广信人,东汉末任交趾太守。他礼贤下士,附者众。三国时,士燮归属孙吴,为卫将军。精通古文经学,曾为《春秋》作注,对《左传》《尚书》研究的心得颇多。

牟子:名融,苍梧郡广信人,东汉末有名的佛教人士八桂传佛第一人。他博学多才,精通诸子百家。其就当时社会对佛教的疑惑所著的《理惑论》,糅合佛家、儒家、道家学说,为研究我国佛教发展的重要著作。该书曾被译成外文向外传播。

曹邺:广西阳朔县人,进士,唐代诗人。曾任京官及地方官。《全唐诗》收录其诗二卷,共108首。今阳朔县仍保存着其当年发奋读书所在的读书岩。

曹唐:广西临桂区人,唐代诗人。当过道士,中榜进士,做过幕僚。《全唐诗》收录其诗二卷,共140多首。后人辑有《曹从事诗集》。

韦敬办、韦敬一:唐初壮族诗家,唐澄州(今广西上林县)人,无著作传世。韦敬办袭父位,为唐代澄州刺史、澄州壮族首领。今存上林县的《智城碑》碑文为其所写。碑文兼用骈体文、四言古体诗,反映了当时当地少数民族的一些上层人物,已有较高的汉文水平。韦敬一为韦敬办的下属和同宗,无虞(今属上林)县县令,是《智城碑》碑文的刻制者。

广西籍状元:在科举史上,广西出过八位状元。第一位状元是赵观文(唐代,桂林人)。还有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两位(历史上连中三元,全国16人),即冯京(宋代,今宜州区人)、陈继昌(清代,今临桂区人)。其他五位是梁嵩(南汉,今平南县人)、王世则(北宋,今永福县人)、龙启瑞(清代,今临桂区人)、张建勋(清代,今临桂区人)、刘福姚(清代,今临桂区人)。

肖云举:今南宁市人,南宋举人,官至礼部尚书,在青山顶上建龙象塔(抗日战争时炸毁,1987年重建,高60米,207级,是广西最高最大的塔,又称青山塔),并改原建的孤独寺为青山寺。

袁崇焕:明末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抗清将领。祖籍广东,落籍广西藤县,曾居平南,进士。受命在东北阻击清兵进攻,镇守宁远,大败努尔哈赤;于锦州且耕且战,有实绩,迁兵部右侍郎。皇太极进犯宁远、锦州,为袁所败,袁率军取得“宁锦大捷”。任兵部尚书时,在北京郊外,又败清兵。后因魏忠贤操纵朝政,皇太极用反间计陷害,袁崇焕下狱被杀。

抗击外敌的民族英雄:明朝,瓦氏夫人亲率壮家子弟数千人到江浙抗击倭寇,屡立战功,扬名海内外。民族英雄刘永福(今钦州市人),指挥黑旗军勇胜入侵的法军;民族英雄冯子材(今钦州市人),亲率萃军与友军团结抗法,取得镇南关大捷。

石涛(1642—约1707):原名朱若极,石涛为其字,生于广西桂林,明靖江十三代王之子。曾在全州县湘山寺为僧,后云游大江南北,并潜心学画。精于画山水、兰竹、花果,兼工书法和诗。擅于承继国画传统,勇于创新,对扬州画派和当代、后世有较大影响。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及后人所辑《大涤子题画诗跋》等。

陈宏谋(1696—1771):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人,清朝进士。从1729—1764年,历任浙、滇、苏、陕、赣、鄂、豫、闽、甘、湘及两广等十二个省的御史、布政使、按察使、巡抚、总督等职,后迁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后加太子太傅。任上多以除弊兴利,整饬吏治,解除民害,发展生产,倡行教化为根本,是清代名臣。平生著作甚多,主要有《湖南通志》《培远堂全集》《大学衍义辑录》等。

刘新翰(1701—1765):清朝永宁州(今永福)人,举人。曾受聘在武鸣、桂林从教。又担任江苏省江阴县令,以体恤民众、平反冤狱出名。他工于诗,是清代桂北地区壮族文人的先驱,有诗集《谷音集》传世。

王拯(1815—1876):清代柳州府人,进士。在京居官以通达政事,敢于直言著称。清代后期桐城派古文中的“岭南五家”之一;诗作意深而词粹,被评为“兼苏、黄二家之长”;词作与龚自珍等并称为清代词坛的“后十家”。他还长于书画。主要著作有《龙壁山房文集》《龙壁山房诗集》《茂陵秋雨词》等。

蒋良琪(1723—1783):清代广西全州人,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编纂、通政使司通政使等。所著《东华录》是研究清史的重要资料,至今仍受史学家重视。

杨延理(1747—1813):广西柳州府马平县(今柳州市)人。1787—1812年先后三任台湾知府。任内绥靖台政,巩固城防,平乱息斗;发展生产,安民乐业,增加国赋;提倡文教,创办书院,重开科考;将宜兰(噶玛兰)收入清朝版图,设治开发,有“开兰名宦”誉称。

