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不过是三焦

第三章 奇葩不过是三焦

三焦、经脉……多么熟悉!但你千万别给我解释,因为你不说我还明白,你一说我反倒糊涂了。古人说不明白,是他们不知道有微循环,现在说不明白,是因为西方实体存在观盛行,根本不承认功能、调节的存在价值。有人用理化技术研究经脉,也确实在皮肤表面找到了一些“高振动”“低阻抗”的点,把这些点连起来竟然和经典所描绘的十二经脉循行路径高度吻合,这似乎证明了经脉的存在。但是,这种证明,还是不能严格符合西方实体存在观的标准。看不见,摸不着,就不能使人尽信,不信又怎么解释生理、病理现象,解释不了,临床价值从何谈起,最后,信与不信也都无所谓了。

三焦微循环密布周身上下,交通内外表里,从体内到体外,可分为中心三焦、外周三焦,自巅顶至足底又可分为至上之焦、上焦、中焦、下焦,即三焦四部,从构造看有内三焦、外三焦之差异,按功能分有正三焦、直三焦、短三焦之不同。

中心三焦围绕人体纵向中心轴展开,与消化系统大部重合,外周三焦广泛分布于机体、脏器表层,以及深层细密组织,以手足、舌头、皮肤、筋膜、关节、骨腔等处最为集中,这是对三焦的横向划分。纵向看,自巅至足,锁骨以上为至上之焦,锁骨至中脘,包括手臂为上焦,中脘至天枢为中焦,天枢以下至足为下焦。至上之焦为精神之府,以耳前为界分前后,以目系为界分上下。目系以上为精之府,以下为神之府。至上之焦血供,颈内静脉为一系,颈外静脉、颈前静脉、下颌后静脉、耳后静脉等为一系,统由上焦供给。至上之焦的精神交互作用产生了意识、认知、情感等高级神经活动,精气出外周之窍就是神气:出七窍则为视、听、嗅、味、触诸感觉,出心主就是心神,出肝窍就是阳神,出肺窍就是阴神,如此等等。上焦乃心、肺、胃之大络所居,主呼吸、心搏,回流外周,供给至上之焦,犹如心君的宫殿。中焦是肝胆、胃脾之府,分清泌浊,生化津液,转枢阴阳,升降大气,出入水谷。下焦为肾-膀胱-大肠、生殖系统居所,升清泌浊,排泄糟粕,孕育生命。至上之焦为精神之府,规范生命之恒度。上焦如王庭,代天巡狩,交通万邦,宣布王命,协和四方。中焦如仓廪,供给物资,交通上下,协和表里,应激救困;下焦如使臣,调和大气升降出入、三焦水火流行。

在三焦局部,微循环由动脉端、毛细血管网、静脉端三大部分构成,主要包括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等不同结构、功能的微血管组织。微动脉、微静脉就像前后两道闸门,控制三焦的总血流量,中间部分除真毛血管外,都如小闸门,有调节作用。真毛细血管外壁仅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外面有一层很薄的基膜,交织成网,穿行于细胞之间,血流缓慢,通透性极高,能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用于营养组织,血液流经过时则进行内外交换,是真正的三焦流行之所。微血管之内流行血液,为三焦径流,叫内三焦,微血管之外的组织细胞间隙,泛滥组织液、淋巴液,叫外三焦。在三焦局部,动脉血进入静脉,组织液出入细胞、微血管,内外三焦,以及外三焦与组织细胞之间交换物质、能量、信息,淋巴液汇入静脉,回流循环。三焦局部也是一个小系统,功能划分十分细致。正三焦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构成。真毛细血管穿行组织细胞之间,密布成网,血管壁薄,通透性高,流速缓慢,主要用于内外三焦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滋养组织。直三焦由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构成,多分布于骨骼肌之内,恒常开放。通血毛细血管壁偏厚,能承受较大血压,通路较直,流速较快,便于直接回流肺系,供给心脑。短三焦由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构成,广泛分布于皮肤、手掌、足底等处。动静脉吻合支血管壁厚,有完整的平滑肌层,口径变化与体温调节密切相关:温度升高,刺激吻合支大量开放,口径扩大,血流增多,汗出热散;温度降低,吻合支渐次关闭,口径缩小,三焦过流、散热减少,体温得以保存。

微循环穿行于组织细胞之间,灌注组织,供给营养,交换物质,输运代谢产物,抵御病邪,维持细胞生态环境,支持脏腑生化、运化,各类调节机制,只有在三焦才能真正落实,所有生理、病理过程,只有在三焦才能实际发生,一切治疗措施,只有依托三焦才能发挥效用。古人讲三焦,有人说是水谷道路,有人说是水道,有人说是水火道路,究竟是什么?其实,这些说法都对,只是侧重点不同。说三焦是水谷道路这最明白,中心三焦大部与消化系统重叠,当然是水谷道路了。说三焦是水道,只要将水的比喻意思想明白,也很容易理解。微循环是血液过流,津液灌注、交换、输运的组织,自然如江河流泄了,何况汗孔、泪腺、鼻腔、前阴等器官还是真正的水道呐!说三焦是水火道路也不难理解。内三焦流行血液,外三焦流行组织液、淋巴液,一个偏火,一个偏水,水火交合于三焦,唯有阴阳冲和,才能正常落实中枢调节,实现脏腑功能;同时,天地阴阳,上有心火,下有肾水,唯有心肾交通,水火交济,才能调和血容、血压、体温,令大气循度升降周流。三焦不仅流行水火,而且落实阴阳大道,这不就是水火之道吗?

内外三焦之间的物质交换由有效滤过压决定。内三焦的压力由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构成,组织间隙的压力由组织液静水压、胶体渗透压构成,其中,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之差决定了内三焦渗出外三焦的压力,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之差决定了外三焦回渗内三焦的压力,一出一入之差就是有效滤过压。这个压力,如大于零,内三焦就渗出外三焦,如小于零,外三焦就回渗内三焦。一般情况下,内三焦外渗、外三焦回渗大抵相当,外渗稍过于回渗。微循环过流、物质交换是一个动态过程:动脉血灌注之初,毛细血管血压最大,微循环以内三焦外渗为主要活动,血流进入微循环,血压渐次降低,有效滤过压逐步归零,外三焦开始回渗,接近静脉端时,有效滤过压小于零,微循环以外三焦回渗,输运代谢产物,静脉回流为主要活动。所以内外三焦物质交换,初以内三焦外渗为主,终以外三焦回渗为主,一出一入大抵相当,动态平衡。

