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五精并行
中医总是说津液啦,气血啦,好像不管什么都可以叫做气,那究竟什么才是津液、气血呢?
《灵枢·决气》:“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什么是气?气,甲骨文作“”,像云气。云是什么?地气蒸腾为云,天气肃降为雨。在原始思维里,云是交通天地的使者,人通过云向天表达诉求,天通过雨传达神的旨意。所以,气通乞,凡给予、乞求都叫气。《文子·守弱》:“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这个气用的是本义。时代变迁,原始神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思维,于是另造一个“氣”字专表云气,更造一个“餼”字保留原义。而从医理来说,气也成了奉养精神、滋长组织、调治生命活动的综合实在,有一个上下循行、交通四方的活动方式,有一个奉养精神、滋养组织的功能,有一个调和阴阳的作用,三者综合起来,才是气。
《灵枢·决气》开篇就说精、气、津、液、血、脉都是气,都是奉养精神、滋长组织,调治生命的,有什么区别呢?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两神”当作“两精”,律之《灵枢·本神》“两精相搏”可知。父母阴阳之精交合所产生的,能生成形体,恒生于我身体之前的,这个叫做精。谷者,甘也,美也。水谷之美不能自然产生,必须经历一番复杂的生化过程,当那些能够实际奉献给精神、滋养形质的气十分充沛丰满时,就会产生一种黏稠如泥的、光润的液态物质流注滋养筋骨,让关节伸屈自如,流泄润泽脊髓、脑精,让皮肤润泽,这叫做液;液出自食物,由胃气将细小的精粹输出于肝,随着脉理浸渍于筋。显然,这不是普通的水液,它自内而外具有广泛的滋养、润泽之力,能调制生命,不妨称作髓液。髓液很有特点:形质黏稠如泥,居有固定之所,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如关节液、脑脊液、骨髓、脑髓之类,都属于髓液。某些组织器官离不开髓液,如古人所谓的奇恒之府,脑、髓、骨就不用说了,脉、子宫也有明显的活动节律,显然是特定物质、机制调节的结果;也就是说,各类激素、神经介质、精液,等等,也都属于髓液。
髓液作为精神的物质基础,与精在很多方面都是重合的。精得自先天遗传,是中枢性、整体性的调节模式与潜力。男女交媾产生受精卵,遗传基因记载生命密码,这就生成了我之精。古人将此解释为天地阴阳的结合,认为阴阳交合,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就会诞生万物,人也一样。今天看,尽管遗传性的生命恒度可贮存于每个细胞,但真正能起到整体调节作用的,只有中枢性的神经-体液调节系统,只有这一部分先天的调节模式与潜能才可以叫做精,或者说,只有脑精才可以叫做精。中枢之精与外周组织能建立广泛的联系,相对独立的、成系统的调节通道,构成反馈调节关系,现在一般叫轴系,而古人更习惯于称其调节过程为出窍。精出窍即为神:出脑精之窍为神志,出脏窍为脏神,出腑窍为腑神,出五官之窍为感觉,出情绪、思维之窍为情志……精在中枢、外周的调节模式和力量,就是该组织、构造、器官之神,或生命之象。所以,精出窍即为神,神入窍即为精;内在规定为精,外在表现为神;精为神之守,神为精之使,将精的旨意宣布四方、协和上下表里。因是之故,精与神,或在很多方面髓液与神,不过一物两名,不可分离,分离必死。
生命的模式和潜能,在内为精,在外为神。精出心窍为心神,情志为喜,感觉为味;出肺窍为阴神,情志为悲,感觉为嗅;出肝窍为阳神,情志为怒,感觉为视;出脾窍为意,情志为忧,感觉为触;出肾窍为志,情志为恐,感觉为听。心君为十二官之主,阳盛时周身火热,阴盛时周天寒彻,若调节循度,则阴阳冲和,调节偏颇则十二官危,或倾倒于阳,或倾倒于阴。心最能感受胃气变化,上传于脑精,宣布于心神,做出调整,令总的变化冲和中正,如春季擂鼓祭天,有事于南亩。精出肺窍为阴神,出肝窍为阳神,这是落实左右阴阳道路的组织构造。肝气如春,万物苏醒。阳神在肝则大气升腾,在目则成视觉,在情志则为怒。《扬子·方言》:“楚谓怒曰凭。凭,忍盛貌。”怒是一种隐忍的激越的情绪,这是非常精妙的刻画。肺气如秋,物成而收。阴神在肺则大气肃降,在鼻则成嗅觉,在情志则悲。悲者,痛之上也。《诗经·豳风》:“女心伤悲。”《郑笺》:“春,女感阳气而思男;秋,士感阴气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悲,肺感到心神偏阴,大气肃降,所以悲。悲是一种压抑、约束的情绪。《淮南子·原道训》:“忧悲多恚,病乃成积。”积这种病,是因为肝多怒,脾多忧,肺多悲引起的。“心有所忆谓之意。”这个心,其实就是脑精。脑精针对特定对象而施展开,这就是意。所谓心无旁骛,就是精无所偏。精无所偏,就是脑精调节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脾性如土,性无所偏,脑精对脾的调节是可阴可阳的,这种调节在情志则为忧,在感觉则为触。忧,心动也。心动,故曰思;思而不得,故曰愁。所以,只是感觉到了,但是难以明确,这样一种不阴不阳的状态,就是忧,就是触。“意之所存谓之志。”脑精调节,有着确乎不移的方向了,这就是志。志者,识也,记也,如也,总之是智识。脑精清醒的、理智的、明确的,合乎阴阳之道的调节,谓之志。这种调节,可说是最贴近于精本身了,所以“肾藏精”,精与志高度同一,脑精通过肾精反映出来的生命之象,最能代表精。听者,静也,顺从之谓。《尚书·太甲》:“听德惟聪。”恐者,惧也。猝然临之谓之惊,志而明之谓之恐。