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厥逆
张仲景为后世所有学医者的老师,非常厉害,所以厉害,首先在于他对病理有深刻的认识,而且能用精妙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这句:
“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何谓厥逆?厥者,断也;逆者,迎也。所以,当至不至为厥,去而不返为逆。手足四末是阴阳经交合之所,若不能顺利交接则必然四肢厥冷。人体上下,每个脏器内外,全部皮肤,肌肉,筋骨,膜系、孔窍,由微血管接续形成的网络无处不有,特别在肺泡、肾毛细血管床、心肌、肝门脉两端、胃肠道、胸腹膜系、脑组织等处更是密集分布,若交接不利,组织失养,就会病成厥逆。推而广之,凡阴阳交合都有一个顺接问题,小如微循环过流不良,孔窍、膜系失养,大如生化、运化转枢不利,脏腑守使紊乱,接续不利,便成厥逆。
人生天地之间,若能顺接阴阳变化,自然无病,不能顺接,百病丛生。春天万物滋生,顺接季节变化,微感风气,交感兴奋,代谢稍盛而外周收缩,脉弦柔和,这是没病。若脉洪滑,或脉细微,这就是不能顺接了,前者升发太过为逆,后者当至不至为厥。人作为社会动物时时刻刻处于困扰当中,若能顺接五志,情志平和,则病患不生,不能顺接,意欲无穷,情志激越,饮食不节,起居无常,五脏气争,六腑逆乱,三焦上下表里不通,营卫不交,则上厥下逆,头寒足热,或上逆下厥,头热足寒。
胃系与小肠、小肠与大肠之间,若不能顺接,则三焦上下不通而厥,若病瘅中,或寒中,则表里不和。肺与大肠相表里,三焦水火不平,肺气宣降不利,则二便失常;心与小肠为表里,小肠精粹生化不利,精神不宁,心君不安,或厥或逆。外感病以真寒假热、真热假寒最难辨证,但这其实也是一个表里不相顺接的问题,或表厥里逆,或表逆里厥。肝经厥逆最为常见,病在标则头目眩晕、咽干口苦,病在本则足胫苦冷,小大不利,月经不调。在三焦局部,营行经隧,卫行脉外,营卫不协,物质交换逆乱,或营强卫弱,或营弱卫强,病症表现与营卫整体厥逆不同,更为复杂。
人身本无厥逆,何以竟生厥逆?
厥逆病本,必在中枢、系统、局部调节能力不足。调节能力不足,营卫不能周遍全身,上下表里不能顺接,这就产生了厥逆病变。设若调节能力正常,热则同热,寒则同寒,盛则同盛,虚则同虚,何来厥逆?所以,厥逆常相伴出现,如影随形;有厥必有逆,有逆必有厥。在表为厥,在里为逆;在上为厥,在下为逆;在脏为厥,在腑为逆;在本为厥,在标为逆。
机体调节三焦,精神之外,上焦有心主贯通三焦,中焦有胆决断三焦,下焦有肾气调和三焦水火。
心主贯通中心三焦,中焦津液,下焦水津皆回流肺系,奉养心脑。供给不足,肺系宣发、心神鼓动、心主强化,加强输出,促进循环;回流有余,肺系肃降、心神约制、心主弱化,衰减输出、弱化循环。所在,在心脑供给与津液、水津生化之间,心主如权衡,能和调两边的关系,所谓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若心主病,调节能力下降,则有浮无沉,有沉无浮,上下不平,必生厥逆。
胆火古称相火,即相视而火,相看什么呢?相看三焦水火。三焦火过于水,少阳决开,三焦水过于火,少阳断绝,一绝一断,中正平和。相火太过,则大气能升不能降,三焦壅塞不通;相火不足,则大气能降不能升,三焦清浊混杂,精华不生。今天看,交感兴奋,胆汁有断无决,三焦阻塞,水津枯竭,胃能腐熟不能受纳,脾能分清不能泄浊,阳明有开无阖,太阴有阖无开,阴阳断绝,水谷源泉枯竭;迷走兴奋,胆汁有决无断,三焦通泄,胃能受纳不能腐熟,脾能泄浊不能分清,阳明有阖无开,太阴有开无阖,清浊混杂,水谷精微流失。然则,无论是相火有余,抑或是相火不足,都会导致脾胃更虚更实、大气升降、水谷出入不得顺接,脉宗气与脾系联盟关系崩解,上焦阳气鸱张,至上之焦或回流不利,或供给不足,病成厥逆。
肾气出命门则为原气,原气分阴阳则为任督二脉。任督二脉以冲脉为使调和三焦水火。冲脉循行起肾下,并少阴,出气冲,这是冲脉通过气冲调节阳明,连属三焦;循阴股、入腘中,循胫骨,走太溪,合趺阳,灌注足胫诸络,这是冲脉交合诸足经,络属阴阳跷维;从趺阳、气冲注阳明,走脊柱,夹脐上行,散胸中,绕口唇,达咽喉,入颃颡,灌诸阳,渗诸阴,这是任督二脉交合冲脉,调和阴阳,治理十二经。所以,冲脉出任督二脉,为百脉通衢,上交颃颡、百会,中治阳明,下交会阴、气冲,上属大抒,下出巨虚,沟通上下前后表里,汇诸阴,抟诸阳,转枢任督二脉。冲脉,即冲和之脉,交合阴阳,冲和无偏;又是冲动之脉,营卫充盛,常行不已;更是中通之脉,通衢大道,百脉所归。所以,冲脉善能治理诸经脉,缓冲、补益十二经、五脏六腑。冲脉病则必然阴阳不平,或督脉不足、阴过于阳,或任脉不足、阳过于阴。阴过于阳,不能缓阴补阳,所以任脉用事,诸阴逆上,诸阳厥下;阳过于阴,不能缓阳补阴,所以督脉用事,诸阳逆上,诸阴厥下。阳过于阴,大气有升无降,初则脉宗气弛张,继则阳气耗竭,终归陈寒痼冷;阴过于阳,大气上逆下厥,初则上盛下虚,营气弛张,继则营卫并损,风气百疾。冲脉为通衢大道,介于精神、命门、任督二脉与经脉、脏腑之间,为内外之使,脏腑、经脉病,通过冲脉,逆传任督、命门、精神;精神、命门、任督病,通过冲脉,病传脏腑、经脉。肝胆、脾胃、阳明、太阴皆居于中土,辗转于阴阳之间,更虚更实,若冲脉不调,痰淤积聚,五脏六腑、十二经营卫无源,大气有升无降,则三焦上下表里不通,营卫不交,所生病证,不可胜计。
