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经腧穴

胆经腧穴

瞳子髎——目赤眼花的特效穴

瞳子,即瞳孔;髎,骨隙。穴在外眼角外方骨隙中,横对瞳孔,故名。

【功效主治】祛风、泄热、明目。主治目赤肿痛、目翳、青光眼、口眼歪斜、头痛。

【位 置】在面部,目外眦外侧0.5 寸凹陷中。

【快速取穴】目外眦旁,外眼角纹头尽处即是。

【特效按摩】1.点按本穴3~5 分钟,以酸胀透热为度,可预防小儿假性近视。2.临床上配合本穴按摩可治疗面神经麻痹。

听会——帮助改善耳鸣、耳聋

穴在耳前陷中,当经气会聚之处;耳主听,故名。

【功效主治】开窍聪耳、通经活络。主治耳鸣、耳聋、耳道流脓、牙痛、口眼歪斜、面痛。

【位 置】在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快速取穴】张口,耳屏间切迹前方的凹陷中,听宫直下处即是。

【特效按摩】点按本穴,每次5 分钟,以酸胀为度,每日2 次,可治疗突发性耳聋。

上关——预防视力下降

位于耳前颧弓上缘正中,当牙关上方,与下关相对,故名。

【功效主治】聪耳镇痉、散风活络。主治耳鸣、耳聋、耳道流脓、偏头痛、口眼歪斜、口噤、牙痛、面痛、癫痫。

【位 置】在面部,颧弓上缘中央凹陷中。

【快速取穴】在耳屏前 2 横指,耳前颧骨弓上侧可触及一凹陷处即是。

【特效按摩】用示指指腹点按本穴3~5 分钟,每日1 次,可有效预防视力下降。

颔厌——五官疾病无需烦恼

颔,下颌;厌,顺从。穴在颞颥部,随咀嚼顺从下颌运动,故名。

【功效主治】清热散风、通络止痛。主治偏头痛、眩晕、癫痫、牙痛、耳鸣、口眼歪斜。

【位 置】在头部,从头维至曲鬓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上1/4 与下3/4 交点处。

【快速取穴】侧坐,头维与悬颅连线上1/4 处即是。

【特效按摩】点按本穴至酸胀感为佳,可防治眩晕、偏头痛、耳鸣等。

悬颅——通络消肿止牙痛

穴居颞部,高悬于额颅两侧,故名。

【功效主治】通络消肿、清热散风。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牙痛、面肿、鼻流涕、鼻出血。

【位 置】在头部,从头维至曲鬓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中点处。

【快速取穴】侧坐,头维与悬颅连线的中点处即是。

【特效按摩】用示指指腹点按本穴3~5 分钟,每日1 次,可以改善热病之头痛、牙痛。

悬厘——终结偏头痛

悬,悬垂;厘,同“毛”,指头发。穴在颞颥部,位于悬垂的长发之中,故名。

【功效主治】通络解表、清热散风。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耳鸣、牙痛、面痛、发热。

【位 置】在头部,从头维至曲鬓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上3/4 与下1/4 交点处。

【快速取穴】侧坐,头维和曲鬓连线下1/4 处即是。

【特效按摩】点按本穴5~10 分钟,以出现酸胀感为效佳,可有效缓解偏头痛。

曲鬓——牙痛颊肿就找它

曲,弯曲;鬓,鬓发。穴位耳前上方,邻近向后弯曲走行之鬓发处,故名。

【功效主治】清热止痛、活络通窍。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急性喉炎、牙关紧闭、眼疲劳。

