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的发展
长期以来,广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生产单一化。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0纪80年代后期以来,广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搞农业综合开发,推动生产全面发展,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并趋于合理。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明显下降,而畜牧业、渔业的比重则明显上升,农、林、牧、渔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为主向种养相结合结构发展,广西农业总产值构成如表5-6所示。从表5-6中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一系列三农惠农政策,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区农业经济发展成就显著,农业综合实力明显提高。2017年广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 742.8亿元,比1958年增加4 724.2亿元。
表5-6 广西农业总产值构成

注:2003年、2006年、2017年农林牧渔服务业的数据未列入。
1.种植业
广西种植的农作物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水果和蔬菜。
粮食作物:广西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稻谷、玉米、大豆、薯类四大类,其中,稻谷、玉米种植的面积最大,产量共占粮食总产量的96%。稻谷主要种植在以湘桂铁路为界的东部地区,如玉林市、贵港市、贺州市、梧州市及柳州市、南宁市、桂林市、来宾市、钦州市部分县市。该地区灌溉条件好,水田比重大。广西主要的粮源基地分布在东部地区。玉米也是广西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人能食,又可作饲料用,种植面积仅次于稻谷,主要在桂西地区种植,如河池市、崇左市、百色市、来宾市。大豆分黄豆、青豆、黑豆、褐豆,广西以黄豆、青豆种植为主,主要分布在桂中及桂西山区,以南宁市、来宾市、崇左市、百色市、河池市种植最多。薯类包括红薯、芋头及马铃薯,尤以种植红薯普遍。红薯耐旱不怕地瘠,适应性强,在全区各地旱地及坡地种植。桂东南和沿海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由于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已经调动起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实施“星火计划”,广西种植产量高、质量好、适应强性的优质品种,粮食生产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粮食作物总产量稳定增加,至1997年,达到1 669万吨,人均有粮360多千克,全区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2018年,全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2 802 100公顷,总产量达1 373万吨。广西粮食作物总产量如表5-7所示。
表5-7 广西粮食作物总产量

广西大力发展优质稻,推广超级稻。重视发展再生稻(灌阳),试种海水稻(北海),保护野生稻(隆安等),科学发展“富硒米”(贵港等)。形成一些特色品种,如东兰墨米、靖西香糯、环江黑糯、忻城糯玉米、东兴“红姑娘”红薯、横州甜玉米、象州红米、贵港东津细米、上林大米、南丹巴平米、荔浦芋等。全区各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已先后总结创立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10大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一些地方创新发展稻田艺术,提升稻旅融合效益。推广新的耕作技术如“三免”技术(水稻免耕抛秧、玉米免耕栽培、马铃薯免耕栽培三项技术)、“三避”技术(避大雨暴雨、避高温暴晒、避低温霜冻)、粉垄深耕技术,推广科学节水灌溉的方法等。
○2019年获得产粮大县(区)奖励的县(区)名单:武鸣区、宾阳县、横县、临桂区、全州县、藤县、岑溪市、合浦县、钦北区、灵山县、浦北县、港南区、覃塘区、平南县、桂平市、容县、陆川县、博白县、兴业县、北流市、靖西市、宜州区、兴宾区。
经济作物:广西经济作物种类较多,其中以种植甘蔗、花生(油料作物)、木薯、蚕桑、茶等为主。
甘蔗是广西优势经济作物,多年来,年种植面积在1 000 000公顷左右,年糖料蔗总产量稳定在7 000万吨左右。其中2011年种植面积达到1 091 600公顷,2019年为892 300公顷;2011年糖料蔗总产量为7 269.96万吨,2019年为7 491.1万吨。糖料蔗种植面积、糖料蔗总产量及蔗糖产量连续多年排名全国第一。甘蔗成为八桂土地上的“糖罐子”。一些县市区通过种植甘蔗,财政收入大增,农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崇左市江州区就是靠种植甘蔗脱贫发展起来,其人均产蔗、产蔗糖居全国首位。
