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色按脉
《清史稿》上有段文字,说叶天士“切脉望色,如见五藏”;制方不以成见,寒温视病而定,必胸有成竹而后施治;治病多奇中,“或就其平日嗜好而得救法,或他医之方略与变通服法,或竟不与药而使居处饮食消息之,或于无病时预知其病,或预断数十年后,皆验”……短短百来字,一位古代大医家的风采跃然纸上,“察色按脉,如见脏腑”也成为医者追求的至高境界。
诊断的目的是通过司外揣内、司内揣外,弄清内在规定与外在表现之间的本质联系,揆度奇恒,辨明病机,为制定治疗方案奠定思想和方法的基础。揆度奇恒,就是以恒度奇,以正常为标准,比较、度量、推测不正常。
《素问·脉要精微论》:“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看人面色:色红,但白里透红;色白,但白中微黄;色青,如光泽的苍璧;色黄,如透过网罗的雄黄;色黑,如厚厚的黑漆。五色含蓄鲜活,这就是正常的面色恒度,否则脏气失去约守,命数不长。
《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正常人的恒常之气由胃气赐予。人有胃气则生,没胃气则死。胃气是机体运化、生化的综合。胃气之阳主运化,胃气之阴主生化。人迎脉体现运化,稍盛则少阳病,再盛则太阳病,更盛则阳明病,盛极则阴不能守、阳不可制,病成格阳。寸口脉体现生化,稍盛则厥阴病,再盛则少阴病,更盛则太阴病,盛极则阳不能使、阴不可制,病成关阴。人迎、寸口皆盛,阳不能使,阴不能守,则病成关格,阴阳离绝,生命消亡。所以,比照于呼吸,若脉动不快不慢、不急不缓、不长不短、不虚不实,前后三部均称,上下九候冲和,负阴抱阳而无偏颇,合乎四季五脏阴阳变化之规律,这就是正常脉象,即运化、生化平衡之脉;若脉动不应呼吸,失其节律,或快或慢,或急或缓,或长或短,或虚或实,三部不称,九候不和,有阴无阳,有阳无阴,这就是不正常的脉象,即运化、生化不平之脉。脉动正常,就有恒度,不正常,就无恒度,就是病脉,而病脉之所以能被鉴别出来,就是因为已然确立了正常恒脉。
诊病之所以是可能的,是因为世间万物都有“出入升降,无器不有”这个普遍规律;之所以能实现,是因为有“欲知其始,先建其母”这个方法,而要达到工巧神圣的境界,就必须重视诊法常规,避免误诊、漏诊。
《素问·脉要精微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诊脉要掌握时机,在干扰最少时进行。什么时间干扰最少?平旦之时,即天亮之时,具体为3~5点之间。此时厥阴已尽,太阳已开,中枢神经-体液调节的影响最小,手太阴经气循行最明显,最容易查知有过之脉。平旦之时也是胃经即将流注之时,此时饮食未进,经脉未盛,气血未乱,阴阳无偏,脉象应当是冲和的,若非如此,就一定是阴阳偏颇的病脉。按脉时,还要观察患者的其他外症,对照脉象,两下综合,这样才能推断出五脏六腑的情形、正气的多少,从而判断预后。
十二经流注反映了中枢调节的近日节律,从诊断意义看,胃经流注之时就应该出现标准的冲和脉象,方便对照,结果也是不受干扰的、准确的。然而,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血液循环已从“整理内务”转移到了支持脏腑、经脉的功能,脉象反映的是脏腑及经脉生化、运化的情形,若不是阴阳冲和的脉象,那就一定是病脉。假如换个时间,调节机制发挥了更多的作用,脏腑、经脉病态已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正,再想看明白也就不容易了。
当然,也不是只有平旦之时才能诊脉。“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若能虚静,随时都可以诊脉。虚,就是排除内心的一切定见、烦扰,虚空若谷才能接纳、查知病症;若内心思欲杂陈就会抗拒外来信息,不能接纳、查知病症。静,就是审。绘画之审,色彩、形状分布疏密有序,虽绚烂之极,却毫不杂乱污浊,这叫做静。人心审度,求之必然,虽复杂至极而无纤毫之乱,这才叫做静。诊以平旦、内心虚静,这是对脉诊的一个常规要求。
“问诊首当问一般,一般问清问有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将诊疗经过参,个人家族当问遍,妇女经带病胎产,小儿传染接种史,疹痘惊疳嗜食偏。”
问诊常规,先问清一般情况,再问寒热、汗出、头身、二便、饮食、胸胁、听觉、口渴、旧疾、病起等,能收集很多很关键的病症资料。
诊法常规要重视一般情况的问询。一般情况,正如喻嘉言所总结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问题,是病因、病程问题,了解的是人在气交的情形,是从发病季节、生理特征、社会生活、基础病史、发病治疗经过、当前主症等方面,努力还原人在气交的具体情形,为诊断收集资料。当前主症对于推断病理有重要价值,但医者和患者的认知可能不一致。如少阴病,对患者来说,可能下利不止最痛苦,但对医者来说,脉微细、但欲寐绝对是要紧病症,治疗时也必须先恢复循环。主症有时还十分隐秘,需要联系起来看。如尿道口痒、少腹胀痛、小便不通,一般当然以为要紧,但主症却是尿道口痒。因为病患先有不洁性交史,下焦湿热拘急才导致了小便不通。所以单单清热利尿是不足以治愈此疾的,必须将解毒、清热、利尿、行气诸法并用才行。再如,西医名为肾炎、肾功不全、尿潴留、特发性水肿、透析失衡综合征、肾积水、脑积水、颅内压增高、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黄疸、结核性胸腔积液、肝硬化腹水、急性肠炎、梅花埃病、妊娠高血压等病,它们能表现出多少病症,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但如果口渴、小便不利同时出现,那就一定是这一系列疾病的主症,抓住了这个主症,才能对症下药,取得满意疗效。
中医诊法内容极为丰富,但最具特色、最有辨证价值的无疑是舌脉诊。
