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经腧穴

脾经腧穴

隐白——调经止带、缓解腹胀

隐,隐藏;白,指“白肉”。以其穴隐于赤白肉际处,故名。

【功效主治】调经统血、健脾回阳。主治月经过多、崩漏、尿血、便血、腹胀、小儿惊风。

【位  置】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 寸。

【快速取穴】足拇趾趾甲内侧缘与下缘各作一垂线之交点处即是。

【特效按摩】用拇指掐按穴位每日2 次,每次1~3 分钟,对月经过多、子宫痉挛、腹胀不得卧、便血等有一定的疗效。

大都——足趾疼痛找大都

大,大小之大;都,都会。穴在大趾,为经气所留聚之处,故名。

【功效主治】泄热止痛、健脾和中。主治腹胀、胃痛、泄泻、便秘、足趾痛、指端寒冷。

【位  置】在足趾,第1 跖趾关节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快速取穴】第 1 跖趾关节前下方掌背交界线处可触及一凹陷处即是。

【特效按摩】用拇指掐按穴位,每日2 次,每次1~3 分钟,可改善足趾痛等。

太白——调理肠胃

太,甚大;白,指“白肉”。穴在拇趾白肉上,此处之白肉更为开阔,故名。

【功效主治】健脾和胃、清热化湿。主治胃痛、腹胀、泄泻、便秘、关节疼痛、尿失禁。

【位  置】在跖区,第1 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快速取穴】第 1 跖趾关节后下方掌背交界线处可触及一凹陷处即是。

【特效按摩】用拇指掐按穴位每日2 次,每次1~3 分钟,可调理胃肠,对胃痉挛、胃炎、消化不良、腹胀、便秘、肠炎等有保健作用。

公孙——健脾调冲任

公孙,即黄帝轩辕氏之姓。此处别出之络脉分支叫公孙,故也称本穴为公孙。

【功效主治】健脾胃、调冲任。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腹痛、泄泻、胸闷、失眠。

【位  置】在跖区,第1 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快速取穴】足弓后端下缘可触及一凹陷处即是。

【特效按摩】1.用拇指掐按公孙每日2 次,每次1~3 分钟,对心肌炎、胸膜炎、癫痫、足跟痛有保健作用。2.呕吐时,按揉公孙、丰隆、膻中各5 分钟,可止呕。

商丘——脚踝扭伤就找它

商,五音之一,属金;丘,丘陵。本穴为足太阴脾经之经穴,属金,在丘陵样内踝的前下方,故名。

【功效主治】健脾化湿、通调肠胃。主治腹胀、泄泻、便秘、痔疮、足踝肿痛、舌本强痛、踝关节扭伤、风湿性关节炎。

【位  置】在踝区,内踝前下方,舟骨粗隆与内踝尖连线中点凹陷中。

【快速取穴】足内踝前下方可触及一凹陷处即是。

【特效按摩】用拇指掐按本穴,每日2 次,每次1~3 分钟,对小腿抽筋、踝关节及

周围软组织损伤可明显改善症状。

三阴交——妇科病要穴

本穴为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故名。

【功效主治】健脾胃、益肝肾、调经带。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宫脱垂、阴道脱垂、经闭、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不孕、遗精、阳痿、阴茎痛、疝气、小便不利、遗尿、水肿、肠鸣腹胀、泄泻、便秘、失眠、眩晕、下肢痿痹、痤疮、黄褐斑。

【位  置】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 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快速取穴】在内踝尖直上4 横指处,胫骨内侧面后缘,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特效按摩】1.拇指按揉或轻拍本穴,以酸胀或轻微出痧为度,每日3 次,能够使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得到缓解。2.按摩本穴还能够治疗男性生殖器官疾病。3.经常用拇指按揉本穴还能去除头皮屑。

漏谷——调理消化不良

漏,凹陷;谷,山谷。穴居胫骨后内侧缘山谷样凹陷中,故名。

【功效主治】健脾和胃、利尿除湿。主治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

【位  置】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6 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快速取穴】从内踝尖直上量两次4 横指,胫骨内侧缘处即是。