甘蔗是热带性经济作物,生长所需热量和水较多。北回归线横穿广西中南部,这里气候湿热,红色土壤富含甜蔗生长所需的多种矿物质,甘蔗生长环境得天独厚。左右江流域、邕江—郁浔江流域、红水河流域、柳江流域、南部沿海区是广西甘蔗种植主要分布区。
花生是广西重要的油料经济作物,是广西民众食用油的基本原料。广西气温高,作物生长周期长,宜种花生的沙壤土和沙土面积广。2019年广西花生种植面积达218 400公顷,总产量67.23万吨。
木薯是一种重要经济作物,用途广泛。除加工成干片、淀粉外,还可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木薯是生物质能源的重要材料,种植前景不错。目前,南宁市、崇左市、钦州市、北海市等种植木薯,经济效益渐现。2018年广西木薯种植面积182 260公顷,产量达166.67万吨。
茶是广西种植的重要经济作物。三江侗族自治县、昭平县、凌云县、乐业县、灵山县、西林县、苍梧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横州市、金秀瑶族自治县是我区10个生态产茶大县(市)。“一花二黑三红四绿”茶产业(茉莉花茶、六堡茶、红茶、绿茶)初成。一批“桂”字号茶叶公用品牌确立。凌云县白毫茶久负盛名,乾隆时成为贡品,全国21个优良茶品种之一。该县是全国创建的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八桂凌云牌白毫茶、浪伏牌有机茶有一定知名度。昭平县积极加快茶叶地理标志产品申报,昭平茶、昭平绿、昭平红、昭平银杉茶成为地理标志产品,将军峰茶、象棋山茶、亿健有机茶是当地茶企的特色品牌。苍梧县六堡茶名闻海内外。改革开放40多年来,横州市的茉莉花茶享誉全国,该市茉莉花茶加工量占全国一半,被命名为“中国茉莉花之乡”,西南地区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就在该市。茉莉花茶香飘国内外,财源滚滚来,品牌价值近2百亿元。南宁市、崇左市部分县区种植苦丁茶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茶产业开发茶叶药物、保健品、功能食品、化妆品等深加工新产品,重点培育了富硒茶,并延伸茶产业链条,拓展茶园观光和休闲功能。
水果与蔬菜: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种植亚热带、热带水果条件优越。加上重技术、重品种、重改良,水果种植得到很大发展。2019年园林水果面积1 332 000公顷,园林水果产量达2 147.4万吨,已经形成了一批水果生产基地,如容县、平乐、宜州、融水等沙田柚基地,博白、武鸣、大新、贵港、灵山等龙眼基地,南宁、防城港、钦州等菠萝基地,右江河谷(田阳区、田东县、右江区)杧果基地(全国最大杧果生产基地),灵山、北流、桂平、藤县、合浦等荔枝基地,南宁、浦北、灵山、崇左等香蕉基地,阳朔、融安、柳江、富川、恭城、灌阳等柑橘、橙基地。其中,传统大宗水果荔枝、龙眼、杧果、香蕉、菠萝、沙田柚产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的地位。白果(兴安、灵川)、月柿(恭城、平乐)、板栗(隆安、东兰)、核桃(河池、百色)、南方梨(灌阳)、夏熟葡萄(兴安)、两熟葡萄(南宁)生产基地初步形成,并开始在全国崭露头角。时令水果如桂北、桂中地区种植的桃、李、杨梅、枇杷、枣,桂南地区如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等生产的火龙果、番石榴、阳桃、青枣等已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市场前景看好。新品种砂糖橘(荔浦市、西林县、永福县等)、沃柑(武鸣区等)、百香果(北流市等)等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总之,水果的种植在广西农业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水果生产已成为不少县的经济支柱产业和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门路。各地正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升级的历史机遇,选准互补优势品种,壮大生产企业,发展规模化经营,培育水果品牌,提高我区水果竞争力。
发展蔬菜业,大力种植蔬菜,是广西调整农业结构的结果。2019年广西蔬菜播种面积1 485 150公顷,总产量3 636.36万吨。初步形成四大蔬菜产业带:北部湾、右江流域、湘桂通道、西江流域。要利用调减的农作物土地,秋冬闲田,种植有市场需求潜力的蔬菜品种,扩大优质蔬菜品种种植面积,发展优质蔬菜产品。特别是要针对北方市场的季节空档,根据各地的资源状况,通过调整蔬菜品种和种植期,抓好秋冬菜种植,做到秋菜上市延期,冬菜上市提前,满足北方市场的需求,以进一步提高种菜的经济效益,让蔬菜业成为农村城郊百姓的“钱袋子”。如,桂北、桂东、桂东南、桂中要继续注重秋菜的生产,桂东南、桂南、右江河谷、桂西、桂北、桂中继续巩固冬菜的种植。据统计,2019年,广西秋冬菜种植面积约957 000公顷,秋冬蔬菜产量达2 201万吨,占全国“南菜北运”主产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秋冬菜种植面积的近一半,秋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广西已成为“南菜北运”基地和“西菜东运”基地及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菜篮子”。继续培育夏秋反季节蔬菜,如,贺州、梧州、河池栽种白菜、茄瓜、菜豆等,玉林南部、钦州、北海种植辣椒、萝卜、胡萝卜等,防城港生产芥菜、菜心、黄瓜等。同时,蔬菜生产进一步规模化,推广无公害生产,进行商品化处理,走品牌营销策略,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广西右江河谷一带、桂中武宣及宾阳一带、南宁市区及横州市一带、贺州八步一带、玉林市、北海市、资源县等有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南宁、右江河谷、玉林、贺州八步、北海、横州市等已成为广西“南菜北运”的重要基地。
