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港口与内河航运的迅速发展

(三)沿海港口与内河航运的迅速发展

1.沿海港口发展概况

广西有较长的海岸线,沿海港湾多,可开发的港口多,其中有可开发泊靠万吨以上船舶的港口,如防城港、北海港、钦州港、铁山港、珍珠港等。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至今,广西加快了对沿海主要港口的开发建设。2007年年初,广西批准成立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防城港、北海港、钦州港三港实行全面整合,并从2009年3月23日开始,三港区统称为“广西北部湾港”。“广西北部湾港”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投入巨资进行深水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软硬件条件和环境均得到极大改善。截至2020年年底,北部湾港共有生产性泊位260多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90多个(含钦州港30万吨级原油码头泊位、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泊位,防城港20万吨级散货码头泊位),开通集装箱班轮航线近50条,同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通航,形成了内陆腹地走向东南亚、印度洋、太平洋、地中海等地的海上大通道;北部湾港总吞吐能力超过2.7亿吨,各港区港口总吞吐量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500万箱。北部湾港总货物吞吐情况简表如表5-4所示。目前,广西正充分依托北部湾港作为国际枢纽海港这一国家重大红利,加速建设北部湾国际门户枢纽海港。

表5-4 北部湾港总货物吞吐情况简表

2010年1月,广西北部湾港至天津港直达航线开通,从此结束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没有南北直达航线的历史。2011年,北部湾开辟了第一条集装箱远洋干线:防城港—南沙—马尼拉(菲律宾)—路易斯港(毛里求斯)—蒙巴萨(肯尼亚)—纳卡拉(莫桑比克)—新加坡港,结束了北部湾港没有远洋干线的历史。2017年年底,由阿联酋航运运营的“北部湾港—印度/中东”远洋航线开通。北部湾港—香港天天班开通,北部湾港—新加坡天天班公共航线开通。

2.广西沿海主要港口

防城港:是我国西南部最大深水港口,全国12个主枢纽港之一。位于防城河口,南临北部湾,是一个隐蔽、避风且有天然海湾深槽的大型良港。1968年动工兴建,1975年建成广西第一个万吨级深水泊位,至1983年已建成2个万吨级泊位,开始正式运营并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截至2018年年底,防城港已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40多个,其中20万吨级泊位3个,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多个港口实现通航。2018年港口吞吐能力超1.5亿吨,2019年货物吞吐量1.014亿吨。按规划,防城港继续以大宗散货运输为主,加快发展冷链集装箱运输,逐步成为具有运输组织、装卸储运、中转换装、临港工业、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及保税、加工、配送等多功能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口。

北海港:位于北海市,是港湾航道畅通,港阔水深的天然良港。1984年北海市成为全国14个开放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加快了港口建设的步伐。北海港全港所辖海岸线东起英罗湾,西至大风江,岸线总长500.13千米,全港共划分为铁山港港区、石步岭港区、涠洲港区、大风江港区、海角老港区、侨港客运旅游泊位港区、榄根港区、沙田港区八个港区,其中铁山港区、石步岭港区是建设重点。北海港正在加快铁山港区和石步岭港区建设,修建15万吨级泊位、10万吨级泊位、5万吨级泊位、5万吨级以下泊位各若干个,力争港口吞吐能力有显著提升。2019年,北海港吞吐量超3 496万吨。按规划,北海港的石步岭港区将以商贸和旅游服务为主,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和旅游业,形成以商贸旅游和清洁型物资运输为主的综合性港口;铁山港区发展成以服务临港工业为主,兼顾大宗散货中转运输及物流、保税、加工等,相信未来几年铁山港区和石步岭港区会发展成吞吐能力强、配套服务优、功能设施齐、管理水平高、辐射范围广的现代化大港。

钦州港:广西沿海深水有极大发展潜力的大港,位于钦州湾内。1992年8月1日举行建港工程奠基典礼。1994年,2个万吨级起步码头建成使用。1994年6月,广西钦州港口岸获国务院批复设立为国家一类口岸,1997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结束了钦州市长期以来“有海无港、有港无口岸”的历史。经过多年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截至2018年年底,钦州港已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37个,30万吨级航道和码头全面投入运营,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2亿吨。2019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19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302万标箱。开通了至越南海防、马来西亚关丹、新加坡等的40多条海上航线,已与世界上9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200多个港口建立贸易往来,形成油品、国际集装箱、煤炭、粮油、化工、汽车、港口等综合物流体系,中海、中远、上海新海丰和新加坡港务集团、太平船务、香港永丰等多家航运公司、物流企业加盟钦州港运营内外贸班轮航线业务。按规划,钦州港要先主要依托临港工业开发,形成以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运输为主的规模化、集约化港区;后发展成以服务临港工业为主,兼顾为港口腹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服务的多功能现代化港口。