舌是暴露在外的肌肉组织。舌之润燥与消化系统神经调节有关,交感亢进则口干舌燥,副交感兴奋则口舌滋润,甚至唾涎不绝。面神经、吞咽神经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以及泪腺、鼻、腭黏膜腺、腮腺的分泌,使副交感兴奋,各腺体分泌增多,而口舌润泽。舌属至上之焦,循行舌中的营卫之气与精气、脉宗气关系密切,充盈质量决定舌色。应激初起,若只是脉宗气紧张应激,尚未出现血液重分配,则汗孔紧闭,肌肉寒战,发热恶寒,舌色、舌苔变化不大,与往昔无异;若交感持续兴奋,脉宗气亢盛,血液重分配,肌肉灌注充分,三焦淤积,则舌乳头增生,舌苔黄厚,舌色鲜红;应激持续期,精气、脉宗气、营卫之气大盛,肌肉灌注充分,汗孔大开,则发热汗出,舌色深红,舌苔黄白,或黄腻,或无苔;若精神急性失养,肌肉灌注断绝,则口噤,舌僵,肌肉抽搐,角弓反张,或神昏谵语,或狂躁不安;应激后期,血液重分配,只能保证心脑供给,肌肉灌注不良,营卫流行停滞,若副交感兴奋,代谢产物淤积,舌乳头因失养而坏死,则舌体胖大,舌色苍白,舌苔厚腻;若交感紧张,肌肉灌注不利,则舌体瘦小,干枯少苔,甚至无苔。
舌是重要的感觉器官。舌神经;面神经的鼓索支,以及舌神经舌支,吞咽神经分别支配舌前2/3、舌后1/3的一般感觉。面神经支配面部表情,它的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属副交感神经,控制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以及鼻、腭黏膜腺分泌,这些部位的湿润度是同步的。吞咽神经的副交感纤维支配腮腺,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舌后1/3。舌特殊的内脏感觉,即味觉,由面神经即鼓索支、舌神经舌支、舌咽神经负责,分别支配舌前2/3、舌后1/3。所以,舌的一般感觉、特殊感觉,是由舌神经、面神经鼓索支、吞咽神经负责的,口舌的润泽度也与之密切相关,而且它们都属颅神经,由中枢发出,出颅后直接连属相关组织、腺体,属精气调节的一部分。
舌下神经是颅神经的第十二对,发于延髓,主舌运动,是精气出入的重要通道之一。舌下神经起舌下神经核团,贯穿延髓,直达第四脑室底部,穿延髓网状结构,出颅沿途发出分支以支配不同舌肌,同时有连属迷走神经节和咽丛的分支。颏舌肌是最重要的舌外肌,起源于下颔,止于舌内,作用是伸缩舌、抬高或降低舌根、改变舌体宽度、长度及舌背曲度,使舌在口内做侧向运动。舌内肌改变舌体形状,使舌短缩、变窄、卷曲。若单侧舌肌无力,言语、吞咽基本不受影响。但双侧舌肌无力,或严重时,舌不能伸出口外,也不能侧向运动,吞咽、发声困难。所以,舌苔、舌色病变多为外周病证引起,舌运动病变多属中枢调节障碍。
舌诊有前提,不能无条件地根据舌象推断病证。首先,舌诊必须参照病证时相,是病患初起,还是旧疾缠绵,这非常重要,否则很可能得出错误结论。如病患舌苔黄厚、干燥无津,若不问患病新久,看到黄苔便断为热证,一味清热滋阴,必然坏事。因为这种黄厚苔可能是患病日久,三焦通行不利,代谢产物淤积所致,治疗应以恢复三焦循行为主,特别是对于久病患者,正气已虚,若不通行三焦,绝难清除淤积。所以叶天士以为:“黄苔若虽薄而干者,邪虽去而津受伤也,苦重之药当禁,宜甘寒轻剂养之”,可滋阴,但不宜清热。其次,舌诊还必须考虑患者有无基础病。假如患者本来就有脾胃病,舌苔厚腻,舌体胖大,则即使初患外感,也不会出现舌苔薄白、舌色淡红,这时就要——“舍舌从症”了,否则必然造成误判。最后,舌诊所得须分中枢、外周,这也是重要的参照。舌体运动障碍多属中枢病证,或口噤不能言,或吞咽不得下,或弄舌震颤,或歪斜不正,或蜷缩不出,或谵语郑声;舌形态病症,如舌肌痿软,舌体胖大、萎缩,舌面沟裂,舌苔剥落,皆属精气虚损,不得等同于一般外周疾病。舌诊若不分清中枢、外周,诊断的参考价值必然大打折扣。总之,舌诊首先要参照病变时相、基础病变,辨清中枢、外周,然后才能判定舌苔、舌色的病证意义,不能无条件地单凭舌象诊断。
舌诊纲领有舌质、舌色、舌苔、舌形态、舌运动等。古今医家对舌诊有很多论述,然以叶天士《温热论》中的总结最为周详切用。
“再舌苔白厚而干燥者,此胃燥气伤也,滋润药中加甘草,令甘守津还之意;舌白而薄者,外感风寒也,当疏散之;若白干薄者,肺液伤也,加麦冬、花露、芦根汁等轻清之品,为上者上之也;若白苔绛底者,湿遏热伏也,当先泄湿透热,防即干也,勿忧之,再从里而透于外,则变润矣;初病就即干,神不昏者,急养正,微加透邪之药;若神已昏,此内匮矣,不可救药。”
无论病患何证,病发初起,舌象都不应有太大变化,都应保持正常——不干不湿、不红不白、不薄不厚、不大不小、伸缩灵活,否则必有旧疾。因为应激初起,不应有显著的血液重分配,肌肉灌注当一如既往,舌象应保持原状,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参照。假如此时舌象变化很大,则这个病态舌象,如果不是应激过于激烈,肌肉灌注发生急性大变,就一定是原来基础病的反映。据此,我们就可以推断患者基础病变的情况,在治疗时注意兼顾。所以,舌色不变,舌苔薄白,这其实就是正常舌象,此时肌肉灌注还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只需治疗风证即可。病初即舌干,这是原有水津不足,若无神昏,则不太严重,可养正并稍加宣透,若已神昏,这就是内匮,正气不足以支持应激抗邪,所以不治。苔薄白而干、苔白厚而干,这是三焦水津虚少。一厚一薄,脾胃生化津液,病则三焦厚积,肺系运化津液,病则簿积,理固宜然。苔白而底绛,即舌质深红,舌苔白厚,这是营气瘀热、卫气淤积,治宜“先泄湿透热”“从里而透于外”。
“又不拘何色,舌生芒刺者,皆是上焦热极也,当用青布拭冷薄荷水揩之,即去者轻,旋即生者险矣。舌苔不燥,自觉闷极者,属脾湿盛也;或有伤痕血迹者,必问曾经搔挖否?不可以有血而便为枯症,仍从湿治可也。再有神情清爽,舌胀大不能出口者,此脾湿胃热,郁极化风,而毒延于口也,用大黄磨入当用剂内,则舌胀自消矣。”
芒刺,即舌乳头增生,不论舌色是白、是红、是绛、是紫,都属上焦热极。心在上焦,舌为心之苗。心热极,就是上焦脉宗气热极。舌苔不干,心烦、痞闷,这是脾湿盛。脾系湿郁,津液无源,心肺亢进,心肌耗氧太过,所以心烦。这种病证,卫气水湿淤积,营气心系火郁,必生皮肤疾病,搔抓之下,常留有抓痕、血迹。舌胀大不能回缩,但神情清爽,这就不是精气病,而是脾湿胃热、湿热停聚肌肉三焦,可用大黄磨入药中治疗,这是借鉴张仲景的泻心汤法。
