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拘急
拘,止也。以手止之,使人委曲服从,所以抓人叫拘捕。急,衣小也。衣服以合体为度,衣不变,身大是急,身不变,衣小也是急,都让人觉得憋屈。总起来,拘急有收束、紧张、压迫,又有撑胀、痞塞、郁结等意思;作为病理,则是一种组织、脏器、系统因拘急而失养,物质、功能、调节紧张应激的病态。如血脉拘急,则血管收缩,阻滞血流,迂曲不通,而这种病理状态作为内源刺激,又能进一步引发其他病变,祸生百端。
拘急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性的病理改变,任何组织、脏器、系统,甚至机体本身都可能处于拘急病态。
应激初起,肾上腺髓质系统启动,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动静脉吻合支拘急,灌流减少,同时微静脉收缩,输出减少,三焦流过艰难,输运、交换效能下降,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内三焦蛋白质渗出,胶体渗透压降低,血脉因代谢产物壅塞、血流变性质改变而瘀阻,营气效能降低,外三焦因内三焦渗出而聚集水液,代谢产物、病理产物淤积,输运不利,环境恶化,组织失养,细胞水肿。动脉端血流减慢,静脉端血流受阻,微循环流行迟缓,甚至毛细血管、细静脉血流停滞,物质供给、交换停止,组织细胞功能障碍,血管内皮细胞坏死,管腔闭合,微血管减少,组织萎缩坏死。如病变持续不解,组织液生成日益增多,淋巴回流失代偿,微循环前阻力血管反射性松弛,后阻力血管持续紧张,三焦灌入多、流出少,大量水液、代谢产物、病理产物、内毒素淤积外三焦,内三焦津液流失、效能降低、瘀阻难行,组织水肿、瘀血。微循环流速、管径改变对血细胞也会产生深刻影响,如红细胞聚集可增加血流阻力和黏度,减少氧供,加重血管内皮损伤,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血浆外渗,而白细胞贴壁、翻滚、游出,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生成,内皮细胞损伤可导致血栓形成,更严重的是,血细胞病变刺激骨髓过度造血,损伤造血组织,产生严重后果。如病深难解,中枢调节潜力用尽,组织、脏器受体减少,调节失敏,病入虚损,则三焦不灌不流,营卫循行停滞,微循环弥散性瘀血,组织坏死,脏器衰竭,生命消亡。
脏腑六系多病拘急。
水系流行,一路上要出入许多关隘、闸口,一旦拘急,则病祸无穷。精华、糟粕别回肠,渗膀胱,在回肠与结肠、结肠与直肠交接处都存在孔窍、门户组织,且与肾系相互制衡。若结肠吸收不足,大便溏泄,血容有损,则肾系必然加强吸收,保钠排钾,膀胱、尿道括约肌拘急,小便淋涩,尿频、尿急、尿痛,甚至引起失钾性肾病;若结肠吸收太过,大便干结,血容扩张,则肾系必然加强排泄,排钠保钾,膀胱、尿道括约肌舒张,小便清长,甚至引起高钾血症。然而,结肠长期、持续吸收不足或太过,组织损伤,效能下降,调节失敏,终将失去代偿作用,肾系只能独立承担调和血容、血压、体温的重任,必然过用损伤,效能下降,调节失敏,三焦水火不平,电解质失衡,内环境恶化,大气升降无伦,水系败坏,病证丛生。
结肠为什么会吸收不足或太过呢?交感兴奋,胃肠道分泌减少,吸收增多,张力增加,回肠拘急,不得顺接结肠,精华不能渗入膀胱,糟粕不能泌下直肠,大便难、小便数;迷走兴奋,胃肠道分泌、蠕动增强,吸收减少,回肠松弛,不能别结肠,精华不能渗入膀胱,糟粕下流直肠,大便溏、小便难。结肠拘急,直肠无源,则大便干燥、水津不生,结肠松弛,糟粕聚集,则大便泄利,精华流失,而不论是结肠水聚,还是干涸,本身都属内源刺激,皆令回肠、结肠、直肠、肾脏、膀胱、尿道,甚至脉宗气紧张拘急,二便不利,阳气鸱张。
