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今他乡来客
颜延之(384—456):字延年,今山东临沂人,南朝宋著名诗人。为人刚直不阿,因开罪于朝中权贵,被贬到岭南为始安郡(治在今桂林)太守,任期三年。他关心百姓疾苦,多次减免赋税,提倡垦荒,赈济百姓,受当地百姓爱戴。桂林独秀峰因他而得名。其当年避暑读书之岩洞后人称为“读书岩”(在今广西师大内独秀峰东面),有利于桂林文风的形成。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今广东曲江人,唐朝名相、诗人。因受李林甫排斥,遭贬在桂州为官。他一心为岭南百姓效力,在桂期间,整顿吏治,“黜免贪吏,引伸正人”;亲理案件,使“狱无大小,咸得其平”;“按察五岭,德化而风美”,深受百姓称道。其留下的一些诗作,记下了当年八桂风物,也表达了对自己尽忠职守的问心无愧。
元结(719—772):字次山,自称河南鲁县人,北魏鲜卑族的后裔,唐代文学家。被唐政府委任为持节都督容州诸军事兼容州刺史、御史中丞,充容管经略守护使来到广西。任上初期,容管有战事,他总结前任的得失,采取“抚谕”的政策,并深入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区,和悦化解,终使他们诚心归服唐廷。在梧州所作《冰井铭》至今仍为当地人谈论。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礼部员外郎。805年,因参加王叔文发起的政治革新运动而被贬为永州司马,10年后调任柳州刺史,4年后死于任上,世称“柳柳州”。在柳期间,他关心百姓疾苦,实行了释放债奴、革除迷信陋俗、办学兴教、带头种柑植树、凿井取水抗旱、整修城墙街道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受到当地民众的称赞。此外,他还写了不少赞美柳州秀美山水的名篇,以及反映柳州地方风俗民情、文物胜迹的佳作。他死后,柳州人民十分怀念他,在其休闲时常去的罗池边建祠以示纪念,后称柳侯祠。至今柳州市柳侯公园内还保存着柳侯祠、柳宗元衣冠墓、罗池、柑香亭等古迹。其中,祠内《荔子碑》碑文内容是唐朝大诗人韩愈写给柳州人民祭祀柳宗元的祭歌《迎享送神诗》,碑文字体系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所写。由于碑文把“韩诗”(韩愈的诗文)、“苏书”(苏轼的书法集)和“柳事”(柳宗元的事)融为一体,而他们三人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所以被誉为“三绝碑”,此碑是柳侯祠内现存最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之一。
李渤(772—831):字浚之,今甘肃泰安人,唐代诗人。唐敬宗时被贬到桂州出任桂州刺史、桂管都防御观察使。任上期间,组织百姓力量使灵渠能通航与灌溉。奏请朝廷在桂设成义仓,允官在灾荒年份开仓赈饥,深得民心。修治桂林山水并留诗作,后人至今仍受其惠,念其功。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今河南沁阳人,唐著名诗人。受唐末朋党之争的牵累,被排斥出朝,到广西做桂管观察使郑亚的幕僚。在桂期间,作文写诗的同时,向郑亚及朝廷提出不少关于治理桂管地区的政治、军事方面的建议。如,对少数民族实行安抚政策,忌横征暴敛等。其在桂的诗作有不少是描写当地风貌习俗的。
黄庭坚(1045—1105):号山谷老人、八桂老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北宋诗人、书法家。他工诗能词,开创江西诗派。晚年被诬修实录不实,遭免职贬送宜州编管。在宜州期间,设馆讲学,勤奋写作,后病故宜州。后人为纪念他传播文化之功,在今城西立山谷祠,祠内有山谷先生画像碑刻,祠后有山谷衣冠冢。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省)人。北宋诗人、词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馆编修等职,因政治原因由湖南被送至广西横州编管。在横州期间,曾设馆讲学,后人在其居地建淮海书院,并在城西立祠以示纪念。后由广东北返经广西藤州时病故。藤州人哀其之死,建祠纪念。在桂期间,留有部分诗作,如《醉乡春》《鬼门关》等。
苏轼(1037—1101):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1100年5月从琼州获赦迁廉州(今合浦)。在廉州期间,品尝廉州龙眼后,留下《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支》的赞美诗篇。瞻仰当地海角亭时,写下“万里瞻天”四个大字,成为至今仍悬挂于此亭内正中上方的匾额。后人在其曾住之地建东坡亭以示纪念。10月,溯南流江北上,过博白、郁林、藤州、梧州出广西境,前往迁调地湖南永州。