因恐惧而谨慎、顺从,这种情志、行为,正如冬之万物,委屈求生。所以,脑精通过肾精的调节最能体现精的本性,令周身上下表里,慎从安静。五脏藏精,即五脏是变化生命之象的地方,它们所表现出的神气,与五种藏神、五种情志、五种感觉是高度一致的,是异质同构的。迎风落泪,对月伤情,不是诗人太脆弱了,而是他们对异质同构关系高度敏感;临秋风而寂寥,感春气而欣然,五脏活动的特性,与情志、感觉是高度相关的。总之,精出窍,调于五脏六腑,建立不同的轴系,调节效应表现为情志、感觉、认知、行为诸生命之象,这就叫做神。所以,精是生命的核心,神乃精之使者,滋养、支持精神活动的物质精华是髓液,髓液来源于水谷之美,而水谷之美不只有髓液。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上焦打开门户,如发射箭矢般宣泄出去,这是讲心主输出。宣,天子宣室,即天子大室、正室,虽不是庄严肃穆的正殿大宫,却是处理日常事务的重要机关,如汉未央宫宣室,如清养心殿。气的日常工作是将五谷之美,像宣布王命一样,如风宣散,和调阴阳。溉的意思是洒,而洒的意思有洗涤,还有奉养牺牲。清洁洗涤,这是针对六腑生化的,让六腑生化井然有序、清浊分明;奉养牺牲,这是针对供给心脑的,因为只有至高无上的神灵、君主才配上奉养、牺牲祭祀。所以,溉要当主持六腑生化、奉养心脑讲。总之,气是什么呢?它从上焦迅猛输出,像君王那样宣布五谷之美,温养肌肤,生长身体,光润毛发,如雾露般清洁、规范六腑生化,奉养心脑……显然,这个气,说的是脉宗气。
脉宗气的出身十分复杂。经典认为,胃之大络出脉宗气,但胃里只有初级消化物,怎能穿膈、络肺、出喉咙、贯心脉呢?其实,胃上半部血供属心肺,下半部血供归肝脾。作为水谷生化之始,胃系的受纳腐熟为中焦分清泌浊、吸收水谷精华做好准备。准备工作不到位,下面的水谷生产必受影响,而水谷生产质量,作为内源信号,直接刺激中枢,调节心肺功能,改变呼吸、心搏。所以,胃上半部的心肺之能综合了机体的运化之阳,下半部的消化、吸收之能综合了机体的生化之阴;上半部的运化与下半部的生化彼此顺接,守使相成。所以,胃气运化之阳是脉宗气的直接反映,生化之阴是导致脉宗气变化的内在信号源,胃气从生化、运化两个方面支持了脉宗气。所谓胃之大络出脉宗气,无非是说,脉宗气出自胃气之阳,特别强调了胃气对脉宗气的基础地位。
脉宗气就像天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处理日常事务,如风一般宣布五谷之美,和调阴阳;它温养肌肤,充实身体,光润毛发,用雾露般的清气清洁、规范六腑,奉养精神;它具体的工作日程是:
“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每日,脉宗气从胃上口出来,循着食管、气道,贯穿膈肌,到达咽喉,然后散布胸中,行走腋下,沿着手太阴路径而行,再然后,它返回来循着手阳明之路到了舌头,再下走足阳明。原来,君王的一日是这样过的!我们看看它一日都干了些什么?
脉宗气走手足阳明,而阳明为十二经、五脏六腑之海,遍布周身上下,络属内外表里,多气多血,所以脉宗气的基本工作就是宣布五谷之美,温养肌肤,充实身体,光润毛发,而且更重要的,还要洗涤六腑,使之分清泌浊,循度更替虚实,生化水谷精微,真是王命所及,遍布周身;出胃上口,并咽而上,贯膈,散布胸中,所以又能主导饮食受纳,呼吸出入,滋养心包、支持心搏;经手阳明连属心系、舌窍,所以奉养精神、接受旨意,形之于言语。贯膈,这是讲脉宗气主导呼吸的作用,因为肺不能自主收缩、舒张,必须依赖呼吸肌群;布胸中,这是讲脉宗气滋养心肺组织,包括横纵膈膜、心包,流注支气管循环、冠状动脉循环等。总之,脉宗气有广泛、深刻的营养、支持作用,特别是对至上之焦的精神、胃中脘以上的消化道、全部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孔窍、肌肤、身体、毛发等外周组织,举凡上焦、至上之焦组织、器官,都是脉宗气滋养、温煦的对象。要之,脉宗气能主导饮食、呼吸、心搏、言语、精神等基本生命体征。
脉宗气占据了胃气的半壁江山,是运化之阳的代表。
《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常气,即恒气。什么气是日常恒在的?诸气皆不能恒在,唯脉宗气必须恒在,呼吸、心搏须臾不可停。诸气如只是阴阳偏颇,不至于死,唯有脉宗气不可逆,呼吸、心搏去而不返,必死无疑。所以,古人讲:“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真脏脉就是胃气失去了运化之阳,或生化之阴,阴阳离绝之脉,或至刚,或至柔,刚柔至极,物极必反,所以非死不可。
脉宗气太重要,有之则生,无之则死,那它的物质基础又是什么,它运化什么呢?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中焦付与的气、获取的汁,变为充满生命力的红色液体,这个叫做血。壅即辟雍,原型是上古先民居住的营地。西周之时,原来集物质生活、精神崇拜、智慧传承于一身的先民营地分化为专门的居所、社稷、宗庙、大学,而辟雍是象征智慧传承的建筑:圆形,高丘在中,四边围墙,环以水流,前后有出入通道。辟雍不是简单的学校,而是传承、创造智慧的场所,代表上古诸神的意志,是文化、精神的象征。遏者,微止;有规矩地行止。使营气如辟雍环水那样行止有精神、有智慧、有规律,让它没有过错,这个叫做脉。血脉常并称,但其实根本不同。中焦获得生化之力,撷取五味之汁生成的赤色液体,这个叫做血。能够围拢、规范细密的营气,令其无法乱走的,这个叫做脉。所以,血脉,既包括物质的血、组织的血管,又包括滋养、循环、规范之能;血是物质,脉是功能,物质和功能综合在一起才是血脉。血与脉一物两名,不可分离。
血从哪里来,营气又是什么?
