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科技

(一)教育科技

1.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相衔接,正规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社会教育体系;高等民族院校、民族中专、民族中小学和中小学寄宿制民族班的民族教育体系;有自己教育特点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特殊教育,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1)基础教育稳步发展

首先,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取得重大成绩。全区大部分县市区通过了“两基”验收。其次,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现代化教学手段已进入课堂。再次,接受初等教育的人数大幅增加,入学巩固率高,辍学率大大降低。最后,逐步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观念逐步形成。据统计,2019年,全区小学8 036所,在校学生495万人,小学专任教师26.7万人;普通初中1 753所,在校学生220.5万人,初中专任教师14.2万人;普通高中490所,在校学生109.1万人,高中专任教师6.3万人。此外,幼儿园13 112所,在园幼儿216.8万人,专任教师9.58万人;特殊教育学校82所,在校学生37 730人,专任教师1 823人。

(2)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第一,形成了一个层次结构合理、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力量强的普通高校教育体系。

据统计,截至2020年6月底,广西有高等学校85所,包括普通本科院校38所(其中独立学院9所)、高等专科学校6所、高等职业学院38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3所。

据统计,2019年广西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1 419 758人,包括研究生38 222人、普通本科生522 722人、普通专科生553 686人,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142 415人,成人高等教育专科生162 713人;高校专任教师49 160人。广西高校民族预科生招生人数也稳步增长。2019年,全区高校民族预科生年招生人数4 000多人,分民族预科和普通预科两大类招生,集中在“广西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广西民族大学和百色学院学习

广西大学为大学本科类国家211工程学校,入选世界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除本科教育为主外,研究生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并有一定的规模,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广西科技大学、南宁师范大学、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财经学院、北部湾大学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医科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确立)、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确立)、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培育)为高职类国家211工程学校(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有4所,其中,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C档)的专业群为建筑室内设计、软件技术;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均入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B档),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入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C档)。

广西大学的工程学、材料科学、农学、植物与动物学和化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广西医科大学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临床、口腔、护理药学、公卫、检验)。广西师范大学拥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基地,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6个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软件工程、美术学)跻身全国前40%。广西民族大学拥有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教学研究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第二,高校注重科技创新,努力服务社会,产生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广西大学张先程研究员主持的“籼型杂交水稻”项目获1981年国家特等发明奖;黄日波教授主持的“高活力α-乙酰乳酸脱羧酶的研制与应用”项目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王双飞教授主持的“造纸与发酵典型废水资源化和超低排放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和“大型二氧化氯制备系统及纸浆无元素氯漂白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分别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郑皆连院士领衔的“大跨拱桥关键技术研究团队”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团队奖牌,主持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广西医科大学在区域高发肿瘤防治、地中海贫血防治、血红蛋白研究、蛇毒研究、心血管疾病防治、药物创制研究、肝脏移植、断指再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广西中医药大学赵一教授,早在1970年开始参与屠呦呦“523”的疟疾防治科研项目工作,在青蒿素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韦贵康教授提出的“脊柱相关性疾病及颈性高血压学说”,邓家刚教授的“化学中药学说”,刘力红教授的《思考中医》等均在行业内具有广泛影响。

第三,校办产业从无到有,取得了新的成绩。广西师范大学的校办产业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近些年行业机构组织的综合评估中,其综合实力稳居中国大学出版社前十。广西中医药大学以学校第一附属医院、附属瑞康医院、制药厂为依托,学校有36个国药准字号药品、200多种院内制剂、10多种成果转化产品,复方扶芳藤合剂、龙血竭、芒果止咳片已成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的拳头产品,青蒿素、绞股蓝等系列产品也为广西多个制药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后来居上

首先,近年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纷纷设立。年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2019年,广西招生的大专生(主要是高职大专生)23.8万人,比上年增长超41%;在校大专生(主要是高职大专生)达55.4万人,比上年增长近23%。其次,中等职业学校数量略减,在校生人数平稳增加。再次,各类职业学校整体素质有较大的提高,培养了大量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最后,各类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对广西的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4)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平稳发展

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3所,含广西开放大学、广西教育学院、桂林市职工大学。从业人员通过各种形式进入各级高校学习的机会比以前大大增多。

(5)民族教育越办越好

广西是个多民族的省级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广西总人口的1/3,少数民族教育是我区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和政府采取了特殊政策和措施,少数民族教育迅速发展,各类各级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提高。国家还通过不同的政策、具体措施解决少数民族上学难、生活困难的实际问题。广西各级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如表5-10所示。