内三焦津液、细胞内液外渗组织间隙,汇为组织液,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等,其中约90%还可回渗毛细血管,10%将渗入毛细淋巴管,转化为淋巴液。毛细淋巴管集合成淋巴管网,再汇合成淋巴管。浅淋巴管收集皮肤、皮下组织淋巴液,深淋巴管与深血管伴行,收集肌肉、内脏等处的淋巴液。全部淋巴管汇合成两条淋巴导管,即左侧的胸导管和右侧的右淋巴导管,分别回流左右锁骨下静脉,最后重归循环——此时已不是淋巴液,而是津液了。

毛细淋巴管始为盲端,管径大毛细血管5~10倍,通透性高,允许大分子物质进入,能回收内三焦外渗的蛋白质。每天生成的淋巴液有2~4升之多,有75~200克蛋白质经淋巴回流重归循环,这对于避免营养流失,稳定胶体渗透压,平衡内外三焦物质交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组织液生成过多,输运太少,淋巴回流失代偿,外三焦水液潴留,都是导致水肿的病因。淋巴系统是一条隐蔽战线:淋巴液内含多种消化酶,又是吸收脂肪的主要途径,肠道所吸收的80%~90%的脂肪是由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即乳糜管吸收的;淋巴循环还是最重要、最基础的免疫屏障,不仅能捕捉、清除受损细胞,而且淋巴节中的巨噬细胞还能捕杀病原体。淋巴循环始于外三焦,终于静脉回流,是宏观尺度的内外三焦交流机制,犹如机体的长城,抵御着各种内外侵扰,卫外以为固!

微动脉是毛细血管的前阻力血管,其平滑肌受交感神经、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血管加压素调控。交感兴奋,或缩血管活性物质血浓度增高,微动脉收缩,动脉压升高,微循环血流量减少。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也属前阻力血管,能分流微动脉血液,对物质交换有重要价值,但主要接受体液调节。儿茶酚胺等缩血管活性物质浓度增高可令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而局部组织代谢增强、血供不足、血氧分压降低、代谢产物堆积、组胺增多等因素,能刺激其舒张,令真毛细血管开放,血流量增加;同时,舒张的结果,又能引起缩血管物质增加,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再度收缩,引起代谢产物堆积,再度刺激舒张,如此反复不已。微静脉是毛细血管的后阻力血管,控制回流,收缩时,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大,引起微循环瘀血,回流减少。微静脉平滑肌也接受交感神经、血管活性物质调节,其响应虽不及微动脉强烈,但对缺氧、酸性物质刺激却远比微动脉敏感,反应强烈。当组织器官活动增强,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多时,该组织器官的血流量就会增加,原因就在于堆积起来的代谢产物刺激了微循环,舒张了微血管。由此可见,前后阻力血管之间,虽然有着共同的调节机制,但侧重不同。前阻力血管对整体调节更敏感,后阻力血管则倾向于局部调节,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其调节还是自适的,即根据三焦状态进行自我调节,反复不已。那么,怎样才能引起微循环局部交感紧张、活性物质增多呢?很简单,针刺、火炙、按摩等刺激都可以提高局部组织紧张度,增强活动,从而影响微循环灌流、输出。很有可能,三焦微循环局部自调节机制是针灸、按摩等治疗手段能够取效的基础。

我们可以这样来推究针灸的原理:通过针刺,或火炙,或药物刺激,或按摩,引导特定部位微血管系统紧张或舒张,形态、灌流、输运、代偿发生相应改变,从而疏通三焦,改善循环,祛除病邪,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微血管对各种刺激的反应都有时相性:初则收缩,继则舒张,最后复原,收缩时灌流减少,舒张时急泄而出。所以,针灸补法宜徐徐进针,少捻少转,疾速出针,尽量减少刺激,泻法宜疾速进针,多捻多转,徐徐出针,尽量加强刺激。刺激小,微循环形态改变小,物质精华损失少,但三焦通畅了,组织获得了补给,这当然就是补了;刺激大,微循环形态改变大,物质精华损失多,但代谢废物、病理产物、致病因子也随之输运而出,细胞生态环境焕然一新,这自然就是泻了。微循环潜在容量极大,安静时真毛细血管仅开放20%左右,能贮存全身血量的5%~10%,病理条件下,毛细血管网大量开放,使静脉回血、心输出急剧增多,但动脉压难以回升。这就是说,必使外周微循环贮存与静脉回血、心主输出之间保持平衡,才能充分供给组织,实现有效灌注。所以,在应激情况下,中枢对微循环进行调节,重新分配血液,轻则保障心脑、骨骼肌血供,牺牲脾胃、肾、肝血供,重则只能保障心脑血供,连筋骨供给也会牺牲,其结果必然会改变大气升降;同时,通过针灸改变局部微循环形态,开放或关闭毛细血管网,也能有效调节大气升降、三焦出入,且能特异性地恢复失养组织、脏器的血供,达到调气治病的目的。外三焦就像一个大水池,富含带电离子,有良好的波动传导性能,针灸刺激局部所引起的变化,沿着一定路径传递远端,泛溢周边,而且在传导过程中一路改变细胞膜电活动,令人感到酸、麻、胀、痛,这是针灸得气,也是刺近治远所以能取效的原因。

三焦组织或出体表,或入肌肉,或连属筋骨,或维络组织、脏器而构成网络,或结成集束,或散开成膜,特别是在组织、脏器、系统交接之处,血管、神经穿行密布于组织之中,难分难解,三焦微循环的作用十分突出,这就形成了一些特殊的组织。

第一类特殊组织叫系,或大络,有时也叫宗。系字,甲骨文如多组丝线、绳索并联之形,意思是丝线、绳索汇集起来,归于一处,有维系、规范的意味。这就像宗族世系,从一个祖先分出若干子辈,每个子辈又分出子子孙孙,子子孙孙向上汇集到一个源头,而那个非祖的源头就叫宗。为什么不把祖叫宗呢?这是因为,在原始文化中,所谓的祖都是图腾,和生养自己的宗根本不同;一个是信仰,一个是现实,古人分得很清楚。

系这种组织,既有形态特点,又有功能特性。如肺系,叫百脉一宗,意思是所有的血脉,都要归宗于肺。这不仅是指上下腔回流的解剖构造,也是指肺主治节这个功能特点。再如胃系,叫万物所归,意思是万物都出于胃,又汇聚于胃,而与此相关的功能,经典称之为十二经、五脏六腑、水谷之海。

目系是很重要的系组织,又称眼系,即眼球后面的三焦丛束,属于心系,入络脑中。目系是颈项-畜门-目系-脑中-巅顶这条重要通路上的一道关隘,出入视觉信号,不仅能沟通经脉,而且能交通精神与外界,是中枢体现智识、实现其高级调节功能的途径之一。所以,目系不转是精神亡失的证据,十分凶险;西医不也以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判断中枢调节衰亡吗?

