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多种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

(一)充分利用多种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

1.根据不同土地类型,因地制宜发展生产

桂西、桂东、桂北和桂中部分地区以山地为主,耕地有限,旱地多、水田少,农耕生产条件先天不足,但众多的山体分布连续,且气候温和,垂直变化明显,雨水适中,适合发展林果业、牧业,生产特色土产品。因此,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山上。

海拔高的山地(桂西、桂北),以水源林、通用用材林(如马尾松、云南松、杉木)为主,注重生态效益。海拔低的山地(桂西、桂东、桂北和桂中),以经济林(如果品林银杏、板栗、杮子、核桃),食用林(如油茶),工业原料林(如松林、油桐林、八角林),药材林(如肉桂林),以及专用用材林(如桉树、竹子)等为主,考虑经济效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如林下种植有林果模式、林草模式、林菜模式、林菌模式(木耳、香菇)、林药模式、林花模式等,林下养殖有林禽模式(鸡、鸭、鹅)、林畜模式(猪、牛、羊)、林蜂模式等。探索森林旅游模式,让游人到户外呼吸清新空气,进行采摘体验和刺激体验。积极使用林下产品经营加工模式,如产品细化包装、特色包装,产品品牌化,产品走接入互联网经营模式,产品与用户零距离对接体验买卖,比如家禽、蜂蜜、茶叶、水果、木耳、香菇、鲜花。总之,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副则副,宜果则果,使山地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

低山丘陵及平原之地,如桂东、桂南、桂西以及桂北和桂中部分地区,地势低,地形和缓,耕地相对较多,田地广,加上雨水、热量充足,发展农业,种植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水果比较有优势,所以应在田地上做文章,水田旱地各有其用。水田播种水稻,如粳稻、籼稻(单或双季)、糯稻、超级稻、特色稻(硒米),近海地域种海水稻。实行“稻+”的共生栽培模式。广西各地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十大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绿色发展”。如三江“一季稻+再生稻+鱼”、灌阳“稻+鱼鳅龟鳖等品种混养”、全州“稻+禾花鱼”、融水“稻+河蟹”、钦南“稻+南美白对虾”、龙圩“稻+螺”、宁明“稻+蛙”、田东“稻+小龙虾”、横州市“稻+鳖”等模式,均收到明显效果。旱地则种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经济作物,如糖料作物甘蔗,油料作物花生、油茶、大豆,饮料作物茶树、桂花树,纤维作物蚕桑、麻类,能源作物木薯等,还有各种水果,如柑橘、香蕉、荔枝、龙眼、柚子、火龙果、百香果等。

2.大力搞好耕地的保护工作

广西山地多,平地少,耕地面积更少。据统计,2000年,全区有耕地面积仅265.8万公顷,仅占土地面积的11%,人均耕地面积仅0.06公顷(0.9亩)。2017年公布的广西地理国情普查公报显示,全区种植土地面积为5 659 565公顷(8 489.35万亩),但其中水田旱地只有3 983 629公顷(5 975.44万亩),按2019年末人口5 695万人算,人均耕地面积是1.04亩,大大低于全国人均水平。且耕地多以红壤为主,酸性土多。因此,做好现有耕地的保护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基建用地,尽量让其不占用耕地;另一方面对合法使用的耕地要通过多种方式选地补足,保持耕地总量不变并有适度增加。同时,采取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恢复森林和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及土地石漠化,减少耕地因自然因素而损耗,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宜农荒地。另外,要提高耕地复种指数,要改变冬季农田撂荒现象,用好秋冬农田闲地;改变对耕地重用轻养的观念,多用生态肥、有机肥、农家肥施地,培养地力;采用新耕作技术耕地,如水稻无土育秧技术,免耕抛秧技术,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果园地套种花生,玉米、甘蔗、木薯地套种西瓜、南瓜、花生、黄豆,莲藕地套种水稻等套种模式。广西农科院韦本辉研究员发明的粉垄深耕技术,机器超深旋耕,起到活土、保水、透气作用,经玉米、水稻、甘蔗、木薯、淮山等作物验证,增产10%~30%,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得到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