《灵枢·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中焦等齐于胃中部,从上焦之后发生。中焦所接受的气,能轻快地流泄渣滓,细细燃烧的火焰蒸腾酝酿出津液,生化精微物质,回流灌注于肺系,气体交换之后化为红色的富氧血液,用于奉养精神、生长身体,再没有比它更宝贵的了,所以要毫无杂质、不受污染地独自循行于经隧,这个就叫做营气。
营气的出身、变化很容易混淆。中焦起于中脘之下、上焦之后、胃的下半部,即胃系,这没有问题。“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津液的生化,是将初级消化物分解为细微营养物质,经小肠吸收入血,但这只是津液,不是营气。“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这是说静脉回流、化赤为血的过程,所以血液有两个来源:首先是回收来的静脉血,其次是新生的营养物质,它们都是津液,由营养物质、血细胞、水津、代谢废物构成,不含氧气,不够清洁,不能滋养组织;上下腔静脉血、新生的津液回流肺系之后,经肺相傅的监测、清洁、交换气体、排泄废物、平衡电解质之后,才能成为血液,但也只是血液,不是营气。肺系输出心脏,心主输出外周,流行血脉、三焦微循环之后的血液,能实际奉养精神、生长身体,这才是营气。所以,营气是运化的血液;由脉宗气输出、流行的血液才是营气,它极为宝贵,不容玷污,灌注脏腑大络、环行循环血脉、三焦微循环干流,如同辟雍之环水,体现精神旨意,如环无端,周流不息,智慧行止。
营气有什么用?
《素问·痹论》:“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
营气无比珍贵,独行经隧,循脉上下,贯通五脏,维络六腑,符应刻数,这是讲营气的循行,有几个特点:独行经隧,周流上下,如环无端,其流行之路是一个密闭的环流系统;贯五脏,络六腑,这是有交通联络之能;符应刻数,营气流行一日,漏下百刻,这是说营气循行有严格的节律性。当然,营气更重要的功能是奉养精神,生长身体,那它是如何奉养生身呢?
和调,即协和、调解。邻里间吵架了,有人出来调解;五脏间闹矛盾了,营气出来调解,以维护五脏间的和谐关系。这就是说,五脏间的和洽关系是由营气维护的。营气病则五脏气争。洒陈,即清洁而有序。清洁什么呢?古时祭祀要用牺牲,宰杀牺牲以奉上帝必先清洁,否则就是大不敬;而用什么祭品,按什么次第摆放都有一定之规,不能乱来。小肠是受盛之官,专管生产祭祀牺牲,六腑配合小肠完成任务,生化水谷精微,营气的作用,就是让小肠分清泌浊,让六腑生化井然有序。营气的功用集中在机体内部,专注于五脏六腑,能和解五脏关系,维持和平稳定,主导小肠消化、吸收,令六腑按流程、循次第生化水谷精微,所以独行经隧,无比珍贵。
营气为什么能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呢?
六腑生化有先后次第。水谷始入于胃则胃实,泌入小肠分清泌浊则脾实,结肠吸收水津则结肠实,直肠泄下则直肠实,肾系渗入膀胱、排泄尿液则膀胱实,上实则中下虚,中实则两端虚,下实则中上虚,六腑生化虚实更替,井然有序,所以三焦通畅,大气循度升降,水谷出入有节。若六腑生化次第逆乱,前后颠倒,上下不得顺接,或停滞不通,或肆行无忌,则必使糟粕、精华混杂一处,瘀瘀积聚,污浊不堪。五脏运化有生克关系,心主输出如火,肾系升清如水,肝系代谢回流而升腾,肺系回流宣发而肃降,胃得心火、肾水而平和,得肝升、肺降而通畅,脾得心火、肾水而温润,得肝疏、肺降而通行,相克相生,秩序井然,于是五脏循度盛衰,机体生、长、化、收、藏合乎四季阴阳变化之恒度矣。若五脏生克逆乱,盛衰颠倒,有冬无春,有夏无秋,必使代偿调节困难,彼此不得相互应和。
营气能滋长身体,奉养精神。若营气不足,至上之焦缺血缺氧,则神气必出,心肺呼吸、心搏增强而代偿,于是肝火旺盛,肾水枯竭,脾系常虚不实,胃系常实不虚,结肠无水而大便干燥,膀胱泌少排多而小便短涩,胆汁不排,大气升腾,五脏气争、六腑无序;若营气太过,至上之焦脑髓满溢,心系上奉受阻,肺系回流不通,神气郁痹不出,则精神志意恍惚,官窍不通,脾胃生化停滞,污浊淤积,肝肾代谢终止,遇阻难行,胆汁有排无节,大小便或虚而不禁,或实滞不行,大气厥逆,五脏不平,六腑不洁矣。进而言之,营气供给脑髓固然义不容辞,但脉宗气主导呼吸、心搏,维持基本生命体征,营气的充分滋养,静脉的有效回流,同样不可须臾稍怠,否则一样是五脏气争不平,六腑失度,津液不生。所以,心脑是生命的核心,供养心脑是营气的根本使命。营气对重要脏器的充分血供,能调和五脏关系,规范六腑分清泌浊、虚实次第,赋予脏腑生化、运化以节律,输运代谢产物,顺接上下表里。营气不调则五藏气争,六腑污浊,虚实逆乱,表里不通,官窍闭塞,阴阳不得循度转换,大气不得应事升降,水谷不得应时出入矣。
换个角度,从脏腑的观点看,营气规范脏腑运化、生化的作用更为显明。脾系分清泌浊,肝系代谢回流,生化津液,回流肺系,化赤为血,心主输出,流行表里,营气以成,这是营气生化、运化的基本过程。不难推想,若脾系生化健旺,肝系代谢顺遂,津液大源充沛,心脑供给无虞,则精神清静,心君安和,心肺融洽,肾水涵养,脾胃三焦通畅,风调雨顺,五脏和洽相处,六腑生化有序,表里通和,大气循度升降,水谷出入有节。若脾系津液不生,肝系代谢不利,心脑化源不足,必使中枢强烈应激,脉宗气紧张代偿,遂使肝气逆上,肾水消烁,心火亢盛,肺系焦灼,三焦痰瘀积聚,上下不接,表里不通,严重时重新分配血液,初则脾系、肾系、肝系,继则肌肉,甚至筋骨缺血失养,组织损伤。所以,营气环流,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病则脏腑不和,琴瑟不协,神机化灭,气立孤危。
那么,营气如何实现其功能呢?