【特效按摩】拇指按揉或轻拍本穴,以酸胀或轻微出痧为度,每日2 次,对胃肠炎、消化不良等有较好的疗效。

地机——妇科常见病的良方

地,土地,指下肢;机,机要。穴在下肢,局部肌肉最为丰富,是小腿运动的机要部位。

【功效主治】健脾渗湿、调经止带。主治腹胀、腹痛、泄泻、水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痛经、遗精、腰痛、下肢痿痹、单纯性肥胖。

【位  置】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 3 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快速取穴】阴陵泉直下量 4 横指,胫骨内侧缘处即是。

【特效按摩】拇指按揉或轻拍本穴,以酸胀为度,可改善月经不调、阴道炎、乳腺炎。

阴陵泉——健脾理气、益肾调经

内侧为阴,突起为陵。穴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如山陵下之水泉。

【功效主治】清利温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主治腹胀、水肿、黄疸、泄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阴茎痛、遗精、妇人阴痛、带下、膝痛、低血压。

【位  置】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快速取穴】膝部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约与胫骨粗隆下缘平齐处,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特效按摩】1.拇指按揉或轻拍本穴,以酸胀或轻微出痧为度,每日2 次,可调理消化系统和妇科疾病。2.配合足三里、上巨虚治疗腹胀、腹泻。3.配合中极、膀胱俞、三阴交治疗小便不利。4.配合肝俞、至阳治疗黄疸。

血海——清热利湿真本事

血,气血的血;海,海洋。本穴善治各种血证,犹如聚溢血重归于海,故名。

【功效主治】调经统血、健脾化湿。主治月经不调、崩漏、湿疹、荨麻疹、丹毒、斑秃。

【位  置】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 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快速取穴】坐位,绷腿。股内肌隆起处最高点即是。

【特效按摩】拇指按揉本穴,以酸胀为度,每日2 次,可改善月经不调、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

箕门——主治小便不利

两腿张开,席地而坐,形似簸箕,开张如门,穴在其上,故名。

【功效主治】健脾渗湿、通利下焦。主治小便不通、遗尿、腹股沟肿痛、痔疮。

【位  置】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与冲门的连线上1/3 与下2/3 交点,长收肌和缝匠肌交角的动脉搏动处。

【快速取穴】大腿内侧,血海上6 寸,绷腿时,股内肌的尾端处即是。

【特效按摩】用双手拇指指腹按压箕门,按压时要注意力度需稍重,每次5 分钟,每日2 次。

冲门——胃肠痉挛不用愁

穴在动脉旁,气冲之外侧,如气冲之门,故名。

【功效主治】健脾化湿、理气解痉。主治腹痛、崩漏、带下、疝气、腿脚发冷。

【位  置】在腹股沟区,腹股沟斜纹中,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快速取穴】腹股沟外侧可触摸到搏动,此搏动处外侧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特效按摩】双手拇指指腹按压冲门,按压时要注意力度稍重,每次5 分钟,每日2 次,可改善胃肠痉挛。