“再有舌上白苔黏腻,吐出浊厚涎沫者,口必甜味也,此为脾瘅病,乃湿热气聚,与谷气相抟,土有余也,盈满则上泛,当用省头草、芳香辛散以逐之则退。若舌上苔如碱者,胃中宿滞挟浊秽郁伏,当急急开泄;否则闭结中焦,不能从募原达出矣……若舌白如粉而滑,四边色紫绛者,温疫病初入募原,未归胃腑,急急透解,莫待传陷而入为险恶之症。且见此舌者,病必见凶,须要小心。”
舌苔白厚黏腻,多吐浊浓涎沫,口甜,病为脾瘅,病理是脾系湿热;舌上白苔如碱,这是胃中旧有浊秽。假如舌苔如白粉、水滑,舌质紫绛,这是营气旧有瘀热,三焦淤积,热气消津而干燥,但还没有使脉宗气大热。这三种情况,都属病证初起,但有基础病变,治疗时必须兼顾,否则病邪将不能透出募原,或大热继起。有基础病,复感受外源刺激,则“见此舌者,病必见凶,须要小心。”
“再黄苔不甚厚而滑者,热未伤津,犹可清热透表;若虽薄而干者,邪虽去而津受伤也,苦重之药当禁,宜甘寒轻剂可之。”
白苔还在外三焦卫气之分,黄苔则入内三焦营气之分,若非旧有宿疾,黄苔出现,都属营气瘀热。若黄苔不浓,水滑,这是湿热,虽热但未伤津,可用苦寒;若苔薄而干,则湿热虽去,但津液已伤,不宜再用苦寒,只宜甘寒轻剂,这是养,不是治。
“再论其热传营,舌色必绛。绛、深红色也。初传,绛色中间黄白色,此气分之邪未尽也,泄卫透营,两和可也;纯绛鲜泽者,包络受病也,宜犀角、鲜生地、连翘、郁金、石菖蒲等清泄之。延之数日,或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络就闭,非菖蒲、郁金等所能开,须用牛黄丸、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恐其昏厥为痉也。”
舌色深红,便是热入营分,这个判断确是真知灼见。激烈应激初起,或应激已久,交感亢进,代谢旺盛,血液重分配,肌肉灌流增加,舌作为肌肉组织当然偏于红紫。初病舌色深红,但犹有黄白苔,说明病邪流连外三焦卫气,治宜兼顾营卫;病深,舌色深红鲜艳,脉宗气亢进,当以生地黄、连翘清心,犀角、郁金、菖蒲清泻精气瘀热;病久,或有基础病变,精气瘀热严重,神气不出,病成窍闭神昏之证,治宜牛黄丸、至宝丹,否则祸及中脑,必发痉厥。叶天士的这个经验说明:脉宗气亢进,至上之焦精气瘀热,回流不利,代谢产物淤积,细胞生存环境恶化,脑组织失养,可致神气不出、痰涎壅盛、窍闭神昏,若进一步影响中脑,就可引起肌肉阵挛,角弓反张,是为急性脑损伤的病变情势。
“再论舌绛而干燥者,火邪劫营,凉血清血为要。色绛而舌中心干者,乃心胃火燔,劫烁津液,即黄连、石膏亦可加入。其有舌心独绛而干者,亦胃热而心营受灼也,当于清胃方中加入清心之品,否则延及于尖,为津干火盛之候矣。舌尖独绛而干,此心火上炎,用导赤散泻其腑。若烦渴烦热,舌心干,四边色红,中心或黄或白者,此非血分也,乃上焦气热烁津,急用凉膈散散其无形之热,再看其后转变可也。慎勿用血药,反致滋腻难散。”
舌绛而干,这是营气瘀热,卫气水津虚少,应凉血而补津;若舌绛而中心干,这是脉宗气热盛,可用黄连、石膏清热。舌心属胃,舌尖属心,脉宗气热盛,可先见于胃,再见于心,或心胃俱热,可治以玉女煎、导赤散之类。但是,如果烦渴、烦热、舌心干燥,仅舌边色红,中心或杂黄白,这就不是营分大热,治宜凉膈散清泻卫分之热,不用凉血补阴之药。
“至舌绛望之若干,手扪之原有津液,此津亏湿热熏蒸,将成浊痰,蒙闭心包也……舌色绛而上有黏腻似苔非苔者,中挟秽浊之气,急加芳香逐之;舌绛欲伸出口而抵齿难骤伸者,痰阻舌根,有内风也;舌绛而光亮者,胃阴亡也,急用甘凉濡润之品;舌绛而有碎点黄白者,将生疳也;大红点者,热毒乘心也,用黄连、金汁;其有虽绛而不鲜,干枯而痿者,此肾阴涸也,急以阿胶、鸡子黄、地黄、天冬等救之,缓则恐涸极而无救也。”
若素有痰饮,或病延已久,则舌色绛不一定代表营分热盛。如病久,舌绛似干,则津液虽少,湿热却重,病成痰浊;如素有旧疾,舌绛、苔黏腻浊秽,治宜芳香;如舌绛,舌体肿胀,伸缩困难,这是精气病;舌绛而光亮无苔,或舌绛、色不鲜艳、干枯瘦小,这是津液大伤,病入虚损,舌乳头萎缩,只宜大补水津、阴分;舌绛,苔杂黄白,这是营分瘀热,津液不生,营养不良的疳积证;舌绛,杂有大红点,这是中毒,或出血病证,治宜凉血解毒。
“再有热传营血,其人素有瘀伤宿血在胸膈中,夹热而搏,舌色必紫而暗,扪之湿,当加散血之品,如琥珀、丹参、桃仁、牡丹皮等,不尔瘀血与热为伍,阻遏正气,遂变如狂、发狂之证。若紫而肿大者,乃酒毒冲心;紫而干晦者,肾肝色泛也,难治。”
绛是深红色,主交感亢进,代谢旺盛,营分瘀热。若舌色紫,则必有淤积,组织失养。若舌紫暗而潮湿,这是旧有瘀血,新受热病,而津液未伤,治宜活血清热,否则脑髓失养,如狂发狂。舌紫肿胀,这是中毒;若舌紫、干燥、晦暗,这是病入虚损,津液亡失,营分淤积之象,治宜养之补之、活血祛瘀,但取效不易,很难治疗。
“舌若淡红无色,或干而色不荣者,乃是胃津伤而气无化液也。当用炙甘草汤,不可用寒凉药。”
舌色淡红或苍白,或舌白干燥、色不鲜活,这是既无津液,脉宗气又虚,当用炙甘草汤全补胃气。
“若舌无苔,而有如烟煤隐隐者,不渴肢寒,知挟阴病,如口渴烦热,平时胃燥舌也,不可攻之,若燥者,甘寒益胃;若润者,甘温扶中。此何故?外露而里无也。若舌黑而滑者,水来克火,为阴证,当温之;若见短缩,此肾气竭也,为难治。欲救之,加人参、五味子,勉希万一。舌黑而干者,津枯火炽,急急泻南补北;若燥而中心厚瘖者,土燥水竭,急以咸苦下之。”
黑属肾,肾主水。舌黑水滑,这是有冬无夏,必须温煦;若舌短缩,这是精气枯竭,治疗不过是聊尽人意;若舌黑干燥,这是精气大热,必须泻心火、补肾水;若舌黑、干燥、中心浓厚,这是肾精虚少、胃中火郁,治宜咸苦。舌隐隐黑、无苔,这是肾精将竭,证属凶险,若心烦、口渴、舌干燥,可治以甘寒;若口不渴、肢冷、舌苔润,则属寒湿。这个道理在于,精气外显,内里必无,肾精外露,内里必虚。所以,偏于热者宜甘寒养之,不可苦寒攻之;偏于寒者,只宜温中填补。
舌诊始于《内经》,到了明清温病学派蓬勃发展,蔚为大观。但是比较起来,脉诊在历史上更受重视,特色鲜明,诊断价值也更大。