肾脏、膀胱、输尿管、前阴等组织构成肾系,多孔窍,多膜系,拘急则癃闭,舒张则失禁。交感兴奋,肾血管拘急,组织失养损伤,滤过减少,尿液浓缩,甚至无尿,升清过于泌浊,于是卫气激越,三焦有气无水;迷走兴奋,肾血管舒张,滤过增多,尿液清长,甚至尿失禁、夜尿频多,泌浊过于升清,于是卫气衰微,三焦有水无气。肾气出命门,调和三焦水火。阴分不足,水津不生,卫气失其守而逆乱无制,结肠水津枯竭,大便干燥,任脉、冲脉无阴,三焦无水枯竭;阳分不足,卫气不生,水津失其使而淤积,结肠失代偿而潴留,大便溏泻,督脉、冲脉无阳,三焦清浊混杂,淤阻不通。冲脉水火不平,则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大气升降逆乱,三焦上下表里不通,十二经、五脏六腑阴阳不和,百病蜂起。
体液调节是肾气平衡三焦水火的主要途径。外三焦水津不足,卫气弛张,醛固醇系统激活,肾系加强水钠吸收,排出钾、氢离子,扩张血容,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但随着大量失钾,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尿浓缩功能丧失,反多饮多尿,口燥咽干,尿路感染,甚至引起肾衰竭;同时,钾离子不足、血容扩张,必使心肺负担激增,脉宗气紧张,初则亢进,久则衰竭,以至于心肌肥厚,心律失常,心动过速,甚至发生室颤;低钾病态使肌肉痿软无力,神经传导迟缓,甚至呼吸、吞咽困难,手足搐搦。
《素问·风论》:“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
交感兴奋、醛固醇分泌太过,肾系血管拘急,组织失养,甚至坏死,滤过不利,回流无源,心主输出阻力巨大,上腔回流艰难,于是上有多汗恶风,颜面浮肿,面色黧黑,中有隐曲不利,精华不生,下有脊痛不能站立,少尿无尿,遂病成肾风。
肺系是水津回流的终点、输出的起点,能根据大肠水津吸收的情况而治节;同时,肺为华盖,在位最高,通达体外,极易遭受各种刺激袭扰,常处于紧张病态。交感兴奋,支气管舒张,通气量激增,呼吸肌群张力增加,宣发有余,肃降不足,肺气壅盛,黏稠痰液分泌,回流艰难,卫气循脊而上,出畜门而入太阴,肺系多火少水;迷走兴奋,支气管收缩,通气量减少,呼吸肌群痿软,宣发不足,肃降有余,肺气虚少,清稀痰涎分泌,输出艰难,卫气运化无力,不能出畜门而交太阴,肺系多水少火。所以,支气管通气量、呼吸肌群张力,上下腔回流、心主输出,中枢调节、心神响应等因素决定了肺系呼吸、循环的质量,任一环节拘急不畅都足以影响肺系治节,造成许多疾病。
肺系宣发有余、肃降不足则心脑回流艰难,咳嗽、头痛、恶心,甚至颅内压增高,抽搐,颜面水肿;肃降有余、宣发不足则心脑氧供不利、内环境改变,呼吸肌群痿软无力,呼吸艰难,脉宗气紧张代偿,胸廓胀满,目如脱状。若祸及心神、心主,则烦躁、心悸,面色晦暗、唇甲发绀。若祸及脾胃,则脘腹胀满、不得卧。若祸及肾系,则肾不纳气,遍身水肿,命门火衰,甚至昏迷、抽搐而喘脱。奇静脉支持肺系营养,如回流不利,支气管、肺泡失养,组织损伤,通气效能下降,炎性反应,痰涎壅盛,气道受阻,病发哮喘。肺居上焦,大肠居下焦,根本相连,开阖相辅,厥逆相关,如中枢调节衰微,脏系调节失敏,上升腾而下停滞,上肃降而下流泻,则二便不通,或流泻不禁。
气系生化水谷精华,支持脉宗气,病发拘急,则诸窍不通。精出心窍则为心神,心神出入循度则十二官安,出入逆乱则十二官危。心主为心神之使,主管输出、循环,如循环衰竭,或激烈应激,或长期高血压,或回血持续不利,心脑严重失养,则心界扩大,组织变形,心律失常、胸痛,或心、脑、肺、肾栓塞,严重时产生充血性心力衰竭。胃受纳腐熟,脾分清泌浊,更虚更实,生化水谷精华,支持脉宗气。如心神有出无入,大气有升无降,则胃之大络瘀热,组织失养,遂病噎膈、胃痈;如有入无出,大气有降无升,则胃之大络虚寒,遂病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交感兴奋,脾胃张力增加,大气升腾,上充实而下拘急,则消谷善饥,大便秘结,心神不归,烦躁、失眠;迷走兴奋,分泌、蠕动增强,大气肃降,上空虚而下充实,则腹痛、腹胀,大便泄利。
“九窍不通,都属胃病。”何以故?胃病,即胃气运化、生化不平,孔窍、膜系不能循度开阖、护佑组织。胃气之阳太过与不及,则头面孔窍、膜系阴阳不和、营卫不协,耳聋、目昏、郁瞀,鼻不闻香臭,口不知滋味,容颜枯槁。胃气之阴太过与不及,前后二阴或失禁不制,或闭塞不通,大肉尽消,肌肤甲错。
