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所谓真人
古人研究医学,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得道成仙,做一个追随、和调于阴阳的真人。为达此目的,他们详细地研究了生殖、体质、预防、养生等问题,留下了许多卓有见地的论述。
在自然,天为阳,地为阴,天地阴阳之气交合于中,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生化。在人,父精为阳,母精为阴,男女媾精,阴阳交合,负阴抱阳,冲和中正,遂生我身。孕育生命的机制是十分复杂的,但经典的描述简明生动。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有子。”
癸,十天干之末,在时令为冬极而春萌。《说文》:“癸,冬时水土平,可揆度也。”揆度,即恒度,也就是规律。冬时水土平,何以有恒度?水曰润下,土爰稼穑;润下则根本生,稼穑则水谷成,于是万物得以生长。严冬之时,水土虽不再生长万物,但其中潜伏着勃勃生机,能化生万物。癸,就是潜藏于其中的恒度。天癸就是上天给予我们的规范生命孕育的恒度,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性腺轴分泌的一系列激素。
孕育生命,男女都有肾气实,齿更发长这个条件,这是身体的成熟。女子十四岁性腺轴成熟,分泌天癸,同时任脉通畅、冲脉满溢,涵养胞宫,月经因此应时流泻,这就具备了孕育生命的基本条件。男子也有天癸至,但前提是肾气盛。“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所以,这个肾气,贯通命门奇经,为精神调节之使,在男子能藏精,在女子能系胞。藏精,就是变化精气;系胞,就是规范、滋养胞宫。肾气变化至极,天癸遂至,精气溢泻,阴阳冲和,然后有子,何以故?男子是应事泻精,女子是应时泻精;男子先得有性冲动,然后才有精气溢泄,女子即便没有性冲动也会应时泻精,即排卵。因是之故,这里的肾气,指性腺轴激素的调节之力;这里的精气,当是精液、性功能的综合。男子肾气充盛,天癸应事而至,性冲动至极,精液流泻,阴阳冲和,这就具备了孕育生命的基本条件。
男子是否需要任脉通、太冲脉盛这个前提?绝对需要!经典称之为阴阳和,这是什么意思?命门原气调和三焦,以任脉、督脉、冲脉为使,奇经三脉也担负着性腺轴调节之能,《灵枢·五音五味》对此有一番很精彩的分析。
“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者澹渗皮肤,生毫毛。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焉。”
胡须属第二性征,今天看是雄激素调节的结果,而经典认为,它是由冲脉、任脉滋生的。冲脉、任脉,皆起于胞宫,下连少阴大络,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冲任之脉,别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绕络唇口。冲脉盛,则肌肤充实,肌肉温养;任脉盛,则渗灌皮肤,生养毛发。妇人天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后天又屡屡失血,任脉失去代偿能力,不能荣养口唇,所以不能生长胡须。在这里,所谓“冲任之脉,不荣口唇”应理解为十二经空虚,又得不到冲脉,特别是任脉的补益调和,然后才不长胡须的。所以,有无胡须是一个精神病症,并非简单的“发为血之余”。
“士人有伤于阴,阴气绝而不起,阴不用,然其须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独去何也?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内荣故须不生。”