黎建三(1748—1806):壮族,今广西平南人,18岁中举,诗词名家,著有《素轩诗集》《素轩词剩》等,诗作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甘肃为官时,办案公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注意开发水利。其子君弼也是诗人,著有《自娱集》。

农赓尧:宁明州人,清雍正年间举人,壮族。一生居乡间读书写诗。传世者百余篇,收入后人所编《宁明耆旧诗辑》。农赓尧与稍后的同乡郑绍曾、赵克广是左江地区壮族文人的先驱,对此地的文人流风深有影响。

刘叙臣:武缘县(今南宁市武鸣区)人,乾隆年间进士,翰林院编修。因不满大贪官和珅而离京返乡在各地从教而终。著有《灵溪文集》《四书讲义》等。他是广西清代中期的教育、文人大家,学问德行为人称道。有时人赞其“德行清如漓江之水,学问高如独秀之峰”,为粤西“第一流人物”。

滕问海:清太平府(今崇左市人)人,善诗文,著有《梅溪山人诗稿》《杂言》《文稿》等,所作诗文在左江诗人中属较多者。其子滕楫也是诗人。其所教导的学生陆小姑名闻壮乡。

张鹏展:清代上林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乾隆年间进士。曾在全国部分地方任职。为官刚正不阿,同情民间疾苦,后不满官场腐败,告假归乡后于桂林、上林、宾阳等地从教而终。一生著作丰富,有《峤西女范》《山左诗续抄》《宾州志》等,与刘叙臣同列为当时壮族文人大家和教育家。

陆小姑:清代宾州人,少从家学,通诗书。后师从壮族诗人滕问海,以填词作诗终生。惜仅散存诗作数十首传世。她是壮族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女诗人。后来有诗人评价说壮人“女子能读书知咏者恒不多见,自来有以诗名称于世者,惟宾阳陆小姑一人而已”。

黄体元:宁明州人。家道贫寒,发奋自学,少能诗赋。多次应试不中内伤而亡。有遗诗260多首,是清代最著名的壮族“布衣诗人”。

郑献甫:广西象州人,道光年间举人,官至刑部主事,不久,辞官归乡,先后在广西、广东各地书院著书教授终生,是清末教育、诗文、哲学大家。其一生著述丰富,有《四书翼注论文》《辅学轩散骈文集》《辅学轩诗集》《象州志》等;诗作2 800多首,是壮族文人中最有成就的学者和诗人。

受太平天国封王命官的部分广西籍人士:东王杨秀清(桂平市人)、西王肖朝贵(武宣县人,壮族)、翼王石达开(贵港市人,壮族)、北王韦昌辉(桂平市人)、忠王李秀成(藤县人)、英王陈玉成(藤县人)、赞王蒙得恩(平南县人,壮族)、天官副丞相林凤翔(武鸣区人,壮族)、地官正丞相李开芳(武鸣区人,壮族)、慕王谭绍光(象州人)、补天侯李俊良(桂平市人)等。

况周颐(1859—1926):名周仪,号蕙风,广西临桂区人。所作词甚多,合刊为《第一生修梅花馆词》,后删定为《蕙风词》二卷。删定的《蕙风词话》,对历代词人的论述常有精辟之处,正如后人评说其“论词最工,细入毫芒,能发前人所未发”。

唐景崧(1842—1903):广西灌阳县人,进士。中法战争爆发后,招募“景字军”。1885年率部会同刘永福黑旗军与法军在越宣光激战,立战功。1894年由台湾道台、布政使升为巡抚。晚年旅居桂林,与康有为组织“圣学会”,创办《广仁报》,进行维新变法宣传。著有《请缨日记》等。

苏元春(1844—1908):永安州(今蒙山县)人。为报父仇,投奔湘军,镇压太平军。升为参将,曾镇压粤、桂、黔农民起义。1884年,中法战争时,任广西提督,率军赴越抗法。曾协同冯子材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战后,督办广西边防,历时19年,组织修筑镇南关及沿边炮台130多座,为边防建设、巩固国防做出了贡献。1903年,被贬充军新疆。

王运鹏(1849—1904):桂林市人。1870年中举。他支持康有为改良主义政治改革,后有感于国家多难,仕途不遂,乃潜心填词,其作品造诣很深,被誉为“晚清四大词家之一”,在词坛影响较大。著有《袖墨集》《虫秋集》等。

岑毓英:广西西林县人,壮族。祖辈屡世为土司官僚。早年在家乡办团练,后历任云南宜良知县、澄江知府、云南布政使、云南巡抚、贵州巡抚、福建巡抚、云贵总督等。镇压过杜文秀等人领导的回民反清起义,但也率滇军积极参加抗法战争。中法停战后,又守卫边防,参加中越边境划界工作。一生勤于疏奏,后人以《岑襄勤公奏稿》之名刊行传世。

岑春煊(1861—1933):字云阶,广西西林县人,岑毓英之子。曾中举人,任广东布政使、甘肃布政使。后任陕西巡抚、山西巡抚、广东巡抚、四川总督、两广总督等职。20世纪初驻广西镇压会党起义。1907年任邮传部尚书,授两江总督。参加讨袁“二次革命”,遭通缉逃亡海外。后回国参加护法运动,与旧军阀排挤孙中山。日军进犯上海时,资助十九路军抗战。著有《乐斋漫笔》。