血火二系生化津液、运化血液,多病拘急。交感亢进,肝门脉收缩,肝系所属之食管下段、胃、脾、胆、肠系、脐周、胁肋、胸腹壁、肛门等处静脉回流受阻,组织瘀血失养。如津液不能上朝肺系,输出心系,则心脑供给不足,脉宗气紧张,大气有升无降,至上之焦回流不利,脑组织失养损伤。如肝系代谢旺盛,组织瘀血失养,胆汁逆流,三焦有断无决,则病生黄疸。如病久不愈,三焦痰淤积聚,血流变性质改变,回流艰难,则病生痰饮,甚至心搏、呼吸衰竭。迷走兴奋,胃肠环境恶化,组织损伤,清浊混杂,津液代谢无源,精华尽失,心脑失养,脉宗气紧张,大气有升无降,上实下虚。如病久不愈,中枢调节衰微,脏器调节失敏,三焦不通,转枢不利,则上有呕逆、头痛、吐清涎,下有大便泄利,四末厥冷,烦躁欲死,十二经、五脏六腑化源枯竭。
外三焦卫气流行不利,代谢产物、病理产物淤积,内三焦营气壅盛,血液黏稠,流行缓慢,效能降低,这样一种拘急病态能引发许多病证。若内三焦通透性增加,津液外渗,内源刺激,皮肤、肌肉紧张应激,则轻者瘙痒肿胀,游行如风,重者红肿热痛,溃烂流脓,甚至腐烂肌肉,深入筋骨,紫黑剧痛。病久不愈,调节衰微,组织变性,毒素淤积,常使脏器衰竭,生命消亡。
痈疽是典型的外周三焦拘急病证,多属卫气虚寒,营气瘀热。痈者,肿也。外痈生皮肤、肌肉之间,病在水气,红肿热痛,肿胀溃烂,内痈则不知病患何处,或在肺,或在肝,或在胃,或在肠……五脏六腑,三焦筋膜、孔窍皆有可能。疽者,久痈而溃烂也,生于肌肉、筋骨之间,甚至深入骨髓、关节,病在血火。初起有脓头,红肿热痛,继而深入内部,扩散周边,脓头如蜂窠,最后溃烂,乃至深入筋骨,损伤筋膜、骨髓。
人患痈疽,多因喜怒太过,饮食不节。情志激越则交感亢进、营气壅盛,过食膏粱,饮酒无度,三焦湿热不通,久而伤气,于是外三焦淤积,卫气流行不利,气系精华不生,肌肉、筋骨失养,内三焦壅盛,营气难行,逆从内起,厥自外生,瘀热欲出而卫气虚,开阖不利,欲入而血脉壅塞,进退不得,只得游走皮肤、肌肉、筋骨之间,刺激组织,拘急发热,病成痈疽。若病久不愈,内毒素淤积,调节衰微,营卫不足,皮损变性、变形,病证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深难解,则病成菌血症、毒血症、脓毒症、败血症,脏器功能衰竭,生命消亡。
《灵枢·痈疽》:“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藏,藏伤故死矣。”
交感兴奋,毛细血管血压、通透性增高,水津、蛋白质、血细胞渗出,则红肿热痛;组织失养,有氧过程抑制,无氧酵解过程加强,乳酸激增,局部酸中毒,则肿胀疼痛;前阻力血管不耐酸性刺激,或对缩血管活性物质调节失敏,血管松弛、灌注增多,但微静脉颇能耐受酸性刺激,拘急不通,同时毛细血管网大量开放,微循环灌入剧增,输出反少,于是肿胀愈甚。正三焦营卫淤积,直三焦流过迟缓,短三焦管径扩张,内三焦血流变性质改变,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津液外渗内阻,外三焦代谢产物、病理产物、体液因子、血管活性物质淤积,炎性渗出,细胞坏死,组织失养,溃烂流脓,而这种病理状态更能进一步刺激微血管扩张,导致心脑失养,脉宗气紧张代偿,于是瘀热不解,恶性循环,反复难愈。如病理改变迟迟不能纠正,微循环对中枢、系统、血管活性物质调节失敏,微血管进一步扩张,三焦不灌不流,广泛瘀血、水肿,组织、脏器失养,功能衰竭,则危及生命!
疼痛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三焦拘急病症,患者也多因疼痛才去寻医治病。然而,何谓疼痛?
疼痛是痛感觉、痛反应综合而成的病症,在中医同时也是一种病证。痛反应发生于躯体、内脏,痛感觉则属于精神自觉。疼痛有程度区别:最轻的只是似痛非痛,总体上是另一种感觉,如瘙痒、酸麻、沉重,如强痛就是一种僵硬、不灵活而酸楚的自我感觉,其实就是一种微痛;有痛反应了就是轻痛,局限在一定范围;痛反应强烈、痛感觉显著,那就是真痛;如难以忍受,那就是剧痛了。疼痛也是一种内源刺激,能激起一系列的病理反应,特别是引起强烈的消极情绪,伤害极大。
对疼痛的病理,传统上有一个很好的概括:“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但问题是,究竟是什么不通,又如何不通了?
