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会心
“陈三八,厥阴三疟半年,夏至节交,春木退舍,大寒热而倏解,病伤未旺,雨湿蒸逼外临,内受水谷不运,洞泄之后而神倦食减,湿伤脾胃清气,用东垣清暑益气主之。”
这则案例选自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我们看他说了什么。“陈三八,厥阴三虐半年”,这是旧疾。“夏至节交,春木退舍”,这是天气。“大寒热而倏解,病伤未旺,雨湿蒸逼外临,内受水谷不运,洞泄之后而神倦食减,湿伤脾胃清气”,这是当下病症、病理分析及结论。“用东垣清暑益气主之”,这是立法制方。短短七八十个字,就把诊病、断病、治法、用药全讲清楚了。然而,最关键的是,这则案例还提示了我们诊病的思路:从患者宿疾、天气入手分析病症、病理,得出确实结论,然后才能立法、制方、遣药。
诊病是收集病症资料,断病是结合这些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证实某种病变的存在,寻找病证根本、治病病机。
病证根本,又叫病本或病根,是引起一系列病理改变的终极原因,是我们辛苦收集病症资料,苦思冥想推断病变,最终要寻找、证实的病变原因。例如,病患性情急躁,头晕头痛,面红目赤,血压升高,小便黄,大便干,舌绛苔黄,脉浮有力,这一系列的病症资料都是我们诊病收集来的,那他得了什么病呢?从病理说,显然是个大气厥逆。可为什么会产生大气厥逆呢?结合病症资料,我们知道患者就诊季节为初春,平时工作紧张,经常加班熬夜,最近压力更大,因此推断他是水不涵木,交感亢进。这个病证根本能否导致大气厥逆呢?当然可以。阴为阳之守,阳为阴之使。肾水不足,肾气失守,肝火旺盛,升发太过,不就是大气厥逆吗?能否得到证实呢?春季肝经主时,患者工作紧张、压力大,易于产生厥逆风证。患者头晕头痛、面红目赤、血压升高,显然运化太过;性情急躁、舌绛苔黄,显然肝火旺盛,代谢灌注太过;小便黄,大便干,显然水津不足。综合起来,不就是水不涵木、交感亢进吗?所以,病证根本产生病理改变,导致了病证。病证可以说明、解释一系列的病症。断病不能止步于病理,还必须再进一步,找到并证实病证根本,而且要反复往来求证,直到确信无误。中医师们常说,治病其实不难,难在识病。什么叫识病?就是不仅要弄清病理改变,更要弄清病证根本,两个都清楚了,病也就认识了。
中医断病有一个很好的理念——以心会心。即医者要把自己设想为患者,从而准确、细微地判断病本。以心会心,可以先从体察天地阴阳对患者的影响开始。
天地阴阳,人在气交,自然气候的变化,为一些疾病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传统中医非常重视研究天文地理、气候寒温,其理论结晶即著名的五运六气学说。
运者,迻徙也。《易·系辞》中说:“日月运行。”所以,运是移动、变化的意思。地气上升为云,天气肃降为雨。上升的云气又潮又热,下降的雨露又冷又湿。潮热云气,为什么变成了冷湿雨露呢?因为它碰到了寒冷的天气。冷湿雨露,为什么会变成潮热云气呢?因为它碰到了暑热的地气。暑热的地气从哪里来?显然来自天上的日照。那为什么有时候雨露太过,有时候干燥难耐呢?这是风气的作用,在上升下降的过程中,气候变化着;在气候变化中,万物萌发,生长,壮大,成熟,枯萎,死亡。天气不断推移变化,地气不断上升肃降,寒暑升降在天地构成了宇宙模型,在机体构成了人体模型。
《素问·天元纪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长之终始也。”
中国是个农业社会,靠天吃饭,气候变化那是至关重要。新石器末期,中原大地温凉二分,没有明显的秋冬,两周之后四季分明。然而,事实上,这种气候变化应该很早就出现了,陶寺遗址就是一个证明。这一古代天文祭祀奇迹要监测的是二分二至!古人为什么要花大力气去监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个气候节点呢?为什么要走遍中原寻找大地原点呢?若非出现了重大的气候变化,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那是没有办法解释的。