为带动农民增加收入,引导农业追赶高科技,树立广西农业现代化成功典型,广西陆续在全区投入巨资建设十大农业示范园区,收到较好效果。百色、北海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玉林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钦州钦南台湾农民创业园、贺州海峡两岸青年农业创业园等国家级平台的建设,增加了农业发展活力。
○2019年百色蔬菜种植面积11.73万公顷,产量达到291.23万吨。这些蔬菜以外调为主,大白菜、西红柿、青椒、菜心、四季豆等多是当年10月至次年4月上市。目前百色已经形成三大蔬菜种植区:一是右江河谷秋冬菜种植区,包括右江区、田阳、田东、平果四县市区,涌现田阳小番茄、田东甜椒、右江区福禄大肉芥菜、平果霸王花等品牌;二是北部土山绿叶蔬菜及多年生蔬菜种植区,以绿叶类蔬菜为主,商品菜以八渡笋、生姜为主要特色产品,田林八渡笋、西林生姜成为产业化程度比较高,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名特优蔬菜品种;三是南部石山区蔬菜种植区,包括德保、靖西、那坡3县,出现了靖西大肉姜、德保指天椒等地方名牌产品。为了方便蔬菜外销,2013年12月11日,百色一号果蔬专列开通。近年来又借助淘宝、京东、苏宁易购、一号店、微店等大型电商平台进行线上促销,效果明显。
○广西十大农业示范园区:南宁心圩镇(133.4公顷)的南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田阳百育镇(566.95公顷)的右江河谷现代农业实验区、钦州尖山及兴港镇(480.24公顷)的沿海现代农业实验区、来宾凤凰镇(600.3公顷)的桂中现代农业实验区、宜州矮山乡(53.36公顷)的桂西北现代农业实验区、贵港根竹(566.95公顷)的贵港现代农业实验区、桂林雁山(80.04公顷)的桂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玉林名山及城西(66.7公顷)的玉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苍梧大坡镇(133.4公顷)的梧州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贺州仁义镇(76.705公顷)的贺州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食用菌被誉为21世纪的健康食品。近年来,由于原食用菌强省栽培原料资源短缺、种植成本上升,我国食用菌产业出现“北移西扩”的发展趋势。广西喀斯特地貌、亚热带气候和丰富的桑枝、蔗渣资源为食用菌生产准备了最佳天然条件。为做强、做大食用菌产业,21世纪初,自治区政府把发展食用菌产业列为自治区重点支持的农业新兴优势产业之一,由自治区农业厅组织实施。多年来,陆续引进、选育和推广一批名特优新品种。蘑菇“二次发酵”栽培、反季节栽培和代用料栽培等一项项新技术得到迅速推广,“蚕粪—蘑菇—桑园”“桑枝—香菇、木耳种植”等多种生态栽培模式不断创新。引进扩建了数十家食用菌加工销售企业,年综合加工能力得到提高,推动了全区食用菌产业化发展。各地涌现了一批菇菌生产专业村和专业大户。阳朔县阳朔垌村采用山涧水浸润培育出的香菇不用化肥、农药,香气沁人,味道鲜美,全村年产香菇量和产值双增,村民盖上了“香菇楼”。横州市栽培食用菌面积扩大,产量、产值增加。全州县绍水镇蘑菇质好价高,菇农效益明显。广西食用菌生产已初步形成桂中桂东南蘑菇种植区、桂北桂西北香菇种植区、桂西木耳种植区、城市城郊珍稀菇种植区等产业带。2019年,全区食用菌行业从业人口33万多人,从事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的单位(大户)300多家。食用菌总产量达到128.6万多吨,产值达115.3亿元。红椎菌、金福菇、秀珍菇、茯苓/猪苓、毛木耳、竹荪、双孢蘑菇及灵芝8个品种产量排名全国居前,其中红椎菌和金福菇产量排名全国第一。涌现出横州双孢蘑菇、宜州桑枝秀珍菇、贺州黑木耳等一批“桂菌”区域品牌,“谊人牌”桑枝秀珍菇、“仙回牌”黑木耳等多个产品通过了“三品一标”“富硒农产品”认证认定,浦北红椎菌、田林灵芝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2.林业
在历史上,广西曾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但因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及山林火灾,所剩林木不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广西森林面积少,森林覆盖率仅8.2%,成为缺林少材的省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西大力开展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林业迅速发展。“十一五”至“十三五”时期,是广西林业发展较快的时期。截至2019年年底,广西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52.7%提高至62.45%,森林总面积达2.226亿亩(其中人工林面积1.2亿亩)。桂北、桂东、桂西北三大林区地位得到巩固,桂东南、桂南林区茁壮成长。