《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病邪刺激,交感亢进,立毛肌、汗孔收缩,外三焦卫气壅塞、内三焦营气郁热,皮肤、肌肉微循环拘急,头项痛,肌肉酸、腰脊强。卫气流行不畅,物质交换障碍,同时内三焦应激,代谢旺盛、血络拘急,必使营气循行迟滞,三焦入多出少,代谢产物、病理产物、内毒素淤积,轻者疼痛局限一隅,重者痛反应强烈、痛感觉显著。若病理状态不能缓解,内三焦渗出、瘀血,外三焦组织损伤,大量活性物质刺激损伤神经,则剧痛难忍。如病久不解,调节衰微,筋骨失养,组织变性,则麻木不仁,骨节畸形,发为顽痹。如痹症晨僵,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血流减慢,病变关节瘀血水肿、渗出增多,晨起时僵痛难以短时缓解,要活动开了才能令炎性渗出回流,缓解疼痛。若病久不愈,病症时轻时重,损伤的组织时好时坏,层层堆积,变性变形,则顽痹难愈,关节畸形。如强直性脊柱炎,古称大偻,不仅组织变性、生成肉芽组织,而且循环障碍,阻断营卫循行,久而久之,脊背佝偻,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疼痛可发生于皮肤、肌肉、孔窍,也可发生于脏腑、膜系、筋骨深层。《素问·举痛论》云: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营卫周流,本有恒度。今寒气刺激,卫气拘急而流行不畅,营气因卫气影响,拘急紧张,瘀滞难行,只能缓慢地流泣,恒度既失,三焦异变。若病发于外三焦,内三焦只是稍有迟滞,效能下降,则酸困、僵硬。如祸及内三焦,则营卫不通,猝然而痛,这就是既有痛感觉,又有痛反应的真痛。若五脏应激拘急,微血管网络不通,营气竭尽,卫气不入,则猝然痛死不省人事,待营卫再灌注才能恢复。若病发于肠胃,冲脉郁痹,逆气上出则胃痛呕吐;同时,上逆则下厥,胃寒则小肠郁热,所以瘅痛焦渴,大便干结、腹痛难解,病生肠痹。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寒气客于肠膜、关元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若病发于胃肠之间、膜系之下,则营气瘀阻,络脉拘急,牵引疼痛,而按揉可助营卫流行,所以能止痛。若病发于肠膜与关元之间的络脉,营气流行不畅,回流艰难,不能汇入循环,三焦营卫留滞不得行,则日久成积矣。
“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营卫周流不利分两种情况:外三焦卫气虚少,内三焦营气应激拘急,微循环挛急,牵引络脉,猝然而痛,在这种虚寒情形下,可以按揉止痛,热则痛解;内三焦营气应激拘急、代谢旺盛,瘀热胀满,在这种实热情形下,不可按揉,否则更痛。所以,痛证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初病在外三焦卫气,外症为疼,常常是一过性的,时轻时重的酸痛;继则祸及内三焦营气,营卫不通,外症臃肿剧痛;最后调节衰微,病入虚损,络脉瘀血,缠绵不愈。叶天士说:初病治经,久病治络,可谓得之矣!
身不变,衣小为拘急,衣不变,身大也是拘急,只是不再叫拘急了,改叫郁结、肿胀。
郁,木丛生也,丛林茂密之义。脏气太过、营卫壅盛,又不能宣泄而出,这就产生了郁证,可分为虚实两类:邪气郁结,如风郁、寒郁、热郁之类,脏气郁结,如气郁、火郁、木郁、土郁、水郁之类,情志郁结,如怒郁、思郁、忧郁、悲郁、恐郁之类,它们都属无形虚郁;水郁、血郁、湿郁、痰郁、食郁之类,它们都属有形实郁,总的病理,无非邪气郁积,营卫壅盛,三焦不通,郁闭难出。结,缔也,绳结难解之义。郁是充盛难出,结的程度要超过郁,干脆闭结不出,都是严重的营卫拘急。张仲景首揭脏结病,即脏气闭结不出,类似于郁,严重于郁。所以,四逆散可治郁证,疏通三焦,通达四末,但要治结胸,就得用陷胸汤,而要治脏结就得用乌梅丸了。郁与结的程度是不同的。