【位 置】在头部,耳前鬓角发际后缘与耳尖水平线的交点处。

【快速取穴】角孙前1 横指处即是。

【特效按摩】点揉本穴5~10 分钟,以酸胀感出现为佳,可改善牙痛颊肿之症状。

率谷——平肝息风治头痛

率,循也。意指循发际向上按压,穴处凹陷如山谷,故名。

【功效主治】平肝息风、通经活络。主治偏正头痛、眩晕、耳鸣、小儿急慢惊风、食欲不振。

【位 置】在头部,耳尖直上入发际1.5 寸。

【快速取穴】角孙直上,入发际1.5 寸。咀嚼时,以手按之有肌肉鼓动处即是。

【特效按摩】点按本穴5~20 分钟,每日1 次,可缓解偏头痛、顶骨部疼痛。

天冲——牙龈肿痛找天冲

天,此指头部;冲,冲出。穴在头部两侧,本经气血在本穴冲向巅顶,故名。

【功效主治】祛风定惊、清热消肿。主治头痛、耳鸣、耳聋、牙龈肿痛、癫痫。

【位 置】在头部,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 寸。

【快速取穴】从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3 横指处即是。

【特效按摩】点按天冲、目窗、风池各5 ~10 分钟,以局部温热为度,每日1 次,可缓解牙龈肿痛。

浮白——专治头发白

浮,指上部;白,指明亮。穴居处骨面高突显现,故名。

【功效主治】散风止痛、理气散结。主治头痛、耳鸣、耳聋、目痛、甲状腺肿大、牙痛。

【位 置】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上方,从天冲至完骨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耳廓弧度相应)的上1/3 与下2/3 交点处。

【快速取穴】侧头部,耳尖后方,入发际1 寸处即是。

【特效按摩】平素揉搓本穴200 次,每日1~2 次,以酸胀透热为度,可以防止白头发生长。

头窍阴——开窍聪耳点按它

窍,指五官七窍,穴在其后方,所以称阴,故名。

【功效主治】平肝镇痛、开窍聪耳。主治耳鸣、耳聋、头痛、眩晕、颈项强痛、晕车、晕船。

【位 置】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上方,从天冲至完骨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耳廓弧度相应)的上2/3 与下1/3 交点处。

