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文件系统管理阶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计算机大量用于数据处理等方面,数据需要长期保留在外存上反复处理,如维护、查询等。在这一时期,有了磁盘、磁鼓等大容量、读写速度快的外存储设备。操作系统也为管理数据提供了专门的软件,即文件系统。
数据与应用程序分离,数据独立存放在数据文件中,有了随机文件、链接文件、索引文件等多种高效的文件组织形式。应用程序通过文件系统与数据文件发生联系,程序和数据之间有存取方法进行转换,数据在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间进行转换,提高了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如图1-2所示。
图1-2 文件系统管理阶段应用程序与数据文件的关系
文件系统管理阶段的特点如下:
①数据以文件的形式长期保存。此阶段计算机大量用于数据处理,数据需要长期保存在外存上反复处理,即要经常对其进行查询、修改、插入和删除,因此,在文件系统中,将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成一个文件,长期存放在外存储器中。
②数据的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有了区别,但比较简单。程序员只需用文件名与数据打交道,不必关心数据的物理位置,可由文件系统提供的读写方法去读/写数据。
③文件形式多样化。为了方便数据的存储和查找,人们研究开发了许多文件类型,如索引文件、链式文件、顺序文件、倒排文件等。
④程序与数据之间有一定的独立性。应用程序通过文件系统对数据文件中的数据进行存取和加工,文件系统充当应用程序和数据之间的一种接口。这样,可使应用程序和数据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处理数据时程序不必过多地考虑数据的物理存储细节,程序员可以集中精力于算法设计。
尽管文件系统有上述优点,但是这些数据在数据文件中只是简单地存放,文件之间并没有有机联系,仍不能表示复杂的数据结构;数据的存放仍依赖于应用程序的使用方法,基本上是一个数据文件对应一个或几个应用程序;数据面向应用,独立性较差,仍然会出现数据重复存储、冗余度大、一致性差(同一数据在不同文件中的值不一样)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