所以,厥逆是一种普遍的、基础性的病理改变,病变根本就在于诸调节不利;同时,厥逆病变一定要落实到三焦微循环,才能真正形成。厥逆病变一旦形成,病症表现必然矛盾,或寒热错杂,或虚实逆乱,或上下不平,或表里不一,或病症属阳而脉症属阴,或病症属阴而脉症属阳,复杂多变。此外,厥逆病变本身就是一种内源刺激,能进一步引发许多病证,千般灾祸,风起云涌。
经脉系统的主要病理改变就是厥逆。
三焦经脉流行营卫,十二经第次相传,周行不已,一日一夜行五十度而大会于手太阴,这是生命的节律,违逆这个节律,或未至而至,或至而不至,或至而不去,或至而太过,不是厥,就是逆。
十二经有个流注次序:
肺手太阴-大肠手阳明—胃足阳明-脾足太阴—心手少阴-小肠手太阳—膀胱足太阳-肾足少阴—心主手厥阴-三焦手少阳—胆足少阳-肝足厥阴—肺手太阴—督脉-任脉—肺手太阴
我们换个角度看,它其实是这样的:
运化—生化—运化—生化—调节运化—调节生化—调节三焦水火
肺-大肠主管运化,肺监测大肠水津生化,制定生命节律,确定脉宗气运化强度。胃-脾主管生化,胃脾更虚更实第次推进,生化水谷精微。心-小肠主管运化,心监测小肠生化水谷精微,决定心主输出的强弱。膀胱-肾主管生化,膀胱响应肾系升清泌浊,调整排尿频次和数量。心主-三焦管理运化调节,根据三焦营卫灌流的情况,心主调节输出强度和频率。胆-肝管理生化调节,肝代谢、回流,胆决断三焦,直接决定了阴系供给阳系的流量,维护中正。督脉、任脉管理运化、生化,通过冲脉阴阳盛衰治理十二经、三焦水火。从手太阴到督脉,再从督脉到任脉,然后大会于手太阴,三焦水火、营卫循行都得到了调和。
经脉所以能“处百病,调虚实”,关键在一个“通”字。什么叫通?龟甲正中一线叫千里路,能通达神灵、祖先。占卜得神示,龟裂纹分列千里路两旁,合于神旨则为通。所以,通,就是合乎天地阴阳、生命节律的营卫周流。经脉通,微循环循度灌注,心身无恙,不通则微循环不灌不流,昏厥而死。经脉流注,生化、运化更替,阴极而阳,阳极而阴,手足相继,不离不分,必须循度。营卫一日一夜恰好循行五十度,太过则逆,不及则厥。生化、运化顺接,当至不至则厥,不当至而至则逆,至而不去则厥,至而太过则逆。手足经脉互为表里,而经脉循行出入表里,每经起合也有标本之差,手足不和,表里不协,标本不一便是厥逆。
经脉厥逆以《灵枢·经脉》讲得最好,但先要弄清两个问题。什么叫是动病、是所生病?是,金文从日从甲从止,乃古时观象祭祀的表征,会意为正当某一时刻。是动病,即本经正病,也即本经运化病;是所生病,即生化而来的本经病,也即本经生化病。经气有盛虚,这是说胃气不平。胃气之阳胜过胃气之阴,或运化胜过生化,则人迎大于寸口,上逆下厥;胃气之阴胜过胃气之阳,或生化胜过运化,则寸口大于人迎,上厥下逆。凡经脉皆伏行而不可见,可见者都是络脉;行于里者为经,浮于表者为络。所以,每一经都有经病、络病,或里病、表病之差。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厥逆呢?
手经管运化,足经管生化,经脉循行自手而足,自足而手,往来不息。所以,经脉循行不利便是厥逆,生化、运化不得顺接,便是厥逆。具体说:
手太阴肺经起中焦,下行交通、规范大肠,还行胃口,上膈连属肺为核心,这是走里属经;从肺系出腋下,行臂入寸口,这是走表属络。运化病肺胀满,咳喘,这是经病;交两手而瞀,这是络病,名臂厥。生化病咳嗽、逆气、喘息,烦心胸满,这是经病;手臂痛冷,掌中热,这是络病。上逆下厥则肩背痛,风寒则汗出,中风则小便数、欠伸不已;上厥下逆则短气,尿色变。手阳明大肠经起大指、次指端,行臂而上,交大椎,这是走表属络;交通、规范肺系,连属大肠为核心,这是走里为经。游行于颈颊,下齿,口,鼻孔诸孔窍、膜系。运化病则齿痛颈肿。生化水津病,目黄口干,喉痹,这是经病;经循一线痛,属络病。上逆下厥则经循处热肿;上厥下逆则寒战。
大肠经夹鼻孔,肺系出畜门,阳明起两目内眦,太阳出畜门交太阴,这说明畜门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卫气游行之所。肺系-大肠主管卫气、水津运化,卫气盛则阳明开,生化万物,所以下面要顺接胃经。