【快速取穴】浮白直下,乳突根部即是。

【特效按摩】点按本穴5 ~10 分钟,以酸胀为度。每日1 次,可改善头痛、神经性耳鸣等。

完骨——常揉能改善贫血

完骨,耳后高骨,即颞骨乳突。穴在其后下方凹陷中,故名。

【功效主治】通络宁神、祛风清热。主治头痛、颈项强痛、失眠、牙痛、口眼歪斜、贫血。

【位 置】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中。

【快速取穴】在耳后高骨(乳突)后下方可触及一凹陷处即是。

【特效按摩】1.用示指指腹点按本穴5~20 分钟,可有效缓解头痛。2.临床上常配合按摩本穴治疗面神经麻痹。

本神——头痛、目眩就按它

本,根本;神,神志。穴在神庭旁,内为脑之所在,脑为元神之府,为人之根本,故名。

【功效主治】祛风定惊、安神止痛。主治头痛、眩晕、癫痫、小儿惊风、中风昏迷、发热。

【位 置】在头部,前发际上0.5 寸, 头正中线旁开3 寸。

【快速取穴】从外眼角直上入发际半横指按压有酸痛感处即是。

【特效按摩】用示指指腹点按本穴10 分钟,以酸胀透热为佳,可改善神经性头痛、失眠等。

阳白——淡化抬头纹

阳,阴阳之阳;白,光明。头为阳,穴在头面部,有明目之功,故名。

【功效主治】清头明目、祛风泄热。主治头痛、眩晕、视物模糊、目痛、眼睑下垂、面瘫。

【位 置】在头部,眉上 1 寸,瞳孔直上。

【快速取穴】自眉中(正对瞳孔)直上拇指1 横指处即是。

【特效按摩】1.用示指指腹点按本穴3~5 分钟,以酸胀透热为度,可有效缓解目赤肿痛、视物模糊。2.配合颧髎、颊车、地仓、合谷可治疗面神经麻痹。

头临泣——头痛、鼻塞及时了

头,头部;临,调治;泣,流泪。穴在头部,可调治流泪等,故名。

【功效主治】明目、祛风、清神。主治头痛、目眩、鼻塞、小儿惊风、癫痫。

【位 置】在头部,前发际上0.5 寸,瞳孔直上。

【快速取穴】自眉中(正对瞳孔)直上入前发际拇指半横指处即是。

【特效按摩】用示指指腹点按本穴3~5 分钟,可缓解头痛、鼻塞。

目窗——“擦”亮你的眼睛

目,眼睛;窗,窗户。穴在眼的上方,犹如眼目之窗,故名。

【功效主治】明目开窍、祛风定惊。主治目赤肿痛、青光眼、视物模糊、近视眼、鼻塞、头痛、眩晕、小儿惊痫。

【位 置】在头部,前发际上1.5 寸,瞳孔直上。

【快速取穴】自眉中(正对瞳孔)直上入发际2 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特效按摩】1.头痛、眩晕时,点按目窗5 分钟,以酸胀为度,每日1 ~2 次。2.平素坚持点按本穴,可以预防视力减退。

正营——专治头晕、头痛

正,正顶之上;营,营结也。穴居正顶之上,为足少阳、阳维两脉之气所营结之处,故名。

【功效主治】平肝明目、疏风止痛。主治头痛、眩晕、项强、牙痛、唇周肌肉强直。

【位 置】在头部,前发际上2.5 寸,瞳孔直上。

【快速取穴】头临泣直上2 寸处即是。

【特效按摩】头晕、头痛发作时,点按本穴5 分钟,以酸胀为度。

承灵——面部痉挛按按它

承,承受也;灵,神灵也。脑主神灵,脑上顶骨又称天灵骨,穴在其外下方,故名。

【功效主治】疏风清热、通利鼻窍。主治头痛、眩晕、目痛、鼻塞、发热、面肌痉挛。

【位 置】在头部,前发际上4 寸,瞳孔直上。

【快速取穴】正营后1.5 寸,横平通天处即是。

【特效按摩】面肌痉挛时,按揉承灵、阳白、鱼腰、丝竹空、颧髎、地仓各5 分钟,以酸胀为度,每日2 次,可缓解痉挛。

脑空——后脑疼痛不要怕

脑,脑髓;空,空窍。穴在枕骨外侧,内通脑窍,故名。

【功效主治】醒脑宁神、散风清热。主治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癫痫、惊悸、耳鸣。

【位 置】在头部,横平枕外隆凸的上缘,风池直上。

【快速取穴】从头正中线沿枕外隆凸上缘向外3 横指,稍外方可触及一凹陷处即是。

【特效按摩】点按脑空5 分钟,以酸胀为度,每日1 次,可缓解感冒、后脑疼痛。

风池——疏风散寒治感冒

穴在项侧,凹陷如“池”,为风邪易侵之处,也是治疗风证之要穴,故名。

【功效主治】平肝息风、祛风解毒、通利官窍。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癫痫、中风、目赤肿痛、视物不明、鼻塞、耳鸣、咽喉肿痛、感冒、颈项强痛、落枕、颈椎病。

【位 置】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快速取穴】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大致与耳垂齐平处即是。

【特效按摩】点按本穴3~5 分钟,以酸胀透热为度,可疏散风寒,缓解风寒感冒。

肩井——治疗落枕与肩痛

肩,肩部;井,凹陷。本穴位于肩部之凹陷,凹陷较深,犹如深井,故名。

【功效主治】祛风清热、活络消肿。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颈淋巴结结核、乳腺炎、乳汁少、难产、胞衣不下、肥胖。

【位 置】在肩胛区,第7 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

【快速取穴】大椎与肩峰最高点连线的中点,按压有明显酸胀感处即是。

【特效按摩】点按本穴以酸胀为度,可有效治疗落枕,缓解肩背疼痛,也可辅助治疗乳腺炎。

渊腋——腋下汗多不用愁

渊,深潭;腋,腋部。腋深如渊,穴处腋下,故名。

【功效主治】理气宽胸、消肿止痛。主治胸满、胁痛、上肢痹痛、咳嗽。

【位 置】在胸外侧区,第4 肋间隙中,在腋中线上。

【快速取穴】沿腋中线直下4 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特效按摩】按揉本穴3 ~5 分钟,以酸胀为度,每日1~2 次,可缓解胸胁痛。