在长期观测中,古人首先发现了一年四季的常态,即所谓大运、主运、主气:“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日分为十二辰,五日有六十辰,五日就有可察觉的气候变化。十五日一个节气,运气发生显著变化。六个节气构成了一个季节,日影明显偏移。四个季节,木星或岁星越历二十八宿,宣遍阴阳,十二月走一遭,十二年走遍周天。所以,一年气候变化可以用运气分别说明。主运是一年天气运化的总特征,岁岁不变:起于春气,继之盛夏,继之燥烈,继之壮盛,继之秋收,终于冬藏。主气是地气一年生化的总特征,岁岁相同:起初之气风木,经二之气君火、三之气相火、四之气湿土、五之气燥金,止终之气寒水。天地之气有了,如何交合呢?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天地交合,运气生矣。所以,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它们不停循序交替,占据天地优势,主导气候变化。
然而,运气学说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进一步试图将这一模型数理化,所用的工具就是天干地支。具体来说,就是天地交合要与北斗七星的斗柄旋转规律联系在一起看。北斗七星的斗柄每年转动一周,起正月终十二月,起寅而终丑,所以月份、季节、节气,以及每年生化之初之气到终之气,运化之起风木,继君火、相火、湿土、燥金,终寒水就有了对应关系。
天干中气,正月建寅:
甲己……(土运)——丙寅(正月建寅)
乙庚……(金运)——戊寅(正月建寅)
丙辛……(水运)——庚寅(正月建寅)
丁壬……(木运)——壬寅(正月建寅)
戊癸……(火运)——甲寅(正月建寅)
地支化气:
巳亥——厥阴风木
子午——少阴君火
寅申——少阳相火
丑未——太阴湿土
卯酉——阳明燥金
辰戍——太阳寒水
古时以天干、地支相配纪年,起甲子,终癸亥,天干轮换六次、地支轮换五次,依次组合一次,凡六十年。天干、地支每年一换,主运、主气每年不变,两厢交错,则天干、地支的不同组合代表不同的阴阳比例,具体模型化之后,就有了司天、在泉、间气系统,以及主气、客气关系。
司天、在泉从地支推定:
少阴司天……子午(君火)……阳明在泉
太阴司天……丑未(湿土)……太阳在泉
少阳司天……寅申(相火)……厥阴在泉
阳明司天……卯酉(燥金)……少阴在泉
太阳司天……辰戍(寒水)……太阴在泉
厥阴司天……巳亥(风木)……少阳在泉
如,凡地支为子午的年份,司天之气就是少阴君火,在泉之气就是阳明燥金。
客气是异常的天气运化,对于地气生化而言,犹如不期而至的客人,打乱了主人的生活节奏。它加临于正常生化之上,产生了一年四季特殊的气运变化:
图形外周、中周为正常运气变化,年年不变,运化起厥阴风木,终太阳寒水,生化起初之气,止终之气,中央一周可转动,三之气为司天,终之气为在泉,左右为四间气;中央一周与外周的对比,即构成主客气关系。如上图,少阴司天,阳明在泉,右太阳、厥阴,左少阳、太阴,而初之主气所对的客气即太阴湿土,以此类推。
主客气之间有些关系是好的,有些不好,依据是六气生克。
相生关系:
太阳肾—厥阴肝—少阴心—少阳胆—太阴脾—阳明肺—太阳肾
相克关系:
少阴君火(心)——阳明燥金(肺)
厥阴风木(肝)——太阴湿土(脾)
太阳寒水(肾)——少阳相火(胆)
客气对主气只有胜,没有复,道理很简单,若有了复气,那其实就没有客气了。主客气虽无胜复,但有顺逆:若主客间为相生关系则气候平和,无病无灾;若主气克客气则气候异常,有病有灾。有时主气也不克客气,只是加临而已,这时就要看君臣关系了。如相火加临君火,有病有灾,这是臣居君位;如君火加临相火,这就是君居臣位,没病没灾。
用天干、地支表示方位、次第是古老的传统。殷商以干支纪年,用天干为先王庙号。春秋战国以下,干支又被广泛应用于天文、地理研究,五方概念逐步完善,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就是一个例子。秦汉以下,天干、地支又被赋予了阴阳盛衰的含义,形成了一整套符号系统,无所不包。天干、地支的属性,总的来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东南为阳,西北为阴,中央无偏阴阳。在运气学说中,运用天干表示,气用地支表示,按干支纪年法,每一年都是天地阴阳运气的组合,于是就产生了不及太过,以及生克制化关系。生就是相生,克就是相克,制就是生中有克、克中有用,化就是齐化、兼化。