3.西南内河水运出口通道的建设

根据广西内河规划,广西共有通航河流53条,主要有西江航运干线、右江、南盘江、红水河、柳江、黔江、左江、绣江、桂江、贺江等,呈叶脉状分布。全区内河水运基本形成以“一干三通道”(西江航运干线和西南出海水运右江南通道、红水河中通道、柳江黔江北通道)为主骨架的发展格局。

(1)西江航运干线的建设

西江航运干线是国内一条仅次于长江的黄金水道,是广西及云贵等西南地区与粤港澳地区沟通的一条重要纽带,其中从南宁到广州、香港、澳门的水上航道,全长850多千米,是西南内河水运出海通道的主动脉。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对这条主动脉的建设步伐迅速加快,一方面,对南宁—梧州航道的险滩恶水进行了清理整治;另一方面,在航道的关键地段又先后投入巨资建成了桂平航运枢纽工程(一线、二线)、贵港航运枢纽工程(一期、二期)和梧州长洲水利枢纽工程(一、二期,三、四期),加上以前建成的西津水电站工程一期(兼航运),西江航运干线已形成桂平、贵港、横州市西津三个航运梯级,大大提高了南宁—西津—贵港—桂平—梧州的航道通航能力。从此,2 000吨级船舶可在南宁—广州数百千米的航道上畅通无阻。

桂平航运枢纽工程(一线):位于桂平市城郊浔江河段,是一个兼具通航与发电功能的内河渠化工程,也是西江航运建设的骨干工程,主要包括近400米的大坝,长190米、宽23米的船闸,上下引航道,装机容量不少的河床式水电站。其中,船闸一次可通过两个2×1 000吨顶驳的船队,年通过能力1 000万吨。整个工程于1986年8月开工,1993年9月竣工。该工程已经开始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桂平航运枢纽工程(二线):2011年10月31日竣工通航,总投资8.58亿元,按3 000吨级标准建设,设计代表船型为3 000吨级货船和2×2 000吨级顶驳船队及港澳线2 000吨级集装箱船,设计年通过能力为3 100万吨。船闸有效尺寸280m×34m×5.6m(长×宽×门槛水深),船闸门槛水深超长江三峡船闸0.6米,是目前我国内河已建成的最大单级船闸。桂平二线船闸的启动,大大缓解了一线船闸船舶通过能力不足的压力,改善西江通航条件,提高船舶运力与降低成本,促进当地沿江产业的崛起和兴旺,促进大西南和泛珠三角的经济发展。

贵港航运枢纽工程(一期):继桂平航运工程之后西江航道建设的又一骨干工程。它以航运为主,兼发电、防洪、灌溉,由拦河大坝、船闸、水电站等组成。其中,船闸年通过能力为1 200万吨。整个工程投资20亿元人民币,于1994年开工,1999年竣工。该工程的建成,对千吨级以上船舶往来于南宁—广州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二期(新建一座3 000吨船闸)于2020年12月初也建成通航,船闸通过能力为3 100万吨,这样贵港船闸成为西江流域仅次于长洲水利枢纽的广西第二大船闸,解决了贵港枢纽船闸通过能力不足的问题。

梧州长洲水利枢纽(三、四期船闸)工程:是广西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的关键工程、龙头工程,工程概算投资约37.56亿元,按一级船闸设计和建设,最大通过船舶为3 000吨级。2015年建成投入使用。每年单向通过能力约9 600万吨,加上原有的一、二期船闸工程,整个长洲水利枢纽每年总通过能力达1.36亿吨,有效解决了枢纽的通航压力。

西津水利工程二期在建。贵港—梧州3 000吨级航道工程一期(清礁疏道,267千米)、二期(梧州长洲岛下游约24千米长工程)已于2019年开工建设。

(2)西南水运出口通道三支线的建设

随着西江航运干线主动脉的畅通,主动脉的作用充分发挥,加快了西南地区的开放与开发。建设西江支流通道,进一步打通西南地区出海的水上通道,已显得十分必要和非常迫切。西江支流通道建设分中线通道、南线通道、北线通道建设。中线通道建设主要是清除整治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河段的急流险滩,如2000年12月—2004年8月对乐滩—石龙三江口段进行整治。另外,河段上未建船闸的少数水电站(如岩滩、大化、百龙滩、乐滩等)建了过船闸,水位提升,可通行500吨级船舶。南线通道建设主要是打通左右江和驮娘江,如,右江航运田阳那吉枢纽工程和田东右江鱼梁航运枢纽工程,建了船闸,渠化河道。加上2009年始建设的南宁老口航运枢纽工程已完工,今右江河段、左江扶绥段可通航1 000吨级的船舶,实现西江航运往上游发展。北线通道建设主要是打通柳江、融江,经2009—2011年对柳江的整治,500吨级船舶可在柳江航行。