辄筋——理气止痛的好助手

辄,原指车厢两旁靠板,有两旁的意思。穴在两胁旁筋骨之间,故名。

【功效主治】降逆平喘、理气止痛。主治胸满、胁痛、腋肿、呕吐、吞酸、咳喘、气短。

【位 置】在胸外侧区,第4 肋间隙中,腋中线前1 寸。

【快速取穴】从渊腋向前下1 横指,与乳头相平处即是。

【特效按摩】以手指指腹或指间关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每日1~2 次,可缓解胸胁痛。

日月——肝胆疾病的要穴

日,太阳;月,月亮。日为阳,指胆;月为阴,指肝。此为治肝胆疾病的要穴,故名。

【功效主治】利胆疏肝、降逆和胃。主治黄疸、呕吐、呃逆、胃脘痛、胁肋胀痛、膈肌痉挛。

【位 置】在胸部,第7 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4 寸。

【快速取穴】乳头直下,期门下1 肋处即是。

【特效按摩】用示指指腹点按本穴3~5 分钟,每日2 次,可辅助治疗胆囊炎、肋间神经痛。

京门——补肾之大穴

京,京都,意指重要;门,门户。本穴为肾之募穴,是肾脏经气结聚之处,肾为先天之本,本穴犹如肾之门户,故名。

【功效主治】健脾通淋、温阳益肾。主治小便不利、泄泻、胃痉挛、呕吐、腰痛、耳聋。

【位 置】在上腹部,第12 肋骨游离端的下际。

【快速取穴】侧卧举臂,从腋后线的肋弓软骨缘下方向后触及第12 肋骨游离端下方即是。

【特效按摩】1.肋间神经痛发作时,可点按本穴5分钟,有酸胀感为效佳,可缓解疼痛。

2.平素坚持点按本穴,有温阳益肾之功效,是为补肾之大穴。

带脉——妇科疾病患者的福音

带,腰带;脉,经脉。穴属胆经,交会在带脉之,故名。

【功效主治】健脾利湿、调经止带。主治带下、月经不调、子宫脱垂、阴道脱垂、经闭、不孕。

【位 置】在侧腹部,第11 肋骨游离端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快速取穴】腋中线上,与通过脐中的水平线相交处即是。

【特效按摩】平常点按本穴,每次3~5 分钟,每日3 次,可有效防止妇科疾病,如盆腔炎等。

五枢——调理妇科疾病

穴居天枢与髀枢之间,侧腹部五穴(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之中,故名。

【功效主治】调经止带、调理下焦。主治腹痛、便秘、带下、月经不调、疝气。

【位 置】在下腹部,横平脐下3 寸,髂前上棘内侧。

【快速取穴】从脐向下量4 横指,过此作一水平线,髂前上棘的前方和此线相交处即是。

【特效按摩】1.按揉本穴5 分钟,以酸胀为度。每日2 次,可缓解腰部疼痛。2.长期坚持按摩本穴,能调经止带,有效调理妇科疾病。

维道——消除小腹疼痛

维,连接也;道,路也。穴属胆经,为带脉之会所,故名。

【功效主治】调理冲任。主治小腹痛、便秘、子宫脱垂、带下、月经不调、食欲不振。

【位 置】在下腹部,髂前上棘内下0.5 寸。

【快速取穴】五枢内下0.5 寸处即是。

【特效按摩】按揉本穴3~5 分钟,以酸胀为度,每日1~2 次,可缓解小腹痛。

居髎——针对腰腿疾病

居,同“倨”,即蹲下;髎,空隙。股部于蹲下时出现的凹陷处即是本穴,故名。

【功效主治】舒筋活络、益肾强健。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疝气、坐骨神经痛。

【位 置】在臀区,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快速取穴】拇指按于髂前上棘,中指按于股骨大转子,示指置于两指之间,示指所指的凹陷处即是。