我区大力培育优质森林资源。深入实施珠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造林补贴5个国家重点造林工程。全力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和“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村屯绿化专项活动、林业“金山银山”工程三个综合性工程。扎实抓好森林抚育补贴、公益林提质增效、通道森林景观改造提升三个森林经营项目。加快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全国亚热带珍贵树种培育基地和特色经济林三大基地。大力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建成全区和县域林地“一张图”,利用遥感技术首次建立“天地空一体”森林资源监测,全面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完成古树名木数据录入14万多株。
科学有序推进林种结构调整工作已取得成效,经济林木自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2011—2020年,我区规划建设9个千百万亩特色经济林基地:一是在柳州、百色、河池、贺州、桂林、梧州等地建设千万亩油茶基地;二是在十万大山、六万大山、大瑶山、大明山、金钟山等区域建设百万亩八角基地;三是在玉林、梧州、贵港、崇左等地建设百万亩肉桂基地;四是在百色、河池等地建设百万亩油桐基地;五是在河池、百色、桂林和南宁等地建设百万亩板栗基地;六是在河池、百色等地建设百万亩核桃基地;七是在贺州、来宾、南宁、梧州、贵港、百色、柳州、桂林和崇左等地建设百万亩茶叶基地;八是在百色、南宁、柳州、桂林、玉林、贵港和来宾等地建设百万亩笋材两用竹基地;九是因地制宜建设四个百万亩热带水果基地,都取得良好效果。八个经济林加工“百亿元产业”,即油茶产品加工、八角产品加工、肉桂产品加工、油桐产品加工、板栗产品加工、核桃产品加工、木本药材加工、鲜果产品加工有了一定规模。
特色林产品产量占比在全国地位保持稳定。八角、松香及其深加工产品占世界贸易总量的50%以上,茴油、玉桂、桂油、栲胶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八角、茴油、玉桂、桂油、松香、木衣架等特色林产品产量稳居全国第一位。此外,人工林面积、经济林面积、速丰林(速生丰产用材林)面积和年木材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
以林浆纸一体化、木材深加工、林产化工、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等优势产业为主体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得到巩固,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全区造纸与木材加工业产值增加,截至2020年底,产值达到2 900亿元,构成广西林业经济大支柱。林下经济从小到大,发展面积超过333.5公顷,惠及林农超过1 500万人,森林旅游异军突起,接待游客大幅增加。依托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森林旅游总经营面积已超过50万公顷,年均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已成为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十万大山、姑婆山、大桂山、八角寨、龙胜温泉、良凤江、石门、大明山等地的森林旅游资源得到开发,森林康养基地在一些地方建立起来。2020年,广西林业总产值超过7 500亿元。
3.畜牧业
广西地处亚热带,山地丘陵面积广大,雨水丰富,发展畜牧业有良好的条件。其中,桂西山区草坡、草场多,产量高,气候温和,水源充足,牧草常长,牲畜越冬方便,是广西食草牲畜的主产区。东部地区种植粮食作物水稻多,粮食丰富,稻谷皮糠能为家畜、家禽提供饲料,是广西猪、禽的主产区。它们生产的禽畜已成为广西重要的出口物资,畅销港澳及东南亚。
据有关资料显示,1978年广西生猪存栏为1 246万头,出栏650.6万头,人均猪肉占有量仅10.7千克;1985年广西生猪存栏为1 435万头,出栏693.43万头,人均猪肉占有量仅15.6千克;2017年广西生猪存栏为2 293.69万头,出栏3 355.06万头,人均猪肉占有量达52.2千克;2019年广西生猪存栏为1 599.6万头,出栏2 505.8万头,有所下降。2017年猪、牛、羊禽肉类产量407.2万吨,猪肉产量254.9万吨,禽肉产量134万吨。2019年猪、牛、羊禽肉类产量370.8万吨,猪肉产量192.1万吨,禽肉产量162.9万吨;牛奶产量8.7万吨,有所下降;牛肉产量12.4万吨,羊肉3.4万吨,禽蛋产量25.1万吨,均平稳增长。
广西积极打造优质家畜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生猪、肉牛肉羊、奶水牛等产业,引导产业向资源环境承载力强的地区转移。大力开发巴马香猪、环江香猪、陆川猪、德保猪、隆林黑猪等地方特色品种。推进肉牛“北繁南育”和饲草料“南草北运”,实施国家粮改饲项目。提升屠宰行业工艺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推进集中屠宰、分拣、冷链配送和生鲜上市。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业。振兴广西奶业,扶持高端奶制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强水牛奶品牌,打造南方奶业强区。广西水牛存栏、水牛奶产量、水牛肉产量居全国第一。2019年广西存栏水牛225万头,奶水牛存栏4.42万头,能繁母牛2.69万头,水牛奶产量2.76万吨;有主要从事水牛奶加工企业十多家,产品特色鲜明。