《素问·举痛论》:“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脾主意,意有所指,流连不去,则为思;思,即心神集中不散之义,这是正常的。但是,心神集中一处,久久不散,留止不去,这就太过了,变成了病理性的气结。所以,结证的病理改变无非是营卫、调节、病理产物闭结不去。为什么闭结不去?根本原因,就是内外刺激在此处引起了应激反应,组织紧张拘急,久之,调节衰微,闭结愈发不可解矣。
《素问·阴阳别论》:“结阳者,肿四支。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三阳结谓之消。二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卫气郁结,则四肢水肿;营气郁结,瘀热充盛,回流不畅则便血。阴阳郁结而不平,多阴少阳则病石水,少腹臌胀;太阳郁结,则病消渴;阳明郁结,则病大便不通;太阴郁结,则病水肿;手少阳、少阴郁结,则病喉痹。所以,郁是充盛而不出,貌似有余,其实不足;结是闭结不开,貌似不足,其实有余。郁证是因为调节不利,营卫虽盛而不能出;结证是因为调节太过,紧张拘急,营卫虽少而出不得。然而,不管是郁,还是结,都强调营卫郁结三焦而不得出,所以必致肿胀。
肿胀是从组织损伤看郁结,若细分之,则胀是一种自我感觉,肿是一种客观体征,但统言之,其实是一回事:自觉有痞塞、憋闷之感,客观有鼓胀之形。肿胀也有轻重、类型之不同。如痞满,只是有堵塞感的肿胀;冲逆,是有方向感的肿胀;气结,是伴有疼痛感的肿胀。胀只是感觉,肿是客观体征,因此肿比胀严重;胀不能治,就会发展为肿。肿胀病理不离郁结,营卫充盛,或闭结不出,壅塞不通,停滞不行,便成肿胀,病久不愈,就会发展成积聚。
《灵枢·胀论》:“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岐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黄帝曰:何以知藏府之胀也?岐伯曰:阴为藏,阳为府。”
寸口脉大硬而涩,就是胀证。脉大硬,这是卫气盛;脉涩,这是营气少。有气无血,营卫虽处于应激状态,但郁结不流,所以成胀。何以故?推其所以,营卫应激,外三焦水液淤积,内三焦流行不畅,效能降低,则发为肿胀。若这种病变见于下焦,则尺脉大硬涩沉,见于上焦则寸脉大硬涩浮。所以,论者解释道:
《灵枢·胀论》:“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黄帝曰:善。何以解惑?岐伯曰:合之于真,三合而得。”
为何病发肿胀?卫气的正常状态是等齐于营气血脉,行于分肉之间,有上有下,紧随营气,与天地之道应和,令五脏各主其时,不违四时次第,六腑顺利地生化水谷精华,当然就不会病生肿胀了。假如阴系厥于下,营卫不行,寒邪袭扰于上,机体强烈应激,正邪相搏,营卫逆上而郁结不流,这就要病发肿胀了。所以,治肿胀,要驱除邪气,让营卫回归正道就好了。所以,肿胀的发生也有一个内外合邪的问题:先有大气厥逆,后有外邪袭扰,然后才会病发肿胀。
郁结、肿胀作为基础病变可发生于任何组织。血脉、脏腑其实皆有胀病,但都不是根本所在。胀病都发生在脏腑之外、三焦膜系。膜系肿胀,挤压脏腑,扩张胸胁,撑胀肌肤,所以叫胀。为什么呢?因为脏腑、孔窍、膜系正常时都有各自的界限。营气循脉而行,流行其间,卫气冲逆营气,则脉胀瘀血;营卫并盛,逆于肉分,则肌肤肿胀。所以,肿胀的病理是卫气应激、营卫失衡。营卫壅盛,代谢产物、病理产物淤积外三焦则成胀;病不能解,营卫并盛,逆于脏腑之外、分肉之间、三焦膜系,挤压脏器则成肿。所以,脏器拘急也可分为两种情况:脏气壅盛,但不能宣泄而出,结果内压激增,脏器肿胀,实质改变,从内向外扩张挤压,如肝脾肿大之类;脏器、组织拘急收缩,或脏外组织挤压,结果外压激增,脏器拘急,组织坏死,如脏器萎缩、占位性病变之类。具体而言,如心胀,则心烦、短气、卧不安;肺胀,则胀满喘咳;肝胀,则胁下满,痛引小腹;脾胀,则时时哕,四肢胀,身沉重,不想穿衣裳,卧不安;肾胀,则腹满,背部肿胀,腰髀痛;胃胀,则腹满,胃脘痛,像闻到了焦糊味,妨碍饮食,大便难;大肠胀,则肠鸣而痛泄,冬天受寒则飧泄;小肠胀,则少腹胀,腰痛;膀胱胀,则少腹胀、癃闭;三焦胀,则皮肤之下胀满有气,按之不硬;胆胀,则胁下胀痛,口苦,时时叹息。