【特效按摩】用示指指腹点按本穴5 分钟,以酸胀为度,每日1 次,有辅助治疗腰腿痛、髋关节疼痛的功效。

环跳——腰痛腿疼先按它

环,环曲;跳,跳跃。穴在髀枢中,髀枢为环曲跳跃的枢纽,故名。

【功效主治】祛风化湿、强健腰膝。主治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腰腿痛。

【位 置】在臀区,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 1/3 与内 2/3 交点处。

【快速取穴】以拇指指关节横纹按在股骨大转子头上,拇指指向脊柱,当拇指尖所指处即是。

【特效按摩】用示指指腹点按本穴3~5 分钟,以酸胀为度,可缓解腰腿痛、下肢麻痹等。

风市——常按常揉远中风

风,风邪所致疾病;市,集市,聚集。本穴善治风邪疾病,故名。

【功效主治】祛风化湿、通经活络。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痒。

【位 置】在股部,直立垂手,掌心贴于大腿时,中指尖所指凹陷中,髂胫束后缘。

【快速取穴】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即是。

【特效按摩】1.按揉本穴3~5 分钟,至酸胀为佳,可辅助治疗下肢瘫痪、股外侧皮神经炎。2.配合风池、曲池、血海可治疗荨麻疹等。

中渎——常按缓解腰腿痛

穴居股外侧中线筋骨凹陷,如在沟渎之中,故名。

【功效主治】疏通经络、祛风散寒。主治下肢痿痹、半身不遂。

【位 置】在股部,腘横纹上7 寸,髂胫束后缘。

【快速取穴】从风市直下3 横指处,在两筋之间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特效按摩】用示指指腹点按本穴3~5 分钟,以酸胀为度,可辅助治疗下肢麻痹、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小腿抽筋等。

膝阳关——治疗膝痛有特效

外侧为“阳”,穴处膝关节外侧,故名。

【功效主治】疏利关节、祛风化湿。主治半身不遂、膝髌肿痛挛急、小腿麻木、腿脚发冷。

【位 置】在膝部,股骨外上髁后上缘,股二头肌腱与髂胫束之间的凹陷中。

【快速取穴】股骨外上髁上方可触及一凹陷处,按压有酸痛感处即是。

【特效按摩】按揉本穴3~5 分钟,每日3 次,可辅助治疗膝关节炎、股外侧皮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等。

阳陵泉——快速止抽筋

小腿外侧面为“阳”;腓骨头突起处如“陵”;穴在其下方凹陷部,犹如水泉,故名。

【功效主治】舒肝利胆、强健腰膝。主治黄疸、呕吐、胁肋疼痛、下肢痿痹、膝髌肿痛、肩痛、小儿惊风、失眠。

【位 置】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快速取穴】屈膝成 90°,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缘与下缘交叉处有一凹陷处即是。

【特效按摩】1.小腿抽筋时点按本穴3~5 分钟,可有效缓解症状。2.平素坚持按摩本穴,每次10 分钟,每日2 次,可以预防高血压。

阳交——急性疼痛找阳交

阳,外侧为阳;交,交会。穴在小腿外侧,与膀胱经交会,故名。

【功效主治】疏肝理气、安神定志。主治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扁桃体炎。

【位 置】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7 寸,腓骨后缘。

【快速取穴】外踝尖与腘横纹外侧端连线中点下1 寸,外丘后即是。

【特效按摩】急性痛症时,示指指尖关节点按阳交至酸胀为度,有止痛之效。

外丘——脚踝扭伤找它帮

穴居小腿外侧隆起如丘处,故名。

【功效主治】舒肝理气、通络安神。主治胸胁胀满、颈项强痛、下肢痿痹、癫狂、狂犬咬伤。

【位 置】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7 寸,腓骨前缘。

【快速取穴】从外踝尖与腘横纹连线中点,向下量1 横指,当腓骨前缘处即是。

【特效按摩】踝扭伤时,按揉阳交、解溪、丘墟各5 分钟,以酸胀为度,每日2 次。

光明——除目赤,助视力

【功效主治】疏肝明目。主治目痛、夜盲、目视不明、乳房胀痛、乳汁少、头痛、下肢痿痹。

【位 置】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5 寸,腓骨前缘。

【快速取穴】将外踝尖与腘横纹的连线4 等分,由下1/4 向上1 横指处即是。

【特效按摩】按揉本穴3~5 分钟,以酸胀为度,每日1~2 次,可治疗视物不清。

阳辅——坐骨神经痛就按它

阳,外侧为阳;辅,指辅骨,即腓骨。穴在小腿外侧面之腓骨前缘,故名。

【功效主治】清热散风、疏通经络。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咽喉肿痛、胸胁胀痛、颈淋巴结结核、下肢痿痹、恶寒发热。