《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太过为害,乃生大病。能承则制,阴阳能在矛盾中取得和谐,这才是正确、正常的关系,才能生化万物。所以,疾病是阴阳过激时的一种转化,是正气失去制约而生成的不良后果。
运气学说认定一年四季大运、主运不变,这显然是不对的。殷商时代,黄河两岸,中原大地,甚至远至辽东,都是温暖潮湿的亚热带气候,无四季,但分凉热。到了春秋、战国以后,也即《内经》成书的时代,才逐渐分出了四季阴阳,怎能说大运不变?天干、地支作为一个符号系统不应该有任何阴阳属性,用它们表示了方位、联系起四季寒温变化之后,才有了阴阳差别,这完全是人为的;同时,天干、地支作为原始文化的遗存,饱含丰富而系统的原始象征,文字高古,难以索解,硬要借今喻古,必然陷入玄学。所以,秦汉以下,五行八卦学说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不可理喻的部分。然而,尽管如此,五运六气学说的逻辑、模型却没有大错,有时甚至能发挥惊人的效用。
1955年为农历甲午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石家庄地区病毒性乙脑大面积流行。蒲辅周先生根据运气学说,主以白虎加苍术汤治疗,活人无算。1956年,疫情蔓延至北京,再以旧方治疗却效果平平。蒲辅周先生又主以神术散施治,效如桴鼓。是年干支为乙未,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神术散温燥祛湿,平以苦热,恰中病机。而今,2020年,干支为庚子,又是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厥阴风木为主,太阴湿土为客,上火下燥,内风外湿,天行大疫,蔓延全世界,民病干咳无津、发热不扬,制方多以驱风散火、芳香辟浊取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根据运气学说,推测气候寒温燥湿,恢复五脏生克关系,对抗大疫,救人水火,取得良好治效,谁能说不是一种有益的选择?
生活境遇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条件之一,也是以心会心的重要内容。《素问·疏五过论》讲了医生诊病的五种过错。
“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贪,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藏府,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也,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
未曾诊病时,一定要先问患者有否曾贵后贱。因为患者虽不中外邪,但病可以自内而生,这叫脱营。以往富裕后来贫困之人,难免悔恨悲哀,消烁精气,由此而病的叫失精。情志激越,五脏气争,疾病与之同步增长变化。医生诊病不解生活境遇、情志变化对人的影响,见脏腑无病,形质不变,所以诊而疑惑,不知病名,患者因此得不到有效治疗,身体日衰,气虚无精,而疾病日甚,无气滋养,洒洒恶寒,时时惊惕,这就是外耗卫气,内夺营气,小病酿成了重病,这是好医生也不能避免的过失。没有详细了解病情,这是第一种过失。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此治之二过也。”
诊病一定要问清饮食居处,因为大乐大苦,始乐始苦,这些都是损伤精气的。精气损伤竭尽,形体损伤败坏,大怒伤阴,大喜伤阳,厥逆之气上冲,经脉充满而形质损伤。愚医治疗时,又不知补泻,不知病情,使病患精气荣华渐渐虚脱,邪气与之日益增长。不知患者饮食、起居、喜乐,诊断不明,学术不精,这是第二种过失。
“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过也。”
善诊脉者,一定要善于用比类、奇恒之法推断病理,从容谨细地了解病理。假如作为医生不谙此道,只会诊治常见病,这是诊断能力有缺陷,也是第三种过失。
“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病不能移,则医事不行,此治之四过也。”