经典很少单独谈论物质、功能、调节,通常都是综合起来阐述。如血脉,它是血液、血管、功能、调节的综合,可理解为脉气,即被规范的、有滋养、调节功能的血液循环。它的变化,反映了物质精华的多少,脏腑、经脉功能的改变及精神调节的影响,从而能推断出病邪刺激、机体反应,营卫生化、运化,津液质量、水津虚实,以及精神调节、病患适应等多方面的情形,成就了中医独有的博大精深的诊脉技术。
为什么从异常的脉动能推断脏腑、经脉的病理改变?对此古人有很多解释,首先是血脉在人体层级构造中的位置。
《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血脉在人体层级构造中恰在中间,内有精神、脏腑,外有经脉、筋骨、肌肉、皮肤、毛发、孔窍,水谷精华出于胃气,血脉道路通达,营气独行经隧,至纯至粹,卫气出入阴阳,开阖大气。血脉这样一种构造上的特点,使得脉动既能反映内在精神调节,脏腑生化之功,又能反映外在营卫运化、组织营养之情,携带内外生理、病理信息,且能极为纯粹地反映出来。
《灵枢·营卫生会》:“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营者,匝居也;卫者,环卫也。营卫环绕中心比邻而居,周行护卫,这个意象特别生动,酷肖血液循环情状,决定了营卫循行必能反映脏腑、经脉的异常变化。营气周流内三焦,卫气流行外三焦,正常时内外营卫冲和无偏。营卫循行,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毫无瑕疵,完整无缺。若脉气流经机体某处,而该处不是一个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正常状态,那必然需要营卫加以修复、弥补,也就造成了营卫虚实关系改变,而这个变化,又势必影响整体循环,如原来是如环无端、毫无瑕疵的,现在有了缺陷;原来一日正好循行五十周,现在或多或少,不称其数;原来卫气出入符合昼夜节律,白天出阳系,夜晚入阴系,脉动也随之或浮或沉,现在当浮不浮,当沉不沉。总之,营卫循行是有规律的,打破了正常状态必然有病,而且也一定会以相应的异常脉动反映出来。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脉动异常?古人看人迎、寸口、趺阳、太溪,我们先只看寸口脉。
《素问·五藏别论》: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寸口脉为什么能反映五脏病变?原因在于,胃气,在生化是诸阴之海,在运化是诸阳之源。水谷精华入口,变化于胃气滋养五脏。所以,胃气是机体生化、运化之能的综合。气口之脉属于手太阴,连属于肺系为核心,肺系监测水津生化,而以胃气为根本。所以,五脏六腑生化、运化之情皆反映于胃气而见于气口。外在五气,都要通过肺系之鼻,变化于心肺。外邪刺激,以心肺为代表的脉宗气必然异变,肺系之鼻受纳外在五气必然异常,且通过肺系、手太阴而见之于气口。所以,不管是内在生化、运化,还是人体与外在的关系,只要有变,就一定会通过胃气变化,见之于气口。这就是寸口脉能反映内外病理变化、诊脉独取寸口的道理。
那么,怎样判断寸口脉是正常,还是异常的?“欲知其始,先建其母。”就是说欲知什么是病脉,必先确立平人之脉,也就是标准脉象。
独行于经隧中的营气,周流无已,终而复始,其盛衰反映了天地阴阳的纲纪。由于正常的四季五脏阴阳变化是有恒度的,所以结合中枢调节的近日节律,参照四季五脏阴阳的变化,就能给脉动确立一个标准,比较于这个标准,就能诊出病脉。
《素问·脉要精微论》:“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脉也是如此,是为四季恒脉。春脉,像鱼出没皮肤上下,光滑而轻灵;夏脉,蓬勃于皮肤之上,像万物有余,盛大而茁壮;秋脉潜入皮肤,像冬眠的虫子蠕动着将要沉下去了,懦弱而胆怯;冬脉,深藏在骨,像冬眠的虫子团聚起身体,又像君子安居在室内,安静而低调。天地之理与人同一,四季恒脉,其实就是五脏恒脉,四时阴阳变化的生、长、化、收、藏,在五脏也有相应的反映。
《素问·玉机真脏论》: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
这里的弦,当理解为“如弦之动”,其情状是“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端,物初生之题也,也就是初生之物的顶端。直,正也。长,生长之谓。意思是,春脉虽如弓弦一样振动,却是弱、轻、虚、滑的,就像初生之物的端顶正在生长着。“夏脉如钩”钩,曲钩也。钩是金属制作的,所以硬而滑,像万物蓬勃壮大。“秋脉如浮”浮,泛也,上下沉浮之义,就像万物收束、成就。“冬脉如营”营,匝居也。团聚于中,就像万物潜藏而搏动。
五脏脉,只有脾脉最难讲,经典作为一个问题特别提出。
《素问·玉机真脏论》: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脾脉,性质属土,无偏阴阳。既然无偏阴阳,所以正常时是觉察不到的,只有脾病了,阴阳偏颇,才能表现出异常来。这一段论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阴阳冲和就是无病之脉,这是一个标准。其次,不管何种脉象,虽有阴阳偏颇,若能符合四季五脏阴阳变化之恒度,气象冲和,那也不是病脉。再次,所谓病脉,就是阴阳偏颇之脉,而这种阴阳偏颇,又不符合四季五脏阴阳变化之恒度。又次,所谓死脉,或真脏脉,就是有生化无运化,有运化无生化,有阴无阳,有阳无阴,阴阳分离之脉。最后,把脾脉作为标准脉象延长了诊脉的时间,原来是平旦之时,现在整个上午,只要未进水谷,都可以参照胃脉、脾脉而诊脉了。这一段关于脾脉的论述,让和缓的脾脉显得特别重要,诸脉象都可参照脾脉而论定。在此标准下,正常脾脉宽缓轻柔,太过了如洪水,汹涌澎湃,衰竭了如鸟喙,不仅脉律不整,而且轻重无伦。参照脾胃脉,心脉钩为阳中之阳,肺脉浮为阳中之阴,心肺脉构成阳系之脉;肝脉弦为阴中之阳,肾脉沉为阴中之阴,肝肾脉构成了阴系之脉。阴阳两系之脉若应和四季,在无病时也能见到,而“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也落到了实处。
脉象可以从脉率、浮沉、虚实、脉形等几个方面加以刻画,这叫做脉纲。然而,究竟有哪些因素决定着脉纲呢?