所以,郁结、肿胀总的来说是三焦营卫壅盛,郁闭不出,胀满变形,如落实到物质层面,则必有代谢产物、病理产物淤积不去,这就是另一大类病证的根源——痰饮。
痰饮是生化病,水肿是运化病;痰饮事关营气,水肿多在卫气。痰饮、水肿初起,有形实邪淤积不一定十分严重,而只是一种状态,一种节奏迟缓,最典型的便是湿证。
机体上下表里,各种组织、脏器,三焦微循环无处不有,有三焦就可能有湿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如食管、胃、大小肠、胆、前后二阴、呼吸道、膀胱等,固然以能泻不能满为特点,有一个升清泌浊的运化形式,运化乏力,营卫流行迟滞,节奏缓慢,清浊混杂,容易病生湿证,即便是能满不能泻、以藏为用的五脏也有一个运化不利的问题,也能产生湿证。湿,只是运化效能下降,代谢产物不能及时输运、清理,外症也多是一种沉重、怠惰的感觉,如进一步发展,代谢产物、病理产物淤积成实,那就不是感觉问题了,而是外有肿胀,内有水肿、痰饮、瘀血。
湿、痰、饮、水同源而异病。副交感神经兴奋,鼻腔、泪腺、唾液腺、胃、小肠、胰腺分泌增加,大量清稀液体、胃液、胰液泌出,胃肠蠕动增加、括约肌舒张,胆囊收缩,胆汁排泄,肛门松弛,膀胱逼尿肌收缩、括约肌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黏膜腺分泌增加,呼吸肌群张力不足,呼吸浅慢,痰液增多,心跳缓慢,心房张力不足、收缩无力,软脑膜动脉、外生殖器血管舒张,皮质兴奋-抑制转枢不利,抑郁、敏感、忧虑、悲伤,肌肤清冷潮湿。通常,神经调节需要一个刺激,如咀嚼食物可刺激消化腺分泌、胃肠道蠕动,性兴奋时外生殖器血管舒张,忧虑可导致消化液分泌增加,悲伤则流泪,惊吓则心率减慢,这些都是正常反应,同时也暴露了生化有余、运化不足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若局部、系统、中枢调节不利,运化能力不足,就会形成湿证。在湿证基础上,若再遭逢刺激而应激,营气亢盛,卫气激越,内三焦血流变性质改变而外渗,外三焦代谢产物、病理产物淤积,组织失养,炎性渗出,则凝聚成痰而病成痰饮。若外三焦淤积严重,水系循环不利、输运不及,水液流渗脏器间隙而留聚成饮,或淤积组织间隙而凝聚成水,遂病成水饮。若病久不愈,阴阳并损,调节衰微,三焦失敏,不能有效纠正病理状态,组织持续失养,病理产物反复刺激,则病入虚损,生化停滞,运化疲惫,诸病蜂起。
如,出汗能调节体温,所以天热衣厚,体温升高,内热郁积,则腠理开,汗液出。此时,如汗出当风,寒气刺激分肉,则卫气凝聚,水津淤积,肌肉、关节疼痛。天寒则体温降低,腠理关闭,卫气不行,水津不能从汗孔泻出,必然下流,凝聚肠道则矢气,化为尿液则小便数。今天看,交感兴奋则汗孔开、汗液泄,副交感兴奋则汗孔闭,尿液、矢气增多,这是正常调节,但同时也意味着,若调节不利,卫气水津循行必然病变,形成水肿。如外感应激,汗出不利,肺系回流障碍,则头面浮肿而喘息;若肾系拘急,排尿功能障碍,则四肢肿,卧即喘咳;若心主流行不利,肾系灌注不良,则肌肤水肿而少尿;若肝系回流障碍,则腹大臌胀,胸腹壁、下肢静脉曲张;若小肠运化不利、结肠失代偿,三焦水湿淤积,则眼睑、头面浮肿,身体沉重。
五脏六腑如一朝君臣。心神是君主,耳为心倾听,目为心侦视,肺为心相傅,肝为心将军,脾滋养肌肉为心君卫士,肾生化卫气、调和阴阳,交通内外,为心之使节。心神以心主为使,心主出心系而连目系,所以五脏精华皆上朝于心,灌注于目。若心君感到悲伤,大臣们自然紧张,诸气并集,宰相更是焦虑万分,高举肺叶,于是水津就会上溢而泪出。但是,心系不能常急不缓,肺气不能常升不降,它们必须有上有下,于是上则泪出,上而不能下则咳嗽。今天看,精神感到悲伤,交感兴奋,脾肾动脉收缩,泻浊不利,心肺拘急逆上,肝系代谢旺盛,升发太过,则咳嗽、泪出,这原本是正常调节,但同时也意味着,假如调节不利,脉宗气只能上、不能下,就会病生痰饮咳嗽。心藏神,这个神原本是阴阳冲和的。现在心君悲伤了,多阴少阳,肺系阴神主事,拘急逆上,这就形成了痰饮的病理基础。心阳不足,心肺常上不下,脾就顾不上温养肌肉了,肾也顾不上泻浊了,脉宗气欲降,但肝系阳神逆上而不许,于是呛咳不断,泪流不已,脾系精华凝聚胃肠而不能滋养肌肉,肾系只管逆上顾不得泻浊,外撤藩篱,内绝交通,痰饮病就形成了。