舌头从性质上说也是一个特殊的系组织。舌是心神之窍,肺系出喉咙,肾系循喉咙、挟舌本,脾系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肝系入颃颡、连目系,五脏皆通于舌咽,舌体形态、动态能反映脏器、中枢的情况。舌是暴露在外的肌肉组织,血供由颈外动脉分出,走舌下,至舌尖,相伴而行的舌静脉、舌深静脉与舌动脉交汇于舌下,舌乳头内部含有丰富的微循环组织,这样一种血供构造,使得舌表面几乎完全成了三焦的天下,方便我们直接观察。如舌乳头体积减小,乳头内微血管收缩,管径变细,数量减少,甚至部分毛细血管消失,则舌瘦色白,多见于严重虚弱患者;乳头内微血管数明显减少,血供严重不足,组织灌流不良,则舌体枯瘦、僵硬,舌色晦暗,多见于久病体虚,或严重贫血,或大剂量放化疗损伤,或重度感染、休克患者,是为极虚;乳头内毛细血管、细静脉收缩,管径细小,微血管扭曲瘀滞,颜色晦暗,则舌瘦色绛,多见于失血性休克、糖尿病、动脉硬化患者;舌乳头增大,微血管扩张,血流瘀滞,血管周围渗出,则舌色鲜红,舌苔黄厚,多见于静脉回血不畅,血液黏度增高,如感染、血液肿瘤早期、骨髓增殖、肝脾肿大、心肺综合征患者;舌乳头微血管血流停滞,血管周围渗出,血色暗褐,循环不良,组织缺氧,乳头萎缩,则舌体枯干,舌色晦暗,多见于久病体虚,及瘀血患者……舌诊是对三焦的直接观察,也是中医极富特色的诊断技术之一。

系组织是集束构造,如扩展、平摊开,那就成了膜系组织,如脑膜、膈膜、心包、肠系膜、胸膜、腹膜之类。筋膜是一大类组织,分布极广。浅筋膜是周身皮下深层的纤维膜,深筋膜遍布全身各处。筋膜内部富含血管、淋巴管、神经,不仅能包裹、分隔、固定、保护肌肉、血管、神经、关节、内脏、骨髓、大脑,也能发挥滋养、调节作用。肠系膜在历史上很有名,也叫肓膜、膏肓,“病入膏肓”说的就是它。“肝主筋”,包裹、连属骨节、肌肉的膜系组织,质地坚韧,弹性极佳,俗称筋,其中宗筋是附着于横骨的筋膜丛束,上络胸腹,下贯髋尻,且延伸为外生殖器,有时还特指阴茎、睾丸,既是系组织,又是膜系,还是外生殖器,非常特殊。

第二类特殊组织是孔窍,即机体向外的开口,能沟通内外表里,游行出入精气,转换生命过程与状态。体表最重要的孔窍有九个,即五官七窍加前后二阴。十三窍是指除九窍之外,再加上心窍舌,津窍廉泉、玉英,汗窍毛孔,精窍茎口。这些孔窍,皆开口在外,沟通表里,各有所属,三焦组织密集分布。

经典认为,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前后阴,似乎舌是专属于心的,耳是专属于肾的,其实不然。如目,古人也认为是集中了五脏六腑的所有精粹,瞳仁属肾,黑眼属肝,白眼属肺,白眼血络属心,眼睑属脾,一个眼睛并属五脏,不是专属哪个脏器的。实际上,前后二阴、汗孔、津窍、精窍能将有形之物化为无形,符合运化之机,可名之为运化之窍,五官七窍能收纳信息,无中生有,符合生化之机,可名之为生化之窍,诸孔窍或主生化,或主运化,都是转换生命过程与状态的机枢。如目为肝之窍,受血则能视,这不是说肝功正常就能产生视觉,而是说在血供正常的情况下,目系就能生化信息,转换视觉信号,反映精神状态。目受血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精气调节,心神指挥,脾胃生化水谷精华,肝代谢、回流,肾协调肺心,充实血脉,灌注三焦,哪一个环节也不能少,五脏没一个是闲着的。推而广之,诸孔窍功能正常,必以气血滋润、阴阳交合为前提。所以,古人称孔窍为精气游行出入之所,这是很有道理的。

孔窍有时也叫门户,如胃之五窍指咽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如畜门指鼻孔、吸门指会厌、飞门指唇、户门指齿,等等。孔窍、门户都有内外之分。心有两窍:心之苗窍是舌,心神之窍是精气出入的门户,能沟通心脑,类似今天的窦房结。原则上,各种腧穴都是门户,也都是孔窍。孔窍、门户是一大类特殊形态的组织,数量多到无法计数,如汗孔属十三窍,但其实是一大族,谁能数清?认识到孔窍、门户是一类组织,是一个系统,这很重要,没有内外孔窍、门户,说什么阴阳转枢,升降出入,那就是欺人之谈;从守使关系来说,系、膜、孔窍、门户都是精神之使,流行精气,交合阴阳,最能体现中枢调节,脏腑生化、运化的情形,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第三类特殊组织是合。以脏腑为中心,直接连属脏腑的血管古人叫大络,穿行组织之间、肉眼可视的动静脉叫血脉,三焦微循环是微血管的天下,横向连络微血管的细小血管古人叫络脉,更细的联系络脉的血管叫孙脉……这是一个层级结构,由宏观到微观,步步深入。在这个层级结构中,三焦微循环直接滋养组织,脏腑功能通过血脉传递作用于各类组织。所以,必须通过三焦微循环,脏腑才能将其作用投射到特定的组织,而这些组织就是合,即脏系功能的集中投射区。最著名的合组织叫五脏之合:肝合筋,肾合骨,心合脉,肺合皮毛,脾合肌肉。如何理解呢?

心主脉好理解。脉其实是脉气、血脉的综合,即心主输出、循环和血管功能的综合,经典认为,这是由心主导的。但是,血管接受的是中枢神经-体液调节,如高血压患者,交感兴奋,血管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这必然影响心脏输出、循环功能。所以,心主脉其实是心神主脉,更明白地说,是中枢通过调节心脏、血管而主脉。如此而言,调节脉气的主宰是中枢,心不过是中枢调节的使者,没有心主,心神不能主脉,这才是合组织的真切含义。

按这个逻辑,如肺主皮毛,即中枢调节肺系,影响血容、血压,升降体温,开阖汗孔,能主导皮肤表层组织器官的功能,以皮肤、毫毛、汗孔等作为集中投射的对象。在这里,毛发其实是个象征,也是个代表,它像秋天成熟的庄稼,代表皮肤的营养水平,并不是说肺系只关心毛发,不计其他。肺是相傅之官,心怀天下生灵,怎么能说只管毛发呢?