胃之大络为运化之根,接续生化,肺乃水津、津液回流归宿,心主是营卫运化源头,三者综合而成的脉宗气,随呼吸而出入,奉养精神,贯通上下腔,物质精华之虚实,营卫生化、运化之恒度,精神调节之影响,毕现于斯。
《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日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日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脉率多少,是以呼吸频率为标准的。平人脉率,一呼跳两次,一吸跳两次,呼吸之间再跳一次,凡五跳,呼吸与脉动乃一比五,这就是无病。激烈运动,呼吸加快,脉率提高,但依然保持着正确的比例关系,这也是无病;常年锻炼,心肺功能强健,呼吸、心率同时减少还能维持周身血供,这也是无病。只有呼吸、脉率不成比例,这样的脉率才是不正常的:一呼跳一次,一吸跳一次,呼吸之间跳一次,这是一比三,为少气;一呼跳三次,一吸跳三次,呼吸之间跳一次,这是一比七,当然太过;一呼或一吸跳四次以上,有阳无阴,或绝不跳动,有阴无阳,或脉律不整,阴阳无度,这都是危险的病脉。
脉宗气有冲和之源,有营卫流行,有精神调治,应当是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若生化不及,肃降太过,回流艰难,输出又少,循环乏力,这当然就是少气了;若生化、回流、输出、循环太过,周身酷热,这当然就是多气了。脾胃更虚更实,水谷精华丰沛,心脑供给充足,脏腑安和,营卫柔缓,大气循度升降,这当然无病。然而,有阳明、无太阴,大气必升,有太阴、无阳明,大气必陷,升陷太过,都是病态。所以,脉宗气主营卫运化、大气升降、呼吸脉率、精神调治,是脉动的第一要素。
《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水谷精华由胃气输出,流注于肝系,循理滋养筋膜;同时,津液回流于心,将生命力循理流注于血脉,血脉将营气流注于经脉。经脉周流,回归肺系。肺系监测百脉盛衰,制定方案、规定节律,将生命力输运至皮毛末端。孙络之脉集合末端富于生命力之营气行于六腑,使六腑生化之生命活力阴阳冲和,流行变化于肝心肺肾四脏,使四脏营气盛衰浮如衡、沉如权。阴阳和洽的营气周流在气口形成寸脉,以此生死决矣!所以,营气生成,首先是回收滋养筋骨的髓液,其次是脾胃肝生化的津液,再是回流肺系的血液。营气的运化与调节,在外则散精于皮毛末端使寒温和洽,内则流注变化于脏腑,令五脏和调、六腑洁净有序。营气周流、阴阳冲和,则于寸口形成标准脉象,而据标准寸口脉就可以决断生死。所以,营气生化源于心,心神调和,则脉无所偏;营气回流终于肺,肺能治节,无需升降舒张压,则脉无宽窄;肝系代谢源于脾,脾无病则性质如土,脉不可见,柔缓而已。柔则和,缓则宽,肝代谢旺盛则津液充实,脉道宽和;代谢衰微则津液虚少,脉道狭窄。总之,营气多少决定了脉道宽窄,这是脉动的第二要素。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水饮精华出胃气,流溢、游行为卫气,出入三焦。水津生化始于脾系吸收,流散开来,一路随津液回流肺系,一路别回肠,在肾气通调三焦水道、肾系升清泄浊作用下,形成尿液输出膀胱。肺系监测水津生化盛衰,制定方案、规定节律,输出心系,令水饮之生命力四下散布,五经等齐和畅地循行,使营卫周流符应四时、五脏阴阳变化的恒度,似此则为无病常人。所以,卫气生化,首先是回流游溢于三焦的水津,其次是脾系生化的津液里内含的水津,再次是水液、糟粕别回肠之后,在肾气调节、疏浚下,膀胱渗泄之余而回流肺系的水津。卫气的运化,在肺系规范、心君调节下,由心主输出而散布四方,令五脏各尽所能、经气和畅地流行,于是营卫循行合乎四季五脏阴阳变化之恒度,如是则为无病常人,反之必患疾病。总之,卫气生化出于下焦,回流三焦,调于肾气;运化决于脉宗气,可以调和血容、血压、体温,平衡电解质,稳定内环境,和调五脏、顺畅经气,开阖阴阳,升降大气;其盛衰以肾气为根本,以三焦为通衢,以精神为主宰,以脉宗气为使者,所以能决定脉动能量。
脉动之能量,既有静压能,又有势能、动能。
《灵枢·动输》:“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及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为什么脉气至寸口而上鱼际之时,有十分之力冲击而上,有八分之力沉伏而下,最终衰减而还?原因是,脉气离开心脏时,就像箭忽然离开了弓弩,又像水流冲击下了河岸。寸口脉从上鱼际到衰减,残余的力量逐步衰弱分散,因有回流之力冲抵,所以行迹就微弱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血流离开心脏,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既有静压能,又有势能、动能。脉形长短主要取决于动能,脉形起伏、搏动力度主要取决于静压能、势能,但由脉形长短、起伏、力度合成的脉象,则是静压能、势能、动能的综合。这些能量由谁给予?当然是由心神、心主、肺气给予的。在心神调节下,在肺气辅助下,心主输出血液的力度、速度、质量决定了脉动能量,也决定了脉象的长短、虚实。
脉动能量由什么见证,又怎样衡量?
《难经》:“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关之前者,阳之动也……关之后者,阴之动也。”
古人将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九候,前阳后阴,上阳下阴,不上不下、不前不后的关中是个标准,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自此而别。脉象阴阳分布,与血液冲出心脏时的流体能量密切相关。心主输出能量大,能克服压力、阻力,脉动分布就偏于阳性,前后三部、上下九候脉象明显;输出能量小,不能克服压力、阻力,脉动分布就偏于阴性,前后三部、上下九候或有残缺,形状模糊。心主输出在纵横两个方向上的流体能量,决定了脉象的阴阳分布。同时,水津卫气作为脉宗气之使,调和血液容量、流体性质,而电解质的改变直接启动中枢调节、决定心主输出能量。综合起来,卫气最终决定了脉形长短、搏动力度,为脉动的第三要素。
精出心窍即为心神。心藏神,主血脉,中枢调节之于心脏,其效能必见之于脉气变化。
中枢对脉象的调节塑造一如脾脉,正常时看不到,阴阳偏颇,才能显现。大体上,中枢对循环的调节有两种趋向:一种是趋向于心肺功能的调节,一种是趋向于外周循环的调节。所以,在应激状态下,因遗传特质不同,循环改变也集中在两个方向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反应:一种是以收缩外周、升高舒张压、加强回流为主,另一种则是以强化心肺功能、升高收缩压、强调输出为主。舒张压升高,增加了循环势能,有助于水津、津液回流,这是对营卫生化的调节;收缩压升高,增加了循环动能,有利于组织灌注,这是对营卫运化的调节。机体就是凭借这两种方式,加强有效供给,增强心脑、肌肉灌注,以提高应激抗病能力的。
