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脉腧穴

督脉腧穴

长强——促进小儿生长发育

本穴为督脉之络穴,督脉依脊里而走,脊柱形长、强硬,脉气强盛,故名。

【功效主治】解痉止痛、调畅通淋。主治痔疮、脱肛、泄泻、便秘、腰痛、阳痿。

【位 置】在会阴部,尾骨下方,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快速取穴】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即是。

【特效按摩】拇指点按本穴,以酸胀为度,每日1 次,可促进小儿生长发育。

腰俞——腰痛是病不用怕

腰,腰部;俞,输注。穴在腰部,是经气输注之处,故名。

【功效主治】调经清热、散寒除湿。主治腰脊强痛、月经不调、痔疮、便秘。

【位 置】在骶区,正对骶管裂孔,后正中线上。

【快速取穴】先取尾骨上方左右的骶角,再取两骶角下缘的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处即是。

【特效按摩】拇指点按本穴5 分钟,以酸胀为度,每日1 次,可缓解腰骶部疼痛。

腰阳关——让腰直起来

腰,腰部;阳,阴阳之阳;关,机关。督脉为阳,穴属督脉,位于腰部转动处,如腰之机关,故名。

【功效主治】祛寒除湿、舒筋活络。主治腰骶疼痛、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

【位 置】在脊柱区,第4 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快速取穴】在腰部,两髂嵴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即是。

【特效按摩】拇指按揉或掌擦本穴3~5 分钟,以酸胀透热为度,每日2 次,对慢性腰痛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命门——生命之门户

命,生命;门,门户。穴在两肾之间,为肾间动气所在,是人体元气之根本,喻本穴为生命之门户,故名。

【功效主治】补肾壮阳。主治腰痛、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尿、尿频、泄泻、小儿脱肛。

【位 置】在脊柱区,第 2 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快速取穴】在腰部,后正中线上与脐相对处即是。

【特效按摩】拇指按揉或掌擦本穴3~5 分钟,以酸胀透热为度,每日2 次,可改善慢性腰痛。

悬枢——肠胃疾病可找它

悬,悬系;枢,枢纽。本穴位于三焦俞之正中,且三焦主司人体气化,似气机之枢纽,喻本穴为三焦气机枢纽所在,故名。

【功效主治】助阳健脾、通调腑气。主治腹痛、泄泻、肠鸣、腰脊强痛。

【位 置】在脊柱区,第 1 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快速取穴】从命门沿后正中线向上摸1 个椎体(即第 1 腰椎),其下缘凹陷处即是。

【特效按摩】掌揉本穴3~5 分钟,以酸胀为度,每日2 次,对胃下垂、肠炎有调理作用。

脊中——改善胃肠功能

脊,脊柱。本穴正位于脊柱之正中部,故名。

【功效主治】健脾利湿、宁神镇静。主治泄泻、脱肛、痔疮、黄疸、小儿疳积、腰脊强痛。

【位 置】在脊柱区,第11 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快速取穴】由平肩胛下角之椎体处向下摸 4 个椎体, 其下缘凹陷处即是。

【特效按摩】拇指按揉脊中3~5 分钟,以酸胀为度,每日2 次,可调理胃肠功能。

中枢——健脾和胃止疼痛

枢,枢纽。本穴位于脊柱之近中部,似躯体转动之枢纽,故名。

【功效主治】健脾利湿、清热止痛。主治胃病、呕吐、黄疸、腰背疼痛、胃肠炎。

【位 置】在脊柱区,第10 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快速取穴】由平肩胛下角之椎体处向下摸 3 个椎体,其下缘凹陷处即是。

【特效按摩】拇指按揉本穴3~5 分钟,以酸胀为度,每日2 次,可缓解胃部疼痛。

筋缩——胃部痉挛不可少

筋,筋肉;缩,挛缩。本穴能治筋肉挛缩诸病,故名。

【功效主治】平肝息风、宁神镇痉。主治脊强、癫痫、抽搐、胃痛。

【位 置】在脊柱区,第 9 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快速取穴】由平肩胛下角之椎体处向下摸 2 个椎体,其下缘凹陷处即是。

【特效按摩】拇指点按或掌根按揉本穴3~5 分钟,以酸胀为度,每日2 次,可改善胃部功能,调理胃痛、胃痉挛、胃炎等。

至阳——阳气的“闸门”

至,到达;阳,阴阳之阳。本穴与横膈平,经气至此从膈下的阳中之阴到达膈上的阳中之阳。

【功效主治】利胆退黄、宽胸利膈。主治黄疸、胸胁胀痛、咳嗽气喘、胃痛、胆区疼痛。

【位 置】在脊柱区,第7 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快速取穴】在背部,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即是。

【特效按摩】拇指点按或指掐本穴3~5 分钟,以酸胀微疼为度,可改善心慌症状。

灵台——止咳定喘有绝招

灵,神灵;台,亭台。穴在神道和心俞两穴之下,喻为心灵之台,故名。

【功效主治】清热化湿、止咳定喘。主治疔疮、气喘、胃痛、脊背强痛、发热、胆区疼痛。

【位 置】在脊柱区,第 6 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快速取穴】俯卧位或坐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至阳上 1 胸椎处即是。