人有伤睾丸的,阴茎气绝而阳痿不可用,但胡须还能生长,宦者也一样伤了睾丸,却不长胡须,为何?宦者是去了睾丸、阴茎了,宗筋、冲脉絶断,唇口不得气血滋养,经气封闭在皮肤里,所以不生胡须。士人伤阴和宦者去势,既有程度不同,也有性质区别,前者只是任脉不通,后者冲任并绝。胡须、前阴皆归属性腺轴调节,经典将其联系于冲任二脉,可见它们有一部分功能是属于性腺轴的。
“其有天宦者,未尝被伤,不脱于血,然其须不生其故何也?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有天生成宦的,也没有破坏睾丸,也不曾大失血,但也不长胡须,为何?这是天生精气不足,冲任不盛,阴茎无法长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胡须不生。先天精气不足,特别是性腺轴发育不良,冲任二脉没有性征调节能力,以至于阴茎、胡须都不能生长。有气无血,不是说十二经有气无血,那样人早死了,而是指冲任奇经特别地丧失了性征调节能力,使得专门濡养、调节胡须、阴茎的气血不足,形成了天宦。
命门是精神之府,在男子能变化精液,在女子能规范胞宫,其气交通于肾。肾气,在男子能变化精液,规范生殖活动,在女子能维络胞宫,规范孕育活动。肾气出入命门即为原气,原气调节三焦即为任督二脉,所以在调节生殖活动这件事上,命门原气、任督二脉、肾气不过同物异名而已,作用略无差别。所以,女子孕育,首先要齿更发长,然后才是肾气盛,天癸至,然后才是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男子孕育,首先要齿更发长,然后是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然后才是阴阳和,而从三焦微循环观点看,这是命门原气、任督二脉主导的过程。
这是一个精巧的机制:精气出肾窍即肾气,肾气出命门调节三焦即为原气,原气以奇经为使,缓冲、补益十二经,调节第二性征,胡须、毛发、性器官因此发育成熟。督脉,躲在幕后生化雄激素,冲脉治理维络口唇、性器官的诸经脉,任脉治理滋长毛发、性器官的诸经脉,相辅相成,阴阳冲和,于是就生长出了胡须、毛发,决定了性器官的发育成熟。可见,所谓阴阳和,首先是指督脉、任脉协和,其次是指冲脉阴阳和谐,最后是指阴系阳系生化、运化冲和无偏。这些条件具备了,男子第二性征成熟,也就能化育生命了。
男女孕育生命,要求天癸至、奇经调和。孕育生命首先是中枢神经-体液调节所主导的事情,且必须以正常生理活动为基础,只有十二经满溢,才能充实奇经,满足任脉通、冲脉盛、精气变化、阴阳冲和这些条件;它不是寻常的生理活动,而是对一般生命活动的超越,必使天癸至,奇经调和,厥阴、少阴、太阴、阳明畅盛,阴阳和谐,才能孕育出生命。尤其是女子,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不仅是孕育生命的条件,也是生殖系统正常无病的标准,自然也就是诊断、治病的圭臬。至,矢自高至于地也;通,畅达可用也;盛,置黍稷于器而祭祀也。所以,天癸自上而至,宣布的是精神的恒度,任脉是通畅充盛而至,有重要的滋长、调和作用,冲脉是滋养而至,调和营卫,养育胞宫。这些条件都具备了,月事就会因之泻下,女子就可以孕育生命了。总之,男女媾精,孕育生命,都要仰仗天癸应事应时而至,冲脉调和滋养,所不同者,女子更偏重于营气,倚重生化,男子更偏重于卫气,倚重运化,男女之不同,于兹可见。
在经典,孕育生命是精神系统主导的生命现象,没有天癸,一切免谈。但是,只有天癸还不够,必须得有充足的,乃至于多余的营卫滋养内外性器官。这就像奇经与十二经的关系,孕育生命不是器官、经脉的常规活动,但必须建立在常规活动之上。由于孕育生命的基础是脏腑、经脉的正常生理活动,所以年老体衰,或脏腑、脉经有病,即使天癸能应事应时而至,却也不能孕育生命矣!