升高舒张压的中枢调节手段是兴奋交感,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从而收缩外周血管,增加外周阻力,提高循环势能,其血管效应表现为长而直、硬而劲,脉象呈现为紧脉、弦脉;同时,由于肝系门脉收缩拘急,回流障碍,肾系血管收缩,组织缺血缺氧,尿浓缩,水钠潴留,所以循环势能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但真正回流肺系的水津反而减少,于是卫气水津不能顺利流行于外周,交合营气,使毫毛竖立,汗孔闭塞,出现发热无汗,畏寒肢冷,肌肉、骨节、颈项、腰脊酸痛等病症,表现为一派麻黄汤证。
升高收缩压的中枢调节手段是兴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导致心跳加快,收缩加强,输出增加,循环增速,使收缩压升高,血液重分配,内脏血管收缩而减少灌注,骨骼肌血管舒张而血流增多,外周血管反而舒张;同时,呼吸加快加深,通气量增加,糖原、脂肪分解加快,血糖升高,游离脂肪酸增加,大量代谢产物进入循环,葡萄糖、脂肪酸氧化过程增强,在供给充足物质能量的同时,代谢方式也有了改变。由于心、肺、肝功能强化,大量津液进入循环,动能显著增加,所以其血管效应必然表现为粗而快,脉象则为缓脉、滑脉;同时,由于代谢方式、血液流变性质改变,肝门脉收缩拘急,回流艰难,三焦瘀阻,津液回流肺系阻力大大增加,心脑缺血缺氧,导致脉宗气紧张代偿,内热淤积,体温升高,汗孔开放,出现发热汗出,恶风,颈项强痛,脉浮缓等病症,表现为一派桂枝汤证。
麻黄汤证,收缩外周,升高舒张压,强化回流,增加循环势能,扩充血容,主要影响卫气循行,导致肾系、肺系、胃系、心系病变,病症也集中在外周。桂枝汤证,扩张外周,升高收缩压,强化输出,增加循环动能和有效灌注,主要影响营气循行,导致肝系、脾系、肺系、心系病变,病症也集中在内部。桂枝汤证,日后主要影响脾、肝、胆、心、肺;麻黄汤证,日后主要祸及胃、肾、膀胱、心、肺。这样一种应激态势、调节模式、脉象塑造,是有遗传体质根据的,也是个体心理特质的反映。桂枝汤证患者,其心理特质常表现为自我评价偏低,自信心不足,竞争心不强,精神紧张度较高,是一种内向人格,心理应激阈较低,心脾两系很容易受损。麻黄汤证患者,其心理特质常表现为自我评价偏高,充满自信,好胜争强,精神紧张度较低,是一种外向人格,心理应激阈较高,但舒张压升高,血管持续紧张,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就会大大增加,天长日久,心肾两系都很容易受损。从脉象上说,麻黄汤证类型长而直、硬而劲,主要表现为紧脉、弦脉,桂枝汤证类型粗而快,主要表现为缓脉、滑脉;麻黄汤证脉形是一类卫气应激脉,桂枝汤证脉形是一类营气应激脉,若营卫都处于应激状态,脉象就趋向于实脉、洪脉一类。
人体是一个极端复杂的巨系统,应激趋向分类虽有流行病学的支持,但总属概率性结论,有常也有变。如,随着舒张压升高,收缩压也必然会升高,否则就不能实现有效供给;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也必然会升高,否则就不能实现有效回流。但对老年人来说,由于其血管适应性较差,收缩压单向升高也很常见;对年轻人来说,由于精神紧张,交感持续兴奋,外周阻力增高,回流困难,其舒张压单向增高也是极为普遍的。老年人收缩压增高,脉当洪滑,反见弦紧,年轻人舒张压升高,脉当弦紧,反见洪滑,这说明,对脉象的解释,一定要结合病症、体质、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
病势轻重、病位部分对脉象也有重大影响。应激初起,交感亢进,血液重分配,心脑、肌肉优先获得供给,肝系、肾系、脾系等内脏血供减少,脉动浮出寸口皮肤,表现为浮脉。但如果不是外感应激,而是内源性应激,营卫之气集中于患病部位,皮肤外周血供减少,则脉动沉潜,反表现为有力的沉脉。若病深不解,心脑失养严重,肌肉血供减少,则脉动沉降,表现为无力的沉脉。若病入虚损,中枢调节衰微,组织调节失敏,心脑供给勉强,则不但内脏缺血,就连肌肉、筋骨也处于失养状态,当此之时,或脉沉难寻,或脉浮不任重按,脉象变化浮沉不定,虚实无伦。所以,精神调节、心神规范对脉形的塑造,正常时不可见,患病时才能出现,决定了脉象的应激形态,是为脉动的第四要素。
脉象由脉宗气、营气、卫气的生化、运化,以及精神调节所主导的内外应激等因素共同塑造,反映了脏腑、三焦功能的改变,揭示了机体正常、病变、危急、死亡等不同状态。那么,各种典型脉象的病理意义又是什么呢?
脉宗气由气宗、脉宗、胃之大络构成。脉宗属心,神气也;气宗属肺,阴神也;胃之大络属胃气,顺接胃气之阴,和调于冲脉。胃之大络之气,奉养肃降之气宗、酷烈之脉宗,恰是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性偏于阳而主运化的。若气宗肃降太过,气不配脉,则为少气;脉宗,酷烈太过,脉不配气,则为多火;胃气充实,脉宗气上升,大气升腾,胃气空虚,脉宗气下降,大气肃降。所以,脉宗气有升降,脉率有迟数。
脉率,即脉动频率、节律,属病态的有数脉、疾脉、迟脉、结脉、代脉、促脉,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动脉,这些脉象是怎样产生的呢?
心搏频率、节律出于先天,决于精神,关系心主。心搏频率、节律先天就有一个范围,若以安静无事为准,则存在上下极限,标准到极限之间是心搏可以活动的范围,叫心搏潜能。若以脉动一息五至为恒度,迟脉则是一息三至以下,数脉是一息五至以上,疾脉超快,一息七八至,每分钟可达140次以上。若如低于一息二至,或超过一息八至,必将导致心脑灌注不良。精出心窍即为心神,调节心主则表现为心搏的频率、节律。若外周回流不利,或输出不足,心脑失养,精气调节亢进,神气出窍,则心脏射血频率加快,以频率之快代偿回流、输出不足。若患病日久,精气调节衰微,神气不出,系统调节失敏,潜力用尽,心搏欲快不能而失代偿,则必然出现迟脉。所以,诸热不足,如交感兴奋,回流不利,输出不足,则多见数脉;诸寒不足,如副交感兴奋,心力衰竭,心肌痿软,则多见迟脉;数脉多是针对回流质量的,迟脉多是精气调节衰微、心力衰竭的反映。不仅如此,营气一日一夜循行五十周,卫气随之,日行于阳,夜行于阴,若脉率在一息五至以上,则营气流行必然超过五十周,一息三至以下,则不足五十周。超过五十周,则有日无夜,有夏无秋,有热无寒,不足五十周,则有夜无日,有冬无春,有寒无热。所以,脉率多少是反映近日节律、大气升降、卫气出入的指标,是精气调节,阴阳转枢的反映。或以为疾脉无非是快,与数脉本质相同,所以不必特立,其实不然。疾脉一息七八至以上,这是强烈应激,阳极转阴之象,输出反而不足,与数脉病理根本不同,所以必须单独开列。
动脉很特殊,脉形如豆,无头无尾,独在关上,厥厥动摇,这是心神不安,心主风证的表现,疼痛、紧张、惊恐、妊娠则多见动脉。心主是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春回大地,心君欲有所作为,紧张敏感,虽不到激越的程度,但对脉动频率、节律还是会产生一定影响的,于是就形成了动脉。
脉动而止,止有定数,这是代脉,脉数而止,止无定数,这是促脉,脉迟而止,止无定数,这是结脉,三者都有一个节律不齐,何以故?脉动节律原本先天就规定好的,精神调节顺畅,心主功能正常,能有效灌注心脑,自然不会出现节律不齐。若精气将竭,或有或无,心主调节失敏,时断时续,也会产生节律不齐,但那是真脏脉,阴阳离绝。若精气、心主调节犹堪支撑,但心脏损伤,房室不协,心脑灌注不良,心主加快射血频率,以快代偿,房室反应不及而动有歇止,则必然出现脉数而止,病成促脉。若心主紧张敏感,房室不协,脉动而止,则病成代脉。若精气调节衰微,心主调节失敏,房室不协,脉迟而止,则病成结脉。心脏四腔,上房下室,心主传导,搏动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第次发生。所以,心房增频,心室跟进,房室间的低速传导密切配合,才能保质保量地输出、循环、回流,否则频率、节律不协,或迟,或动,或数而动有歇止,则病成结脉、代脉、促脉。所以,中枢、心神调节,心主传导、搏动过程中的房室关系,决定了脉象频率、节律。