髓液生化不利,运化不及,分布不均,也会产生特殊的水气病。肝脾热郁则消谷善饥,虚寒则胃肠张力不足,痰浊逆上,输运不及,令人唾涎。脾胃运化不利,津液生成的髓液原本是要渗灌骨空、补益脑髓的,现在有阴无阳,下逆上厥,不能同时滋养腰脊、小腿、脑髓,所以头目眩晕,腰背痛,小腿酸。
卫气循行不利,外三焦代谢产物、病理产物淤积,则病湿、痰、饮、水,而湿浊、痰饮、水肿作为内源实邪,又能刺激组织、脏腑,淤堵经脉,引起一系列病证。
《素问·大奇论》:“肺之雍,喘而两胠满;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
雍,即古时辟雍,周边有水,环丘一周,所以可引申为聚集,性质与肿胀、拘急类同。肺雍,就是肺系雍聚,上腔回流不利,所以喘促、两胁满。肝雍,就是肝系回流不畅,所以两胁痞满,睡则惊悸,下焦湿热,小便癃闭不出。肾雍,就是泄浊不及,所以少腹至足水肿,左右腿粗细不一而跛行,易病偏枯,肢体不用。
《素问·大奇论》:“心脉满大,瘈筋挛;肝脉小急,癎瘈筋挛;肝脉惊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瘖,不治自己。”
心脉盛大则惊痫、抽搐、筋挛,这是心神有出无入,脉宗气逆上,至上之焦回流不利,皮层兴奋太过,颅内压增高,神经传导障碍,筋肉有阳无阴所致。肝脉小紧则惊痫、抽搐、筋挛,这是肝气郁结,回流不利,心脑、筋脉供给不足,组织失养所致。惊痫、抽搐、筋挛,乃至于营气暴盛而失音,皆激烈应激所致,病程之中,或病去之后都会产生大量痰涎。这些痰,输运不利,留聚三焦,凝结于孙络隐匿之处,刺激应激,则多生疑难重证。故曰:“痰多怪病。”
《素问·大奇论》:“肝肾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
肝主津液生化,肾主水津生化,若肝肾脉沉,则津液、水津生化不利,凝聚下焦,则腰以下先肿,病生石水。若肝肾脉浮,津液、水津运化不利,上腔回流障碍,则腰以上先肿,病生风水。若肝肾脉无,津液、水津运化、生化皆病,那就是死证了。若肝肾脉小而弦,则津液、水津虚少,心脑失养,就会病发惊悸、癫痫。
外三焦卫气循行不利则病生水湿、痰饮,内三焦营气循行不利则病生瘀血、臃肿;不管是内三焦营气,还是外三焦卫气,但凡流行不利,皆令内外三焦物质交换障碍。所以,血不利则为水,水不利则为血,瘀血证也可因水气病而起。
瘀血,宽泛而言,凡营气流行不利,不管有无血栓形成或出血,都是瘀血。代谢旺盛,大量代谢产物进入循环,血液黏稠,流行艰难,回血不利,淤积内三焦,血栓形成,血管阻塞,血细胞渗出,则病成阻塞性瘀血;代谢低迷,血液内容物不足,内三焦胶体渗透压降低,流速迟缓,水津、血细胞渗出,则形成渗出性瘀血。所以,营气壅盛难行,或流行迟滞,都可能导致瘀血证,前者叫热迫血出,后者一般叫气虚出血,但其实应该叫火衰瘀血。
黄疸其实是一种瘀血证。黄疸是非结合胆红素血浓度超高引起的,但病机却有两类:交感兴奋,代谢旺盛,肝血供不足、回流不利,组织失养,肝细胞大量坏死,摄取、结合胆红素能力不足,非结合胆红素血浓度增高,则病成溶血性黄疸;交感兴奋,胆道拘急,胆汁排泄不畅而逆流,或胆汁浓缩沉积阻塞胆道,肝内小胆管、微细胆管、毛细胆管破裂,胆红素溢出,返流肺系,则病成梗阻性黄疸。所以,黄疸病理总属营气亢进,三焦瘀热不通。如黄疸且发热恶寒,多见于胆管炎、肝脓肿、败血症、病毒性肝炎、急性溶血性黄疸,这些病证都属典型的应激病态。再如,黄疸外症有巩膜、皮肤黄染瘙痒,面部、皮肤色素沉着,颈胸部毛细血管扩张,腹壁静脉曲张,粪便、小便颜色改变,食欲减退,上腹饱胀,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等,这些病症也都属营气瘀热、三焦淤积不通,而肝、脾、胆肿大,腹水臌胀,这是肝系拘急,门脉收缩,回流不利所致,更属血脉不通,三焦瘀滞。若病久不愈,阳黄演变为阴黄,黄染颜色从柠檬黄、浅黄、金黄、黄绿色逐渐晦暗,甚至变为灰黑,这就是病入虚损,三焦瘀阻不通的典型表现了。