足阳明胃经起鼻,游行额颅,上齿,口唇,耳等孔窍、膜系,连属胃为核心,交通、规范脾,下行腹里,这是走里为经。下人迎,循喉咙,贯通乳,脐,气街,髀关,膝膑、足跗,这是走表属络。运化病则寒战欠伸,额头黑,厌恶人与火,心悸只想闭户独处,此为络病;欲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腹胀肠鸣,此为经病,名足胫厥。生化血病,狂躁、疟疾、温热、汗出,口唇生疮,喉痹,大腹水肿,这是经病;膝膑肿痛,经循一线痛,这是络病。上逆下厥则胸腹热,消谷善饥,尿黄;上厥下逆则脊背寒,胃寒胀满。足太阴脾经起大趾,走胫骨后入腹,这是走表属络;连属脾为核心,交通、规范胃,上注心中,这是走里属脉;游行于咽,吞根、舌下诸孔窍、膜系。运化病则舌根硬,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嗳气,此为经病;大便、矢气后爽快但虚弱、身体沉重,此为络病。生化病则舌根痛,身体不能动摇,属络病;食物难下,属经病。上逆下厥则心烦,心下拘急疼痛,便溏,泄痢;上厥下逆则小便不利,黄疸,嗜卧,膝内肿冷。
胃-脾主管水谷精微生化,支持脉宗气,所以下面要接手少阴,奉养心脑,构成同盟关系。
手少阴心经起心中,连属心系为核心,络小肠,这是走里为经。游行于咽,目系。从心系回肺出腋下,循臂至小指端,这是走表属络。运化病则咽干心痛,口渴欲饮,名臂厥;生化病则目黄胁痛,经循一线冷痛而掌中热痛。手太阳小肠经起小指端,行手臂上肩,这是走表属络;维络于络,行咽,下膈,抵胃,连属小肠为核心,这是从表走里。游行于颈颊颧,眼角,耳中,鼻等孔窍、膜系。运化病则咽痛颔肿,这是经病;不能回顾,肩痛如拔,臂痛似折,这是络病。生化津液病,上逆下厥则耳聋、目黄、颊肿,上厥下逆则经循一线痛。
心-小肠主管水谷精微运化,是神气调节津液生化的主要途径,所以下面要顺接膀胱水津生化。如膀胱不能泄浊而厥,则小肠水液潴留为逆,仲景治用五苓散,温心主,开太阳,是古人治疗经脉厥逆证的一个范例。
足太阳膀胱经起内眼角,游行额巅项,耳等孔窍、膜系,入络脑。从项沿脊背下行,交通、规范肾,连属膀胱为核心,此属经。从髆左右而下,贯通身后而下至小趾端,这是走表属络。运化病则眼珠如脱,头项腰脊痛,大腿不能弯,属络病,名踝厥。生化筋病,痔疮、疟疾、癲狂、晕厥,头囟颈项痛,目黃泪出,经循一线痛,多属经病。足少阴肾经起小趾,走足心,上股内后侧,这是走表属络;贯脊,连属肾为核心,交通、规范膀胱,贯肝,入肺,络心,注胸中,这是走里属经。游行于喉咙、舌根。运化病则饥不能食,面色晦暗,咳唾带血,喘息不能卧,视物不清,多属经病,名骨厥。生化病则口热舌干,喉咙干痛,咽肿逆气,心烦痛,黄疸,下痢,痿软、厥冷、嗜卧,经行一线痛,多经病。
膀胱-肾主管水津生化,是大气转枢的关键,事关调和,所以下面要接续运化调节系统。
手厥阴心主经起胸中,连属心包为核心,贯通、规范三焦,这是走里属经。循胸出胁,走腋,循臂至小指次指端,这是走表属络。运化病则手心热,臂肘拘急,腋肿,胸胁支满,此属络病;心大动不安,面赤目黄,神志失常,神气逆乱,属经病。生化则脉病,心烦痛,掌中热。手少阳三焦经起小指、次指端,循手臂而上入缺盆,这是走表属络。布膻中,交通、规范心包,连属三焦为核心,这是走里属经。游行于项额颊,耳前后左右,眼外角等孔窍、膜系。运化病则耳聋,咽肿,喉痹。生化气病则汗出,经循一线痛。
心主-三焦主管运化调节,以中心三焦过流为启动信号,虽贯通三焦上下,但不及内外表里,所以下面要接续胆经。
足少阳胆经起外眼角,游行额角,耳内外;从外眼角下大迎,循身侧入气街,直下大指端,这是走表属络;交通、规范肝,连属胆为核心,这是走里属经。运化病则口苦,常叹气,属经病;心胁痛不能转侧,面蒙微尘,肌肤枯涩,属络病,名阳厥。生化骨病,头颔、外眼角痛,马刀侠瘿,汗出寒战,疟疾,经循一线痛。足厥阴肝经起大趾丛毛大敦穴,循腿内侧,上环前阴,抵达少腹,布胁肋,这是走表属络。挟胃,连属肝为核心,交通、规范胆,贯膈注肺,这是走里属经。游行额,唇内,喉咙,颃颡,连目系,交督脉于巅顶。运化病则腰痛不能俯仰,男子阴囊肿通,妇女少腹肿胀,咽干,面容枯槁,多属络病。生化病则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尿或小便不通,多属经病。
胆-肝偏重生化调节,决断三焦,转枢阴阳,而胆有一部分功能属于中枢,所以下面要接续任督二脉。正如太阳照射地球,直射点往来于回归线之间,任督二脉阴阳权衡,决定了卫气之昼夜短长,营气之南北寒温。督脉强于任脉,则昼长夜短,南热北寒,三焦火过于水;任脉强于督脉,则夜长昼短,南寒北热,三焦水过于火。如此,任督二脉的调节作用大会于手太阴之时,肺系即调整生命节律,传之于心神,变之于心主,见之于寸口、人迎,厥逆不生矣!