【特效按摩】按揉灵台、肺俞、鱼际各5 分钟,以酸胀为度,每日2 次,可治疗咳嗽气喘。

神道——缓解神经衰弱

神,心神;道,通道。心藏神,穴在心俞旁,如同心神之通道,故名。

【功效主治】宁心安神、清热平喘。主治健忘、小儿惊风、咳喘、脊背强痛、神经衰弱。

【位 置】在脊柱区,第 5 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快速取穴】俯卧位或坐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至阳上 2 个胸椎处即是。

【特效按摩】拇指按揉神道5 分钟,以酸胀为度,每日2 次,长期坚持可改善神经衰弱等。

身柱——止咳定喘有奇效

身,身体;柱,支柱。本穴上连头顶,下通背腰,如一身之支柱,故名。

【功效主治】宣肺清热、宁神镇咳。主治咳嗽气喘、身热、癫痫、消化不良。

【位 置】在脊柱区,第 3 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快速取穴】由平肩胛下角之椎体垂直向上摸 4 个椎体,其下缘凹陷处即是。

【特效按摩】拇指按揉本穴3~5 分钟,以酸胀为度,每日2 次,长期坚持可改善神经衰弱、癔症等。

陶道——改善心情常可按

陶,陶冶;道,通道。比喻脏腑之气汇聚于督脉,由此路上升,故名。

【功效主治】解表清热、截疟宁神。主治发热、潮热、疟疾、头痛、脊强、癫痫。

【位 置】在脊柱区,第1 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快速取穴】颈背交界处椎体的最高点,垂直向下1 个椎体,其下缘凹陷处即是。

【特效按摩】拇指点按本穴,或拍法作用于此区域,以酸胀或微微发红为度,可缓解颈部不适。

大椎——消除气喘,缓解颈痛

颈背部以第7 颈椎棘突隆起最高,所以称为“大椎”。

【功效主治】清热解表、截疟止痫。主治发热、疟疾、盗汗、咳嗽气喘、癫痫、小儿惊风、感冒、畏寒、风疹、头项强痛、颈椎病、落枕、中暑、发热。

【位 置】在脊柱区,第7 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快速取穴】颈背交界处椎体的最高点,其下缘凹陷处即是。

【特效按摩】1.指掐本穴至轻微疼痛1~3 分钟,可缓解咽喉疼痛。2.以拇指斜向上按压30 秒后放开,重复几次,可消除气喘、缓解颈痛。

哑门——突然失音的急救穴

哑,音哑。本穴为治哑要穴,故名。

【功效主治】散风息风、开窍醒神。主治急性喉炎、舌强不语、癫痫、头痛、项强、中风、腰痛。

【位 置】在颈后区,第2 颈椎棘突上际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快速取穴】后发际正中直上0.5 寸处即是。

【特效按摩】1.拇指点按本穴3~5 分钟,以酸胀为度,可治疗头痛、颈肌痉挛等。

2.以拇指向下直按30 秒后放开,重复按几次,用于突然失音和后头痛。

风府——感冒来时别忘它

风,风邪;府,处所。本穴为治风邪之处,故名。

【功效主治】散风息风、通关开窍。主治头痛、眩晕、项强、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癫狂、目痛、鼻出血、咽喉肿痛、过敏性鼻炎。

【位 置】在颈后区,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快速取穴】正坐,头稍仰,使项部斜方肌松弛,从项后发际正中上推至枕骨而止即是。

【特效按摩】拇指按揉本穴5~10 分钟,以酸胀为度,可改善风寒感冒初期症状。

脑户——即刻减轻头痛感

穴近枕骨大孔,为脑的门户,故名。

【功效主治】醒神开窍、平肝息风。主治头痛、后头部神经痛、项强、眩晕、癫痫。

【位 置】在头部,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中。

【快速取穴】后正中线与枕外隆凸的上缘交点处的凹陷中,横平玉枕处即是。

【特效按摩】拇指或掌根按揉脑户5~10 分钟,以酸胀为度,每日2 次,可减轻眩晕。

强间——提升睡眠质量

强,坚硬;间,中间。枕骨甚坚,穴当其中,故名。

【功效主治】醒神宁心、平肝息风。主治头痛、目眩、项强、癫痫、失眠、高血压、低血压。

【位 置】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 4 寸。

【快速取穴】枕部可摸到一突出的隆起(枕外隆凸),在该隆起的上缘可触及一凹陷,凹陷沿正中线向上 2 横指处即是。

【特效按摩】拇指点按强间3~5 分钟,以酸胀为度,每日1~2 次,可调理心烦、失眠。

后顶——头痛、眩晕可按它

穴在头顶,当百会穴之后,故名。

【功效主治】醒神安神、息风止痉。主治头痛、项强、眩晕、癫痫。

【位 置】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5.5 寸。

【快速取穴】百会向后1.5 寸处即是。

【特效按摩】拇指点按本穴5 分钟,以酸胀为度,每日1~2 次,可改善颈项肌肉痉挛。

百会——迅速提升阳气

穴在头顶,为一身之宗,百神所会,故名。

【功效主治】息风醒脑、升阳固脱。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癫痫、失眠、健忘、脱肛、子宫脱垂、阴道脱垂、久泻、高血压、脏器下垂。