【位 置】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4 寸,腓骨前缘。

【快速取穴】外踝尖与腘横纹连线的下1/4 与上3/4 交点,腓骨前缘处即是。

【特效按摩】按揉阳辅、环跳、风市、阳陵泉各5 分钟,以酸胀为度,每日2 次,可缓解坐骨神经痛。

悬钟——急性腰扭伤试试它

悬,悬挂;钟,钟铃。穴在外踝上,是古时小儿悬挂脚铃处,故名。别名绝骨。

【功效主治】平肝息风、舒肝益肾。主治颈项强痛、咽喉肿痛、胸胁胀痛、痔疮、便秘、下肢痿痹、落枕、晕车、晕船、晕机。

【位 置】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 寸,腓骨前缘。

【快速取穴】坐位或侧卧位。从外踝尖直上4 横指,在腓骨前缘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特效按摩】按揉悬钟同时缓慢活动腰部,可缓解急性腰扭伤。

丘墟——清醒头脑

高处称丘,大丘称墟,意指外踝,穴在其下,故名。

【功效主治】健脾利湿、泄热退黄、舒筋活络。主治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眼部疲劳。

【位 置】在踝区,外踝的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快速取穴】足外踝前缘垂线与下缘水平线的交点,按压有凹陷处即是。

【特效按摩】按揉丘墟10 分钟,以酸胀为度,头晕脑涨时可保持头脑清醒,配合太阳效果更佳。

足临泣——调理月经选用它

足,足部;临,调治;泣,流泪。穴在足部,可调治流泪等眼疾,故名。

【功效主治】舒肝息风、化痰消肿。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目眩、乳腺炎、月经不调。

【位 置】在足背,第4、5 跖骨底结合部的前方,第5 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快速取穴】在第4、5 跖骨之间,当小趾伸肌腱的外侧缘处即是。

【特效按摩】1.按揉本穴10 分钟,以酸胀为度。每日2 次,可缓解目赤肿痛。2.按揉足临泣、三阴交各5 分钟,以酸胀为度,每日2 次,可调理月经。

地五会——有效缓解踝扭伤

地,与足方之象相应;五,即中数;会,会通。本穴是会通足少阳胆经脉气上下相互之所在。

【功效主治】舒肝消肿、通经活络。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胸胁胀痛、足背肿痛木。

【位 置】在足背,第4、5 跖骨间,第4 跖趾关节近端凹陷中。

【快速取穴】在第4、5 跖骨之间可见一凸起肌腱,在该肌腱的内侧缘凹陷处即是。

【特效按摩】点按地五会5~10 分钟,以酸胀为度,每日1 次,可有效缓解踝扭伤。

侠溪——头痛、目眩按一按

侠,同“夹”;溪,喻指凹陷。本穴位处第4、5 趾夹缝之凹陷中,故名。

【功效主治】平肝息风、消肿止痛。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胸胁疼痛。

【位 置】在足背,第4、5 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快速取穴】在足背部第4、5 两趾之间连接处的缝纹头处即是。

【特效按摩】1.头痛、目眩时按揉本穴5 分钟,以酸胀为度,每日1 次。2.长期坚持点按本穴也可有效防治高血压。

足窍阴——点刺可治头痛、牙痛

窍,孔窍;阴,即足厥阴肝经。喻本穴似交会足厥阴肝经之关窍,为区别 “头窍阴”,故名。

【功效主治】疏肝解郁、通经活络。主治目赤肿痛、耳鸣、咽喉肿痛、失眠、足背肿痛。

【位 置】在足趾,第4 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 寸(指寸)。

【快速取穴】第4 趾趾甲外侧缘与下缘各作一垂线之交点处,距趾甲根角0.1 寸处即是。

【特效按摩】神经性头痛时点按足窍阴、内关各5 分钟,以酸胀为度。每日1 次,可有效缓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