各经脉也都有绝证,要严重于一般的厥逆。手太阴绝则水津不至皮毛骨节,所以皮毛焦,爪甲枯。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血不流,面无光泽。足太阴气绝则营卫不荣于肌肉,舌萎、口唇外翻。足少阴气绝则骨髓失养,骨枯肉痿,骨肉不相亲,齿长而污浊,头发无光泽。足厥阴气绝则筋膜失养,口唇色青,舌卷缩,阴卵拘急。阴经气绝则阴脱,眼珠不转,神志亡失而死;阳经气绝则阳脱,冷汗淋漓而死。
营卫循度周流,必无厥逆,不能循度而行,必生厥逆。经脉厥逆,营卫逆乱,祸及脏腑,特别是营气逆乱必使脏气寒热逆从:脏气寒则当至不至,为厥;脏气热则去而不返,为逆。
《气厥论》:“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呜濯濯,如囊里浆水之病也。”
脏腑活动旺盛则热,衰微则寒。平人脏腑生化、运化此消彼长,生克制化,寒热交替,始终保持阴阳冲和、守使平衡的关系,当然无偏寒热。病理状态下,或有寒无热,或有热无寒,守使逆乱,或厥或逆。所以,肾寒传肝,不是肾将寒气传给了肝,而是肾阳不足,不能顺接肝系,使之代谢、回流障碍,脉宗气紧张代偿,所以病生痈肿、短气。似此,脾寒传肝,则病痈肿、筋挛;肝寒传心,则病癫狂、心痹;心寒传肺,则病肺消,小便不禁;肺寒传肾,则病涌水,水客大肠,漉漉有声。肾气不能顺接肝气,令肝气升发,则必然凝聚于下,对肾来说,这就是上厥下逆了。似此,脾寒不足则病痈肿,肺寒不足则病短气。
《素问·气厥论》:“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鼻渊者,浊涕不下止也,传为衄蔑瞑目。”
脾热传肝,则肝气升发,逆而不返,心气亢进,肺系郁热,所以病惊悸、衄血。似此,心热传肺,则病消渴;肺热传肾,则病柔痉;肾热传脾,则病肠澼;男子精室、女子胞宫热传膀胱,则病癃闭、尿血;膀胱热传小肠,则病不大便而口糜;小肠热传大肠,则病瘕聚、痔疮;大肠热传于胃,则病善饥消谷、消瘦乏力;胃热传于胆,则病消谷;胆热传于脑,则病鼻渊,鼻腔辛辣,衄血,视物不明。
不难发现,五脏寒热厥逆,实为母子相生、克制为病:生者当至,不至则为厥,克者当制,不制则为逆;六腑以通为顺,以滞为逆,寒热厥逆,实为上下不得顺接,不降则逆,不通则厥。脏腑寒热厥逆,生化、运化或抑制,或亢奋,五脏气争,六腑逆乱,守使不平,主辅相失。
诸病厥逆,以肝系厥逆最为常见。交感兴奋,肝代谢亢进,血系瘀热,门脉拘急,回流不利,肝血供减少、输出艰难,组织失养,细胞坏死变性;肝系所属静脉回流艰难,食管、膈肌、胃肠、胰腺、盆腔诸脏器、胸腹诸筋膜皆瘀血失养,肝脾肿大;胆道收缩,胆汁不排,三焦不通,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谷善饥,诸胀痞积,大便或溏或结,小便或短或数;下肢回流不利,足、胫、腰、背、骶等低垂部位皆肿,晨轻暮重,男子精索曲张,遗精,阴囊湿痒,女子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胞宫失养,病生癥瘕;水谷精微不生,津液回流艰难,心脑失养,脉宗气紧张,血液重分配,上焦瘀热,下焦虚寒,至上之焦回流艰难,颅内压增高,脑髓失养,头昏头痛,视物不清,肌肉震颤,甚至角弓反张,抑郁焦躁;回流艰难,上下不通,侧支开放,血液瘀滞,两胁胀痛,大腹臌胀,上下血溢……种种病祸,如风盘旋。若病深不解,中枢调节衰微,组织调节失敏,阴阳不足,则病入虚损:或脉律不整,心动悸,脉结代;或脾胃组织损伤,饮食不为肌肉,肌肤甲错;或肌肉、筋骨、脑髓失养,病生痿痹;或痰瘀积滞,脏腑、经脉营卫流行不畅,痞满疼痛;或少阳、少阴转枢不利,三焦上下表里不通;或瘀热不解,血流变性质改变,黏稠难行,微血栓形成,回流不足,右心衰,肝组织失养,细胞变性坏死,病生黄疸、脂肪肝、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甚至肝硬化、肝衰竭、肝性脑病……津液不生,回流又难,中枢调节衰微,外周调节失敏,组织损伤,气虚血虚,百病丛生。总之,肝系病变,或阳逆不返、阴厥不生,或阴逆不返、阳厥不生,始则气虚血热,终则气虚血虚,最后无非阴阳气不相顺接,病成厥逆。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交感兴奋,肝分解过程增强,进出肝系的血液减少,肝组织失养损伤,同时支气管扩张,呼吸加强,血压升高,大气升腾;迷走兴奋,肝合成过程加强,进出肝系的总血流量虽然不变,但肺支气管收缩,外周回流减少,心输出量减少,胃肠活动增强,大小便排出,血压降低,大气肃降。若交感亢进,肝门脉拘急收缩,胆汁不排,腹压增高,同时肺支气管扩张、内压增高,肝系回血艰难,木火刑金。若迷走兴奋,脾系吸收物质精微能力不足,支气管收缩拘急,消化道、呼吸道分泌增多,大便溏泄,心脑失养,初则脉宗气紧张代偿,喘促咳嗽,久则中枢调节衰微,脉宗气调节失敏,病入虚损,大气有降无升,喘息艰难,肾不纳气。于是,左右道路断绝,上下水火不交,出入废,升降息,神机化灭,气立孤危。