《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女嫁曰归。“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女子嫁人,一则有了归宿,一则助养夫家,归其宗族,宜其家人,变化家风,归藏是也。淫是特殊的流浸形式,叫随理浸渍,很缓慢、细密地浸入,但有固定的道路。朝。甲骨文像日月在草中,盖形声字,表时间,后专指早晨;君臣、同类相见曰朝,这是引申义。百脉,即络脉,言其极多;毛脉,如毛之脉,纷披而下,盖指孙脉。收藏文书、撰写诏令的机关叫做府,所以府之精神,犹言府之功能。
营气出自水谷之美,在胃气推动下,精粹归藏于心,循着脉理输出血脉,流行经脉。走表者,由心主输出,归藏肺系,肺系流注、宣布于体表络脉,将精粹输至皮毛;走里者,由孙脉将精粹集合起来,流行于脏腑,在脏腑精神作用下产生冲和之气,再流行四方、改变四方。这一系列的变化,所归所藏,浮沉合度,阴阳冲和,呈现于气口成为寸脉,据此气口寸脉便可推定生死。所以,营气是由心主输出,先至血脉,再至经脉,再到络脉、孙脉,其中,走表的,借着肺系通道流散皮肤,走里的,由孙脉集中起来再注入、流注脏腑,在脏腑精神的作用下发生变化,然后输出四方、改变四方。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于气口形成寸脉,根据寸脉之象可推定生死。这是营气从生化到运化的一般情况,若具体说:
《灵枢·营气》:“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这就是著名的十二经流注。营气周流,行于血脉,滋养生命,协和五脏六腑,体现天地大道,终而复始,分为四节:
阴气生化过程:起手太阴肺系,根据手阳明大肠传递的信息,调和卫气,在面部启动足阳明流行周身,在足趾启动足太阴,催动髀关运动,生化津液,回流心中。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是个对称结构,不妨称春气生化。这是营气从寅时至巳时的活动,时在夜半3点至清晨9点,如春季。
阳气运化过程:从手少阴输出,经腋下、手臂至手指交手太阳,上循眼眶、目眦,上巅顶、下颈项,流注头巅身中;在颈项交合足太阳,循脊下尻,流散体表,至足小趾、循足心,启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散于胸中,流散身中。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也是一个对称结构,不妨称夏气运化。这是营气从巳时到申时的活动,时在上午9点至午后3点,如夏季。
营气流散络脉,输运糟粕,汲取精粹的过程:由胸中脉宗气,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入手掌,在中指后还注小指、次指端交手少阳,循经而上流散上焦;上行注膻中气海,散于三焦,流散中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足背,流注足大趾交足厥阴,流散下焦。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也是一个对称构造,不妨叫秋气肃降。这是营气从申时到亥时的活动,时在午后3点至暮夜9点,如秋季。
营气储备物资,修复组织,休息整理,准备再战的过程:从足厥阴上行贯肝注肺,循喉咙,入颃顙,在畜门达到极致,流散至上之焦。从畜门别走上额,循巅下项,循脊入骶,流散于中枢神经系统,是为督脉,乃中枢治理诸阳经的构造;维络阴器,上过阴毛中,入脐中,循腹里,入膻中,是为任脉,乃中枢治理诸阴经的构造。在督脉、任脉治理下,经气复注肺中,再度流行于手太阴,重启一日营气循行。足厥阴、督脉、任脉、手太阴这个构造不是对称的,而是连锁构造,足厥阴佐升,手太阴佑降,督脉如午,任脉如子,犹如冬季作强。这是营气在亥时至寅时的活动,时在暮夜9点至深夜3点,如冬气作强。
十二经流注既精致完整,又古怪神奇,这是古人的臆造吗?当然不是。
生物体按特定时间、特定规律进行的周期性调节,叫做生物节律性调节。生物节律类型极多,如超日律、近日律、亚日律、近周律、近月律、近年律等,其中以24小时为周期的调节即近日律,或昼夜节律是最为重要的。人体生化、运化活动都能表现出昼夜节律,如寤寐交替,血压高低,心率快慢,体温波动,激素(胰岛素、糖皮质激素)水平的潮汐式变化,代谢盛衰,细胞生死,以及免疫调节,摄食行为等,都有昼夜节律性,且昼夜节律的振荡与年龄、性别、遗传无关。昼夜节律不仅表现在生命整体活动中,也表现在系统水平、器官水平、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如血压节律,凌晨3点至5点是最低的,此后在2~4小时内出现晨峰,然后逐步降低,并在白天保持一定的水平,夜晚入睡后则进一步降低。调节生物昼夜节律的组织叫昼夜节律钟,包括中枢时钟和外周时钟。中枢时钟的核心在下丘脑视交叉上核——阴阳跷脉、阳明经恰好维络目眦;阳跷脉满则张目,阴跷脉满则瞑目,胃不和则卧不安——它是昼夜节律的起搏点,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影响外周时钟。外周时钟主要在肝、心、肺、肾,恰是水火升降,但几乎所有的组织、器官也都有分布。中枢与外周时钟系统的精妙协调,使得机体活动与环境变化相呼应,从而维持生命活动的规律。所以,十二经流注是古人对机体活动细致精微的观察,反映的是人体调节的近日节律,描绘的是营气具体的工作日程。
在经典,营卫常并称;卫气和营气一样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比营气更重要。
“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古人对“腠理”怀有极大的兴趣,经典中每每言之。腠是肤腠,理是纹理,肌肤表面如起伏的山地,曲折的山谷即腠理。在肌肤上汗孔密布,毫毛如林,是为人体的第一道防御阵地。从腠理如箭一般发射、流泄汗水,那出得很欢畅的,叫做水津,它从哪儿来?