脾主肌肉也好理解,虽然有点绕。脾是生化水谷精华、为肝系提供代谢底物的。肝代谢生成的津液必须回流肺系,交换气体,化赤为血,灌输于心,再由心主输出才能滋养肌肉四肢。如此一来,虽然在根本上,脾决定着肌肉的营养状况,但毕竟不是直达肌肉的,那古人所谓的脾主肌肉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古人所讲的“脾为胃行其津液”,真正的意思是,胃气为脾行其津液,脾为胃气供给津液;脾代谢提供了滋养肌肉的基础,胃气在心神的指挥下输出灌注,滋养肌肉四末,精神调节,神气之使,脏腑之合,缺一不可。

肝主筋比较复杂。肝的物质能量代谢和回流肺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血液的质量,不仅是筋,主要是心脑,更依赖于肝功。所以,肝代谢、回流的状态,是启动中枢、调节代谢的主要信号源,对心肺调节也有直接激发作用。交感亢进,肝代谢加强了,但消耗大量水谷精华,生成的津液也不能顺畅回流入肺,造成心脑供给不良,于是在中枢调节下,心肺紧张兴奋,呼吸、心搏加强,但津液无源,回流艰难,心脑反而愈加严重缺血缺氧,迫使中枢迅速改变调节模式,重新分配血液,导致内脏、肌肉、关节、筋膜等组织失去有效供给,久而久之,筋膜病变,或痿或痹;相反的,迷走神经持续兴奋,肝代谢低迷,胆汁排泄过多,大便溏泄,水谷精华流失,肺、心回流、输出无力,同样也会造成心脑缺血缺氧,从而启动代偿机制,重新分配血液,关节、筋膜丧失有效供给,产生病变。所以,肝代谢、回流的状态,若不是阴阳冲和的,总会造成血液重分配,筋膜、关节失养。虽然筋膜、关节的最终主导者还是中枢,但肝代谢、回流是最重要的中介和信号源,没有肝冲和的代谢、回流,筋膜、关节必然失去有效供给,产生各种病证。这才是肝主筋的真切含义。

肾主骨最复杂。主骨的肾,当然不只是泌尿系统的那个肾,而是在中枢调节下,能特别影响骨骼营养、造血过程的以肾冠名的功能。骨,首先是“骨为干”的那个骨。什么是干?古有天干地支,干是一个系统的核心构架,能代表系统运行的大规律。如干支纪年,其实是表征四季阴阳变化的一个系统:甲乙代表木,这是春季;丙丁代表火,这是夏季;戊己代表土,这是长夏;庚辛代表金,这是秋季;壬癸代表水,这是冬季。十个天干轮转一周,一年四季的阴阳变化尽在其中矣!这就叫做四季恒度。骨也是如此,骨的生、长、壮、老、已记录了人一生,支撑着人的一生,与中枢神经-体液调节直接相关。这是肾主骨的第一层意思。

交感兴奋,或类似交感调节效能的激素释放,使甲状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分泌增多,而甲状旁腺素浓度的增高,使肾系加强对钙的重吸收,抑制对磷的吸收,造成低血磷-高血钙病态;同时,又能刺激骨细胞膜提高对钙离子的通透性,促进破骨细胞生成,激发小肠对钙的吸收,大大提高血钙浓度。血钙浓度升高,虽能抑制甲状旁腺分泌,但在病理状态下,高血钙的损伤是深刻而持久的。首先是周身骨骼疼痛、行动困难,甚至造成骨畸形、骨折、牙齿脱落;其次是抑制肾的磷吸收,使钙盐在一些组织中沉积,形成结石,多饮多尿;再次是抑制中枢,皮层兴奋性不足,肌张力减弱,极度疲劳,智力、记忆减退,情绪不稳,失眠,性格改变,甚至引发精神病。肌张力不足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胃肠道运动迟缓无力,造成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产生消化道溃疡。这是肾主骨的第二层意思。

促进造血的刺激因子的生成与肾、血管、免疫系统有关。如红细胞生成素主要由肾小管内皮细胞合成,失血、低氧可刺激其合成增多。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主要来源于T细胞、B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主要来源于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主要来源于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雌激素能调控造血干细胞增殖、定型,白细胞介素能调节其分化,转化生长因子能调节其增殖、冬眠、静止、分化。对骨髓造血功能的调节,血液质量只是初始的刺激信号,血管内皮细胞代谢将启动造血过程,在中枢调节下,肾系、免疫、血管等相关组织功能的改变,能促使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最终成熟。这是肾主骨的第三层意思。

总而言之,肾主骨终究还是一个中枢主导的过程,不仅决定着电解质的平衡、内环境的稳定,决定着造血功能,而且记录着人的一生;骨骼作为中介组织,它的生化与运化,健康与疾病,最终还是由中枢主导的。

以三焦微循环为基础构成的最大、最重要的组织,就是极富中医特色的经脉系统。那么,什么是经脉?

经脉与三焦密切相关,这是我们已经感觉到的,但三焦本身还不是经脉,它只是经脉的组织基础之一,对这一点,我们只要想一想循环系统的解剖就清楚了。循环系统的核心是那些大的动静脉,它们决定了循环的走向。从大的动静脉渐次分出的次级动静脉,直到深入组织之后,才逐步形成了微循环,也即三焦。这样一来,三焦就有了两个特点:在宏观上,有一个大致的循行方向,在微观上则不能明确定位——这不正是经脉的特点吗?由大的动静脉、次级血脉联合决定的规律性的三焦循行构成了十二经,深入体腔的是经别,散于皮肤、肌肉表层的是皮部,维络筋骨的是筋经,穿插于组织间隙的是络孙之脉,网状分布的是膜系,结为集束的是大络。不是有三焦就一定有经脉,也不是有动静脉就一定有经脉,微观三焦与宏观循环之构造、功能、调节的综合,才是连属周身上下表里,滋养组织,实现中枢、系统、局部调节功能的经脉系统。

经脉是宏观循环、微观三焦结构、功能、调节的综合,所以只弄清三焦微循环是不够的,还必须弄清宏观循环,特别是静脉循环。现代解剖将静脉循环分为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心静脉系三部分,我们只能择要而论。

上腔静脉回流的要害在于,它能回流头部、颈部、手臂、肩膀的动脉血,通过胸静脉络属胸膺,通过奇静脉沟通上下,特别是能络属食管上段、纵隔、心包、支气管、两肋、舌、咽、甲状腺,其流向特征恰与手经重合: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以锁骨下静脉系为主;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以颈静脉、奇静脉为主;手厥阴心主-手少阳三焦经以胸静脉、奇静脉、颈静脉为主,它们彼此贯通,构成了一个大系统,凡后之脊背,前之胸膺,上之脑中、颠顶,下之肠系,尽皆属焉。