诊病有常规,一定要问贵贱。曾有封地而被剥夺,妄想封王封侯而不成功的,对这些屡屡挫败之人,虽不中外邪,但精神内伤,久之身体必然衰败,生命消亡;而始富后贫者,虽不伤于邪气,但精气内夺,皮焦筋屈,痿躄拘挛。像这些患者,如果医者既不劝诫,又不转变其观念,反而一味顺从,乱治无度,患者不良情绪不能消除则医治无效,做不到这一点,就犯了第四种错误。
“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语。尝富大伤,斩筋绝脉,身体复行,令泽不息,故伤败结,留薄归阳,脓积寒热。粗工治之,亟刺阴阳,身体解散,四支转筋,死日有期,医不能明,不问所发,惟言死日,亦为粗工,此治之五过也。”
凡诊病,一定要知道患病始终,又要知道预后,切脉问病要适切男女。女子常离别郁结、忧恐喜怒,以至于五脏空虚,血气厥逆,如果医生不知,谈何治疗?男子常有身负重伤,筋斩脉绝,虽身体又能动了,但已经造成血气不荣,伤败结滞,旧伤触动阳气,腐肉为脓,脓积而常病寒热。粗工诊治,盲目针刺,令患者身体怠解、气血亡散,四肢转筋,堪堪欲死。医者不明男女之别,不问病情何以加重,只是断言病重危险,这是粗工常犯的第五种错误。
“凡此五者,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藏六府,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贪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惧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这五种诊病的过失,都属医术不精、人情世故不明所致。所以说圣人治病,必知天地阴阳之道、四时规律,五脏六腑之理、阴阳表里区别,针刺火炙、砭石毒药性质与主治,洞悉人情世故、常识道理,如贵贱贫富的影响,审明年龄、勇怯之理,明辨三焦部分,知道疾病本末,参合八正之风、九候脉症,全面诊病断病,这样才能胜任治病救人的工作。总之,做医生学术要精湛,世故人心也要深知,懂得以心会心,否则就要常犯错误,难以胜任工作。
很大程度上,个人体质、旧病宿疾也是诊病时以心会心、分析推断的内容。
患病时,许多人感受的病邪是一样的,但以后发展却万种万殊,有人问题不大,甚至无病,有人却病势沉重,甚至死亡。生病的,有人风肿汗出,有人病患消瘅,有人虚劳寒热,有人病成痹证,有人病成积聚,这是为什么?体质不一、基础病不一也!人可以比作一棵树,树木受伤,树梢先伤,人患病,病在最虚处。如腠理疏松的,就常病汗出;皮肤薄、目光锐利的,他们心火盛、多怒,气逆胸中,充斥皮肤,瘀血不行,肝盛脾虚,肌肤消瘦,就常病消瘅;骨小柔弱之人阴阳不足,多病虚劳寒热;腠理疏松、肌肉不坚硬者,多病痹证。痹在何处?有人周身大气流行不利,有人局部三焦营卫不通,痹证多发于后者。然而,后者之病理改变,可导致前者;前者病理改变,又能引起后者。皮肤薄不润泽、肌肉不坚硬而潮湿之人,多病积聚。积聚或在腹腔、盆腔,或在肠中,或在脂膜,或在筋膜,或在血络,或在肌肉,若只是运化不利、生化乖谬,则病瘕疝,若组织变性,留著不去,则病癥瘤。皮肤薄无光泽,肌肉不硬而湿浊之人,脾系生化能力不强,常使组织失养,三焦不通,病生痰瘀,这种病态若长期不能纠正,病邪留滞不去,寒温无伦,就会病生积聚。
以心会心除了要搞清楚病证根本,搞清楚病机更是医者努力追求的目标。
什么是病机?机,本作機,主发谓之机。病机是疾病发展、转化的关键节点,像弓弩的扳机、门户的枢纽,在整个变化过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认准了病机,就能针对这个关键点展开治疗,四两拨千斤,药味少,用量小,效果显著,疗程还短。所以,病机既是一个诊断学概念,也是一个治疗学概念,十分重要。
那么,病机的实质是什么?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物萌芽、初生谓之启;逐渐生长、壮大谓之承;亢极而变谓之转;渐次消亡谓之合。《易经》有六爻,阳卦谓之初、二、三、四、五、上,性质不同。初、四相当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萌发期;二、五中正冲和,暂时平衡;三、上处于激变的关口,阳极转阴,阴极转阳。若移诸病理,所谓病机就是亢极而变的关口,病证必将转变的关键节点;就是说,病机有两重意义:搞得好,重病变轻病,疾病治愈;搞得不好,轻病转重病,生命消亡。可见,病机是太重要了,必须重视。
如何认识、把握病机呢?