肝系厥逆,病症因应激类型不同而不同。在慢性应激,交感持续兴奋,肝系郁热,则口苦咽干,目赤流泪,头晕目眩;胃底瘀热,张力增加,则胃痛、呕逆、嗳腐、吞酸、消渴、善饥。在急性应激,肝代谢旺盛,门脉痹阻,奇静脉分流逆上,冲击心膈、食管、支气管,则逆气撞心、烧心、恶心、喘息、呛咳。若血流变性质改变,肝门脉不通,诸筋膜三焦瘀阻,则胁痛、胸痛、臌胀、呕血、便血。若肠系回流不利,组织失养,胃热脾寒,上下气争,则病呕吐、呃逆、腹胀、泄利;病久不愈,脾胃俱寒,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若脾系组织失养,炎性渗出增多,代谢产物、病理产物淤积肠道,则里急后重,便下脓血。若脉宗气亢进,胃肠道失养,分泌减少,张力增加,拘急停滞,大便秘结,则病成三承气汤证。
脉宗气为营卫生化、运化机枢,肺系侦测、制订计划,精神调节、宣布命令,心主输出、执行王命,上则奉养心脑,下则流散三焦,而以供给心脑为核心使命。脉宗气奉养精神,与脾系、肝系、肾系结为同盟,就营卫生化而言,脾系、肝系、肾系为本为里,脉宗气为标为表,就调节而言,精神为本为里,脉宗气为标为表,就奉养滋长而言,脉宗气为本为里,精神为表为标,就营卫运化而言,脉宗气交合营卫,温煦脾系,输出肝肾为本为里,诸孔窍、膜系,脾系、肝系、肾系为标为表……如此复杂的标本表里关系,决定了脉宗气厥逆必为多发病、常见病。
胃气造分阴阳。脾胃生化不利,营卫无源,为保证心脑供给,脉宗气必紧张代偿,运化过于生化,大气有升无降,至上之焦回流艰难,组织失养,精神必乱。若持续不解,中枢调节衰微,脉宗气调节失敏,病入虚损,如再感受内外刺激,脉宗气紧张应激,则肺系宣降不利,心系出入逆乱,或厥或逆,遂病呃逆、嗳气、噎隔、喘咳、心悸……种种病证,风起云涌。
心悸,轻者为惊悸,重者为怔忡。惊悸因惊恐而起,猝然临之谓之惊,思而畏之谓之恐。惊是交感一时性亢奋,恐是交感持续紧张,然而无论哪种情况,都使肝代谢旺盛,门脉拘急,回流不利,激起脉宗气紧张代偿。长期心肺紧张代偿,或一过性强烈刺激,都能使心脏过用,心肌受损,潜力竭尽,稍加刺激,便悸动不已,遂病心悸。若持续不解,心肌、肺泡、中枢调节损而不复,则即便没有刺激也会心悸不宁,遂病怔忡。所以,心悸病理总属脉宗气不足。脉宗气不足,脑血供障碍,回流艰难,脑组织失养,或水肿损伤,或持续兴奋,于是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证一时蜂起。
为保证心脑供给,在回流不利的情况下,则收缩外周,升高舒张压,重新分配血液,遂使外周脏器失养而厥,上腔回流受阻而逆,于是可见舌下、手臂浅静脉异常充盈,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心力衰竭,或所谓心厥。左心衰则输出无力,周身灌注不良而厥,同时产生肺动脉高压而水肿,上下腔回流不利而逆,呼吸困难,动则喘息;右心衰或因右心组织损伤,抽吸乏力而厥,或因左心输出艰难,回流无源,脏器过用而厥,或因肺高压,右心输出困难而由逆致厥,或因外周回流艰难,右心负担太重而由逆致厥。右心回血无源,必使肺系交换不利,输出减少,左心缺血而紧张代偿,若持续不解,中枢调节衰微,脉宗气潜力竭尽,则病成全心衰。
脉宗气供给不足、回流不利,至上之焦头颈回血不利,则颈内静脉怒张,脑组织失养水肿、瘀血,电解质紊乱,中枢敏感失眠,嗜睡,甚至精神错乱,上腔回血不利则咳嗽,声嘶,头痛头胀,视力改变,颜面水肿,颈胸部静脉怒张,下咽困难,恶心,严重时气道受阻,呼吸喘鸣,颅内压增高而抽搐;奇静脉高压,则胸壁、上腹壁可见静脉怒张。
脾胃更虚更实顺接则三焦通畅,水火和柔,水谷源泉不竭,于是肝系代谢回流、肾系升清泌浊、脉宗气营卫运化均能得到有力支持,心脑供给充足、回流顺畅,大气自然循度升降,厥逆不生。脾胃乃通衢大道,必先能实而后能虚,先能运化而后能生化。所以,自口腔到魄门各段,有一个先虚后实,先运化后生化,次第推进的问题。然而,遗憾的是,脾胃是不能自主完成这一变化过程的,必得四脏兴化,阴阳转枢,奇经治理才能顺接各段。而五脏也有一个更虚更实的问题:心脏右回左出,左不能出而运化,右何以回而生化?肺回流输出、呼吸交替,不能输出、呼出,何以回流、吸入?肝代谢回流,不能回流,何以代谢?肾升清泌浊,不能泌浊,何以升清?脾分清泌浊,不能泌浊,何以分清?因是之故,三焦各段,次第推移,必先得心主温煦,后得肾水滋润,先得肺气佑降,后得肝气佐升,先得少阳之决,后得少阳之断,先得太阴运化,后得阳明生化,先得少阴伎巧,后得少阴作强,先得太阳开张,后得厥阴闭合,先得督脉之治,后得任脉之治,先虚后实,虚实更替,依次相传,上下顺接,才不会产生厥逆病变;反之,三焦各段当温不温,当润不润,寒温无序,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升降无伦,运化未行,生化先起,转枢不利,道路阻塞,经脉不通,营卫不交,中心三焦这部精巧的机器必然损坏,生产效能下降,产品质量不能保证,心脑失养,天下大乱。若交感亢进,张力有余,分泌、蠕动不足,组织失养,生化之源枯竭,多发溃疡,大便难,小便黄;若迷走亢进,分泌、蠕动有余,张力不足,则痞闷、腹胀、腹痛、大便泄利,小便清长。如病久不愈,营卫不生,脉宗气紧张代偿,中枢调节衰微,脾胃调节失敏,病入虚损,三焦清浊混杂,痰淤积聚,壅塞不通,任督二脉阴阳不足,冲脉治理不能、标本不称,十二经、五脏六腑此厥彼逆,此逆彼厥,中州败坏,变证蜂起。
脾居中土,四脏据四隅,上下水火,左右升降,经气交织,如夯土筑城,所以脾主兴化。交感亢进,四脏兴起,胃为之逆,脾为之滞;迷走兴奋,四脏夯筑,胃不能腐熟,脾不能分清。一逆一滞,上下不通,阳明不得顺接太阴,一虚一寒,表里不一,痰瘀积聚,精华、糟粕混杂下流,营卫不生,脉宗气或鸱张不制,或紧张代偿,遂病失眠、寒热、躁狂、烦乱、喘息、咳嗽、嗳气、呃逆、呕吐、胃反、烧心、吞酸、痞满、腹胀、肠鸣、腹痛,小大不利、脏器下垂、阴火炽盛……种种病状,风起云涌。