所以,精神受纳五脏之精而变化,五脏充实就能以菁华奉养精神,精神充溢就能流溢而出,孕育生命;五脏衰竭,筋骨解墮,天癸尽竭,那就难以孕育生命了。具体而言,在女子,人近四十,先是阳明脉衰,面焦发落,继之督脉衰,鬓发白,继之任脉虚,冲脉、天癸竭,形坏而无子;在男子,先是肾气衰,祸及脾胃,发落齿枯,然后冲脉衰,鬓发白,最后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无子。无论男女,皆先衰于阳明,终于任脉,起于气而终于血。
因是之故,生殖、健康皆与奇经关系最为密切。在生殖,督脉领诸阳,任脉领诸阴,任督二脉阴阳交合,乃生太冲。太冲,即大冲;大冲,即大和、大中、大动。大和之脉,杂阴阳,无偏性,所以为五脏六腑、十二经之海。督脉无阳,任脉无阴,太冲脉可缓冲、补益之;督脉之阳,任脉之阴,也必由太冲脉开阖、渗灌十二经,取效于五脏六腑,合之于内外表里。所以,太冲实为任督二脉之使,能转枢阴阳,恰在中枢调节、十二经之间。所以,中枢调节、十二经、五脏六腑,都要通过冲脉,才能彼此贯通,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相克相生。健康、衰老,根本也在任、督、冲脉。肌肉、须发脾胃所生,阳明所养,太冲治理。太冲衰,十二经无源,则面目枯焦、鬓发斑白。筋骨为躯体干维。肝生筋,厥阴养筋,任脉调节;肾生骨,少阴养骨,督脉调节。肾精虚,肾神不出,命门火衰,督脉无源,则少阴不养,干支倾危,骨骼不生。肾精虚,肾神不出,阳神失度,任脉无源,则厥阴不养,筋膜不生,骨属不得规范、滋养,关节伸屈不利。筋会于宗筋,冲任所养。冲任脉虚,厥阴、阳明不养,营卫不能滋润宗筋,则诸痿不用。任督二脉皆衰,太冲脉虚,宗筋无源,厥阴、少阴空乏,骨软筋疲,肌肉枯槁,罢极而齿发俱去矣!总之,生殖、健康的根基在奇经,奇经的根基在原气,原气的根基在肾气,肾气的根基在精神。精神得自先天,养于后天,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所奉养,而冲脉—太阴—阳明—脾胃这个构造,又是最重要的交通上下表里之枢纽,通衢大道,生殖、健康、治病之机枢关窍。
父母之精交合而生我之精,我之精出窍则生我之神。精气恒度不同则神气不同,阴阳必偏,体质必异。所以,体质是个体先天性的心理、生理、病理倾向性的综合(见附表4)。不同体质的人,正常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就是年寿,有两个问题:生命正常的盛衰规律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得享高年?
《灵枢·天年》:“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首先,人生十岁五脏开始成熟,肝肾阴系先旺,所以好跑;二十岁脾胃血气、肌肉成熟,所以好快步走;三十岁,五脏完全成熟,脾胃、心系充盛,所以好走路;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都成熟了,盛极而衰,腠理开始稀松,面色开始枯老,两鬓开始斑白,喜欢简单生活,好坐;五十岁,肝气衰,视物不明;六十岁,心气衰,忧愁悲伤,血气循行缓慢,喜欢躺着;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槁;八十岁,肺气衰,阴神离,言语多误;九十岁,肾气枯,能输出的经气日益减少,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都已空虚,神气去,徒留形骸。
人的一生,先旺于肝肾,筋骨健壮,才能站立起来,二三十岁脾胃健旺、心肺强盛,外周才能坚固。这就好比古时候盖房子,先起木架构,上梁置顶,然后再垒墙,安置门窗,装饰外表;毁坏起来,却是先坏门窗、围墙,最后才柱倒梁塌。因是之故,人生过程,也是胚胎过程的重演。
《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纲,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四气乃行。”
骨为干,筋为纲。骨是支撑身体、规定生命盛衰的,筋是维护骨节的,筋骨强健,人就能站起来了,生命就有了最基本的架构。脉为营,肉为墙,皮肤坚硬,毛发生长,房屋用途,以及外墙、外表装饰也就都有了。人过四十,五脏开始衰弱,先从外表腠理、面容、两鬓开始,继之肝心衰微,再则脾胃气乏,最后肾气枯竭,精神皆去,徒具形骸,这就是人一生通常的盛衰过程。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得享高年呢?
《灵枢·寿夭刚柔》:“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果则寿,不相果则夭。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
形气能相互胜任、彼此养护,气之供给能满足活动所需;皮肉相互包裹,皮肉紧实,腠理坚固;营卫能保证活动所需,满足了这些条件,一般都能得享高年,否则就容易早夭。这三个得享高年的条件,归结起来实为一个,即血气、经络胜形,也就是有源源不竭的后援支持。这个观点,其实可概括为“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生化之阴能奉养精神,支持运化之阳,运化之阳能卫外以为固而不至于陷落阴系,其人可得高年,也即运化之阳、生化之阴待在它应该待的地方,无逆乱之祸,其人可得长寿。总之,只有阴阳冲和,才能得享高年。
阴阳冲和能从身体外观反映出来吗?
