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广西行政区划演变

(一)历代广西行政区划演变

1.设郡置县前的广西

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先秦时期,从东南沿海到岭南等地,是古代越人活动的地区。因其部族众多且分散,有百越之称。其中,在八桂大地活动的百越支族有仓吾、西瓯、骆越三大部落。西瓯分布在今桂东和粤西;骆越分布在今桂西及桂南沿海;仓吾,亦称苍梧,分布在今桂北。传说4 000多年前,帝舜南巡苍梧,驻跸桂林虞山。

古书又载,西周时,“路人(骆越)”和“仓吾(苍梧)”分别向西周王朝进献地方珍贵物产“大竹”和“翡翠”。元代史学家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称,静江府(今桂林)“战国时楚国及越之交……自荔浦以北为楚,以南为越”。《后汉书》亦称:“吴起相悼王,南平百越,遂有洞庭、苍梧。”显然广西部分地区已属楚国统辖。结合前述相关时期考古发掘的实物,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广西与中原江淮地域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已有了进一步的联系,这种联系为广西最终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提供了有利条件。

2.秦开三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开拓疆土,于公元前219年命屠睢率兵50万分五路对百越地区进行军事征服活动。集结于江西的秦军迅速攻占了百越中的瓯越和闽越,置闽中郡。而向岭南进攻的四路秦军遭到当地越人的顽强抵抗,“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战事受阻。后秦监御史禄奉命组织力量在今桂林市兴安县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水,解决了军需运输问题。公元前214年,秦朝征服岭南的南越、西瓯、骆越,并设置了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桂林郡包括今广西北起兴安、南抵扶绥和右江一线,东起玉林、西抵河池一线,郡治设于今贵港市。广西简称桂,源于此。象郡包括广西扶绥和右江以南地区、钦州市、玉林市南部,以及广东省湛江地区和越南中北部地区,其郡治置于今崇左市。南海郡包括广西的钟山、富川、贺州、梧州、苍梧、岑溪、藤县等市县以及除湛江地区以外的广东省境,郡治设于广州市。这是中原王朝在岭南地区设置郡县的开始,广西从此被纳入祖国统一的版图。此外,今广西隆林、西林、田林及环江、三江等当时已纳入黔中郡辖,灌阳、全州、资源等县为长沙郡属地。

秦汉之际,南海郡代理郡尉赵佗趁机攻占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王国,自称“南越武王”,广西属南越王国属地。

3.汉设九郡,八桂有三

刘邦建汉,南越国愿称臣,多时双方关系尚好,你贡“能言鸟”,我赐“蒲桃锦”。赵佗死后,其子孙相继为王。汉武帝时,南越国丞相吕嘉当权,反对内属,并杀汉使。汉武帝调兵遣将,分路出击。汉元鼎六年(前111),伏波将军路博德和楼船将军杨仆先后攻入南越国都城,传五代历93年的南越国灭亡。

汉武帝平定南越王国后,把秦朝所设三郡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等九郡,由交趾刺史部统辖。今广西大部分地域属郁林、苍梧、合浦三郡二十余县。其中,郁林郡治在今贵港市境,苍梧郡治在今梧州市,合浦郡治在今合浦县。此外,今广西西部的部分地方(西林、隆林、田林、百色、乐业、凌云等)属牂柯郡辖,桂北大部分地方(兴安、全州、灵川、桂林市、临桂、阳朔等及灌阳、恭城部分为零陵郡管),如表1-2所示。

东汉末,广西大部分地域属交州统辖。

表1-2 汉广西郡县表

西汉末汉昭帝诏封句町地区少数民族首领毋波为句町王,建立句町国(在史籍记载中称为西南夷),与滇国、夜郎国、漏卧国齐名。据记载,句町国的行政区域包括现在的德保、靖西、田林、西林以及云南的广南、富宁等市县,势力到达越南北部地区,历时400年。其都城在现在的广西西林县境的可能性大。

4.吴晋南朝增郡设县

三国时期,广西大部分地方归孙吴政权统辖。吴在广西设置的主要郡有:零陵郡(今全州、灌阳一带)、始安郡(今桂林市、临桂、阳朔、永福、兴安、灵川一带,治始安县—今桂林市)、临贺郡(今八步区、富川、昭平一带),均属荆州辖;苍梧郡(今梧州市、苍梧、岑溪市、藤县、平南、平乐、荔浦一带)、桂林郡(今柳州市、来宾市部分地区)、郁林郡(今玉林、贵港市、南宁市、河池市东南一带)、合浦郡(今钦州市及玉林市南部一带)、合浦北部都尉(今横州市一带),皆由广州辖。郡下置县30多个。今桂西北部分地区属蜀国辖。

两晋时期,广西境内所置郡计有苍梧、郁林、桂林、合浦、始安、临贺、晋兴、宁浦、永平、西平10个,多属广州。县增至50多个。其中桂林郡,治潭中县(今柳州市),永平郡(治藤县境)从郁林郡析出,晋兴郡(治晋兴县,即今南宁市境)由郁林郡分出,宁浦郡(治横州市境)从合浦北部都尉析置。