肾系升清泌浊、结肠代偿调和生化卫气水津,如三焦水气平均,周流无碍,则水火交济,大气升降、水液出入循度,自然无忧于厥逆。若肾气不足,命门火衰,肾系升清不及泌浊,水过于火,初则加强升清,大便干结,小便难,继而加强泌浊,大便溏泄,小便频数,而升清不及、血容不足,必使心脑失养,脉宗气紧张,外周收缩,血压升高,脉数而弦,以营气运化补偿水津生化,于是上焦瘀热,下焦水寒,水火不得顺接,久则中枢调节衰微,肾系调节失敏、组织损伤,结肠吸收、脉宗气运化均失代偿,升清不能,泄浊也难,小大不利,水系停滞,内环境恶化,电解质紊乱,外三焦水液淤积,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细胞水肿,内三焦流行迟滞,血细胞渗出,水湿积聚,水不利则为血。若肾气有余,命门水枯,肾系升清过于泌浊,火过于水,初则加强泌浊,大便溏,小便数,继则加强升清,浓缩尿液,大便干结,小便淋涩,而血液黏稠、水津不足,必使心脑灌注不良,脉宗气弛张,血压升高,脉滑而数,以营气生化补偿水津运化,于是上焦瘀热,下焦湿热,水火混杂,清浊不分,久则肾组织失养损伤,不得滤过解毒,少尿无尿,代谢产物、病理产物淤积三焦,电解质紊乱,内环境恶化,外三焦水液干枯,组织细胞失水,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水津渗出,淤积外三焦,瘀血水肿,血不利则为水。若病久不解,脉宗气潜力耗尽,肾系损伤难复,中枢调节衰微,病入虚损,三焦污浊,脏器失养衰竭,生命消亡。总之,肾气有余,命门火过于水,脉宗气灌注加强、肾系血管拘急、组织灌流不足,泌浊不及升清,则病上逆下厥;肾气不足,命门水过于火,脉宗气输出不足、肾系组织失养,升清不及泌浊,则病上厥下逆,无论何种情形,都是一个心肾不交,水火不济,脉宗气-肾系联盟关系崩解,阴阳气不得顺接的病变。
厥逆是一种基础病变,也是一大类病证的总称,粗约分为三类:冲气、内风之类属整体厥逆;疝气、呃逆、嗳气、噎隔、喘咳、泄利、便秘、遗尿、癃闭之类大抵属局部厥逆;消渴、自汗、出血、带下、崩漏、闭经、遗精、不孕不育之类多有一个厥逆基础,但病症见于局部。
冲气逆上是典型的整体大气厥逆,症见气从少腹上冲胸咽,面赤如醉,头晕眼花,手足厥冷,小便难,脉沉微;有冲气犯肺、犯心之不同,又有寒热、水火之殊异。寒逆则阳不足,胸中寒,少腹痛,中满暴胀,疝瘕,遗溺,胁支满烦,女子绝孕;热逆则阴不足,咳唾,躁热上抢心,眩仆,四肢如火,心烦,恍惚痴狂。脚气冲心也属冲气逆上,先见腿脚麻木、酸痛、痿软无力,或挛急、弛缓、肿胀、萎枯,继而气冲入腹攻心、小腹不仁、呕吐不食,心悸,胸闷,气喘,神志恍惚,言语错乱,甚至死亡。“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冲气逆上主要是因为冲脉空虚,阴阳不平。冲脉属络脉系统,能缓冲、补益十二经。诸阴阳经不足,冲脉缓冲弥补,遂使络中空虚,阴阳不平,营气不足则麻木不仁,卫气不足则痿软不用,营卫不足则组织失养、麻木不用,而患者自觉气从下而上冲逆,厥处反空痛。
中风是典型的大气逆证,现在叫脑卒中,分缺血性、失血性两种。脑组织缺血,主要与颈内动脉、椎动脉狭窄或阻塞,血流变性质改变有关。如颈内动脉缺血,则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失语,短暂失明;如椎动脉缺血,则眩晕、耳鸣、复视、步态不稳、吞咽困难。脑组织失养日久,则梗死,如属完全性卒中,则意识障碍,神经功能很难恢复。出血性脑卒中与高血压,特别是收缩压高居不下有关。如血肿形成,压迫周围脑组织则形成脑疝,压迫神经则阻断传导,脑干出血则直接危及生命。
脑组织为什么会失养,或出血呢?交感持续兴奋,肝代谢亢进,大量代谢产物进入循环,营气壅盛,同时肝门脉收缩,回流障碍,心脑失养,脉宗气紧张代偿,至上之焦遂处于供给、回流双重困难,造成脑组织紧张敏感,细胞失养变性,调节潜力耗竭、模式紊乱,这是病发脑卒中的病理基础。若血液黏稠,回流艰难,脑血供不足,则组织失养,水肿形成,若有形实邪瘀阻血脉,则脑血管形态、生态改变,管腔狭窄,甚至阻塞,供给断绝,若脉宗气持续紧张,必然造成中枢调节衰微,脉宗气调节失敏,阴阳不足,营卫不交,病入虚损,至上之焦供给断绝,循环迟缓,回流艰难,不仅脑组织严重失养,而且诸窍不通……凡此种种,都会造成缺血性脑卒中。如上述病理基础已经形成,加之血管脆性增加、适应不良,如再感受内外刺激,或情绪太过,或醉酒饱食,或房事劳累,或气候剧变,则极易导致脑血管猝然破裂,病发出血性脑卒中。
《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
血为营,气属卫,统治营卫运化的,当然是脉宗气。气血并走于上,这是脉宗气逆上,病成大厥。本来是逆上,何以叫大厥?逆气至极,至上之焦回流停滞,供给反而阻塞而绝,这是大逆成厥,故称大厥。在这种情形下,法当必死,唯气返者生,即卫气返回脉宗气,又开始循度周流,才能生存。这是因为卫气是出畜门、连目系,入络脑中,交合脉宗气的。古人还将危重的风中脏腑分为闭证、脱证两类:猝然昏仆、神志不清、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謇涩之外,闭证则见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不通,脱证则见目合口张、手撒遗尿、肢冷、脉细弱,甚至汗出如油、两颧如妆、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显然,闭证、脱证都属营卫逆上,但闭证偏于阴气不足,脱证偏于阳气不足,所以闭证宜清营开窍,脱证宜回阳固脱、芳香通窍。