《灵枢·营卫生会》:“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下焦在回肠处与中焦离别后,便注于膀胱,疏浚下流了。所以,原来下焦与中焦还并居胃中,生化津液呐,现在却受纳了糟粕,其中还混杂着水津一起进入了大肠,然后酿酒分泌,区分糟粕精华,升清泌浊,沿着下焦疏浚道路,卫气就进入了膀胱太阳。
起胃中脘到回肠,包括中脘以下的胃系,全部小肠,胰腺、脾脏、肝胆系统等组织器官,这一段可以叫广义中焦,狭义中焦专指消化系统的胃系、小肠、脾胰等相关组织和器官。从回肠开始,包括全部结肠、直肠,盆腔诸脏器,肾脏、膀胱,前后二阴,下肢双足,这是广义的下焦,狭义下焦起回肠,包括结肠、直肠、肾脏、膀胱等相关组织和器官,经典说,这一部分组织器官是生化卫气的。非常奇怪,从回肠到直肠属消化系统,而肾脏、膀胱属泌尿系统,它们是怎么搞到一块儿去的?从回肠开始,包括结肠、直肠、肾、膀胱、男女前后二阴,这一段中心三焦生化水津卫气,所谓“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意思是把结肠水液吸收、肾系升清泌浊、膀胱排尿、卫气生化合而为一了,这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结肠对水津的吸收属泌尿系统?小肠是水津吸收的主体,每日吸收水液量约8500毫升,但小肠在吸收的同时,也将分泌等量的水液,吸收、分泌大致相等,它吸收水液主要是用于物质交换,从而将代谢底物泌入循环,供给肝系,从功能上说,完全是消化系统的活动。结肠每日吸收水液约400毫升,真正泌下直肠的每日只有100毫升左右,主要用于湿润大便。小肠每日吸收8500毫升水液以保证代谢之需,不足的部分当然要取自结肠,导致直肠缺水、大便干燥,而无法吸收的多余的水液,也要排入结肠,泌下直肠,导致腹胀、大便稀溏。所以,结肠吸收的400毫升水液,对物质交换、肝系代谢没有直接意义,反而是进入了循环,去调和血容、血压、体温了,从功能上说,根本就是肾系升清泌浊的一部分,直接决定了大便的干湿,间接决定了肾系的滤过、小便的多少。肾系分清泌浊,每日溶解35~50克代谢产物,最低需要500毫升左右的水液,而每日正常尿量约为1500毫升,如果不计肺系呼吸、皮肤蒸发、出汗等途径消耗的水液,则结肠吸收的水津总量,将接近总尿量的1/3弱,几乎等于最低尿量。所以,小肠吸收水津是功能性的,结肠吸收水津是调节性的,血容不足、外三焦组织间液减少就多吸收,血容有余、外三焦组织间液增多就少吸收;在水津不足,肾系吸收不能充分维持基本血容,平衡内外三焦水液、电解质时才开始紧张工作。若结肠吸收发生障碍,肾系独立承担升清泌浊重任,必然导致功能亢进,滤过增强,大便难而小便数,久则组织损伤,小大皆难;反之,若肾系吸收发生障碍,结肠全力工作,初则代偿调节加强,大便干结,小便难,久则失代偿,大便溏泄,小便难。所以,经典说,水津、津液在“别回肠”之后就“注于膀胱”了,明确指出结肠吸收是属于泌尿系统的。与此同时,结肠对小肠还有一个逆调节机制。结肠吸收不利,不能迅速排空,小肠糟粕就不能顺利泌下结肠,造成腹胀、腹痛;结肠吸收充分,迅速排空,小肠糟粕才能顺利泌下结肠,进入直肠,排出体外。所以,小肠、结肠与胃、小肠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都是虚实交替,相辅相成。胃与小肠、小肠与结肠更虚更实,顺利交接,则三焦通畅,大气升降、水谷出入必然合乎四季阴阳变化之恒度。
肾系升请泌浊是生化水津卫气的主力军,结肠吸收只有代偿调节作用,调节什么?调节水津。那么,什么是水津?