【位 置】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 5 寸。

【快速取穴】取两耳尖连线与头正中线相交处,按压有凹陷处即是。

【特效按摩】本穴为诸阳之会,拇指按揉本穴5~10 分钟,以酸胀为度,可改善脑供血不足,提高学习效率等。

前顶——解决头晕、头痛

穴在头顶部,当百会穴之前,故名。

【功效主治】息风醒脑、宁神镇静。主治头痛、项强、中风偏瘫、癫痫、目赤肿痛、鼻窦炎。

【位 置】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 3.5 寸。

【快速取穴】百会与囟会连线的中点处即是。

【特效按摩】拇指按揉本穴5~10 分钟,以酸胀为度,可治疗小儿惊风、高血压、中风偏瘫等。

囟会——镇静安神疗效好

囟,颅囟;会,会合。穴当前囟所在处,故名。

【功效主治】安神醒脑、清热消肿。主治头痛、眩晕、鼻窦炎、鼻出血、癫痫、面赤。

【位 置】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 2 寸。

【快速取穴】从前发际正中直上 3 横指处即是。

【特效按摩】拇指或示指按揉本穴5~10 分钟,以酸胀为度,每日1~2 次,有一定的镇静作用。

上星——五官疾病试试它

星者,人之七窍。穴居面部七窍之上方,故名。

【功效主治】息风清热、宁神通鼻。主治鼻窦炎、鼻出血、头痛、眩晕、癫狂、发热、疟疾。

【位 置】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 1 寸。

【快速取穴】从前发际正中直上拇指 1 横指处即是。

【特效按摩】拇指按揉本穴5 分钟,以酸胀为度,可改善五官病症,如目赤肿痛、鼻窦炎、鼻出血、额窦炎等。

神庭——头昏时候常来按

庭,庭前广场。脑为元神之府,面为神之庭,穴居其上,故名。

【功效主治】宁神醒脑、降逆平喘。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癫痫、鼻渊、面神经麻痹。

【位 置】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 寸。

【快速取穴】从前发际正中直上拇指1 横指,拇指指甲中点处即是。

【特效按摩】拇指按揉本穴5 分钟,以酸胀为度,可缓解头晕、目眩、鼻渊、鼻炎、流泪、目赤肿痛、夜盲等。

素髎——惊厥、昏迷的急救穴

素,白色;髎,骨缝。肺开窍于鼻,五色属白,本穴正位鼻尖之正中,故名。

【功效主治】除湿降浊。主治鼻塞、鼻出血、酒渣鼻、目痛、惊厥、昏迷、窒息。

【位 置】在面部,鼻尖的正中央。

【快速取穴】在面部鼻尖的正中央(最高点处)即是。

【特效按摩】拇指掐按本穴,用稍大力量,惊厥、昏迷时按压有急救作用。

水沟——昏迷急救,止腰中痛

喻穴处如沟渠,承接下流之涕水,故名。又名人中,取立于鼻下狭而长似人立之意。

【功效主治】醒神开窍、清热息风。主治昏迷、晕厥、中风、癫狂、抽搐、口眼歪斜、牙痛、鼻塞、鼻出血、牙关紧闭、糖尿病、黄疸、遍身水肿、小儿惊风。

【位 置】在面部,人中沟的上1/3 与中1/3 交点处。

【快速取穴】面部人中沟上1/3 处,用力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特效按摩】1.拇指掐按本穴,直至苏醒为止,无效者立即就医。2.急性腰扭伤时按揉本穴,并同时缓慢活动腰部,直至腰部疼痛消失、活动度正常为止。

兑端——牙痛、鼻塞就揉它

兑,指口;端,人中沟唇端。本穴在唇上端,故名。

【功效主治】清热散风、开窍醒神。主治口眼歪斜、鼻出血、癫疾、昏厥。

【位 置】上唇尖端,上唇结节的中点。

【快速取穴】仰卧,面部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上唇的交界处即是。

【特效按摩】拇指掐按本穴至酸胀,每日2 次,可缓解牙痛、鼻塞。

龈交——预防下身水肿

穴在唇内齿上龈缝内,为任、督、足阳明三阳交会之所,故名。

【功效主治】宁神镇静、清热消肿。主治牙龈肿痛、鼻出血、癫狂、腰痛、痔疮。

【位 置】在上唇内,上唇系带与上齿龈的交点。

【快速取穴】正坐仰头,提起上唇,于上唇系带与齿龈的移行处即是。

【特效按摩】用舌头向本穴顶,刺激本穴,有助于促进身体水分循环,预防下身水肿。

印堂——安神入眠

属经外奇穴。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功效主治】清头明目、通鼻开窍。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小儿惊风、鼻塞、目痛。

【位 置】在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

【快速取穴】左右攒竹连线的中点处即是。

【特效按摩】拇指指腹缓慢平稳按揉本穴3~5 分钟,可缓解紧张情绪,改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