疝气是典型的局部逆证,分两种:狭义的,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而疼痛,或外生殖器肿大疼痛,破溃流脓,如腹外疝、急慢性睾丸炎、精索扭转、膀胱炎、前列腺炎、肠痉挛、肠嵌顿、子宫脱垂、痔疮之类;广义的,凡组织变形,向周边位移、挤压,皆可名之为疝,如脑疝。
《素问·大奇论》:“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
急者,衣小也;衣服小则身体大,是拘急、紧张的意思。所以,急脉即弦紧脉。肾脉沉大弦紧而数、肝脉沉大弦紧而数、心脉弦紧滑数有力,肺脉沉而有力,皆为疝,意思是肾、肝、心、肺诸系因局部刺激,紧张拘急,营卫气逆而流行不畅,组织位移、疼痛,都是疝病。所以,诸疝病皆以组织位移、肿痛、脉弦紧数为特征,病理都属脏腑、经脉局部营卫气逆,不得周流。
《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冲脉有寒热厥逆。热厥,任脉不能缓冲阳气、补益阴气,卫气循脊而上,后迫风府,前逆目系,头痛、呕吐,病成脑疝;寒厥,督脉不能缓冲阴气、补益阳气,营气逆于胁肋,则马刀瘿瘤、两胁胀痛,逆于胞宫,则带下瘕聚,腰痛不可转侧,逆于五枢、维道,则男子内结七疝,女子阴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少腹痛、便秘、水肿,逆于腘中,则足痿、脚气。任督阴阳不平,冲脉不能缓冲、补益诸经,阳明逆于人迎,则咽喉肿痛、瘰疬、瘿气,逆于气户、库房则咳嗽气喘、呃逆、胸胁支满,逆于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则绕脐痛、少腹痛,逆于上下巨虚则痹痛不可伸屈,病生脚气,厥于历兑,阳明标本不协,则鼻衄、齿痛、咽喉肿痛、腹胀、发热、多梦、癫狂。
三焦表里不和、标本乖戾也是常见的厥逆病证。营气出中焦,卫气出下焦,营气循行内三焦,卫气循行外三焦。所以,三焦表里,以脾胃为本为里,皮肤、肌肉为标为表;在阳系,则以太阳为表为标,以阳明为里为本,少阳为通衢大道;在阴系,则以太阴为表为标,以厥阴为里为本,少阴为通衢大道。外感应激,外有皮肤、肌肉紧张拘急,内有脾胃根本失养,遂病表里不和。
《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内热外寒,卫气厥于外,营气逆于内,这是所有热病的共同病理,不管是伤寒,还是温病,莫不如此。五种类似伤寒的病证所苦不同,但作为热病却是一致的,都属外厥里逆、标厥本逆。如太阳病,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这是表有卫气循行不利,为标厥;脉浮,这是里有脉宗气郁热不出,为本逆,总属病在阳系,太阳厥而阳明逆。如少阴病,下有泄利不止,外有四肢厥冷,内有脉微欲绝,反见咽喉肿痛,面赤如妆,上下不一,表里不和,显然病在阴系,太阴厥而厥阴逆。
外周调节体温有两个途径:外感寒邪,交感兴奋,正三焦灌流减少、回流不畅,直三焦流速减慢,内外三焦流过减少,短三焦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收缩,令人感觉寒冷,继之代谢增强,血压升高,正三焦舒血管活性物质增多,直三焦流速加快,短三焦因瘀热而动静脉吻合支舒张,内外三焦过流增加,令人发热,待瘀热累积到一定程度,刺激汗孔开放,则汗出热散;内外刺激,交感兴奋,基础代谢率陡然飙升,肝系代谢增强,脉宗气兴奋,正三焦营气壅盛,直三焦过流增加,短三焦因热开放,内外三焦流过增加,待瘀热累积到一定程度,刺激汗孔开放,则汗出热散。在前一种情况,因明确存在寒性刺激,有一个三焦收缩,灌流减少,回流不畅的前奏,所以是卫气主导,调节体温;在后一种情况,因不存在寒性刺激,直接进入代谢增强,三焦流过增加,汗出热散时相,所以是营气主导,调节体温。所以,如调节不利,营卫不交,守使不平,不能彼此呼应,汗出热不解,则必病营卫不和。
如营气充盛,卫气虚弱,营气逆而卫气厥,内热郁积,虽汗孔开放,汗出如水也不能彻底散热,则病表虚自汗。若病久不愈,肾气不足,营气逆于里,卫气厥于外,汗出恶风,甚至动则喘促、心悸,小便数,夜尿多,脉沉微,则病阳虚自汗。若交感亢进,血流变性质改变,回流不利,代谢产物、病理产物淤积三焦,上下不通,表里不和,内源刺激,郁热累积,营气逆、卫气厥,或“但头汗出,齐颈而还”,或手足汗出、余无汗,或黄汗出、足胫冷,则病湿热汗出。若营气虚、卫气实,卫气逆于外而不肯入于内,营气厥于内而不能出于外,午后潮热,入暮汗出,夜热早凉,甚或寐则汗出,则病血虚自汗、阴虚盗汗。若病久虚损,中枢调节衰微,脾胃调节失敏,营卫化源不足,饮食不为肌肉,汗出消瘦,畏寒神疲,则病虚劳风消汗出。若病入虚损,营卫不足,表里不和,标本乖戾,寒逆于内,热浮于外,两颧如妆,冷汗如珠,脉反沉微,则病真寒假热;若热逆于内,寒浮于外,手足四逆,热深厥深,脉反沉实,则病真热假寒。