有生理功能的体液才是水津,初级消化物、代谢废物、病理性淤积等等,虽然也是液态的,但不是水津。水津要进入循环,出入微循环,滋养组织,奉养精神,调和生化、运化,有明确的生理功能。水津循环,要完成如下使命:交换物质能量,滋养组织,排出代谢产物,清洁血液,平衡电解质,维护内环境;调控血容、血压、体温,维持昼夜节律、大气升降周流。水津回流,降低了心肺前阻力,缓解了交感紧张,大气肃降;水津输出,心肺后阻力降低,外周压力升高,交感紧张,大气升腾。调节体温,宣发汗液,水津达至皮毛、腠理、肌肉,降低了血压,带走了热量,缓解了交感紧张,汗出热散;外周遭受刺激,交感亢进,水津不得周流,肌肉、皮肤拘急,水津回流内脏,大气升腾。所以,水津循行不仅是一个滋长组织、奉养神明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中枢调节的过程。
但是,肾系升清泌浊、结肠调节代偿,只是生化了水津,卫气在哪儿呢?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水饮在胃气推动下,流行泛滥,其中一路源自于脾,经脾上输,将精气散布出去,归藏于肺,由肺疏浚、调节三焦而流行,另外一路灌注肾系,升清泌浊,疏浚、下输膀胱。所以,水津的来源有二:一是脾系新生的水津,包括结肠的代偿吸收,一是肾系静脉血的回收。这两路水津,回流肺系,布散四方,等齐于五脏经脉之营气而循行,合乎四季五脏阴阳变化的规律,是为恒常之态。所以,水液吸收进入循环成为水津之后,生化转枢为运化。运化之路,走内脏者,由脾系回流肺系,心主输出,下流三焦;走表者,经肾系升清泌浊,下输太阳膀胱,流散于表。这个过程是遵循大气升降、五脏运化阴阳变化之规律的。所以,运化的水津才是卫气。
水津生化、运化皆处在中枢神经-体液调控之下。交感兴奋,肝代谢、回流旺盛,心肺功能增强,输出增多,脾系吸收太过,结肠代偿加强吸收,大便干燥,营卫流走上焦,大气不降,同时血压升高,肾系血管收缩,滤过效能下降,尿液浓缩,小便短赤,于是结肠停滞,肾系淤积,上焦郁热,汗孔开放,汗出散热,一派卫气充盛之象。迷走兴奋,肝代谢、回流低迷,心肺功能减弱,输出减少,脾系分泌增多,结肠吸收减少,水液潴留肠道,泌下直肠,大便稀溏,大气有降无升,同时血压降低,组织间液增多,肾系血管舒张,滤过增加,尿液清冷,量多频数,于是结肠淤积,肾系失禁,上焦清肃,汗孔闭塞,一派阴风惨澹,卫气虚少之象。所以,卫气、水津其实一物两名。水津是卫气的物质基础,卫气是水津之功能效用,水多则气少,水少则气多;水津为守,卫气为使,卫气无水津规范则循行无度,水津无卫气温煦则淤积不流,水津、卫气阴阳冲和,才能正常实现彼此的功能。
经典认为,卫气是水谷中的强悍之气,形质稀薄,流行迅猛滑利,只能泛滥、围裹在营气周边,不能进入经隧。它常去的地方是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能温养肓膜,散于胸腹,总之是游走外周。那么,卫气能干什么呢?
《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卫气的功能是温煦分肉,充实皮肤,肥厚腠理,管理开阖。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是卫气的滋养作用,这很好理解。卫气行于外三焦,直接融入组织、细胞,腠理是皮肤最外层,皮肤是身体最外层,分肉是肌肉最外层,都属卫气恒行之所,为水津所滋润,为卫气所温煦。但是,卫气司开阖是什么意思?显然,司开阖是卫气的调节作用,一般理解为主管汗孔开阖,开则汗出,闭则恶寒。但是,今天看,汗孔开阖是中枢调节的结果,与卫气何干?中枢调节短三焦,开放动静脉吻合支,口径变粗,过流增多,则体温升高,汗孔开放,关闭动静脉吻合支,口径变细,过流减少,则体温降低,汗孔关闭。中枢调节体温,以开阖汗孔为使:体温升高,汗孔开放,汗出热散;体温降低,汗孔收缩,肌肉寒战,体温升高,发热恶寒。所以,主导汗孔开阖的是中枢,不是卫气。然而,《灵枢·根结》有云: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脏腑无开阖,只有能实不能满,能满不能实,虚实交替,运化、生化不息,否则脏器就衰竭了,还怎么开?所以,开阖是三焦经脉的功能,而且所谓的阖,也只能是暂时的减弱,还必须能再开。开,就是打开门户,阖就是关闭门户,在开门、关门的过程中,经典说,少阳、少阴就像门轴,是开阖的机关枢纽。所以,所谓卫气司开阖,无非是说,对于阳经,当卫气充盛之时,就能打开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的门户,当卫气衰减,就能关闭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的门户;对于阴经,当卫气充盛之时,就能打开足太阴脾、手太阴肺的门户,当卫气衰减,就能关闭足厥阴肝、手厥阴心主的门户。这是什么意思呢?足太阳膀胱主导体表水津流行,手太阳小肠主导水津体内流行,足阳明胃主导水谷进入,手阳明大肠主导糟粕排出;足太阴脾主导津液生化,手太阴肺主导津液回流,足厥阴肝主导津液代谢,手厥阴膻中主导津液输出。因是之故,对于阳经,卫气充盛,则使体表水津、体内水津加强流行,卫气衰减,则使体表水津、体内水津流行减弱,同时卫气充盛,则使水谷加强进入、不再排出,卫气衰减,则使水谷不再进入、加强排出;对于阴经,卫气充盛,则使津液生化、回流加强,卫气减弱,则使津液生化、回流减弱,同时卫气充盛,则使津液代谢、输出增强,卫气减弱,则使津液代谢、输出减弱。显而易见,当卫气充盛之时,对阳经而言,足太阳、手太阳加强水津流动,对阴经而言,足厥阴、手心主加强津液代谢、输出,同时消谷善饥、大便干燥,其结果必然是内热剧增,刺激中枢调节,打开汗孔,排汗散热;反之,当卫气衰减之时,足太阳、手太阳减弱水津流行,足厥阴、手心主减弱津液代谢、输出,同时水谷难进,大便溏泄,汗孔关闭,尿道疏浚,小便清长。所以,开阖汗孔只是卫气功能的一种附带效应,中枢调节三焦述流的一种手段而已。