柳州红花水利枢纽二线船闸在建(建好后2 000吨级船舶可过)。

来宾兴宾港区—桂平的2 000吨级航道工程于2020年年底正式开工。

忻城乐滩—象州石龙三江口航道整治工程:是西南水运出海通道中线起步工程。恶滩—石龙三江口航道整治工程位于广西中部,红水河中下游,始于忻城县恶滩(现称乐滩),途经合山市、来宾市,终于象州县石龙三江口,全线长175.1千米,为天然航道。整治前枯水水位落差36.27米,平均坡降0.25%,共有滩险40处,其中重点碍航滩险8处。该整治工程的36个险滩于2000年12月开始整治,2003年正月完工,并于2003年7月通过交工验收;辅助导航及通信工程于2003年5月开工,2004年8月通过交工验收。经过整治,该航道尺度达到五级标准,可通航250吨级机动驳,使船舶通行时间大为缩短,增大了船舶的通过能力,减少了航行事故的发生,极大地促进了红水河水上通道的建设。

4.广西主要内河港口

中国近代时期,广西就有北海(1876年)、龙州(1887年)、梧州(1897年)、南宁(1907年)对外开放,但那是帝国主义侵略欺凌中国、强加给中国的产物,是国家主权遭到破坏的见证,是被迫对外开放的无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正式批准内河港口梧州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提出建设西江亿吨黄金水道战略后,广西内河港口建设成绩斐然。现有7个内河港口,按照规划,这些港口的级别和功能将划分为主要港口、地区性重要港口和一般港口三个层次,以南宁、贵港、梧州3个主要港口为核心,百色、来宾、柳州、崇左4个地区性重要港口为重要组成部分,其他一般港口为补充,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内河港口体系。

截至2018年年底,广西内河通航里程达5 600多千米,内河港口泊位近500个,千吨级以上泊位超过100个,港口吞吐能力1.1亿吨,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1亿吨,成为大西南地区货物出海中转运输的重要基地。2020年,广西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7亿吨。西江黄金水道已成为仅次于长江的大能力内河运输通道,直通粤港澳大湾区,为促进和深化广西及西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梧州港:对外开放港口,广西重要的内河港口,位于梧州浔江、桂江、西江的交汇处,扼广西内河水运之咽喉,素有“水上门户”之称。往下东航可直达广州、香港、澳门,溯浔江西上可到桂平、贵港、南宁、百色、柳州,沿桂江北上可至阳朔和桂林,是广西各地和云贵川等地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目前已与100多个国家及地区有贸易往来。2019年,梧州港货物吞吐量为5 000多万吨,仅次于贵港。今后梧州港将逐步发展成以集装箱、件杂货、能源和矿建材料运输为主,相应发展临港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兼顾旅游客运的综合性港口。

贵港港:对外开放港口,是广西最大的现代化水路、铁路联运中转内河港,是华南、西南地区内河第一大港,全国内河十强港之一。位于贵港市东郊郁江河段,下可达梧州、广州和港澳等地,溯郁江而上可通南宁、百色,有铁路专线与贵港火车站连接,是桂东南地区物资和云贵川出口物资中转站。截至2020年年底,贵港港现有货运码头泊位150多个,年港口货物吞吐能力为7 000万吨,占广西内河港口吞吐能力的50%以上。2020年贵港港口的货物吞吐量超过1亿吨,成为珠江水系首个吞吐量突破亿吨的内河港口。未来贵港港将加快发展成西南地区煤炭、矿石、集装箱等大宗物资,以及外贸物资运输服务和以矿建材料运输为主服务临港工业的综合性港口,并相应发展港口物流业。

南宁港:广西重要的内河转运港,新作业区在六景,位于南宁市邕江河段。上溯左江能达龙州港,溯右江可通百色;下行能抵贵港、梧州、广州、港澳。目前,2 000吨级船队可从南宁直抵广州及港澳地区。今后南宁港将逐步发展成以集装箱、件杂货、矿建材料及煤运输为主,相应发展临港工业和现代物流业的综合性港口。2019年南宁港区货物吞吐量近800万吨。

此外,来宾市新港区(宾港区、象州港区猛山作业区)正在建设中,显现出生机盎然景象。2019年来宾港区货物吞吐量突破4 000万吨。柳州港、百色港、桂平港等也是广西有一定吞吐能力的内河港,随着港口改造工程的完成,其货物吞吐量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5.广西独特的三条出海、出边大通道形成

第一条:南向出海主通道,以防城港、北海、钦州三个出海口为龙头。

第二条:东向西江内河航运黄金通道,主要经贵港、梧州方向直达珠三角,经粤港澳出海。

第三条:西南向出边大通道,以凭祥为主通向东南亚各国。

从地理位置来看,广西已从祖国边陲,到祖国西南出海大通道,到中国与东盟交往发展、与“一带一路”对接的多区域国际大通道枢纽。从社会发展来看,广西已从老少边山穷,人们少有问津,到多区域开放合作交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