脉象浮沉是应激状态下血液重分配的反映。浮脉之象,脉动浮于寸口皮肤表面,如漂浮在水面上的羽毛,轻轻一按就能触到,稍用力就沉进水里消失了。浮脉,是应激初起,交感兴奋,大气浮越,血液重分配,以确保心脑、肌肉供给而形成的。所以,浮脉主风证病态,诸气风证都可见到浮脉。如伤寒、温病初起,病在卫气水津则脉浮。若回流不利,营气不足,脉宗气紧张代偿,则脉浮中空,名为芤脉。若营卫不足,精气、脉宗气风证,脉浮弦而中空,如按鼓皮,名为革脉。若营气风证,脉宗气不足,精气调节衰微,脉浮大无力,按之空虚,则名虚脉;若脉宗气不足,精气调节不利,营气风证,脉散无根,至数不齐,则名散脉;若营卫不足,脉宗气衰微,精气风证,脉浮细柔,不任重按,则名濡脉。
沉脉之象,轻按不得,重按乃得,脉动显明于筋骨之间。急性强烈应激,血液重分配,只能保证心脑,必须牺牲肌肉、内脏血供,或肌肉、内脏应激,紧张拘急,组织失养,血供集中患处,外周失养,则脉沉有力。应激后期,脉宗气潜力用尽,精气调节衰微,组织、脏器调节失敏,只能勉强保证心脑供给,必须牺牲内脏、肌肉、筋骨血供,或回流不利,肌肉、内脏、筋骨失养,则脉沉无力。所以,沉脉是血液重分配的反映,与牢脉、弱脉、伏脉病理一致。伏脉,或因脉宗气不足,精气调节衰微,营卫俱虚,或因应激太过猛烈,只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所以脉深至骨,常见于邪闭、昏厥、痛极,或极虚病证。弱脉,精气调节虽虚犹存,但脉宗气、营卫不足,所以脉沉细且软。牢脉,则脉沉有力、弦长,是强烈应激、血液重分配的反映,常见于疝气、癥瘕、气结、心腹剧痛、痉病拘急等病证。
脉象宽窄,反映了精气调节血脉的两种类型及趋向。脉道宽缓,则精气调节的靶器官集中在内脏,交感兴奋,使代谢旺盛,营气充盈,心搏、输出加强,属桂枝汤证应激类型;脉道狭窄,则精气调节的靶器官集中在外周,交感亢进,外周收缩,致卫气水津流行不利,属麻黄汤证应激类型。所以,大脉、缓脉不过是桂枝汤证应激类型的增强或减弱;紧脉、弦脉、细脉、微脉不过是麻黄汤证应激类型的增强或减弱,在病理上差别不大。大脉甚宽,但无汹涌之势,是精气不足、代谢旺盛的反映;若持续不解,则精气日虚,病深难解,脉大为进;若精气调节潜力进一步消耗,外周调节失敏,脉大而徒有其形、按之无力,则病入虚损,所谓“男子平人,脉大为劳”。缓脉,即宽缓之脉,脉道宽,应指柔和,近于迟怠。缓脉本属于脾,无偏阴阳,所谓“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脉”是也。但是,缓脉又是宽大、迟缓之脉,是代谢旺盛,血流变性质改变,回流艰难,三焦淤滞的反映。所以,外感风证初起,脉浮而缓,卫气浮表,营气偏盛,病成“阳浮阴弱”之桂枝汤证。紧脉、弦脉、细脉、微脉都有脉道拘急狭窄的特点,是外周收缩的反映。弦脉是典型的应激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内脏,特别是肝门脉收缩,回流不利,心脑失养,从而收缩外周确保供给,是造成内外三焦营卫流行不利的病脉。所以,肝胆病,水谷精华、津液、水津生化回流不利,三焦瘀滞,营卫流行艰难,拘急疼痛,寒热疟疾等,多见弦脉。紧脉,脉道拘急、搏动有力,也是典型的应激脉,而且病势急骤,病情较重,常见于寒痛诸证。细脉则细直如线,应指明显;微脉则极细极软,似有似无,二者都有一个营卫不足,脉宗气调节失敏,精气调节衰微,外周收缩的病理。细脉常见于营卫俱虚、三焦淤积等病证,是对有形实邪的应激;微脉则常见于营卫、脉宗气、精气俱虚,循环衰竭病证,纯虚无实——“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脉象长短、虚实反映了心主输出能量的大小,是应激状态下精神调节心主的见证。心主输出动能大,血流迅疾,脉形长,则应指滑利;心主输出动能小,血流缓慢,脉形短,则应指艰涩。所以脉滑、脉涩反映了心主输出动能的大小。心主输出势能大,振幅高,则脉动有力,输出势能小,振幅低,则脉动无力。所以,脉动虚实反映了心主输出势能的大小。心藏神,主血脉。脉滑、脉涩、脉虚、脉实、脉长、脉短,不仅反映了营卫多少、运化强弱,也反映了调节盛衰。在应激过程中,脉宗气对交感兴奋的响应,既有心肌搏动有力、势能增大、血流加速的一面,又有血管紧张、射血频率加快的一面,相应的脉象就表现为脉滑、脉实、脉长、脉数;若营卫空虚,回流不足,精气调节衰微,心肌、血脉调节失敏,则脉象或涩、或短、或虚,或迟,甚或兼而有之。因是之故,洪脉、滑脉、实脉、长脉、数脉其实是一类,洪脉极大,波涛汹涌,来大去长,应指有力,举按有余,是一种集合了滑脉之速、长脉之长、实脉之力的脉象,而滑脉突出在流速,实脉突出在力量,长脉突出在长度,数脉突出在脉率,各据一隅。所以,洪脉见于营卫、调节俱盛;滑脉见于痰饮、宿食、瘀热、蓄血,若气象冲和,则主妊娠;实脉,三部有力,长而大,见于火盛、邪实;长脉,盈实而滑,如循长竿,上至鱼际,下至尺后,若浑身壮热,夜卧不安,则见于阳毒内蕴,三焦瘀热。涩脉、虚脉、短脉、迟脉也是一类脉象,“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极虚之脉,其实与洪脉相对,是极涩、极短、极软、极迟之脉,而涩脉突出在流动艰涩,虚脉突出在不任重按,短脉突出在首尾缺如、不足三部,迟脉突出在脉率迟缓,也是各据一隅,各有偏重,只是我们不用“极虚之脉”这个名称罢了。
不管是平人之脉,还是病脉,都一定是物质、功能、调节三位一体的综合。脏腑功能变化,必然影响物质能量代谢,营卫生化、运化及中枢、外周的调节,进而见之于寸口脉动,形成脉象。如弦脉,没有心输出加强、动能充沛,就不会端直以长;没有交感兴奋、外周收缩,就不会拘急如弦。交感兴奋,说明机体正处于应激状态,外周收缩、脉道拘急升高了舒张压,说明回流阻力增大。这样一种病理改变,完全可以从一个搏动有力、按之如弦的寸口脉反映出来。再如沉脉,先不要去管哪个脏器有病,总而言之,沉脉是肌肉灌注不良的反映。为什么肌肉灌注会出现问题呢?无非两种情况:首先是急性强烈应激,血液重分配,只能保证心脑供给,不能兼顾肌肉、内脏,或脏腑有病,营卫去而不返,只能加强患病内脏和心脑灌注,管不了肌肉;另一种是脉宗气虚弱,只能勉强保证心脑供给,肌肉、内脏灌注不良。所以,脉沉有力,必是急性剧烈应激,或脏腑有病的反映;脉沉无力则是脉宗气虚弱、血液重分配,肌肉、内脏,甚至筋骨、精气失养,回流不利的的表现。总之,只要是肌肉灌注不良,就会表现为脉动沉伏。
数千年以来,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发现寸口脉与脏腑之间存在对位关系,即脉动阴阳分布能集中反映某脏某腑的变化。
《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
既然《内经》有这个说法,所以后人认定:左气口寸候心、膻中,关候肝、胆,尺候肾、小腹;右气口寸候肺、胸中,关候脾、胃,尺候肾、小腹。原则是:上候上焦,中候中焦,下候下焦,气口脉前后位置与脏腑上下位置对应。当然,各种说法也不大一样,大体上:右手气口三部,寸候肺、大肠,关候脾、胃,尺候肾、膀胱;左手气口三部,寸候心、小肠,关候肝、胆,尺候肾、命门。问题是,这种对位关系有道理吗?