因是之故,所谓卫气司开阖,不只涉及汗孔,凡大气升降,水谷出入,生化、运化转枢,昼夜交替转换,等等,都属开阖,也都与卫气有关。卫气盛,血压、体温升高,大气升腾;卫气衰,血压、体温降低,大气降肃降。卫气温和则能消谷,燥热则使人善饥,温燥太过则格阳,水谷不入;卫气虚则不欲饮食,寒则不能食,虚寒太过则胃反难消。所以,开阖汗孔固然是卫气之功能,但转枢生化、运化,开阖大气升降、水谷出入门户,规范昼夜节律,才是卫气最重要的本职工作。凡开阖转枢,皆归于卫气,根于中枢,这才是卫气司开阖的真切含义。
卫气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即抵御病邪、卫外以为固,这是什么意思呢?人体抵御病邪需要充足的物质、能量支持。卫气水津一物两名,营气血液一物两名,营卫充盛,水气冲和,血压、体温合乎阴阳变化之恒度,温而不热,凉而不寒,皮肤坚实,腠理密固,病邪自然不易侵入皮肤、呼吸道、胃肠道,即使侵入,卫气所主导的诸液态免疫物质也能抵御,抗病能力当然不差。但这只是第一道免疫屏障,更重要的,营气循行内三焦,卫气流行外三焦,内外三焦之间恒常交换物质,不断清除代谢废物、病理产物、致病因子,细胞生存环境时时优化,而属于卫气的组织液直接营养细胞,维持电解质平衡、内环境稳定,更是第一线的清道夫。同时,淋巴液出外三焦组织液,沟通卫气与静脉回流系统,实现宏观内外三焦物质交换,流注淋巴结,追随营气周流全身,而肾气出命门调和三焦水火,血管、肾脏等组织脏器因营卫流行变化而变化,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生化、成熟,同时也决定了卫气的盛衰,这就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第三道免疫屏障。因是之故,卫气流行无碍,淋巴液生化、回流必然顺畅,免疫物质基础扎实,系统效能强弱适宜,免疫力自然正常;卫气流行怠惰,淋巴液生化、回流必然衰微,免疫物质基础削弱,系统效能下降,免疫力自然不足;卫气流行迅猛,淋巴液生化、回流必然太过,免疫基础物质增多,系统效能太强,必然造成免疫超敏、自体免疫损伤。所以,惟有营卫冲和,卫气循度流行,淋巴系、静脉系顺接无碍,人体才能拥有正常的抵御内外病邪的能力。
那么,卫气如何实现其功能呢?
《灵枢·卫气行》:“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
古人喜欢拿天干、地支、星宿说事,是因为它们能反映天地阴阳之道,天干、地支轮替交合、星宿柄斗流转,不过是天地之道的起承转合。一年分十二月,十二月配地支十二,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一日配十二辰,子午为纵向经线,卯酉为横向纬线;周天有二十八星宿,虚、张为纵向分界,房、昂为横向分界。所以,从房到毕属阳,从昂到心属阴。阳为白昼之主,阴为夜晚之主。卫气循行十二经,也如经历十二月、十二辰、二十八宿一样,白天行于阳经二十五度,夜晚行于阴经二十五度,一日一夜行五十度环身一周,而在夜晚卫气周遍了五脏。
所以,平旦之时卫气周遍五脏而阴气尽,开始循行阳经。首先走阳跷而出于目;目张则卫气行于头,循项而下,行背脊至足小趾端,这是循足太阳;另一路分散开,别走出目外眦,至手小指外侧,这是循手太阳;另一路分散开,别走出目外眦,循足少阳而下,至足小趾、次趾间,这是行足少阳;另一路分散开,循手少阳别走,至手小指、次指之间,这是行手少阳;另一路分散开,别走至耳前,交颌脉,注足阳明而下,至足背,入五趾之间,这是走足阳明;另一路分散开,别走耳下,下手阳明,入手大指、手掌中,这是循手阳明,这样就走遍了阳经,凡二十五度。卫气从头至足的多路经气皆汇入足心,出内踝,从足少阴进入诸阴经,循足少阴上行走阴维,交足少阴、足阳明,沿着足太阴、足厥阴、任脉路径上行至目下,复合于目,这样就走遍了阴经,凡二十五度,总计五十度而环身一周。所以,卫气循行与营气不同,它起于目、终于目,白天走阳经从头下足,夜晚走阴经从足上头,同时遍历五脏。阴维之脉,起踝上三阴交,入足少阴筑宾,然后循股内廉入少腹,交足三阴、足阳明,经足太阴交合足厥阴,然后借道厥阴,走胁肋,上胸膈,挟咽而会任脉,至目下,接续阳跷,开启新的一天。阴阳维脉属络脉系统,维络、规范诸正经,结成网络。所以,卫气行阴阳十二经,乃行于奇经络脉系统而实现,这就体现了其悍气、迅疾、滑利、轻薄的特点,或者说是行于脉外、游走外三焦的特性。这是卫气循行体表,而在体内,卫气在夜晚要遍历五脏: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注于肾,走的是一条五脏相克的路子。
经典所谓的气,专门地说,就是营气、卫气、脉宗气,它们都有浓厚的原始文化色彩。卫,环绕宿卫也;营,环绕匝居也;脉,水流别支也;宗,族系之源也。原始部族居住的村寨,常选一块高平之地,中央建王宫、神坛、仓库、武库等重要公共建筑,部族人等环绕中心比邻而居,围成一个广场,最外一周有深沟土墙、出入通道。白天人们走出村寨劳作、狩猎、采集,夜晚一队队卫士举着火把、沿着沟墙巡逻,护卫营地安全。若移诸医理,则脑髓如神庙,心脏如王宫,这就是族系之源;脏腑如仓廪、武库,皮肉如堑壕、寨墙,孔窍如出入通道,体循环、微循环如营垒卫士,这就是水流别支——营卫循行,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周流不已!