下腔静脉系由髂外静脉系(回流下肢)、胸腹壁静脉系(回流筋膜系统,脐周静脉除外)、肾静脉系(回流肾,肾上腺、睾丸、卵巢、膀胱、子宫、阴道、外生殖器、肛门下部,以及直接注入下腔静脉的膈下静脉、腰静脉所属的动脉血)、肝静脉系、椎静脉系构成。对下腔静脉系,我们主要关注几条脏支回流。

肾系回流指肾静脉,肾上腺静脉,左侧睾丸(卵巢)静脉至下腔静脉的回流系统。肾脏吸收水津,排泄尿液,清洁血液,调节血容、血压、体温,维持电解质平衡、内环境稳定,其静脉回流极有特点:首先是流量大,能滤过心输出总血量的1/5~1/4,相对过血量超过肝、脑,居诸脏器之首;其次是路径短,动脉血直接来自腹主动脉,有利于滤血;再次是能自我调节,当灌流压在80~180毫米汞柱之间波动时,肾犹能自主调节流量,维持血流稳定。

肝系回流是指肝门静脉收集下消化道(包括食管腹段)、胃、肠系、脾、胰、胆囊、盆腔、附脐静脉回血,入肝后经由小叶下静脉汇合而成的左、中、右肝静脉,再从腔静脉沟注入下腔静脉,回流肺系的巨系统。肝门静脉系首尾两端都是毛细血管,无瓣膜,非常容易瘀堵、逆流;同时,它还是交通上下腔的主要通路,主干有3条:

肝门脉-胃系统:起肝门静脉,经胃左静脉、食管静脉丛、食管静脉到奇静脉、上腔静脉,回流肺系。

肝门脉-胸腹壁系统有四支,皆起自门静脉,由附脐静脉、脐周静脉网,一路经腹壁上静脉、胸廓内静脉、头臂静脉,至上腔静脉回流肺系,一路经胸腹壁静脉,胸外侧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至上腔静脉回流肺系,一路经腹壁下静脉、髂外静脉、髂总静脉,至下腔静脉回流肺系,一路经腹壁浅静脉、大隐静脉、股静脉、髂外静脉、髂总静脉,至下腔静脉回流肺系。

肝门脉-脾系统有两支:起自肝门脉,经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直肠上静脉,至直肠静脉丛,一路经直肠下静脉、髂内静脉、髂总静脉,至下腔静脉回流肺系,一路经肛静脉、阴部内静脉、髂内静脉、髂总静脉,至下腔静脉回流肺系。

正常情况下,这些交通上下腔的侧支循环管径细小,血流量少,当肝门静脉因回流受阻,或交感亢进、拘急收缩之时,侧支循环开放,管径扩张,血流增多;同时,由于血流量骤然增加,原来细小的交通支不堪过流,或在食管静脉丛,或在直肠静脉丛,或在脐周静脉丛,怒张委屈,青筋暴露,病成静脉曲张。若食管静脉丛、直肠静脉丛曲张处破裂,就会造成呕血、便血,若侧支循环失去代偿能力,就会引起肝脾肿大,病成臌胀、腹水。

盆腔诸脏器静脉在器官壁内或表面形成丰富的静脉丛,男性有膀胱静脉丛、直肠静脉丛,女性有子宫静脉丛、阴道静脉丛。睾丸静脉起自睾丸和附睾小静脉,汇成蔓状静脉丛,构成精索的一部分,经腹股沟管进入盆腔,汇成睾丸静脉,左侧以直角汇入左肾静脉,右侧以锐角注入下腔静脉,所以左睾丸静脉易发生精索静脉曲张。卵巢静脉起自卵巢静脉丛,在卵巢悬韧带内上行,注入部位一如睾丸静脉。男女前阴之血回流髂内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男女后阴之血回流起阴肛静脉,注阴内静脉,再注髂内静脉,最后汇入下腔静脉。直肠下静脉经肛门静脉丛、直肠上静脉,与肝门脉系的肠系膜下静脉沟通。膀胱血供由骼内动脉前支的膀胱上下动脉负责。在女性,除上下膀胱动脉供血外,还有阴道动脉、子宫动脉供给膀胱。膀胱静脉网状分布于膀胱壁层,其主干走膀胱底部静脉丛,在男性与膀胱及前列腺之间的静脉丛汇合,最后流注髂内静脉。盆腔内诸静脉,位置低,道路迂曲,多网状分布,无静脉瓣,所以很容易造成瘀血,病成癥瘕积聚。

足经六脉与下腔静脉回流路径也是高度吻合的: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以奇静脉、肝门脉、髂外静脉、胸腹壁静脉、胃左动脉、舌静脉为主;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经以颈静脉、椎静脉、腰静脉、肾静脉、膀胱静脉丛、髂外静脉、肝静脉、肺静脉、甲状腺静脉、舌静脉为主;足少阳胆-足厥阴肝经以颈前静脉、胸静脉、肝门脉、胸腹壁静脉、髂外静脉、肾系静脉、腹壁浅静脉为主。足经系统的特别之处在于,腰脊、下肢、腹腔、胃肠道、盆腔供血皆出自上焦,回流沟通上下腔静脉系,上至巅顶,供血绝无近水楼台之便,回血却有负重远行之难,重力效应突出,当供血发生障碍,心脑供给不足时,常常首先牺牲胃肠道、下焦血供,造成组织缺血缺氧,多病痿痹、癥瘕、厥逆等证。

就血液循环而言,心、肺、胃中脘以上诸器官、组织其实是一个功能整体。心功能性循环起右心,入肺,回左心,输出外周,再回到右心;营养性循环,即冠状动脉循环,起左心,经左右冠状动脉、小动脉注入毛细血管网,出静脉丛、右心冠状窦,回右心房。肺功能性循环起右心,经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注入肺泡毛细血管,交换气体后,出左右肺静脉,回流左心。肺营养性循环有两支:支气管循环起左心,经胸主动脉注入肺泡壁毛细血管网,经肺静脉、支气管静脉回左心;支气管壁静脉丛循环起左心,出支气管静脉、肋间静脉,经半奇静脉、奇静脉回右心。呼吸性细支气管静脉丛大部分与肺小动脉联网汇入肺静脉,一小部分由支气管壁、邻近组织形成静脉丛,汇成支气管肺静脉,流注肺静脉。气管隆突、叶、段等支气管壁之静脉丛是真正的支气管静脉,经肋间静脉、半奇静脉、奇静脉回流右心。支气管壁之肌肉层有内外之分,肌肉层内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丛穿行,且络属管壁肌肉层下的毛细血管丛。肺动脉高压、支气管拘急、管壁肌肉收缩,迫使血液进入肌肉层下的毛细血管丛,而肌肉层内静脉血难以回流,使得支气管静脉瘀血,组织失养,导致水肿、管腔狭窄,病发喘咳。