柳开(947—1001):宋初古文运动最早的倡导者。宋初知全州,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其中安抚西延(今资源)瑶民粟氏有功,受宋太宗赏赐。他又用赏钱修筑全州有史以来的第一所书院,还兴办学校,率士人讲读其间,使全州文风渐成。
李纲(1083—1140):字伯纪,今福建人,宋代抗金名相,爱国诗人。任高宗朝相期间,遭投降派攻击,被放逐海南。1132年重被高宗委任为湖广宣抚使兼知潭州(今长沙)。从琼回湘途中路经陆川、北流、玉林、容县、苍梧、象州、桂林、阳朔等地。他游览了北流勾漏洞、容县都峤山、桂林及阳朔等的山水名胜,留下了不少既赞美八桂美好景物又表现出自己对国家前途关切的诗篇。
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今安徽和县人,南宋爱国诗人。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在桂期间,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如赈灾荒、减赋税、兴文教、修水利等,史称“治有声绩”。擅长书法的他还在桂林诸名山岩洞留下了珍贵的题刻,如伏波山“还珠洞”石刻至今仍存。
周去非:字直夫,浙江永嘉人,南宋进士。曾任广南西路桂州(今桂林市)通判与钦州教授。离任归乡后写成《岭外代答》,共10卷,分20门。今存辑本,共294条,对研究古代岭南地区社会历史地理、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中外交通等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江苏人,进士,南宋诗人。曾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多有建树。所著《桂海虞衡志》全面简要地介绍了宋代广西的风土物产和生活习俗,很有价值。桂林山水甲天下,也与他的极力推介有关。
解缙(1369—1415):字大绅,今江西吉水人,进士,明朝著名学者,《永乐大典》主纂。因批评朝政于永乐年间被贬到广西任布政使司参议,全州、兴安、灵川、桂林、阳朔、平乐、梧州、苍梧、藤县、桂平、北流、柳州、宁明、凭祥、龙州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从留下的在桂诗作看,既有对任上地山水的陶醉,又有因触景生情而产生的思乡之感。
王守仁(1472—1529):又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嘉靖年间受命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巡抚广西,总督粤、桂、赣、湘四省军事。1528年,派人与乘八寨(今上林、忻城境)农民起义而叛乱的思恩、田州土官卢苏、王受谈判,和平解决思恩、田州问题,随后又利用土官兵力镇压了八寨农民起义。闲余还创办敷文书院(今南宁市共和路),开坛讲学,传播文化,使南疆读书之风大兴,至今在南宁市北宁街仍立有一块镌刻“王阳明讲学处”石碑。青秀山上有阳明洞或称撷青岩,石壁上书“阳明先生过化之地”。他与宋将狄青、孙沔、余靖,宋邕州知州苏缄以及清代莽依图等人曾被人请至原位于今南宁市人民公园的六公祠祭拜,至今在人民公园镇宁炮台还有一块“王阳明先生遗像”碑,一块“敷文书院碑记”。
董传策:明朝嘉靖年间任刑部主事,上奏参劾严嵩专权误国之罪。不料奏本竟落到严嵩手里,董传策随即被抓入狱中,大赦后,被贬到南宁做一个小官。其僚属左江兵备徐浦感其恩,在青秀山一泉边以其姓为泉名,刻石记之,曰董泉。后人又在泉边筑亭叫董泉亭。亭柱上刻有清人苏士俊的对联:“勺水为霖四野咸歌岁稔,一亭志感千秋永识神功。”
徐霞客(1586—1641):明代地理学家和旅行家,今江苏江阴人。他于1637年5月初由湖南进入广西,行程6 000余里,足迹遍及半个广西,撰写的《粤西游日记》,对广西的地质地貌及水源等作了记录,对岩溶地貌的考察研究成果显著,留下了明代广西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宝贵资料。他游灵渠,考察桂林、阳朔,对当地山水惊叹不已;到柳州,印象颇深;往柳城、融水,途遇艰险,仍矢志不移;放舟浔州、邕州,停留南宁一个多月,依依不舍青秀山;考察左右江,到天等考察历时16天;转道宜山、河池、南丹等。同年底离桂入贵州、云南,继续西行。
邝露(1604—1648):字湛若,广东南海人。诗界、书法界奇杰。他遍游八桂各地,所写《赤雅》是一部有一定价值的奇书,此书共分三卷,上卷记人,叙述了广西各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卷谈地,记述广西各地山川名胜;下卷写物,八桂大地上的特产异物、奇花异木、珍禽异兽都有所记载。