肝主血,所属食管下段、膈肌、胃系、脾系、胆系、肠系、脐周、胸腹壁、肛门都要经肝门脉回流肺系。交感兴奋,肝门脉拘急收缩、回流艰难,脉宗气紧张,输出无源,回流障碍,心脑失养,则口苦、咽干、头晕、头痛、耳聋、目眩,迎风落泪,甚至惊痫、抽搐,角弓反张;若肠系回流不利,则组织拘急、充血、失养,三焦不通,腹胀、腹痛,大小不利;若胆汁不排,三焦不通,则呕逆,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四末厥冷,心烦失眠,郁怒、抑郁;若下焦回流不利,则下肢、盆腔瘀血,胞宫失养,小便隆闭。若病理状态长期得不到纠正,病久不愈,则任督二脉不治,冲脉、带脉或阴阳不和,或空虚不治,阴跷不能增益阴气、平衡阳气,阳跷不能增益阳气、平衡阴气,阳维不能交通、规范阳系,阴维不能交通、规范阴系,则百病蜂起,痼疾难愈。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讲过一段很精彩的话,用作妇人杂病纲领,阐明了冲任虚寒的病理。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来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久则羸瘦,脉虚多寒。”
妇人情绪激越,肝系郁结,三焦不通,久而久之,胃不能受纳腐熟,脾不能分清泌浊,肾不能升清泌浊,营卫不生,心脑供给不足,脉宗气紧张代偿,大气厥逆,上盛下衰,若病久不愈,中枢调节衰微,脉宗气调节失敏,则病成虚、积、冷、结、气。虚,主要是中枢调节衰微,组织、脏器调节失敏,营卫虚少,冲脉不治,十二经、五脏六腑之海枯竭,胞宫失养;积,主要是络脉痰淤积聚,经脉不治,组织失养;冷,主要是三焦不通,湿浊淤积,肌肉失养,四末厥冷,胞宫虚寒;结,主要是脏气郁结,孔窍、膜系不通,督脉、任脉不治;气,主要是大气厥逆,三焦上下表里不和,营卫不交。中枢衰微,肝经瘀血,阳明疲惫,奇经八脉不治,胞宫失养,所以经水断绝;营卫不生,脉宗气紧张代偿,大气厥逆,所以吐涎唾,病发肺痈,甚至息贲;肝系拘急,回流不利,肠系失养,水肿、瘀血,所以病浮梁、癥瘕、肥气;营卫化源不足,心脑、肌肉失养,脉宗气紧张代偿,所以脉数、肌肤甲错、饮食不为肌肉,病发风消。冲脉阴阳不平,大气升降失其恒度,所以冲气逆上,病发奔豚,下肢剧痛,头晕眩冒,甚至精神错乱,抑郁、悲伤、多怒。最后,中枢调节衰微,脏器调节失敏,三焦不通,营卫枯竭,“久则羸瘦,脉虚多寒”,阴阳俱损,难以救治。这一系列的病变,张仲景称为带下病,其核心病理就是肝系拘急,回流不利,盆腔瘀血,现代又叫盆腔瘀血综合征,病症表现十分复杂。
情志激越:烦躁、易激动,或悲伤、邪哭、抑郁;睡眠不实,夜梦多,常头痛伴精神、体力无能感。
疲劳:身体沉重,少气乏力,甚至不能胜任日常工作;常伴心悸、心前区痞闷,或呃逆,腹胀,排气不畅;食欲差,消化不良,全身酸痛不适,手指拘急。
月经不调:月经过多,甚至崩漏,周期紊乱,甚至闭经、倒经。
赤白带下:带下量多,或黄色浓稠,气腥恶臭,或清稀流淌,淋漓不止,甚至带下红黑。
疼痛:痛经,经前数日发病,下腹痛,腰骶或盆腔坠重、胀痛,甚至痉挛,经前一日,或来潮第一日为甚,经后减轻;下腹疼痛多发于月经中期,痛在耻骨联合上区,或两侧下腹部,或牵引下肢,尤以大腿根、髋部为甚;低位腰痛,痛在骶臀水平,常伴下腹疼痛,多发于经前期,或长久站立,或性交之后;性交痛,性交时疼痛,次日则下腹痛、腰痛加重;乳房胀痛,多为瘀血性乳房痛胀,有硬结,按压痛甚,月经前一日,或来潮第一日为剧,经后缓解;尿道痛,尿频数,排尿痛,甚至膀胱三角区静脉充盈、充血、水肿,乃至于尿血;直肠坠痛,或排便时疼痛。
外阴肿胀:外阴、阴道肿胀坠痛,或外阴烧灼、瘙痒,着色深沉,阴唇肿胀肥大,甚至静脉充盈、怒张。
妇女因心理、生理特点多病瘀血,但这只是古时的一般情形,今天则无论男女,身处自然、社会漩涡当中,病患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十分普遍,心脑血管意外常有发生,这些病证从病理上讲,都属瘀血证。所以,瘀血有轻重。轻者,凡营气流行不利都属瘀血;重者,血液渗出内三焦,瘀留外三焦,甚至血栓梗阻,或形成夹层,组织、脏器血供断绝;最重的瘀血是三焦弥散性出血,营卫流行停滞,血压不升,脏器功能衰竭,生命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