表5-10 广西各级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表

2009年年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任务,提出要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逐步缩小与全国教育平均水平的差距。它为我区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新时期我区教育工作的行动纲领。

2.科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西科研机构、科技人员数量有限。改革开放以后,科技事业发展迅速,至2020年,科技研究机构不断增多,基本形成门类齐全、学科配套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科研院所纷纷升级壮大规模,科研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一批重点实验室和科研中试基地纷纷建立,如广西科学院、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中医药研究院、广西甘蔗研究所、广西水牛研究所、广西化工研究院、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广西电力设计研究院等。科技队伍迅速壮大,科技人员超过百万人,一批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在广大科研人员的刻苦努力下,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广西大学成功研究的牛体外受精移植技术等均达到世界或国内先进水平。广西农科院无籽西瓜“广西一号、二号”新品种育成技术,使广西成为全国西瓜出口的主要基地。跨径拱桥技术、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等都居国内领先水平,其中,跨径拱桥技术研究成果获得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西农科院克隆荔浦芋技术,将结束种荔浦芋用芋头块茎繁殖的历史。北海形状各异的象形珍珠养殖技术,是世界珍珠业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打破传统,培育彩色海水珍珠的技术,更令世界刮目相看。平果铝业公司的铝电解槽燃气焙烧控制技术方法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也取得了巨大效益。选育出的桂糖11号甘蔗新品种,甘蔗单产、含糖量大幅度提高,在全国累计推广种植在133.4万公顷以上,创效益75亿元以上。水稻“浅、湿、露、干”节水减排灌溉技术,推广应用到66.7万公顷稻田,取得巨大成功,荣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进入21世纪,科技创新研究成果更显著。广西农科院无籽西瓜广西三号、广西五号新品种选育与应用推广,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截至2009年年底,广西五号和广西三号,已在全国19个省(市)累计推广面积近23.345万公顷,累计总产量900多万吨,累计总效益超过90亿元,出口创汇1 454万美元,成为全国无籽西瓜新品种中推广面积最大、推广时间最长、经济效益最高的品种。它们不仅成为广西和全国无籽西瓜主产区主栽和出口创汇的主要品种,并使广西一跃成为我国的无籽西瓜大省。我国最大的轮式装载机2008年在柳工等研制成功。世界首台可再生空气混合动力柴油发动机,2009年在玉柴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利用现有零部件技术实现可再生空气混合动力功能的发动机,标志着玉柴在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领域里取得了新突破,达到了国际先进技术水平。2009年,在桂林橡胶机械有限公司成功研制世界最大的机械式硫化机。广西农科院超级稻桂两优2号,2010年通过农业部超级稻品种认定,是广西自主育成的第一个超级稻品种;超级稻特优582,2011年通过农业部超级稻品种认定,是广西自主育成的第二个超级稻品种,成为国家和广西的水稻主导品种。

广西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王双飞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造纸与发酵典型废水资源化和超低排放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技术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垄断技术,成果应用于国内外200多家大型企业。桂林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参与完成的“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成果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内燃机气流快速检测与评价技术及应用”和“复杂铸件无模复合成形制造方法与装备”两个项目均获得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玉柴股份参与的“新一代超低排放重型商用柴油机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参与研究的“中国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项目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西环境监测中心站参与的“流域水环境重金属污染风险防控理论技术与应用”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广西石化分公司参与的两个项目,即“重型压力容器轻量化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高汽油收率低碳排放系列催化裂化催化剂研制与工业应用”项目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广西大学郑皆连院士作为第一完成人、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牵头完成的“超500米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关键技术”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广西丰林木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广西大学参与完成的“废旧混凝土再生利用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和“重载水泥混凝土铺面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参与完成的“葡萄膜炎病证结合诊疗体系构建研究与临床应用”4项成果,均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广西大学教授王双飞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大型二氧化氯制备系统及纸浆无元素氯漂白关键技术及应用”科技成果获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杨小龙教授(广西科技大学)参与完成的“耐酸碱、高速、分瓣式磁性液体旋转密封关键技术与应用”、彭铁雁教授参与完成的“面向一体化无线网络的多域资源认知与虚拟化关键技术”等2项科技成果获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化学工业桂林工程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特种高性能橡胶复合材料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和柳州欧维姆工程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混凝土结构非接触式检测评估与高效加固修复关键技术”、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防治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绿色新农药新制剂的研制及应用”、广西中医药大学参与完成的“基于中医原创思维的中药药性理论创新与应用”4项科技成果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9年,玉柴股份研发的新型船电用柴油机填补国内该功率段高速船用发动机空白,累计增加产值超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