南北朝时期,广西地域始属南朝宋、齐、梁,后大部为陈管辖,其所置州郡较多,名称有变。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设立的桂州(治始安郡),逐渐成为桂北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

5.隋置五郡与唐设岭南西道

隋统一后用兵岭南,岭南前朝官员多附隋朝。隋缩减地方机构,行州(郡)县二级制。广西境内设郡有五,即始安郡、永平郡、郁林郡、合浦郡、宁越郡(治钦州市境)。此外,广西部分地区属治所不在广西的郡(如苍梧郡、南海郡、永熙郡、零陵郡、熙平郡)辖。

唐朝建立后,派大将李靖至广西桂州,招抚岭南各族首领,委任官职,岭南平稳归唐。唐初,全国分10道,今广东、广西大部分属岭南道。桂西、桂西北、桂东北小部分属江南道。唐玄宗时期,今桂西、桂西北部分属黔中道,桂东北部分属江南西道。唐咸通三年(862),唐懿宗因边事紧,为加强控制,分岭南道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岭南西道,治所在邕州(今南宁市),统辖广西大部分、海南岛以及广东雷州半岛部分,下设桂管、容管、邕管三管,管下有州,州下置县。此外,今富川、钟山、贺州、藤县、岑溪一带归岭南东道辖。至此,广西作为独立行政区的雏形初成。

至于左右江和红水河流域一带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唐政府则设置了许多属桂管和邕管管辖的羁縻州县,并委任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官吏,让其世袭,不变其俗,通过他们实行间接的统治。

6.宋设广南西路与元置广西行中书省

五代十国时代,今广西地域先由楚国和南汉分治,后全归南汉统辖,行政区划基本沿袭唐制。宋初,广西大部分地区属广南路管,唯全州、灌阳、资源一带归荆湖路辖。宋至道三年(997),广南路又析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南西路,治所设在桂州(今桂林市),辖地包括今广西大部分、海南岛和广东省雷州半岛一带。下设桂、容、邕、融、象、昭、梧、藤、龚、浔、柳、贵、宜、宾、横、钦、廉、白、郁林、平、观、化、高、雷、琼等25州。后来广南西路更名为广西路。这是“广西”名称的由来,广西从此固定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划。此外,宋朝在左右江流域及桂北部分地区沿袭唐制,设置羁縻州县和峒,在战略要地置军,重要特矿产区设监,以加强统治。

元代,地方设省、路(府)、州、县四级制。广西先属湖广行中书省,设广西两江道宣慰司都元帅府,治静江(今桂林市)。下辖南宁路、静江路、柳州路、梧州路、太平路(治今崇左)、田州路(治今田东)、思明路(治今宁明)、浔州路(治今桂平)、来安路(治今田阳)、廉州路(治今合浦)、钦州路、镇安路(治今德保)12路,还有平乐府、庆远南丹安抚司,以及郁林州、容州、象州、宾州、横州、融州、藤州、贺州、贵州9州。下设众多的县。元末,至正二十三年(1363),元政府分设广西行中书省,这是广西设省的雏形。但今全州、灌阳、资源仍属湖广行省统辖。此外,在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继续设置土州土县。

7.明置广西承宣布政司和清设广西行省

明朝时期,政府把元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划分为13个布政使司。广西行中书省则改称为广西布政使司,治所在桂林府。广西布政使司内划分为11个府和3个直隶州统辖各州县及长官司。其中,11个府为桂林府、柳州府、庆远府(治今宜州)、思恩府(治今武鸣)、平乐府、梧州府、浔州府、南宁府、太平府、镇安府、思明府。3个直隶州为归顺州(治今靖西)、田州、泗城州(治今凌云)。此外,原属广西布政司管的今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于洪武二年(1369)划拨广东布政使司,而现今全州、灌阳、资源3县地域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由湖广布政司划归广西布政司桂林府统辖,这样广西行政区域基本形成。

清朝恢复行省制,复设广西行省,省治在桂林市。下设桂平梧道、右江道、左江道、太平恩顺道,分辖桂林府、柳州府、庆远府、思恩府、平乐府、梧州府、浔州府、南宁府、太平府、镇安府;郁林、归顺两直隶州,百色、上思直隶厅。府下主要设州、县数十。

8.民国时期广西行政区划名称多变

民国时期,广西沿袭清朝称省,地域与清朝大致相同。1912年全省划分为10府,分统各县。不久撤府制,由省直接辖县。1917年,全省划为6道,即桂林道、柳州道、南宁道、苍梧道、镇南道(治龙州)、田南道(治百色),分辖各县。1926年,又废道置若干区。截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全省划分为1市(桂林市)、15区、99县。今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仍属广东省辖。至于省治,除1912年—1936年设在南宁市外,其余时间在今桂林市。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19年的广西行政区划变迁