李济深(1885—1959):广西苍梧县人。北京陆军大学毕业,先在粤军任职,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北伐战争期间,任总司令部参谋长、黄埔军校副校长、广东省政府主席。1933年,联合蔡廷锴等在闽组织联共反蒋抗日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任主席。为抗日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同中共建立了合作关系,支持抗日民主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在北京病逝。

李宗仁: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人,曾为新桂系首脑。先在新式军事学校学习,毕业后曾在旧桂系军队任职至统领,后投靠孙中山。1925年和黄绍竑统一广西。北伐战争时任第七军军长、第三路军总指挥、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武汉政治分会主席。抗日战争时,任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兼安徽省主席、汉中行营主任,曾指挥所部抗击日军取得台儿庄大捷。抗战胜利后任北平行辕主任。1948年国民党行宪,当选副总统。蒋介石下野后,一度任代总统,欲以和谈挽救国民政府未果出走美国。1965年7月回国,受到毛泽东及其他中共领导人欢迎,于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黄绍竑:广西容县人,河北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原为新桂系首脑之一。辛亥革命时参加广西学生军北伐敢死队。1925年与李宗仁统一广西,旋任广西省主席兼十五军军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常委等职。著有《五十回忆》等。

黄旭初(1892—1975):广西容县人。北京陆军大学毕业,曾为新桂系首脑之一。初在旧桂系军队谋职,后协助李宗仁、黄绍竑统一广西,并任要职。

雷经天:南宁市津头村人,广西早期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2月,中共广西省委机关设在中山路,秘书处则设在今雷经天故居内。秘书处设立后,成为联络、宣传革命的阵地,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49年后,雷经天曾担任广西省副省长、上海社科院院长等职务。今津头村仍有其故居。

马君武(1881—1940):桂林市人,著名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和诗人。早年留学德国,获博士学位。学识渊博,文理兼通,通晓多国语言。同盟会会员,曾为孙中山总统府秘书长。出任过含广西大学等多所全国大学的校长,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是广西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为广西大学的创立与发展矢志不移。当时学界有“北蔡南马”之说。今桂林市雁山有其墓地及纪念碑塔,广西大学校园立有其高大塑像。

雷沛鸿:南宁市津头村人,先考入两广高等学堂预科,为同盟会成员,是广州黄花岗起义的勇士,后考取公费生赴英留学,又转到美国留学,取得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投身改造教育、改造社会事业中。曾五任广西教育厅厅长,倡导以教育大众化为目的的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创办广西高等教育,任期内区立医学院成立,新型国民大学西江大学在百色建成。作为教育家,强调革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结合。

梁漱溟:桂林市人,自学出身的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早年受校长蔡元培聘请在北京大学从教多年;著《乡村建设理论》,倡导乡村建设实验以改造中国;所著《印度哲学概论》,反响强烈,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堪称首次倡导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学术经典,受大师梁启超、诗人泰戈尔的称赞,对中国学术界影响很大。后人出版了《梁漱溟全集》,共八卷。

王力:博白县人,中国著名教授。早年求学清华园,受教于各大名师,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长期在北京大学等从教。他学问高深,著述丰富,其主编的大学教材《古代汉语》等好评如潮,世界各地大学的汉语专业都把它当作基础教材;桃李遍天下。后人出版有《王力文集》,共20卷,1 000万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广西籍获授将军军衔人员:韦国清(东兰人,壮族)、李天佑(临桂人)被授予上将军衔;韦杰(东兰人,壮族)、冼恒汉(田阳人,壮族)、莫文骅(南宁人)、覃键(东兰人,壮族)被授予中将军衔;韦祖珍(东兰人,壮族)、卢绍武(武鸣人,壮族)、吴西(扶绥人,壮族)、欧致富(田阳人,壮族)、姜茂生(凤山人)、黄惠良(平果人,壮族)、黄新友(凌云人,壮族)、覃士冕(东兰人,壮族)、覃国翰(都安人,壮族)被授予少将军衔。

院士李京文:广西陆川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参与了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的技术经济论证,是我国科技进步理论与测度方法的主要开拓者和工程管理理论的奠基者之一。

体操王子李宁:柳州市人,壮族,参加国内外大赛,获得金牌50多枚,仅1982年的世界体操锦标赛,一人独得6枚金牌,为国家、广西争了光。至今体操吊环上的“正吊”、双杠上大回环转体180度,被国际体联以“李宁”命名。由于李宁在体操上的突出成绩,被选为“20世纪最佳运动员”,与另外25名他国运动员一起,永远载入20世纪世界体育史册。

此外,还有梁烈亚(南宁市人,壮族)、李任仁(临桂人)、陈漫远(蒙山人)、朱鹤云(田东人,壮族,少将)、袁也烈(少将)、谢扶民(田东人,壮族)、冯振(北流人)、覃应机(东兰人,壮族)、甘苦(扶绥人,壮族)、罗尔纲(贵港市人)、梁羽生(蒙山人)、李沛瑶(苍梧人)等影响较大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