事物正常的状态是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阴为阳之守,阳为阴之使。阴能规定事物的发展、变化,使之遵从一定的规律;阳能启发、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使之气象万千。所以,引起和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力量来自阳气。这就意味着,病机主要是由阳气决定的,要从阳气的变化去分析、把握病机。
阳气变化的情形无非三种:一是外在因素促使阳气发生了变化,病在阳气;二是阳气自身发生了变化,使得阴气的地位、作用相应地发生了改变,或不能守,或不能养,病在阴气;三是或有偏阴偏阳的细微差别,但总属阴阳都发生了变化,病在阴阳。对这些变化,《素问·生气通天论》分得很清楚。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这是阳气因寒、暑、湿、气等外源刺激损耗而逐渐衰竭的情形。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这是阳气因烦劳等内源刺激而弛张,消烁阴气,致使阴气耗竭不能守、阳气亢进无制,病发煎厥的情形。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阴是变化、贮藏精气以应对紧急情况的,阳是循行外周、固密生命的,所以阴平阳秘,精神才能安和,循度调节。若阴阳虚损不平,守使俱废,则既不能应对紧急情况,也不能循行外周、固密生命。如持续风证,损伤精气,阴分自然不足,于是肝系失去约束、代谢旺盛不制,内风盘旋,病发在肝,病理却在肾水不足;如饮食太过,脾胃损伤,气分不足,生化不利,筋脉无源而拘急、痿软,同时病发泄利、痔疮,病在阴分失养,根本却在阳气损伤。如饮酒无度则营气瘀热,强力入房则精气耗竭,营气瘀热,必使冲脉不平而厥逆,精气耗竭,必使骨髓空虚而痿痹,阴损及阳,持续不解,最终难免阴阳并损。这是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虚损变化的情形。
总之,阳气变化的情势,或亢盛已极,或持续紧张、阴气竭尽,或阴阳并损,这些情形下的关键节点,都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枢机,名曰病机。
《素问·至真要大论》只讲了十九条病机,但每一条都值得认真揣摩。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心;诸痛痒疮,皆属于火;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诸者,辨也,判断之词。皆者,俱也。所以,“诸……皆……”相当于“类似……的,都可断为……”,或“凡……的,都可断为……”。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直解就是“类似持续紧张、摇摆、目眩的症状,都可断为肝病”,简单点儿就是:“凡持续紧张、摇摆、目眩的症状,都可断为肝病。”
研读病机十九条,有两个问题常令人迷惑。首先,热与火如何辨别?我的看法,热是泛指,火是胆火,或者热归少阴君火,火归少阳相火。如腹胀、呕吐、小便不利之类属热,而昏瞀、抽搐、口噤、冲逆、躁扰、发狂、浮肿、呕酸、暴泄之类属火;就是说,热病多在气系,火病多在血系,这与一般病理是吻合的。其次,病机十九条几乎每一条都有相反的情况。如腹胀、呕吐、小便不利等病症可以归为热证,但寒证恐怕更多。昏瞀、抽搐、口噤、冲逆、躁扰、发狂、浮肿、呕酸、暴泄固然多属热证,但寒证也不是不可能,而浮肿、呕酸、暴泄寒证也许更多属寒证。为什么一个病症可以寒热不同?我以为,这就是病机的特点。“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利用病机,审察辨明之外,主要是抓住“气宜”。因为病机是病证转变的节点,阴极转阳,阳极转阴,阴阳属性不重要,重要的在于,无论是阴是阳,此时都已经变化到了极点,必将转变。把握病症属性是审察的任务,利用病机,却只在于“无失气宜”。例如,腹胀可能是寒证,也可能是热证,但是“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都属腹胀热极,必将转阴,据此而治,恰在时机。总之,对病机不必计较阴阳寒热,但要紧扣阴阳寒热的变化之机,因其气宜而施治,不要失去良机。
病机十九条,其实可分为三类。
五脏病转机:
九风气爱荡鼓动太遇引起头目眩晕,这是肝病;
凡寒邪太遇而拘急强直,这是肾病;
凡气逆而郁结,或气衰而消瘦忧郁,这是肺病;
凡湿浊引起的肿胀痞满,这是脾病;
凡热气太遇引起的昏冒抽搐,这是心病;
阴阳两系病转机:
凡疼痛痒疮,这是阳系病;
凡厥逆积聚选利,这是阴系病;
凡痿证喘息呕吐,这是阳系病;
凡口噤战粟,如丧失神气控制,这是阴系病;
六气病转机:
凡抽搐、颈项强直,这是火病;
凡痰饮逆上这是湿病;
凡肿胀腹大,这是火病;
凡狂躁失神,这是热病;
凡突然强直,这是水气病;
凡腹部胀满,汩汩有声,这是热病;
凡浮肿酸痛惊骇,这是火病;
凡转第、隆闭、小便浑浊,这是热病;
凡水液澄彻清冷,这是寒病;
凡呕吐吞酸,暴汗下迫,这是热病;
病机十九条不是一般的病理,而是阴阳变化达到极点时才出现的病变。阳气旺盛,最初只是一种紧张状态,再过一些才是交感兴奋、偶尔超越正常范围,更过一些才会达到激越的程度、超越正常范围,亢盛之极才会达到物极必反的程度,出现某种病机。所以,要慎重把握每条病机所属的病症,诊病时有没有这些病症都要推求原因,盛衰有变也要推求原因,以五行生克关系为依据预先制订治病的方案,然后调和气血、疏浚道路,令失去平衡的阴阳关系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