1949年12月11日,广西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仍设广西省,省会设在南宁市。下设南宁、桂林、柳州、梧州、平乐、玉林、武鸣、庆远、百色、龙州10个专区和南宁、桂林、柳州、梧州4个省辖市,有县98个。1952年,政务院将广东省辖的钦廉专区及其所属的合浦、钦县、灵山、防城等4县和北海市,正式划归广西省,并改称钦州专区。不久又划归广东省属。1965年,此地域再划归广西,仍称钦州专区。

1952年12月10日,依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壮族聚居的桂中、桂西成立桂西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设在南宁市。1956年3月又依法改为桂西僮族自治州,管辖邕宁、宾阳、横县、扶绥、宁明、龙津、大新、镇都、隆安、武鸣、上林、马山、上思、都安等县及凭祥市(1957年从宁明县分出成立,县级)。1958年3月5日又依法在原广西省的基础上成立省一级的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念日从1978年起改为12月11日)。1965年增设河池专区,将原柳州专区辖的河池、宜山、罗城、南丹、天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原百色专区属的东兰、巴马、凤山县,原属南宁专区的都安瑶族自治县划归河池专区管辖,原属南宁专区的上思县并入钦州专区。1970年,专区改称地区,1978年改为地区行政公署。

同时,为进一步落实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使广西境内的少数民族充分享受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从1949年12月11日至今已先后建立13个县级民族自治区域和划定了享受民族自治县待遇的行政区域(即西林县、凌云县、资源县、防城区),详见第二章相关内容。

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行政区划体制也在改革,市管县,整县改市(含地级市)逐步稳妥展开,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1981年6月,以合山煤矿区为中心划出来宾部分地方成立了合山市(县级)。1983年,邕宁、武鸣县划归南宁市,柳江、柳城县划归柳州市,临桂县划归桂林市,苍梧县划归梧州市统辖;北海市升为地级市,玉林、钦州、百色、河池等4县分别改为市(县级)。1985年3月,设立防城港区(地级建制)。1988年12月,撤销贵县建制,设立贵港市(县级)。1993年5月,撤销防城各族自治县,设立防城港市(地级),以原防城各族自治县和防城港区为其行政区域,原钦州地区的上思县归其管;9月,撤销宜山县,设立宜州市(县级)。1994年,撤销钦州地区和县级钦州市,设立地级钦州市;撤销北流县,设立北流市(县级);撤销桂平县,设立桂平市(县级)。1995年,撤销岑溪县,设立岑溪市(县级);10月,贵港市(县级)升格为地级市,辖港北区、港南区和平南县,代管桂平市。1996年4月,设立东兴市(县级)。1997年,调整梧州地区和梧州市行政区域,撤销贺县,设立贺州市(县级),梧州地区更名为贺州地区,辖富川、钟山、昭平3县和贺州市;4月,撤销玉林地区和县级玉林市,设立地级玉林市,玉林市新设玉州区和兴业县。1998年8月27日,调整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新的地级桂林市。2002年,贺州地区、百色地区、河池地区相继改为地级市,撤销柳州地区;以原柳州地区的忻城县、象州县、武宣县、金秀瑶族自治县、合山市、来宾县为行政区域,组成新的地级来宾市,原柳州地区的融安、融水、鹿寨、三江等县划归柳州市辖;原县级贺州市、百色市、河池市及来宾县分别改为八步区、右江区、金城江区、兴宾区。撤销南宁地区,以原南宁地区的崇左县(改为江州区)、宁明县、扶绥县、龙州县、大新县、天等县及凭祥市为行政区域,组成新的地级崇左市;原南宁地区属地隆安县、马山县、上林县、宾阳县、横县划归南宁市辖。

撤地建市,是区党委、区政府为加快广西发展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为当地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首先,有利于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撤地建市后,由农村转为城市,居民由村民变为市民,在当地广大干部群众中激发出一种崇高的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人们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由此观念转变而产生的动力是不可估量的。其次,有利于当地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重新找准定位,理清发展思路,加快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形成自身优势。最后,有利于进一步对外开放。撤地建市后,从行政管理方面来说,各个市才真正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一级政府,树立了新的形象,更加优化对外开放的环境,更好地吸引投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2003年,新设立覃塘区,属贵港市城区。2004年,国家批复同意在原邕宁县的部分行政地域新设立邕宁区、良庆区,属南宁市城区。2013年,以原临桂县行政区域新设立临桂区,属桂林市城区;新设立龙圩区,以原苍梧县的部分行政区域为区辖行政区域,属梧州市城区;新设立福绵区,属玉林市城区。2015年,新设立武鸣区,以原武鸣县行政区域为区辖行政区域,属南宁市城区;设立靖西市,以原靖西县行政区域为市辖行政区域,由百色市代管。2016年,在贺州平桂管理区基础上设立平桂区,属贺州市城区;在柳江县基础上设立柳江区,属柳州市城区;新设宜州区,以原宜州市行政区域为区辖行政区域,属河池市城区。2018年,新设荔浦市,以原荔浦县行政区域为市辖行政区域。2019年,新设田阳区,以原田阳县行政区域为区辖行政区域,属百色市城区;设立平果市,以原平果县行政区域为市辖行政区域,由百色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