我讲过,古人是多少有些心胃不分的,说胃气,其实是说心气,但这并不是一个解剖错误。胃系上起咽喉,循食管,至于腹中,下接十二指肠,它的血供十分特殊:动脉血供,咽喉段由甲状腺下动脉供给,胸段由支气管动脉供给,胃中脘以上由起自胸腹主动脉的胃左动脉供给,从而连属心肺,胃中脘以下由肝动脉、脾动脉供给,因此属于肝系;静脉回流,下属肝门脉,上属肺脉,连属甲状腺、面静脉,后属椎静脉丛。

胃系如此奇特、复杂的血供构造蕴涵着极为特殊、极为重要的价值。胃中脘以上的动脉血供属胸腹主动脉系统,静脉回流归于肺系,与心肺关系更为密切,在功能上实属上焦,主要体现运化功能。说到底,这一部分的胃,它根本就不属于胃系,反倒是心肺功能的一部分,综合了机体的运化之能,可称为胃气之阳。胃中脘以下的动脉血供出自肝系,静脉回流归于肝门静脉,这种构造使之与肝脾关系更为密切,在功能上属于中焦,总和了机体的生化之能,可称之为胃气之阴。胃中脘以下的“地气”,是受纳腐熟的消化系统的胃,与肝脾活动统一,说是机体生化能力的综合;胃中脘以上的“天气”,名曰胃之大络,与心肺活动统一,是机体运化能力的综合,这有什么意义吗?它的重要意义在于,胃中脘是人体上下的阴阳分界,上为运化之阳,下为生化之阴,上阳下阴分界、交合于此,综合起来就是一个胃气!因此,只有运化、生化和谐交融于胃中脘,胃气冲和,大气才能循度升降,阴阳才能顺利转枢;反之,运化、生化不平乖戾于胃中脘,胃气不和,则必然阴阳厥逆,甚至阴阳离别,胃气断绝,必死无疑。所以,“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不是能吃东西则生,不能吃必死,而是说机体运化、生化阴阳分离了,必死无疑。胃气综合了运化之阳、生化之阴,而上焦心肺,中焦肝脾,下焦肾直接主导运化、生化,脏腑、经脉病变也必然导致运化、生化不平,胃气上下失衡,同时胃之大络连属心肺,静脉回流归于肺系,所以脏腑、经脉病变必然见之于手太阴寸口、足阳明人迎,据此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诊脉推断脏腑、经脉的各种病变,这是中医脉诊所以可能的根本原因。古人说,治病必求于本。阴阳不平,主要就是胃气不平;胃气不平,其实就是运化、生化不平;运化、生化不平,责之于脏腑、经脉,其不平也,必然有所分别;有所分别之运化、生化之不平,必然见之于寸口、人迎;寸口、人迎之特殊脉症,必然反映病理之本。所以,察色按脉,辨别病理之本而加以治疗,纠正胃气不平,恢复运化、生化和谐关系,这是治病的基本大法;寸口、人迎再现冲和胃气,“脉大为进,脉小为退”,胃气回归是疾病治愈的判别标准。总之,古人所说的胃含义复杂,最专门的是指受纳腐熟的胃,扩展开是代表生化之能的胃,更广泛些是杂合运化之阳、生化之阴的胃气,这其中,运化之阳其实就是心气。所以,古人心胃不分,这实在不是一个解剖错误,而是根据对脏腑功能、血液循环的深邃认知才得出的令人惊叹的结论,说它是理解中医的一个关键,也不为过。

说到三焦经脉,还必须搞清楚一件事,这就是命门!

《难经·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藏六府。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太素》无“肾间”“通”三字。“三气”不辞,实为“生气”之误。动通中,和也;动气,就是中气,即冲和之气。命,令也,指精神调节的指令。原通元,首也;又通源,根本也,原气不仅根本,而且至尊。什么是原气之别使呢?别,分解也。使,王之使者,宣布王命,交通内外,协和四方。凡实现中枢调节功能的中介组织都是王的使者。原气之别使,就是原气在另一条道路上的使者,这个使者,叫三焦。为什么叫别使,不叫正使呢?原气不会只把精神调节的指令宣布给三焦,不给脏腑,毕竟脏腑才是主要的;和脏腑比较起来,三焦只能是别使。总起来,脐下的冲和之气,能发出精神调节的指令,生长十二经,所以叫做原。作为原气别使,三焦主导交通,流行生气,络属所有脏腑。所以,原气是调节三焦的宗主,而三焦流行之所也能反映出原气的调节。因是之故,通过调节三焦流行,进而调节原气,自然也就能治愈五脏六腑的疾病了。

三焦之原,肾间动气,不仅是精神宣布命令的门户,调节五脏六腑的根本,也是十二经根本、呼吸之门,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其实,围绕命门之所以纠缠不清,主要是因为古人对以肾冠名的功能难以分辨,讲不清楚。今天看,经典中以肾冠名的功能分作三层:“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这个肾,是作为泌尿系统的肾,主导排泄尿液,维持血容、血压、体温,不妨叫肾功;“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这个肾,是作为内分泌系统的肾,分泌肾上腺髓质激素、皮质激素和性激素,功能在第二层,不妨叫肾神气,简称肾气;人体遗传的、中枢性的、整体的调节能力与模式,属中枢神经-体液调节系统,肾气只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是最高级的第三层功能,不妨叫肾精。对照以肾命名的三层功能,所谓命门,其实很清楚,就是肾气出入、调节三焦的门户;所谓原气,就是肾气调节三焦经脉系统的能力与模式,至于左肾、右肾、肾间、脐下之类,都是指示命门位置的,其实质就是左右髂总动静脉交汇之所。这个地方,外有关元、中极,内有血脉交通,来自下肢、周边脏腑的静脉血完成了各自的使命在此汇聚,走下腔静脉,回流肺系,来自心肺的动脉血在此分离,奔赴各处,宣布王命,来的走的汇聚于此,分别于此。因是之故,精神调节也必然集中于此、区别于此。这不就是肾气出入之所、命令之门吗?这个门户,交汇了下焦肝系、肾系的冲和之气,共中隔肌、腰、髂属贤系、胁肋、季胁、胸腹壁属肝系,功能上包括了肝系的代谢、回流、收集、净化、修复组织,以及肾系的作强、排泄、生殖、运动,是机体生化的核心构造、传统的冲脉系统的组织基础。更妙的是,类似的构造也由左右颈动静脉构成。据此,《素问·海伦》所谓的“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办理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在于柱骨上下,前在于人迎”,也就有了着落。