营气是血液的运化,卫气是水津的运化,脉宗气主导营卫运化,那么,三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灵枢·营卫生会》:(脉宗气)“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这个表述很奇怪。一日一夜行五十度,这是营气的循行节律,白天行于阳二十五度、夜晚行于阴二十五度,这是卫气的循行节律,何以脉宗气同时拥有营卫的循行节律呢?字面上,脉宗气是追随营卫节律的,但其实水津、血液运化都是脉宗气主导的,不是脉宗气拥有营卫节律,而是营卫体现了脉宗气的节律。
经典说,营气独行经隧,卫气追随营气,营卫循行五十度之后大会于手太阴寸口,这些话乍听如梦呓,但其实大有深意,价值非凡。度是古天文学的计量单位。以度计量营卫循行,无非是说,天地之道与人道是一样的,人体活动一天犹如天地活动一天,必然合乎一天的阴阳变化恒度。所以,营气一日一夜循环五十度,环身一周,这既是一种节律,也是一种恒度。今天看,若交感神经亢盛,则内三焦过流困难,外三焦回渗太过,渗透压升高,细胞膜内外电解质失衡,细胞脱水,组织损伤,炎性物质渗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内三焦蛋白质、血细胞、水津外渗,胶体渗透压降低,于是经脉不通,阴阳不交,组织瘀血失养,变性变形;若迷走神经亢盛,则内三焦过流乏力,外三焦水液淤积,渗透压降低,细胞膜内外电解质失衡,细胞水肿,组织损伤,炎性物质渗出,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内三焦蛋白质、血细胞渗出,于是经脉不通,阴阳不交,组织水肿失养,变性变形。营气运化太过,抑或不足,都会导致三焦过流障碍,内外交换失衡,经脉不通,阴阳不交,组织失养,变性变形。所以,昼夜循行五十度是营气恰好满足组织灌注、输运需求,正常无病的标准。反映于脉象,就是一吸再至,一呼再至,呼吸之间一至,每次呼吸五至,一分钟心搏75次,这个心率,既是营气的正常节律,也是脉宗气随呼吸而出入的正常节律。所以,脉宗气呼吸、心搏逆乱,必直接导致营气周行之数逆乱,脉率或数或迟,日夜或长或短,寒暑或热或寒,生命节律紊乱,五脏气争,六腑不洁。与此同时,卫气循行,平旦出目之阳跷,自头走足,身半以上诸阳经打开门户,开始运化,夜晚至足,走足少阴入阴维,身半以下诸阴经打开门户,开始生化,然后上循足厥阴、任脉道路至目下而交阳跷,生化顺接运化。所以,脉宗气在运化营气的同时,也在运化卫气,只是营气运化要求有固定节律,卫气运化则必须转枢阴阳,顺接生化、运化。那么营气流行一日一夜行五十度,然后大会于手太阴,又开始了下一次的旅行——大会又是什么意思?人一呼脉再动,大气推移三寸,一吸脉再动,也推移三寸,一次呼吸大气移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次,营气循行五十度,大气正好环身一周,又回到了手太阴寸口。所以,手太阴寸口既是大气起点,也是终点。不是经气循行不会于手太阴寸口,而是大气,或五脏六腑之气,在一日之内,必以手太阴寸口为始终。至于“小会”那是时时发生的,否则人早死了。所以,脉宗气节律是保证营卫平衡的前提。脉宗气节律不乱,营卫循度流行,三焦畅通,内外平衡,营卫交合,人自然健康无病;脉宗气一乱,或营过于卫,或卫过于营,内外不平,交合不利,则必生病祸。可以想见,如脏腑、经脉、膜系、孔窍但有营气、没有卫气,或但有卫气、没有营气,甚至营卫皆无,或营卫并盛,其结果都必然是组织失养,五藏气争,六腑逆乱。这就是说,所谓的脉宗气逆乱其实有几层意思:首先是大气逆乱,营气循行不及或超过五十周;其次是卫气逆乱,白天走阴系,夜晚走阳系,不能按时打卡,迟到早来;再次是营卫逆乱,营气逆入卫气,或卫气逆入营气,清浊相干,营卫不平;最后才是脉宗气逆乱,相傅不辅,臣属叛乱,心君昏聩,心主喜乐太过不及。
总之,脉宗气是人身大气之宗,营卫是脉宗气之使。脉宗气随呼吸而出入,有固定不移的节律,这个节律决定了营卫循行的节律;同时,脉宗气也就附带上了一日一夜行五十度,日行于阳、夜行于阴的类似于营卫的节律。
人身五精,即气、血、津、液、精,是五种富有生命力的精微物质,能奉养、滋长、调治生命,那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生命最初拥有的,不过精髓、水谷。水谷生化物质精微,同时产生了狭义的气;物质精微生化津液,回流肺系,化赤为血,脉宗气运化,同时产生了营气;肾系升清泌浊、大肠代偿吸收生化水津,回流肺系,脉宗气运化,同时产生了卫气。所以,气与水津、津液可归为一类,名曰味;血与脉可归为一类,名曰气;精与髓液可归为一类,名曰精。精主精神,气主运化,味主生化,气味形之于内外则主形质。气味有滋养之能,精神有调节恒度,形质有盛衰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归,女嫁曰归。食,亼米也,集中起水谷为食。生,像艸(草)木生出土上,有创造、发生的意思。自然万物有生、长、化、收、藏五个发展阶段,生是草创阶段。伤,创也,即金刃伤,泛指损伤。
这段话概括了五精之间的关系,大意是:水是阴的代表,火是阳的代表。阳是营卫之气,阴是滋养之味。味能滋养形质,又要依托形质;形质依托营卫,又能护佑营卫;营卫生长精神,又为精神所调节;精神依赖五味生化,又能调节五味生化。精神以营卫为滋养之物,形质以五味为滋养之物。五味生化滋生精神,营卫运化强壮内外形质。五味生化逆乱损伤形质,营卫运化失常损伤精神。精神调和营卫,阴阳冲和,营卫损伤于五味,滋养不利。总之,精神是至高的调节模式与能力,在外周表现为某种形式的运化、生化恒度;内外形质是滋养效能的集中体现,运化、生化合宜则能生长形质、奉养精神,营卫逆乱则损伤精神、形质。总之,精神、营卫、营养、形质互为归所,人身五精物质、功能、调节缺一不可。
至此,气的大轮廓也就清楚了:广义的是指胃气,狭义的是指水谷之美。胃气综合了运化之阳、生化之阴,为诸气之宗;水谷生化五味,为诸气根基。但专门的气,还是指营卫之气、脉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