咳嗽是最常见的厥逆,但很不简单。脉宗气运化营卫,将肺系、心系、胃气之阳综合为一个功能单位,经脉络属心脏冠状动脉系统、肺支气管,以及膈肌、肋间肌、食管上段、咽喉、鼻腔等组织,位在最高。脉宗气随呼吸而出入,呼则出,吸则入,营卫回流、输出,大气升降就有了节律,若失其宣降节律,则必病咳喘。若膈肌、肋间肌虚弱,气息出入支气管艰难,或支气管回流不利,组织失养,久而变性,阻塞道路,通气量不足,电解质紊乱,心脑氧供不足,脉宗气紧张代偿,大气有升无降,则病肺咳:“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若心输出障碍,肺失宣降,则病心咳:“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若脾系生化不利,肝系代谢无源,脉宗气紧张代偿,则病脾咳:“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若肠系虚寒,营卫不生,糟粕下流,脉宗气无源,则大肠咳而遗失,小肠咳而失气。若肝系门脉拘急,回流不利,则病肝咳:“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若肾系升清泌浊不利,外三焦淤积,则病肾咳:“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若肾系虚寒,水聚下焦,则病膀胱咳:“咳而遗溺。”若胃系虚寒,则病胃咳:“咳而呕。”所以,“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膈肌、肋间肌构成呼吸肌群,支气管负责气体出入,它们本是一个功能单位,不仅血供相关,而且调节交互。脉宗气不足,膈肌、肋间肌收缩、舒张乏力,支气管供给、回流不良,肺系宣降艰难,再猝然遭受内外刺激,则支气管因刺激而咳嗽,气道因阻塞而哮鸣,脉宗气虽欲应激抵抗,但力不从心,必无力而喘,遂病咳喘。所以,咳嗽、喘促本是一个虚实杂凑的病理:脉宗气不足而紧张代偿、气道收缩,或阻塞不通、气息出入困难,则病喘促;支气管收缩,营卫流行不畅,组织失养,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炎性物质大量渗出,代谢产物、病理产物淤积,凝聚成痰,刺激支气管,则病咳嗽、咯血;若病久不愈,组织变性变形,填塞气道,气息出入艰难,则病哮喘。所以,咳喘之证,其本在脉宗气,其标在支气管、呼吸肌群,标本乖戾,病生咳喘。《素问·咳论》云: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
关,以横木持门户也。于,气欲舒出也。久咳不已,三焦受之,这是说因诸脏腑、经脉患病而引发的咳嗽,若病久不愈,其病理后果是一定要让三焦承受的。那后果是什么呢?当然是脉宗气阴阳虚极!脉宗气阴阳不足,则肺系不得肃降,心系火不生土,脾胃营卫不生,周身营卫不行,“咳而腹满、不欲食饮”。营卫不生,回流、输出又不顺畅,心脑失养,脉宗气必然紧张代偿,但肺之宣发肃降,就像被一根棍子插住的门户,开阖不得,遂病涕唾、面浮肿、气逆。
现代生活节奏太快,各种刺激常骤然而至,人们精神紧张,多病阳明厥逆。
“二阳之病发心痹,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心痹”,《素问》作“心脾”,《太素》作“心痹”,主要意思一样,即心脾病是阳明病的根源。痹,从疒从畀;畀,赐也。《尚书·洪范》:“不畀洪范九畴。”这是用本义。隐,蔽也;微小而不可见,谓之蔽。曲,器曲能受物也。能化为微小之物,能受纳万物而无遗,这不正是胃之功能吗?所以,“二阳之病发心痹,有不得隐曲”,即胃病不能受纳腐熟,是因为心君不再赐予:心君不赐则胃系、肠系虚寒。胃虚寒则不能腐熟,小肠虚寒则泄泻,准备工作一塌糊涂,水谷生化效能又太低,肝系瘀热不通,任脉不治,冲脉无源,不能滋养胞宫,调和阴阳,遂使女子月经不调。若病久不愈,胃肠道失养,清浊混杂,化源枯竭,脉宗气紧张代偿,则饮食不为肌肉而病风消,大气有升无降则病息贲,虚损至极,则难以救治。
为什么心君不赐,胃跟着就病了?为什么胃病了,女子就月经不调了,甚至病成风消、息贲而死不治?胃之血供,中脘以上属心肺,中脘以下属肝系,心君调节,心主输出,则温煦胃口,火能生土;肝系火郁,则熏蒸胃底。脉宗气综合运化,肝系综合生化,造分于中脘,上下不平,生化太过则病消谷善饥、呕逆吐唾。奇静脉连属食管、支气管,而膈下动脉又连属胃、食管,所以肺系、胃系血脉相通,标本相连,土能生金,肝系、肺系阴阳不平、升降不和,则病呕逆、呛咳。胃静脉回流,左静脉居上,右静脉居下,左右静脉皆回流肝门脉,总属肝系,肝系回流不利,胃系回流艰难,组织失养,必然肿痛、溃烂。因是之故,胃为肺系呼吸根本,其升降出入主要取决于脉宗气,组织营养主要取决于肝系,心君不赐,心主输出、循环乏力,胃不得温煦,则隐曲不利。交感兴奋,特别是交感持续紧张,肝门脉拘急,胃瘀血积热,组织失养,不能胜任营卫生化准备工作,化源枯竭,脉宗气紧张代偿,必致血热气寒。气寒则营卫不生,血热则心肺日损,气愈寒而血愈热,遂不可解。于是,任脉不调,冲脉无源,胞宫组织失养,初则月经先期,乃至崩漏,继则前后无期,时断时续,最后闭经不通,甚至病生癥瘕。若病久不愈,中枢调节衰微,脉宗气调节失敏,病理状态难以纠正,脾胃清浊混杂,瘀热在里,饮食不为肌肉,则病风消,呼吸无根,则病息贲。
厥逆作为一种基础性、调节性病变,绝不是短期内形成的。病证初起,常常只是一过性的,靠局部调节就能纠正病态,恢复正常;病久不愈,机体紧张应激,脉宗气功能亢进,三焦上下表里寒热虚实差异显著,阴阳气不得顺接,这才形成了典型的厥逆;若病深不解,中枢调节衰微,外周调节失敏,病入虚损,则厥逆难复,变生大病,甚至阴阳离决,生命消亡。