桂林、南宁、武宣、来宾、北流、河池、上思、灵山等奶牛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好效益。牛羊产业助推了脱贫攻坚,都安瑶族自治县“贷牛还牛”“贷羊还羊”产业扶贫模式,带动数万贫困人口脱贫,成为全国学习的典范。
同时,提升打造优质家禽产业集群。发展优质黄羽肉鸡、禽蛋等产业。开发利用三黄鸡、麻鸡、乌鸡等地方优良品种,打造了“广西三黄鸡”等区域公用品牌。扶持创建国家肉鸡核心育种场,打造全国最大的优质禽苗供应基地。大力推广林下养殖、果园养殖等种养融合模式。推进优质禽产品加工,打造面向东南亚的清真食品,打造海鸭蛋等特色品牌。
4.水产业
广西有众多的江河、星罗棋布的山塘水库和池塘,有利于淡水水产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全区淡水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2019年达到142.7万吨。稳定发展稻田养鱼和草鱼、鲢鱼、罗非鱼的养殖。如浦北官垌草鱼、三江稻田鲤鱼。推广名特优品种如中华鳖、毛蟹、本地塘角鱼、罗氏沼虾、彭泽鲫的养殖。同时抓好江河水产资源保护繁殖工作,坚决制止急功近利的捕捞做法,恢复江河的生态平衡。
海水水产业是广西水产业的重头戏,2019年海水产品产量197.7万吨。由于广西沿岸浅海和滩涂广阔,可供养殖海产品种面积多,利用浅海、滩涂搞好海水养殖潜力巨大。沿海地区加大依靠科技,利用海水搞养殖的力度,创新养殖方法(沿海滩涂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陆基工厂化养殖、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养殖),发展对虾、青蟹、珍珠、文蛤、牡蛎、鲍鱼、海水名贵鱼类、中华鳖等养殖品种,提高了海水养殖在海水水产业的比重。近江牡蛎(即大蚝)产量居全国第一。同时,合理利用北部湾优良渔场的资源,海洋捕捞注重依靠科技,更新捕捞设备,捕捞地或转向深海、外海和远洋,减轻近海捕捞强度,并在一定时节实行休渔禁令,防止海洋水产资源的衰竭,海水水产业得到持续发展。
广西水产畜牧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龙头企业。有以下几个。
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扬翔股份”),成立于1998年,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旗下有数十家分、子公司,员工5 000余名。公司主营猪产业,拥有自养猪和服务养猪两大板块,是集种猪、肉猪、猪精、猪饲料、养猪设备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科技型农牧企业,致力于打造“基因+产品+服务+互联网”服务赋能养猪业的全产业链生态平台。2017年扬翔股份生猪出栏量150多万头。扬翔股份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农场)”的合同肉猪代养共享经济模式,这一共享经济模式已成为公司持续发展猪产业,解决土地、环保、成本等问题的有效模式。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65.7亿元。
广西凉亭禽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禽业为主,多元发展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集团总部位于广西北流市,占地面积66.7公顷,建筑面积28.3万平方米,在区内、外设有分支机构,拥有员工数千人,采取“科技+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
百洋产业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2010年实现股份制改制,集团总部位于南宁市,是一家集水产科技研发,水产种苗选育,水产养殖,水产技术服务及水产饲料,水产食品,水产生物制品,水产即食菜品,美容保健品的生产、加工、出口和国内贸易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具备完整的水产产业链。目前下辖广西南宁百洋食品有限公司、北海钦国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广东雨嘉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湛江佳洋食品有限公司、广东百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嘉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百洋饲料公司、桂平百洋渔业公司、平果百洋渔业公司等20多家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和养殖基地。集团创立以来,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经营原则,致力建设水产循环经济,发展绿色生态产业。集团拥有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水产食品。2019年营业收入31.3亿元。