《灵枢·天年》:“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
从身体外观看,那些得享高寿的,人中长,两颊方正,营卫冲和流利,三焦充沛,骨高肉满;短命之人,五脏不坚固,人中短,鼻孔外翻,呼吸急促,两颊短小,鼻子不高,血气虚少,肌肉不硬,又屡屡害病,血气虚,经脉不通,正邪相争,祸乱相引接连不断,常常只能活到中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人四十以后,肾气虚,心气盛,精气损失将及一半,劳作休息已衰。到了五十,脾气虚,身体沉重,肝肾亏虚。六十以后,宗筋痿弱,肺气大衰,五脏皆损,九窍不通,肾虚寒,心火热,鼻涕眼泪不能自控,阴阳分别。所以,针对生命盛衰,要积极预防、治疗,调和阴阳,才能减缓衰老,老者复壮,壮者复强。
根据生命盛衰而调治,这是预防年寿之衰,谓之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随和阴阳,即追随阴阳之道、顺和阴阳之变,只有这样才能令营卫安和,各居其所,不至逆乱为祸。具体做法是:春天在阴阳是破旧立新之时,在人事就应当夜卧早起,多立少破,反之则伤肝,夏天病发寒热。夏天在阴阳是交合俱旺之时,在人事就应当晚卧早起,努力工作,宣发郁热,敢立敢破,反之则伤心,秋病疟疾,冬天酿成大病。秋天在阴阳是万物盛大甘和,在人事就应该早睡早起,收敛心气,不要多生事端,反之则伤肺,冬病飧泄。冬天在阴阳是外关内藏,在人事就应该早卧晚起,天色大亮再活动,不要过多作为,远离寒冷,亲近温暖,反之则伤肾,春病痿厥。总之,要随和阴阳,变化人事,春夏不要损伤运化之气,秋冬不要损伤生化之气,否则就是为疾病夭折创造条件了。所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等大病已经发生了再去用药治疗,逆乱已经发生了再去治理,好比口渴了再打井,搏斗了再铸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开篇也讲治未病,但他讲的是预防未病之衰。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上工的做法是治可能病、尚未病之脏腑。某脏,因生克关系,必然由于自身状态而祸及他脏。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脏如本,他脏如未,依据生克关系而治疗可能病、尚未病之脏,就是治未病。“治未病”与“治本病”是相对的。“治病必求于本”,不能因治本病不易就专治未病。所以,治病求本是对的,也是原则,但具体治疗、实践时,却可以从末梢开始,就是说,先要明白“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再去“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才称得上领悟、遵从、融入了自然大道。
遵从自然大道,延年益寿,修道之人,长存此念,真人是他们最高的追求,而在真人与常人之间,却有着迥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与方式。我们且看《素问·上古天真论》里怎么说。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上古之人能随和阴阳而生活,今时之人不能随和阴阳而生活,正确与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其根本区别在哪儿?正确的生活方式,是能外避虚邪贼风,内守精神志意,“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反之,就是不正确的生活方式。所以,在领悟大道,随和阴阳而养生方面,是有层次高下之不同的。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真人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是因为他已化作了天地阴阳一类,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了,所以与天地同寿,天地不灭,真人不死。至人,就是达至阴阳大道之人,能较为完全地遵从大道,与阴阳大道和谐相处,去世离俗,养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圣人与阴阳大道的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虽不能免俗,却也能随遇而安,所以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寿尽百数而去。贤人,因为他只是以天地阴阳为法,行为举止比拟于日月星辰,迎接、顺从阴阳变化,按照四时不同而调整自身的行为,远没有融入自然大道之中,所以只能落得个“益寿而有极时”的结果。总之,越是贴近、融入阴阳大道,就越能达至内外冲和的生理、心理状态,直至像真人那样,完全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而寿敝天地、长生无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