肾气,通过命门,将精气的调节指令宣布给三焦,这个过程放在今天看,也是极有道理的。肾功升清泌浊,减少或增加微循环组织间液,改变电解质浓度,影响内外三焦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肾上腺髓质组织本质上是交感神经的延伸,能收缩三焦微血管,直接影响三焦灌注、流行、输出,令三焦少灌缓行。肾上腺皮质激素能促进物质能量代谢,将大量营养物质输入血脉,改变血流变性质、三焦物质构成,影响内外三焦交换,令三焦多灌迟滞。肾功、肾气结合起来能有效调节微循环形态,增强或削弱整个循环系统的效能。所以,所谓命门,不过是肾功、肾气综合调节微循环,进而调节全身经脉系统的构造与机制;所谓原气,不过是肾功、肾气出入命门,改变三焦微循环形态,调节经脉系统的能力与模式,如是而已。

肾精之使叫肾气,肾气调节三焦别称原气,而原气治理经脉系统的使者,古人叫奇经八脉。

何为脐下动气?脐下即关元所在,关元这个地方的冲和之气,就是脐下动气。任脉、督脉、冲脉一源三歧,皆起于肾下,这个位置恰好与关元重叠。奇经八脉,只有任督二脉有自己的腧穴,连冲脉都没有。冲脉,即冲和之脉,它的特点就是阴阳冲和。冲脉起气冲,下交任脉、督脉于会阴,中交脉宗气于膻中,上交任脉于颃颡,前并阳明而交任脉,后走伏冲而交督脉,它的冲和之气,如同树根滋长树枝一样生出十二经脉。但是,冲脉没有自己的腧穴,在性质上属于络脉系统。所以,中枢调节三焦经脉,一定是通过任督二脉治理冲脉,再由冲脉治理阳明,从而调和十二经、五脏六腑的。这就是胃与冲脉都叫做十二经、五脏六腑之海的原因。

任脉、督脉、冲脉一源三岐,皆出肾下,下交会阴,上交百会,是一个严密的大系统:脊背有督脉,胸腹有任脉,纵向上下有冲脉,横向环绕有带脉,阴阳维脉作为巨大的络脉系统维络、规范诸阴诸阳正经,阴阳跷脉络属足少阴、足太阳,贯通上下,这样一个大系统,要拿来干什么呢?一言以蔽之,总领三焦经脉!

督脉总领诸阳,任脉总领诸阴。何谓领?领者,头颈也,引申开就是治理;《乐记》“领父子君臣之节”,这个领就是治理。所以,任督二脉的工作是治理诸阴诸阳正经的。治理什么呢?冲脉贯通太阴、阳明,上出颃颡,下出气冲,渗诸阳,灌诸阴,交合营卫,升降大气,性质冲和,为五脏六腑、十二经之海。冲脉,即活力满满的动脉、无偏阴阳的冲和之脉,任督二脉既然是总领阴阳的,那冲脉只能是由任督二脉交合而成的。换言之,任督二脉直接治理的,正是冲脉。

冲脉又如何能治理十二正经呢?奇经与正经的关系,经典说,奇经如湖泊,正经如江河。江河满溢则泻入湖泊,江河干涸则湖泊回馈,总的结果是使江河既不因水盛而泛滥,也不因水枯而断流,也就是说,奇经是通过缓冲、补益的方式治理正经的。所以,任督二脉、冲脉与十二经有这样的关系:十二正经为径流,冲脉为周边河岸、湖泊;十二经水盛泛滥则溢入冲脉络系,十二经水流枯竭则冲脉之水汇入正经;任督二脉治理冲脉阴阳,当阴经不足时,任脉缓冲、补益冲脉,将冲脉阴络之水汇入阴经,当阳经不足时,督脉缓冲、补益冲脉,将冲脉阳络之水泌入阳经。与此同时,阴阳维脉交通、维护、规范阴阳正经,作为冲脉的后援与补充,与冲脉协调动作,避免冲脉过用虚竭;阴阳跷脉作为足少阴、足太阳的络脉系统,在督脉的治理下,与冲脉协调动作,及时增益命门原气,使之不至于迅速衰竭。这里还要特别讲一下带脉。带脉循行腰腹,是任督二脉横向的络脉系统,与冲脉正好纵横相对。带者,绅也,意思是大带。申,即神,阴阳不测谓之神。所以,绅这条大带,能变换阴阳,无比神奇,深奥难测。为什么呢?带脉出足少阳,络属任督二脉,连属宗筋、阳明、少阴,犹如任督二脉与足少阳、足少阴之间的中介系统。足少阳是中正之官,足少阴是作强之官,它们都能转阴为阳、转阳为阴。所以,带脉实属任督二脉之使,能缓冲、补益足少阳、足少阴,进而转枢阴阳,升降大气,规范经脉流注,变化水火,与冲脉配合,从机制、物质两方面,辅佐任督二脉治理经脉系统。总之,任督二脉代表中枢神经-体液调节的不同倾向,冲脉是任督二脉与十二正经之间的使者,阴阳跷维是冲脉的后援与补充,整个系统是通过缓冲、补益的方式实现治理正经,调节三焦微循环,滋养脏腑,维持生化、运化活动的。奇经八脉之间的关系可图示如下:

今天看,所谓奇经八脉,实际上就是那些沟通上下腔的静脉回流侧支,以及左右髂总动静脉中枢调节特性的综合。如前所述,左右髂总动静脉位在关元、肾下,是静脉回流、动脉分流的交汇点,集中体现了中枢神经-体液调节的效能,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椎骨血供自上而下由椎动脉、肋间后动脉、腰动脉和骶外动脉分出的椎间动脉供给,回血汇成椎内外静脉丛,再汇入椎间静脉,自上而下分别汇入椎静脉(回颈内静脉)、肋间后静脉(回奇静脉)、腰静脉(回下腔静脉)。椎内静脉丛回流椎骨、脊髓之血,注于椎间静脉,椎外静脉丛回流椎骨、周围软组织之血,它们在椎间孔、黄韧带之间的裂隙处连属,特别是椎内静脉丛,在枕骨大孔处与颅内的基底静脉丛连属。所以,椎静脉系是沟通上下腔静脉系的重要通道,且能通过奇静脉沟通肺系,将身体前后联为一体。当咳嗽或呕吐时,腹内压突然增高,下腔静脉不能正常受纳腹腔、盆腔静脉回血,此时血流可经骶外静脉、腰静脉和肋间静脉返流,再经椎内静脉丛注入上腔静脉;但同时,由于肺内压增高,回流不易,遂导致腰脊、颈部循行障碍,项强、腰脊痛。胸腹壁在组织上称作筋膜,本身就是沟通上下腔循环、微循环的构造,浅层多脂肪,深层多纤维,血管、淋巴管、神经穿插密布,联络成网。胸腹壁静脉系分深浅两层,都属交通上下腔的构造。浅层静脉由三部分构成:肝门静脉通过脐周静脉网、胃左静脉、食管静脉、奇静脉连属上腔静脉,回流肺系;脐以上静脉注于腋静脉、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回流肺系,脐以下静脉注于髂外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回流肺系。胸腹壁深层静脉由腹壁下静脉(出髂外静脉)、腹壁上静脉(胸廓内静脉)构成,下走股静脉,上走腋静脉。下肢及髂外静脉系起股静脉,汇集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之后,注入胸腹浅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至上腔静脉回流肺系。沟通上下腔静脉系的回血构造与奇经循行是高度吻合的。椎静脉系与督脉,肝门脉系与任脉,奇静脉系与冲脉,腰静脉系与带脉,胸腹壁静脉系、下肢及髂外静脉系与阴阳跷维,都仿佛镜像与实物,虚实重叠,如影随形。奇静脉系、椎静脉丛系、肝门静脉系、胸腹壁静脉系、下肢及髂外静脉系沟通上下腔静脉系,在主要静脉回血障碍时能建立侧支循环,所以是一个代偿调节系统,与奇经缓冲、补益十二正经的作用恰好符应。奇经又如何充当原气之使,治理十二经呢?这就是功能性、调节性的存在形态了,用实体存在观无法解释。事实上,如果连沟通上下腔的侧支循环,即奇经,都失去了代偿作用,那主要的静脉循环必定早已严重障碍,中枢调节也必定早已深陷危局。所以从功能、调节的角度看,凡奇经病都属难治,正如湖泊必干涸于江河之后,奇经也是在十二正经严重损伤之后才发生显著病变的;也就是说,奇经作为三焦经脉的治理者,它的功能、调节与中枢调节是同步统一的,是中枢性的调节系统。

总之,精神通过奇经治理三焦经脉。督脉起肾下、出会阴,女子则系其溺孔,男子则绕阴器、循阴茎,这是它深伏体内,出为络脉的部分,然后分走两路:身后一路从前后二阴之间绕过臀部,与足少阴、太阳络脉连属,再循足少阴贯通脊柱,连属于肾为核心,再向上循足太阳出颈项、入颃颡,至内眼角而出,上额交颠,入络脑中,转出下项,循肩髆内夹脊至腰中,入膂而行,维络于肾;身前一路循少腹直上,贯穿脐、心而入喉,上颐环唇,维系于两目中央之下。所以,督脉下能交通、规范前后二阴,交冲任二脉于会阴,上能治理阳维、太阳游行眼目、颈项,上巅络脑交诸阳、厥阴,交冲任二脉、厥阴于颃颡,身前则行腹里,贯脐心而入喉,身后则循脊背、颈项,总领诸阳。任脉起胞中,下会阴,别走两路:身后则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身前则循腹上行,入喉咙,与阴维交天突、廉泉,环绕唇口,入颃颡,交督冲二脉与厥阴,循面至两目之下而终。所以,任脉上能游行咽喉、颃颡、眼目而交冲督二脉、厥阴、手足阳明,下能交冲督二脉于会阴,身前则携足三阴而行,身后则散为络脉,总领诸阴。任督二脉如人身子午,造分日夜寒暑,从躯体前后统领阴阳正经,调节寒温,升降大气,转枢阴阳。冲脉起胞中,出气街,分为两路:下则注少阴大络,走腘中、足胫,并足少阴而渗三阴,伏行出跗,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足趾;上则再分两路,身前并阳明上行,出颃颡,渗诸阳,灌诸阴,身后走伏冲之脉,潜行脊膂之间。所以,冲脉下交任脉、督脉于会阴,上交督脉、任脉、阳明于颃颡、两目、咽喉,共荣唇口,身前治理阳明上行,身后深入脊膂,为任督之使,乃十二经、五脏六腑之海,如通衢大道,交通、规范阴阳正经,升降大气,交合表里。阴阳跷维作为冲脉的后援、代偿组织,行走外周三焦,宣布精神之恒度,规范平衡阴阳,交通协和四方。带脉出章门,携足少阳,环绕腰腹,上交厥阴,下交冲脉、阳明、宗筋、督脉,变换阴阳,深奥难测。任督二脉,通过纵向的冲脉络系、横向的带脉转枢,从物质、机制两方面治理经脉流注,大气升降……真可谓奇经布列,八阵森然,正正之旗,堂堂之阵!

心为天,肾为地,肝气佐心而升主生化,肺气佑肾而降主运化,胃脾通衢,上阳下阴,交合于中,升降大气,出入水谷,合乎四季五脏阴阳之恒度,这个人体模型作为古典哲学的直接推论,晓畅明白,缺点是太过简约。现在,我们知道了脏腑、经脉学说,一个新的人体标准模型便呼之欲出了。

这个模型,以三焦四部分隔脏腑,以经脉系统连贯上下,以络脉系统维络表里。具体说,至上之焦为精神脑髓之府,上焦为脉宗气之府,中焦是脾胃、肝胆居处,下焦为肾、膀胱所主。天枢以上,为天属阳,天枢以下,为地属阴。胃气之阳,总和运化之阳;胃气之阴,总和生化之阴。阴阳交和,见之于太阴寸口。在天之经为阳系之经,在地之经为阴系之经。阳系经脉,属心肺主运化;阴系经脉,属肝肾主生化。所以,心为阳中太阳,肺为阳中太阴,肾为阴中太阴,肝为阴中太阳,脾为阴中至阴,胃为阳中至阳。大气升则阳经运化,大气降则阴经生化。运化至极,转枢生化;生化至极,转枢运化。大气升降,阴阳转枢,谓之神机;水谷入则大气升,表里交合,水谷出则大气降,上下交合,水谷出入,阴阳交合,谓之气立。因是之故,大气升降,阴阳转枢,水谷出入,表里交合,循度变化,谓之平人。任督二脉,分置两级,人身子午,造分阴阳寒暑;冲脉贯通上下、维络手足六经;奇恒之府,诸系膜、诸合窍,阴阳跷维,各据关隘;皮肉脉筋骨构成躯体,喜怒悲思恐表达情志。大气升降,阴阳转枢,水谷出入,阴阳交和,气血周行,如环无端,精神出入,恒有节度,合乎四季五脏阴阳变化之恒度,以为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