右手三部脉反映肺与大肠、脾与胃、肾与膀胱,左手三部脉反映心·小肠、肝与胆、肾与命门,不难发现,右手脉是候卫气的,左手脉是候营气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从解剖看,右手气口脉,起头臂干,经右锁骨下动脉而出寸口,左手气口脉,起主动脉弓,经左锁骨下动脉而出寸口。升主动脉出左心,首先向头臂干供血,然后才供给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而头臂干则首先供给右锁骨下动脉,再供给右颈总动脉。这样一种构造,使得右手气口,较之左手气口能优先获得血供,分享更多输出能量。同时,血浆中水津占90.7%,这还不包括约占0.95%的无机盐离子,其他物质,即津液仅占9.3%,而其中又有6.9%是蛋白质。水津流体黏度显然要大大低于津液粘度,内摩擦力远小于津液,流动性自然也要优于津液;津液因内摩擦力大,流动阻力远大于水津,流动时能量损耗也较之水津为甚。所以,综合起来,正常时右手气口搏动要比左手有力,能集中反映卫气水津流动的情况,左手气口搏动要比右手柔弱,能集中反映营气津液流动的情形,左右营卫由此而分。
卫气水津的生化、运化与肺(大肠)、脾(胃)、肾(膀胱)直接相关,营气津液的生化、运化与心(小肠)、肝(胆)、肾(命门)直接相关,这是由脏腑功能决定的。所以,右手脉动能集中反映肺(大肠)、脾(胃)、肾-(膀胱)的功能状态,左手脉动能集中反映心-(小肠)、肝(胆、)肾(命门)的功能状态,也就无足为怪了。然而,奇怪的是,为什么寸脉反映了肺(大肠),或心(小肠)的功能,关脉反映了脾(胃),或肝(胆)的功能,尺脉反映了肾(膀胱),或肾(命门)的功能?其实,精气调节,正如脾脉,正常时不可见,病变时才显现,而气口脉长短,由脉动能量决定。所以,正常时,脉动自然只能浮现于较浅的寸、关两部,较深的尺部脉动,要重按才能感觉到;生病时,精气调节原形毕露,脉动能量增大,尺部脉自然也就能浮现于浅层皮下了。右手气口所反映的肾(膀胱),其实不只是泌尿系的脏器,而是代表中枢、系统对肾系的调节,是一系列卫气水津生化、运化调节机制的代表;同样,左手气口尺脉所代表的肾(命门),也是主导津液生化、运化的调节机制的代表,具体说是调节脾系生化、肝胆代谢、三焦水火、营气循行的肾气的代表。所以,两尺脉所对应的肾,其实是调节卫气水津、营气津液生化、运化的肾气,而特别之处是,右手尺脉所对应的肾(膀胱),确也包括了属于泌尿系的肾功。所以,尺脉反映的是精气对营卫的非常调节,寸脉、关脉不过是精气调节的寻常呈现。所以,古人提出脉动必须有根、有神,原因就在这里。因为无根、无神之脉,就是调节失败之脉,证明纠错能力下降,有病难治,甚至死亡。
《难经·十四难》:“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中枢、系统、局部调节的效用就在于纠正病态、平衡阴阳,是人体贮藏的生命力,或抗病潜力。精气衰微,脉动无根,调节不能,抵御疾病能力不足,病理改变不能纠正,治疗无效,岂不是十分危险?所以,尺脉的存在,对于脉动之神,或原气的存在,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失之则危。
为什么右寸候肺(大肠)、左寸候心(小肠),右关候脾(胃)、左关候肝(胆)呢?如上所言,脉动能否冲击至寸,是由心搏能量大小直接决定的。能量大,则不仅能冲击至寸,而且还能冲上鱼际;能量小,则只能止步于关,甚至伏藏筋骨之间。比较肺、脾,心、肝,脾尽管能生产水谷精微,调和水津生化,肝能代谢津液,但毕竟只是生化营卫的,对脉动能量没有直接贡献,若没有心、肺循环推动,即便有再多的水津、津液也无法输运至气口,更别说输布上下表里、冲上鱼际了。同时,心、肺哪怕有很强的循环推动之力,若没有可循环推动的物质,那也是枉然。故综合起来,心、肺对寸口脉象塑造的作用显然是直接而主要的,所以属阳系,脾、肝的作用毕竟是间接而次要的,所以属阴系;寸在远,需要较大动能,关在近,所需动能次之。因是之故,右手气口,寸候肺(大肠),关候脾(胃),左手气口,寸候心(小肠),关候肝(胆),不就是必然的了吗?
古人将脉象概括为二十八种,实际当然不止,而且每一种脉象也有细微差别。特别明显的,如脉动能量不足之类的脉象有八种之多,照理脉动能量有余之类的脉象也应该与之相当,但实际上只有六种,多出来的两种,其实就是微有差别而细分的结果。界定病理改变程度其实很难,只能做到大体仿佛而已。如有余之类,实是稍多,有余则较多,旺盛是太多,亢进则盛极将脱;不足之类,虚是稍有不足,不足是较少,虚损是太少,衰竭则虚极将尽。与此相关,失常是没有恒度,失调是不能按恒度调节,不周是血液重分配、不能普遍灌注,周遍全身,轻则牺牲内脏血供,只能供给肌肉、心脑,重则牺牲内脏、皮肤、肌肉、筋骨血供,只能保证心脑……这些概念,虽尽力描述程度差别,但很难精确,所以判定脉象,还需要在实践中多体会。我们将二十八种脉象据类划分,述其特征,说明其病理意义,列表给出,供大家参考(见附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