汪森:字晋贤,今浙江桐乡市人。清康熙年间曾先后任桂林、太平(今崇左市)两府通判。其所写的《粤西诗载》《粤西文载》各有30万字、100余万字,分别辑录了历代广西著名作家和客桂著名文人的诗文。《粤西丛载》共30多万字,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广西历代风物志综录,对研究古代广西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于成龙(1638—1700):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离石区)人,生于明末。清顺治十八年,即1661年,他突然接到清朝的委任,要他到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做县令。来到罗城后,经过一番调查,他大刀阔斧进行了整治。首先,消除盗匪,加强治安,让百姓安居乐业。措施有建立基层政权,编制保甲,组织民兵,让百姓能自我保护。连坐互保,揭发和监督坏人。颁布严厉的法令,约束民众。其次,对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县境内各民族、各族姓的纠纷怨结,尽量采取劝谕、调解的办法进行化解,对邻县间的积怨先晓之以理,后严之以法,最终使冤家变睦邻。最后,重申正粮外,严禁额外摊派与克扣,减少派工且要不误农时,对因正当原因而无力负担者,给予减免。同时,他勤抚恤,崇节俭,曾把官府给他的奖赏用来给罗城农民购牛买种子,扶持百姓发展生产。还建书院,发展教育事业;设养济院,救济收养孤儿孤老。于成龙任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令七年,正如《清史稿》所言,他“居罗山七年,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于成龙自己也曾说“一生得力于令罗城”。于成龙的治绩得到了总督卢兴祖,尤其是时任广西巡抚金光祖的举荐,康熙六年(1667)被提升为四川合州知州。此后历任知府、道尹、按察使、布政使、巡抚,直至两江总督,官居一品大臣。他死后,康熙帝感慨而言:“实乃天下廉吏第一也。”并谥“清端”,加赠太子太保。
赵翼(1727—1814):字云崧,今江苏武进人,清代著名诗人和史学家。清乾隆年间,任广西镇安府(治今德保县)知府。在镇安期间,他废苛捐杂税,惩贪官污吏;严守边关清除边患;重视生产,引进八角栽种。尊重当地少数民族习俗,赞赏男女对歌择偶古风。
康有为,中国近代变法维新的领袖,曾两次到桂林。第一次在1895年1月,讲学于桂林风洞山景风阁。第二次在1897年2月。因“公车上书”,此次到桂林,他得到桂林、广西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在桂林,康有为组织圣学会,通过此会扩大宣传,联络志士,推动政治改革。开办广仁学堂,宣传新学和维新变法。与弟子创办《广仁报》,议论时政,宣传变法维新,激发民族自尊心。这些对广西政界、学界和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使桂林成为维新运动的活跃地区之一。
孙中山:为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孙中山亲自策划和领导了发生在广西边境的三次武装起义,其中,在1907年12月,孙中山得知黄明堂等革命军攻克了镇南关右辅山炮台后,立即连夜偕同黄兴、胡汉民等取道越南,从弄尧到镇南关,亲自登上右辅山犒赏将士,并登台燃炮轰击清军。1921年6月,下令发动“援桂讨陆”战争,推翻了旧桂系军阀在广西的统治。1921年10月15日—1922年4月20日,为出师北伐,统一全国,在桂林设大本营,并到广西横县、梧州、南宁、桂平、昭平、平乐、阳朔、灵川等地巡视。其中在南宁各界人士举行的欢迎会上,孙中山发表了《广西善后方针》的演讲,他首先肯定了“广西是发展生产的好地方,是一个人才众多、物产丰富的省份”“妇女的力量非常之大”,提出“广西须大借外债,以筑铁路、开矿山、树农场、兴工厂”“广西有许多石灰岩山,可以烧石灰,既能作建筑用,又能作肥料用”,号召开发和建设广西。他还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提出了建设西南铁路系统的设计,其中设计的三条铁路线贯穿广西;强调建好广西钦州港,由钦州出海,是西南地区的一条最便捷的出海通道。还提出了整治西江、疏浚灵渠的计划,以打通内河交通网,为广西经济交通建设和发展勾画了蓝图。
此外,还有东晋葛洪、唐鉴真、宋之问(唐诗人)、沈彬(唐诗人)、刘克庄(宋诗人)、陈孚(元诗人)、汤显祖(明剧作家)、袁枚(清诗人)等名人或到八桂旅游,或任广西各级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