桂林市力源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53年,位于桂林市中山北路122号,是一家集粮食收购储藏,粮油饲料生产经营,禽畜养殖服务及农、畜产品经销于一体的大型农、工、科、贸企业。目前,集团拥有粮油食品、粮油饲料、家禽养殖、种禽育种、生物科技5大支柱产业,共24家生产经营企业。集团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被评为“全国粮食系统先进集体”“中国饲料工业百强企业”和“广西企业50强”等。2019年营业收入191.8亿元。
皇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5月,公司主营液态乳制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以及与此产业关联的奶牛养殖、牧草种植业务,主要产品是以水牛奶、黑白花牛奶为主要原料的巴氏杀菌奶、水牛奶系列、特色果奶、酸奶等各类液态乳制品和乳饮料。短短十余年时间,皇氏集团成为享誉中国的水牛奶加工企业,荣获“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优秀乳品加工企业”称号。
广西桂柳牧业集团,总部位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一家鸡、鸭、鹅育种,种鸡、种鸭、种鹅养殖、孵化、销售,肉鸡、肉鸭、肉鹅、蛋鸭养殖、屠宰、深加工,饲料生产、销售,梅花鹿养殖及保健酒研发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集团旗下子公司、中外合资企业共80余家,业务分布在全国十几个省区。集团秉承“诚信、让利、发展”的合作理念,创业至今已超万名员工、2万多个商业合作伙伴。
广西玉林市参皇养殖集团有限公司,2000年成立。集团以“创优质产品,树百年大计”为宗旨,科技创新贯穿于创业成长过程。集团拳头产品“参皇鸡”,是在地方土种三黄鸡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生物制剂技术提取人参、天麻等20多种中草药的有效成分调配到饲料中喂养而成的新一代药物保健鸡。鸡放养于广西山高林密、草木长青的六万大山中,啄食天然虫草,饮用山涧清泉,放养期长达120多天(快大鸡只需60天左右)。食用中草药配方饲料并在空气清新、无污染环境中生长的参皇鸡,营养丰富、风味独特。集团率先为活鸡戴上防伪标识。2019年营业收入23亿元。
广西富丰集团有限公司,2019年营业收入20.4亿元;玉林双胞胎饲料有限公司,2019年营业收入10.2亿元。
由于龙头企业推动优势产品和产业集中度逐步提升,广西畜牧、水产养殖业初步构建起“四带四区”发展格局:以沿海三市为主的优势水产品养殖带,以桂西北为主的亚冷水性鱼类特色渔业养殖带,以桂东南为中心的生猪、优质鸡养殖带,以桂西北为主的草食畜禽养殖带;以北部湾经济区为主的罗非鱼养殖区,以河池、百色为主的大水面网箱高效生态养殖区,以南宁、钦州、贵港、崇左为主的龟鳖养殖区,以大中城市城郊为主的奶牛养殖区。
广西第一至第四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8个,一、二、三批次共13个,2020年年底第四批次5个):第一批,陆川县陆川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田东县百色杧果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永福县永福罗汉果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第二批,融安县融安金橘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玉州区玉林三黄鸡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河池市宜州桑蚕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钦南区钦州大蚝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平南县平南石硖龙眼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第三批,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月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苍梧县六堡茶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容县沙田柚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田阳县百色番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州县全州禾花鱼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第四批,荔浦市荔浦砂糖橘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容县霞烟鸡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武鸣区武鸣沃柑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灵山县灵山荔枝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三江高山鲤鱼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