府舍——缓解疝气效果好

府,脏腑;舍,指居处;穴为足太阳、足厥阴、足少阴、足阳明、阴维之会,故名。

【功效主治】润脾去燥、通络止痛。主治腹痛、食积、气滞、疝气、便秘、腹泻。

【位  置】在下腹部,脐中下4.3 寸,前正中线旁开4 寸。

【快速取穴】平中极,距前正中线 4 寸处即是。

【特效按摩】双指并拢,指腹按揉本穴,每次3~5 分钟,每日2 次,能够缓解腹痛、疝气等。

腹结——腹泻、便秘双调节

腹,腹部也;结,集结也。穴名意指脾经的气血在此集结。

【功效主治】健脾和胃、理气调肠。主治腹痛、便秘、泄泻、疝气、胃炎。

【位  置】在下腹部,脐中下1.3 寸,前正中线旁开4 寸。

【快速取穴】气海旁开 6 横指,再向下 0.2 寸处。

【特效按摩】双手手指指端由内向外按压本穴,每次3 分钟,每日2 次,有止腹痛的功效。

大横——帮助消化,减肥无忧

横,平线即横,意为旁侧。本穴横平脐中4 寸处,其距离较天枢等穴为大,故名。

【功效主治】温中散寒、调理肠胃。主治泄泻、便秘、腹痛。

【位  置】在腹部,脐中旁开 4 寸。

【快速取穴】由乳头向下作与前正中线的平行线,再由脐中央作一水平线,两线交点处即是。

【特效按摩】双手拇指配合呼吸下压本穴,每次3~5 分钟,每日2 次,以酸胀为度,能缓解肠炎、习惯性便秘、腹泻、多汗、四肢痉挛、腹部肥胖等。

腹哀——胃酸过多就找它

本穴所在之处常可闻及腹内肠鸣音犹如哀鸣,故名。

【功效主治】健脾和胃、理气调肠。主治腹痛、便秘、泄泻、消化不良、肝胆疾病。

【位  置】在上腹部,脐中上3 寸,前正中线旁开4 寸。

【快速取穴】从大横沿垂直线向上量 4 横指处即是。

【特效按摩】双手拇指配合呼吸下压本穴,每日2 次,每次3~5 分钟,以酸胀为度,可改善胃溃疡、胃痉挛、胃酸过多或减少、便秘等。

食窦——治疗胸胁疼痛

食,食物;窦,孔窦。本穴能促进食物营养的吸收,为补益之孔穴,故名。

【功效主治】宣肺平喘、健脾和中、利水消肿。主治腹胀、食入即吐、水肿、胸胁胀痛、胁间神经痛。

【位  置】在胸部,第5 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 寸。

【快速取穴】从乳头旁开量3 横指,再向下1 个肋间隙处即是。

【特效按摩】用示指以适当的力量按揉本穴,缓解腹胀水肿、噫气翻胃、胸胁胀痛、痰饮、咳嗽、少乳等。

天溪——减轻乳腺炎疼痛

天,天空;溪,沟溪。穴当肋间如沟溪处,故名。

【功效主治】宽胸理气、止咳通乳。主治胸胁疼痛、咳嗽、乳腺炎、乳汁少、乳房发育不良。

【位  置】在胸部,第4 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 寸。

【快速取穴】从乳头旁开量 3 横指,于乳头所在肋间隙处即是。

【特效按摩】示指用适当的力量按揉本穴,每次1~3 分钟,可减轻乳腺炎时的疼痛。

胸乡——止胸胁胀痛

胸,胸部;乡,偏僻处。穴位于胸旁,故名。

【功效主治】宣肺止咳、理气止痛。主治胸胁胀痛、咳嗽。

【位  置】在胸部,第3 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 寸。

【快速取穴】从乳头旁开量 3 横指,再向上1 个肋间隙处即是。

【特效按摩】示指用适当的力量缓慢按揉本穴,可缓解肋间神经痛、膈肌痉挛。

周荣——按周荣心平气顺

周,周身;荣,荣养。本穴可调和营气,而荣养周身,故名。

【功效主治】宣肺止咳、理气止痛。主治咳喘、不思饮食、胸胁胀痛。

【位  置】在胸部,第2 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 寸。

【快速取穴】从乳头旁开量3 横指,再向上2 个肋间隙处即是。

【特效按摩】三指并拢,指腹按揉本穴,每次3~5 分钟,每日2 次,长期坚持按摩,可调理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支气管哮喘等。

大包——缓解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包,包容。本穴为脾之大络,布于胸胁,包罗于此处,故名。

【功效主治】统血养经、宽胸止痛。主治咳喘、胸胁胀痛、全身疼痛、四肢无力等。

【位  置】在胸外侧区,第 6 肋间隙,在腋中线上。

【快速取穴】腋中线自上而下摸到第 6 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特效按摩】1.双手拇指按揉本穴,以酸胀为度,每日睡前按压3~5 分钟,可改善全身疲乏、四肢无力等。2.女性长期坚持按摩本穴,可达到丰胸美容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